-
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的体外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制备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载吲哚菁绿(ICG)血小板膜仿生纳米粒(ICG-PLP),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超声法制备ICG-PLP,并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及zeta电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其包封率,在808 nm近红外光(2 W/cm2)照射下考察其光热性质,用SDS-PAGE观察血小板膜蛋白保留情况,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制剂被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及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小鼠乳腺癌细胞4T1摄取的情况,用MTT法检测ICG-PLP光毒性,通过考察溶血率及细胞相容性初步评价其安全性.在健康SD大鼠体内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考察ICG、载ICG脂质体和ICG-PLP的体内循环时间.结果 成功制备了ICG-PLP,其平均包封率为(97.68±0.01)%,平均粒径为(109.77±0.76)nm,平均zeta电位为(-21.23±0.84)mV,多分散系数为0.22±0.01.ICG-PLP很好地保留了血小板膜上的蛋白质,并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血小板膜能促进仿生纳米粒被A549、B16-F10、4T1等肿瘤细胞摄取,并减少巨噬细胞对仿生纳米粒的吞噬.ICG-PLP展示出良好的光热治疗效果,能杀伤肿瘤细胞,且有良好的安全性.静脉给药后,ICG-PLP能延长ICG在健康SD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结论 成功构建了ICG-PLP,其在药物靶向递送和肿瘤光热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产碳离子系统治疗54例肺癌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碳离子治疗早期(Ⅰ期)和局部晚期(Ⅱ-Ⅲ期)肺癌的治疗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完成碳离子治疗、随访的54例肺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不良反应以及生存情况等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差异检验,并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早期肺癌患者10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44例。10例早期肺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1.0(6.75,17.25)个月,照射中位剂量为60 Gy[相对生物效应(RBE)],至末次随访,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4例病情稳定,没有出现病情进展的患者,1、2年局部控制率(LCR)、无进展生存(PFS)率、总生存(OS)率均为100%。治疗及随访期间,出现2例1级放射性肺炎,1例2级放射性肺炎、1例胸壁损伤(胸壁疼痛),没有2级以上的不良反应。44例局部晚期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5(4.25,21.75)个月,照射中位剂量为72 Gy(RBE),治疗过程中32例(73%)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放疗后有20例(45%)患者接受了序贯化疗、14例(32%)患者接受了免疫维持治疗、3例(7%)患者病情进展采用了靶向药物治疗。至末次随访,3例(7%)完全缓解,17例(39%)部分缓解,19例(43%)病情稳定,5例(11%)病情进展。1、2年LCR分别为96.0%、87.3%;1、2年PFS率分别为90.9%、84.1%;1、2年OS率分别为93.2%、86.4%;患者中位OS、PFS尚未达到。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后维持治疗( P=0.027)、临床靶区(CTV)照射体积( P=0.028)是影响PFS的因素;同步放化疗( P=0.042)、放疗后维持治疗( P=0.020)是影响OS的因素;肿瘤靶体积(GTV)≥215 ml( P=0.068)可能是发生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碳离子系统治疗早期和局部晚期肺癌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可控,联合同步化疗以及治疗后进一步维持治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不良反应没有显著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剂量学评估和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剂量学特征及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2020年收治15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Ⅲ期137例(88.4%),Ⅱ期18例(11.6%)。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按第1、2、3肋间将内乳临床靶体积(CTV im)分为3个亚区(CTV im1、CTV im2、CTV im3),同时勾画锁骨上下区形成计划靶体积(PTV sc)。胸壁CTV和CTV im采用6~15 MeV电子线照射43.5 Gy分15次,3周完成。PTV sc采用6 MV X线二维放疗或三维放疗43.5 Gy分15次,3周完成。评估内乳、PTV sc及肺、心脏、左前降支(LAD)和右冠脉(RA)的剂量学特征,分析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 结果:CTV im的D mean为(43.3±2.6) Gy,D 95%为(30.5±8.3) Gy,V 90%为(85.0±10.5)%,V 80%为(91.0±7.4)%。CTV im1的相应参数值显著低于CTV im2和CTV im3(均 P<0.001)。体质指数对内乳剂量无影响( P>0.05)。三维放疗比二维放疗技术显著增加CTV im的D mean[(43.4±2.6) Gy∶(41.4±2.3) Gy, P=0.021]和PTV sc的热点体积[V 110%:(26.7±17.5) cm 3∶(12.5±8.4) cm 3, P=0.018;V 120%:(6.1±5.3) cm 3∶(2.0±2.6) cm 3, P=0.023]。患肺D mean为(9.8±1.9) Gy,V 20Gy为(19.7±4.7)%。全组患者心脏D mean为(3.3±1.7) Gy,左乳腺癌为(4.7±1.4) Gy,右乳腺癌为(2.6±1.2) Gy。左乳腺癌患者LADD mean为(13.9±4.9) Gy,右乳腺癌患者RAD mean为(7.5±3.7) Gy。≥2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9.3%、4.5%、2.6%。中位随访20.5个月(9.9~41.8个月),2例胸壁复发,2例区域淋巴结复发,6例远处转移,死亡1例。 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时肺、心、冠脉剂量较低,患者急性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低。但第1肋间的内乳剂量偏低,虽然近期随访疗效较好但需要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多发脑转移的效果及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多发脑转移(MBM)患者的效果、不良反应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NSCLC-MBM患者8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给予肿瘤原发灶放疗联合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照组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药物常规化疗基础上给予肿瘤原发灶放疗。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的疗效、总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S100-β、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水平。结果:研究组年龄(55±5)岁,范围:39~75岁,包括男性15例(34.88%),女性28例(65.12%);对照组年龄(54±5)岁,范围:38~72岁,包括男性17例(39.53%),女性26例(60.47%);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治疗后1个月的客观缓解率[53.49%(23/43)比32.56%(14/43)]、疾病控制率[93.02%(40/43)比69.77%(30/43)]及治疗后1年总生存率[58.14%(25/43)比46.51%(20/4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0.91、5.76、11.02, P值分别为0.001、0.016、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S100-β、CEA、SCC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血清S100-β、CEA、SC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13.95%(6/43)比39.53%(1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5, P<0.05)。 结论:放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延长NSCLC-MBM患者生存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及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临床指南(2020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放射治疗已进入精确放疗时代,精确放疗显著提高了肿瘤控制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期别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放疗专家委员会联合组织相关专家,在NSCLC现有医学证据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制订了《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临床指南(2020版)》,内容主要包括概述、诊断、早中晚期治疗原则、放疗技术和随访等,以期为中国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针对放疗的NSCLC循证医学指南,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体积变化及放疗时机选择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驱动基因敏感突变Ⅳ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规律及开始放疗时机。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模拟定位CT结果分析治疗前后每隔10 d原发肿瘤体积变化。当前后两次体积变化≤5%或治疗90天后终止定位和体积测量并实施放疗,记录放疗急性不良反应,比较实施和模拟放疗计划的相关参数。结果:30例中29例纳入分析(1例脱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后原发肿瘤体积均缩小,但退缩率和速度不一致,至终止定位时最大缩小90%、最小缩小28%;治疗40 d内平均体积缩小明显,每间隔10 d的平均体积不同( P<0.001);40天后逐渐出现因原发肿瘤体积退缩率≤5%的病例,至90天仅1例体积退缩>5%,平均体积退缩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退缩率为49.15%~54.77%;70天平均体积略有增大后又缓慢缩小,每间隔10 d的平均体积相近( P>0.05)。终止定位后实施放疗病例的原发肿瘤可给予剂量为(69±7) Gy,发生2、3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分别为2例和3例、1例和0例。按照实施放疗计划的技术、剂量参数分别设计EFGR-TKI治疗前和第40天的模拟放疗计划,全部显示实施计划显著优于EGFR-TKI治疗前模拟计划( P均<0.05),而与第40天模拟放疗计划之间相近( P>0.05)。 结论:EGFR-TKIs治疗后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原发肿瘤退缩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减缓,40天内缩小最显著而后缓慢缩小,每一病例的肿瘤退缩速度不一致,治疗后40天开始放疗可能是获得提高剂量并控制放射损伤的最佳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GFR突变肺癌脑转移在三代靶向药物时代的早放疗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 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在三代靶向药物时代的放疗合理时机。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5月,在武警上海总队医院肿瘤放射诊疗中心诊治的 EGFR突变阳性并接受过三代靶向药物一线治疗和立体定向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资料。依据放疗时机在靶向药物耐药前/后,将患者分为脑放疗早参与组与晚参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脑转移比例、体能状态、完全缓解率、客观缓解率、延迟脑转移进展的时间、总生存(OS)。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将 P<0.1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分析。 结果:共纳入85例患者,其中51例(60%)为早放疗患者。脑放疗早参与组较晚参与组有更高的症状性脑转移比例(82%∶56%, P=0.013),更差的体能状态(卡诺夫斯凯计分<70分者为61%∶27%, P=0.002)。脑放疗早参与显著提高颅内病灶完全缓解率(35%∶12%, P=0.015)和客观缓解率(88%∶71%, P=0.041),延迟脑转移进展的时间(中位颅内无疾病进展时间为23.0∶16.0个月, P=0.005;中位颅内无二次进展生存时间为31.0∶22.0个月, P=0.021),并改善患者OS(中位OS时间为44.0∶35.0个月, P=0.046)。多因素分析中,诊断特异性预后评估分级评分<2.5、21号外显子突变、脑放疗晚参与是OS的预后不良因素。 结论:在三代靶向药物治疗时代,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靶向药物耐药前进行立体定向放疗,有更大临床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恶性胸腔积液Ⅳ期NSCLC原发肿瘤三维放疗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性探讨伴恶性胸腔积液Ⅳ期NSCLC原发灶三维放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2018年经病理诊断、初诊的伴恶性胸腔积液Ⅳ期NSCLC198例,按治疗状况分为未治疗组45例、药物治疗组57例、放疗组96例。分析放疗组和药物组近期疗效、总生存和不良反应。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 log- rank检验, 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放疗组有效率为54%、无效率为46%,显著优于药物组的25%、75%( P=0.007);1、2、3、5年总生存和中位生存期放疗组分别为47%、18%、6%、1%和12个月,显著高于药物组的15%、3%、2%、0%和5个月( 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增加原发灶放疗是延长生存的影响因素( P<0.001), ≥63 Gy、4~6周期化疗有延长生存趋势( P=0.063、0.071),EGFR敏感突变者放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总生存显著优于联合化疗而EGFR突变未知者( P=0.007)。增加原发灶放疗未增加明显的不良反应( P>0.05)。 结论:伴恶性胸腔积液Ⅳ期NSCLC原发灶三维放疗可能延长患者总生存,增加三维放疗的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69例侵犯胸壁NSCLC失败模式及术后放疗价值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侵犯胸壁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失败模式及术后放疗价值。方法:收集2010—201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胸外科手术且病理诊断侵及胸壁的NSCLC T 3期患者69例。采用倾向评分配比分析术后放疗组与无放疗组结果。 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和 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中位总生存期为2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个月。全组首诊M 0期36例(43%),其中R 0切除28例(78%),首诊M 1a期33例(48%),均为胸膜转移无法R 0切除。53例(77%)进展,26例(38%)局部复发,其中纵隔淋巴结复发占58%,胸壁瘤床复发占36%;远处转移50例(73%),其中43%为胸膜转移。单因素分析示年龄、病理分期、原发灶侵犯范围、术后是否放疗、术后是否靶向治疗与总生存相关(均 P<0.05)。术后放疗组总生存优于未放疗组,而无进展生存、无局部复发生存、无远处转移生存均相近(均 P>0.05)。 结论:对于胸壁受侵的NSCLC,远处转移失败为主,局部失败以纵隔淋巴结、胸壁复发为主,术后放疗可能提高生存,术后综合治疗方式、获益程度还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及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估。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肺癌标本113例。分析并比较90例[腺癌26例,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64例]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组)、13例(腺癌13例)新辅助靶向治疗患者(靶向组)及10例(腺癌4例,鳞癌6例)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患者(免疫联合化疗组)手术切除标本的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胆固醇裂隙、泡沫细胞聚集、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的差异及病理缓解[明显病理缓解(MPR)及完全病理缓解(PCR)]状况。结果: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组肺腺癌及免疫联合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均可见残存肿瘤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异型性增加,肿瘤床内见不同程度的坏死、泡沫细胞聚集、胆固醇裂隙、炎性细胞浸润、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化疗组、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三者之间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坏死所占的百分比最高10%及20%,而化疗组高达80%;1例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出现肿瘤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率分别为35%(9/26)及64%(41/64);靶向组MPR比例为2/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比例分别为2/4及2/6。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率分别为11%(3/26)及3%(2/64);靶向组PCR比例0/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比例分别为0/4及1/6。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的新辅助治疗方式引起组织病理学变化存在形式及程度上的差异,化疗组可见较多的坏死,免疫联合化疗组可出现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