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非转移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NU)和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LRNU)治疗非转移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73例非转移性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RANU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64.4±10.8)岁;体质量指数(BMI)(24.4±3.4)kg/m 2;肾盂肿瘤16例,输尿管肿瘤9例,肾盂和输尿管肿瘤2例;肿瘤位于左侧16例,右侧11例。LRNU组46例,男17例,女29例;年龄(67.0±9.6)岁;BMI(23.8±3.0)kg/m 2;肾盂肿瘤22例,输尿管肿瘤19例,肾盂和输尿管肿瘤5例;肿瘤位于左侧30例,右侧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ANU组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完成肾和上段输尿管切除,不更改患者体位,调整机械臂位置后完成下段输尿管和部分膀胱壁的切除。LRNU组腹腔镜下切除肾后,患者改仰卧位切除下段输尿管和部分膀胱壁。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盆腔和肾窝引流管携带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RANU组和LRNU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176,208)min和132(115,153) min( P<0.01);RANU组3例术中输血,LRNU组无输血病例( P=0.047)。RANU组和LRNU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5.0(2.0,10.0)枚和0.5(0,4.0)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ANU组和LRNU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4,6)d和5(5,6)d,盆腔引流管携带时间分别为5(3,5)d和4(3,4)d,肾窝引流管携带时间分别为4(3,5)d和4(3,5)d,淋巴结阳性例数分别为2例(7.4%)和5例(10.9%),术后短期(术后至出院日)并发症分别为5例(18.5%)和2例(4.4%),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ANU组中位随访时间14(11,19)个月,LRNU组中位随访时间31(25,40)个月。RANU组和LRNU组的膀胱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6%和91.3%,总生存率分别为96.3%和89.1%,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9%和8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ANU是治疗非转移性UTUC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达到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似的控瘤效果,且RANU在淋巴结清扫数量上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淋巴结清扫术后局部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局部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UTUC并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淋巴结清扫术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2例,女115例;年龄(65.52±10.14)岁;左侧122例,右侧115例;肾盂肿瘤102例,输尿管肿瘤124例,多部位肿瘤11例。根据病理结果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两组的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无局部复发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肿瘤特异性生存和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37例中,病理淋巴结阴性组180例(75.9%),淋巴结阳性组57例(24.1%)。淋巴结阳性组较淋巴结阴性组有更高比例的肾盂肿瘤[57.9%(33/57)与38.1%(69/180)]、病理T 3~4期[84.2%(48/57)与32.8%(59/180)]、G 3分级[91.2%(52/57)与55.6%(100/180)]、腺样分化[17.5%(10/57)与4.4%(8/180)]、肉瘤样分化[22.8%(13/57)与9.4%(17/180)]、坏死[47.4%(27/57)与16.1%(29/180)]和脉管癌栓[40.4%(23/57)与12.2%(22/180)],以及更高的中位淋巴结清扫数量[ 4(1,10)枚与2(1,5)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37例中,42例失访;195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155个月,中位时间46(22,79)个月。随访期内58例(29.7%)出现局部复发,其中34例单纯局部复发,24例同时合并远处转移。整体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7.4%和71.3%,其中淋巴结阴性组分别为70.5%和75.1%,淋巴结阳性组分别为57.5%和59.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体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为68.0%,其中淋巴结阴性组为75.6%,淋巴结阳性组为4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期T 3~4期( HR=3.924, 95% CI 2.045~7.529, P <0.001)、病理分级G 3级( HR=2.871, 95% CI 1.193~6.909, P =0.019)是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 HR = 3.578, 95% CI 1.917~6.678, P<0.001)、病理分期T 3~4期( HR=2.366,95% CI 1.278~4.381, P=0.006)是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 HR=3.874,95% CI 2.190~6.853, P<0.001)、病理分期T 3~4期( HR=2.757,95% CI 1.565~4.857, P<0.001)是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T分期、高病理分级,以及伴腺样分化、肉瘤样分化、坏死、脉管癌栓的UTU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高。年龄≥70岁、肿瘤分期T 3~4期是UTU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期T 3~4期、病理分级G 3级是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4例在上尿路结石治疗过程中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例1男性,55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多次体外碎石史。因发热性尿路感染收入肾内科,抗菌治疗期间发现右输尿管结石,转泌尿外科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出现发热及真菌性败血症。例2女性,48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外院右肾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停用氟康唑后2~4周症状复发并尿细菌培养结果转阳,病情反复迁延1年。我院CT检查示双肾多发小结石,右肾结石为残石或复发无法明确。例3男性,74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后。左侧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据药敏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症状略有缓解但尿细菌培养不转阴,停用氟康唑后症状加重,病情迁延1.5年,CT检查示左肾下盏结石。例4男性,47岁,既往体健。左肾结石术后反复尿频、尿急、尿痛0.5年,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满视野,尿细菌培养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合并左肾铸型结石。结果:例1患者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出现真菌血流感染,予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后体温正常,出院后1周出现真菌性眼内炎于眼科继续治疗。例2患者一期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治疗2周后行双侧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术后尿路真菌感染治愈。例3患者行左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引流,同时采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体温正常后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但术后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抗真菌治疗仅至术后1周,导致左肾盂内真菌球形成并二次行输尿管软镜手术清除肾盂内真菌球,术后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配合氟康唑300 mg肾盂内持续滴注1周,最终治愈。例4患者行经皮肾造瘘引流配合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2周后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术后持续口服氟康唑200 mg,每日1次,至支架管拔除、尿细菌培养转阴,患者治愈。结论:糖尿病是上尿路结石合并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如不彻底清除结石,真菌感染难以控制,术后易复发。应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清除结石,术后应持续抗真菌治疗直至尿路支架管拔除后至少2周。真菌血流感染诊断后的1周内应行眼科检查筛查眼内炎,明确有无组织播散,以决定疗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双侧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术的长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行双侧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术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104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根治术后行双侧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术(单侧组),38例行双侧输尿管双侧皮肤造口术(双侧组)。单侧组男53例,女13例;年龄(71.8±9.8)岁;体质指数(23.3±3.2)kg/m 2。双侧组男33例,女5例;年龄(75.1±10.8)岁;体质指数(22.7±3.0)kg/m 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患者病理、生存状况、远期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患者填写欧洲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 结果:单侧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46例(69.7%),淋巴结转移15例(22.7%),远处转移7例(10.6%);双侧组MIBC 24例(63.2%),淋巴结转移6例(15.8%),远处转移2例(5.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侧组中位随访时间31.6(3.7~84.8)个月,31例死亡,其中28例死于肿瘤进展;双侧组中位随访时间28.2(4.1~131.2)个月,23例死亡,其中16例死于肿瘤进展,两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单侧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43.9% (29/66)与63.2% (24/38), P<0.001],其中单侧组肾盂肾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16.6%(11/66)与42.1%(16/38), P=0.006]。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单侧组躯体功能评分[(54.9±7.1)分]和情感功能评分[(63.1±6.4)分]均高于双侧组[(49.2±6.7)分和(59.9±6.7)分, P < 0.05]。 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采用双侧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的方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gG4相关性疾病累及肾盂疑诊肾盂癌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1例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累及肾盂病例。患者体检发现左肾盂占位,CTU、MRI、PET-CT检查均考虑左肾盂癌并多发淋巴结转移,行CT定位左肾盂穿刺活检,结合血清IgG4水平,最终临床确诊IgG4-RD。口服甲泼尼龙治疗后肾盂病灶缩小,IgG4水平下降。IgG4-RD为一种新近认识的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的纤维炎性疾病,肾盂受累时易误诊为肾盂癌。结合多器官受累可能、血清学检查、影像学特征以及穿刺病理等结果,能够获得正确诊断。本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但易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结石并发肾盂癌的诊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肾结石并发肾盂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提高对肾结石并发肾盂癌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3例肾结石并发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肾盂癌:左肾下盏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伴鳞状上皮化生1例、肾盂腺癌(部分为肠型腺癌,部分为黏液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癌)1例。2例患者行患肾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扫术,1例肾结石伴有患肾重度积水无功能,术前未发现肾盂肿瘤,行肾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术后分别生存12、8、6个月。结论:肾结石并发肾盂癌患者临床较为隐匿,术前发现困难,重点多放在结石处理上,容易漏诊。发现多为晚期,进展迅速,预后差,应加强对此类患者临床特点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孤立肾尿路上皮癌误诊为肾脓肿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是起源于肾盏上皮细胞,向肾实质内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与肾盂肾炎、肾脓肿及肾结核等极为相似,因此临床容易误诊。本例患者首诊症状为反复发热,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腹部影像学多次提示残余肾脓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最终筛查尿核基质蛋白弱阳性,残余肾穿刺活检确诊为肾实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感染性疾病的诊疗需要明确感染病灶及病原体,对于非典型感染病灶需及时获取组织病理辅助诊断,避免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一体位单次锚定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6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单一体位单次锚定的方法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1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收治并施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62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和手术相关资料。男性35例,女性27例;中位年龄70岁(范围:30~91岁)。肾盂癌37例,输尿管癌25例(上段12例、中段5例、下段8例)。术中患者侧卧躯干后倾60°~80°,头低脚高约15°,患侧上肢紧贴同侧躯干,机器人手术车从患者背侧垂直推入;采用“W”形套管布局;采用全层袖套状切除、膀胱双层连续缝合处理壁内段输尿管。结果: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重新脱机锚定、更改体位,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71.6±54.7)min(范围:60~370 min),术中出血量50(50)ml(范围:20~400 ml),术中输血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2级)11例,其中出血3例,淋巴漏8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范围:17~55个月),发生局部复发3例,远处器官转移11例,其中肿瘤相关死亡5例。术后24个月总体生存率为75.4%(43/57)。结论:单一体位单次锚定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可彻底切除肾输尿管全长,膀胱缝合可靠,淋巴结清扫方便,肿瘤控制效果满意,总体安全性、有效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联合切取法活检术在肾铸型结石合并肾盂癌诊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例肾铸型结石合并肾盂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例,女1例。年龄52~81岁。既往均有腔镜碎石术史。3例术前检查发现肾盂或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可疑占位。3例均行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术中切取占位组织活检,分别确诊为肾盂中-低分化鳞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肾盂中分化鳞癌,均行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术后随访16~48个月,1例术后16个月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分别随访3年和4年未见复发转移。复杂性肾铸型结石合并肾盂癌容易出现漏诊,选择性采用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联合切取法术中活检,能有效提高活检确诊率,是避免漏诊、实现诊疗一体的新型微创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采用自制尿道辅助通道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50~78岁,平均65.9岁;左侧病变8例(左输尿管肿瘤2例,左肾盂肿瘤6例),右侧病变4例(右输尿管肿瘤2例,右肾盂肿瘤2例)。手术方法:术中经腹途径游离并夹闭输尿管下段后,采用1470激光袖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在斑马导丝引导下置入尿道辅助通道及辅助器械,逆行辅助操作完成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增加辅助套管、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等。结果: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5~260 min,平均194 min;术中出血量25~100 ml,平均50 ml;术后住院时间5~24 d,平均11.6 d。12例中8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11 d,平均6.8 d。12例中1例术中增加辅助套管。术中、术后无患者接受输血治疗,术后病理切缘均阴性。术后1例膀胱吻合口漏尿,延长尿管留置时间后自愈,术后3周拔除尿管;12例无术后切口感染,无发热、出血、静脉血栓形成等手术相关并发症。12例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5~15个月),1例因腰椎转移于术后8个月死亡,余患者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激光直视下能准确切除输尿管开口,手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