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治远处转移鼻咽癌的治疗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远处转移鼻咽癌在从初治转移到继发转移、从寡转移到播散性转移方面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对于远处转移(Ⅳ B期)的鼻咽癌患者,其预后与转移灶的解剖学特性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M 1期进行细分,为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初治转移鼻咽癌不仅涉及全身治疗,还要考虑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处理。目前,初治Ⅳ B期鼻咽癌缺乏公认的治疗模式,仍需更多研究来评估不同治疗手段的临床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Ki-67增殖指数<55%G3级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治疗方式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Ki-67增殖指数<55%G3级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s)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2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Ki-67增殖指数<55%的G3级无功能性pNE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为(58±10)岁。患者均行原发病灶根治性切除术。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术后病理学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或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变量间相关性。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治疗情况。15例无功能性G3级pNETs患者均行胰腺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10例。5例同时性肝寡转移患者联合行肝段(叶)切除术。15例患者肿瘤切缘均为阴性,手术时间为120(90,210)min,术中出血量为200(50,300)mL;术后30 d内均未发生Clavien-Dindo≥Ⅲ级严重并发症。15例患者中,5例行CAPTEM化疗(替莫唑胺联合卡培他滨)为主的综合治疗;2例行局部介入治疗;2例行单纯CAPTEM化疗;行局部介入+分子靶向治疗、局部介入+长效生长抑素类药物治疗、长效生长抑素类药物+分子靶向治疗各1例;3例未行术后治疗。(2)术后病理学特征。15例患者肿瘤最大径为3.3(0.5~6.0)cm,其中2例患者肿瘤最大径<2 cm,13例肿瘤最大径≥2 cm。15例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为6(4,10)枚,淋巴结转移数目为2(1,3)枚,其中12例淋巴结转移阳性。15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胰周邻近脏器5例,同时性肝寡转移5例,神经侵犯和脉管侵犯各8例;病理学TNM分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3、7、5例。15例患者原发灶Ki-67增殖指数为32%±9%,核分裂象为(11±9)个/10高倍视野,两者无相关性( P>0.05)。(3)随访情况。1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5±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78(43~113)个月,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2%、62%。15例患者随访期间,9例肿瘤复发,复发时间为20(14,44)个月;其中8例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5例行CAPTEM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6(51~120)个月,10例行其他术后辅助治疗或未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3(45~6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21, P<0.05)。 结论:Ki-67增殖指数<55% G3级pNETs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联合以CAPTEM化疗为基础的术后综合治疗的预后好于其他术后辅助治疗和术后未治疗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直径1 cm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15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灶直径1 cm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侧颈淋巴结转移(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肿瘤医院头颈乳腺外科155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灶>1 cm并伴LLNM的PT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性别、年龄、术式、原发灶数目、最大径、位置、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总数及阳性数、转移比例及转移率。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的影响因素。 结果:155例PTC最大径(19.67±8.15)mm,共清扫中央区淋巴结1 933枚,转移比例91.61%(142/155),转移率50.77%±29.14%;共清扫侧颈淋巴结5 371枚,转移率14.44%±9.89%。III区、IV区LNM发生比例分别为70.97%、60.10%,阳性率分别为19.51%、17.07%。43例发生侧颈单区转移,其中23例为单区寡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率与LLNM率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0.28, P=0.000)。性别( P=0.022)、年龄( P=0.038)、病灶数( P=0.025)、病灶最大径( P=0.002)、有HT( P=0.000)是CLNM率的独立影响因素。LLNM率仅与病灶最大径有关( P=0.040)。侧颈单区转移仅与有无HT相关( P=0.034);有HT( OR=3.515, P=0.008)、单病灶( OR=3.217, P=0.047)是发生单区寡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在直径>1 cm的PTC病例,LLNM以III区、IV区为转移最高发、最早发区域;LLNM率与CLNM率呈正相关。侧颈单区转移易在有HT患者中发生,当病灶为单灶时,更易出现单区寡转移,对此类患者应重视术前精准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部加压控制下肝脏病灶移动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 cm内植入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 cm内、肝门静脉主干2~5 cm、肝门静脉主干5 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度范围。结果: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度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 mm,平均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 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度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 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度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度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度越小(均 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 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 cm内分别外扩4.3、4.4、6.1 mm,距离门脉5 cm外分别外扩3.5、7.3、9.7 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度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 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 cm内病灶。 结论: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病灶SBRT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NSCLC寡转移中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CTLA-4等)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应用发展迅速。但是单独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响应率低至15%~30%,在临床中仍存在获益人群有限、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治疗耐药等诸多问题。与常规分割放疗相比,立体定向放疗(SBRT)具有单次剂量高、照射次数少、免疫激活能力更强大等特点,已在晚期NSCLC寡转移患者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在免疫治疗时代,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SBRT联合是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临床前以及临床研究显示SBRT能增强NSCLC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最初的研究为了减轻潜在的不良反应,优先考虑单病灶SBRT。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多病灶SBRT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综述介绍了晚期NSCLC寡转移SBRT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的机制和最新进展,更深入探讨了多病灶SBRT联合免疫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肺寡转移瘤立体定向消融放疗的长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在肺部寡转移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8年行SABR的159例肺部转移瘤的患者资料,采用 Kaplan- Meier方法计算局控率(LCR)和总生存(OS),并采用 log- rank法单因素分析和 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159例患者共214个肺转移灶,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1、3、5年LCR分别为90.1%、73.9%、65.8%;1、3、5年OS率分别为73.8%、43.6%、11.9%。单因素分析显示生物等效剂量(BED)≥100 Gy与高LCR相关( P=0.033)。多因素分析显示BED、原发灶来源是LCR的独立预后因素( P=0.023、0.043)。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3级不良反应。 结论:SABR肺寡转移瘤安全有效,对于原发灶控制良好合并肺寡转移瘤的晚期患者,尤其来源于肺癌者,应积极给予SABR,放疗剂量应尽量选择BED≥100 Gy分割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立体定向体部放疗治疗晚期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治疗晚期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86例晚期寡转移NSCL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给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常规放疗,治疗组实施卡瑞利珠单抗联合SBRT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两组疗效,统计两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21-1(Cyfra21-1)]水平。结果:治疗组客观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72.09%(31/43)比51.16%(2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4.65%(2/43)比18.60%(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肝功能损害、甲状腺功能减退、放射性食管炎等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EA、SCC-Ag、CYFRA21-1水平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治疗组:(8.81 ± 4.82)ng/L比(81.67 ± 50.88)ng/L、(1.13 ± 0.55)ng/L比(1.56 ± 1.03)ng/L和(2.92 ± 0.99)ng/L比(4.63 ± 1.39)ng/L;对照组:(30.49 ± 19.44)ng/L比(89.91 ± 50.10)ng/L、(1.56 ± 1.23)ng/L比(1.86 ± 1.33)ng/L和(4.01 ± 2.10)ng/L比(5.03 ± 3.44)ng/L],且治疗组治疗后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对晚期寡转移NSCLC患者实施卡瑞利珠单抗联合SBRT治疗,可有效下调患者血清CEA、SCC-Ag、CYFRA21-1水平,显著提高近期疗效,且毒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8F-PSMA-3Q PET/CT在前列腺癌术后低PSA水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 18F-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3Q PET/CT显像在前列腺癌术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小于1.00 μg/L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58例(年龄52~82岁)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PSA小于1.00 μg/L患者的 18F-PSMA-3Q PET/CT影像及临床资料。根据PSA水平分为0~0.19 μg/L组、0.20~0.49 μg/L组和0.50~0.99 μg/L组。根据分子成像标准化评估标准对 18F-PSMA-3Q PET/CT显像的可疑肿瘤病变进行分析,以分子成像PSMA(miPSMA)评分≥1分为可疑复发或可疑转移病灶(简称病灶),比较 18F-PSMA-3Q PET/CT显像对不同PSA水平组患者的检出率( χ2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显像阳性和阴性患者的PSA水平。 结果:18F-PSMA-3Q PET/CT显像共发现36例患者(62.1%,36/58)的85个病灶,其中寡病灶(1个≤病灶数≤3个)者占91.7%(33/36),多发病灶(病灶数>3个)者占8.3%(3/36)。检出部位:前列腺床部位局部复发者,占5.2%(3/58);骨转移者,占39.7%(23/58);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占37.9%(22/58);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者,占12.0%(7/58);左侧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者,占5.2%(3/58)。58例患者中,0~0.19 μg/L组15例、0.20~0.49 μg/L组22例、0.50~0.99 μg/L组21例。 18F-PSMA-3Q PET/CT显像对3组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5/15、59.1%(13/22)和85.7%(1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3, P=0.006)。 18F-PSMA-3Q PET/CT显像阳性(36例)和阴性(22例)患者的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8±0.28)与(0.28±0.25) μg/L; t=2.67, P=0.010]。 结论:18F-PSMA-3Q PET/CT可用于检测前列腺癌术后PSA水平低于1.00 μg/L患者的复发或转移灶。在这类患者中,检出病灶的常见部位依次为骨骼、盆腔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左侧锁骨区淋巴结及前列腺床部位,且寡病灶患者更为多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在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生物补片重建盆底在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外科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无盆腔外转移、或仅有寡转移而接受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同时使用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的56例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手术范围分为主要局限在骨盆腔内(骨盆腔内切除组,41例)及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5例)两类。所有手术应用基底膜生物补片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具体包括经腹补片覆盖Treitz韧带至骶骨岬的后腹膜缺损和骨盆入口,补片四周分别与侧腹膜和前盆留存脏器的腹膜缘缝合、或固定于耻骨弓及耻骨联合;或经骶尾入路,补片重建盆底肌-骶骨平面缺损。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术前放化疗史、复发或原发、盆腔外转移等)和手术情况(脏器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组织重建等);围手术期空盆脏综合征发生情况以及痊愈时间;术后恢复(肠功能恢复时间、空盆腔综合征痊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情况。术后并发症采用国际Clavien-Dindo分级进行评价。结果:骨盆腔内切除组41例患者中位年龄57(31~82)岁,男25例、女16例;其中23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18例为局部复发直肠癌;32例有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史,24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440(240~1 02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650(200~4 000)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1~9)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痊愈时间14(5~105)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37例,≥Ⅲ级并发症的4例患者中,1例术后7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予以二次手术止血,1例术后呼吸衰竭经抢救后痊愈。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5例患者中位年龄61(43~76)岁,男8例、女7例;4例为局部晚期直肠癌,11例为局部复发直肠癌,均有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史,13例有放疗史;中位手术时间600(360~96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 600(400~4 000)ml;肠功能恢复中位时间3(2~7)d;空盆腔综合征中位恢复时间68(7~120)d;术后并发症<Ⅲ级者12例,≥Ⅲ级的3例患者中,2例术后盆底创面大出血予以二次手术止血,1例术后肠梗阻二次手术后痊愈。随访截至2022年10月31日或病例死亡,5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5~12)个月,随访期内合并骨盆壁主要组织切除组1例患者因肿瘤快速进展术后3个月死亡。其余54例均存活,未见手术部位肿瘤复发。结论:基底膜生物补片应用于局部晚期或局部复发直肠癌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重建盆底、隔离腹盆腔,安全可行,可能会提高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PSA水平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 18F-DCFPyL PET/CT显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PSA水平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 18F-DCFPyL PET/CT显像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 18F-DCFPyL PET/CT检查的50例CRPC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平均年龄72(54~95)岁。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92.28(0.36~2000.00)ng/ml。根据tPSA水平将患者分为低PSA组(tPSA≤1 ng/ml)9例,中PSA组(1 ng/ml
10 ng/ml)23例。根据分子成像标准化评估标准对 18F-DCFPyL PET/CT成像的可疑肿瘤病变进行分子成像PSMA(miPSMA)评分,并将miPSMA评分≥2分者判断为阳性病灶;根据 18F-DCFPyL PET/CT显示的病灶数量分为寡病灶(病灶数量≤3个)组和多病灶(病灶数量>3个)组。总结不同分组患者显像特征。 结果:本研究50例的 18F-DCFPyL PET/CT显像结果均为阳性( 18F-DCFPyL摄取程度至少高于肝脏的病灶),其中寡病灶组27例,多病灶组23例。30例前列腺未切除者中,18例存在前列腺癌局部复发;余12例前列腺未切除者和20例前列腺已切除者未见局部复发征象。寡病灶组表现为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或骨转移。多病灶组表现为多发淋巴结和(或)骨转移,伴或不伴局部复发。低、中、高PSA组中寡病灶患者分别为9、18、4例。寡病灶组27例,22例行局部治疗患者中21例有效;3例行全身治疗均有效;2例未治疗者PSA进展。多病灶组23例,9例阿比特龙治疗患者中6例有效;2例行恩扎卢胺治疗均无效;4例化疗患者中1例有效;2例 177Lu-PSMA核素治疗患者中1例有效;1例核素 89SrCl 2治疗无效;2例放疗均无效;3例未治疗者PSA进展。 结论:18F-DCFPyL PET/CT显像对CRPC患者病灶的检出率高,对患者后续治疗有潜在指导意义。不同PSA水平CRPC患者的病灶数量不同,低PSA水平患者主要为寡病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