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及斑马鱼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斑马鱼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在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注释数据库(BATMAN-TCM)和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并筛选决明子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系统(OMIM)检索得到与高脂血症有关的靶点,利用Venny 2.1.0平台获得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使用Cytoscape3.8.2绘制决明子-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将决明子-高脂血症共同靶点通过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推测橙黄决明素(AO)为决明子降血脂的有效作用成分,在此基础上进行斑马鱼实验验证.以蛋黄液高脂饮食诱导斑马鱼高脂血症模型,造模后给予AO干预,验证AO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及作用机制.首先进行AO对高脂血症斑马鱼的毒性实验,确定AO最大给药浓度;后续观察AO对高脂血症斑马鱼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及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核心靶点mRNA在高脂血症斑马鱼中的表达.结果:共获得包括AO在内的13个决明子活性成分,决明子作用于高脂血症的潜在靶点109个,包括核心靶点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1β、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主要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作用通路等.斑马鱼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后斑马鱼出现明显的脂质聚积,AO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斑马鱼组织中的TG、TC含量(P<0.05,P<0.01),减少肝脏组织内脂肪空泡和脂滴形成,并可显著下调核心靶点TNF-α、IL-1βmRNA表达(P<0.01).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获得了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通路与靶点,并通过斑马鱼实验初步揭示AO对高脂血症的改善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TNF-α、IL-1β等核心靶点发挥治疗作用,旨在为后期研究AO在高脂血症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及JAM-A表达变化及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及连接黏附分子A(JAM-A)表达变化及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并对比癌组织、癌旁组织中RUNX3、JAM-A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对比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及JAM-A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JAM-A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转录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JAM-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蛋白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JAM-A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最大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及JAM-A转录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最大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及JAM-A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与不良预后呈负相关,JAM-A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与不良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表达显著下调、JAM-A表达显著上调,且与患者预后均存在一定相关性,RUNX3及JAM-A可能是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细胞焦亡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结直肠癌(CRC)作为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现代治疗手段效果不甚理想,寻找低毒、高效的防治方案仍是CRC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临床防治CRC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有多方面的手势,包括毒副作用小、多靶点、多途径等.近年来,随着分子机制及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多数学者发现,CRC发病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其中,细胞焦亡是一种机体调节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模式,能调节多种细胞信号级联反应,可参与CRC的调控过程.此外,在中医药领域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与细胞焦亡影响CRC的研究也逐渐兴起.通过文献筛选和相关报道发现,一些中药复方和中药单体能通过靶向干预细胞焦亡在CRC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现对其进行简要归纳总结,以期在中医药防治CRC领域提供理论和诊疗思路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用于开放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辅助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开放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辅助镇痛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开放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患者.本实验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非劣性实验设计,计算出试验所需最低样本量为103例/组,按照10%的脱落失访率,估算每组例数为116例,确定总样本量为232例,将232例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组(OXY组,n=116)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组(DEX组,n=116).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48 h运动状态下(即患者非静止状态)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次要观察指标为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术后Ramsay镇静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术中肿瘤切除、术后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满意度.结果 与OXY组相比,DEX组患者术后48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低于OXY组(P<0.01),围手术期其他镇痛药物使用量更少(P<0.01).DEX组患者术后镇静效果优于OXY组(P<0.01);DEX组患者术中及拔管时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较低(P<0.01);DEX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OXY组,满意度高于OXY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在开放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具有良好的辅助镇痛镇静的作用,可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癌组织miR-23a-3p、miR-361-5p表达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微小核糖核酸(miR)-23a-3p、miR-361-5p表达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2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iR-23a-3p、miR-361-5p、PI3K mRNA、AKT mRNA、mTOR mRNA 表达.Pearson 相关分析胃癌组织中 miR-23a-3p、miR-361-5p 表达与 PI3K mRNA、AKT mR-NA、mTOR mRNA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分析miR-23a-3p、miR-361-5p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胃癌组织中不同miR-23a-3p、miR-361-5p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生存预后因素.结果 相比于癌旁组织,胃癌组织中miR-23a-3p、miR-361-5p表达明显较低,而PI3K mRNA、AKT mRNA、mTOR mRNA表达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 miR-23a-3p、miR-361-5p 表达与 PI3K mRNA、AKT mR-NA、mTOR mRNA表达呈负相关(均P<0.05).不同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术后辅助化疗及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miR-23a-3p、miR-361-5p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R-23a-3p低表达胃癌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46.77%(29/62),低于miR-23a-3p高表达胃癌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81.03%(4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30.243,P<0.001).miR-361-5p 低表达胃癌患者 3 年总体生存率为50.79%(32/63),低于miR-361-5p高表达胃癌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77.19%(4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24.932,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Ⅲ期、有淋巴结转移、无术后辅助化疗、miR-23a-3p低表达、miR-361-5p低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miR-23a-3p、miR-361-5p表达降低,二者表达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是潜在的胃癌预后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预防与治疗》2025年征订启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肿瘤预防与治疗》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N51-1703/R,ISSN1674-0904,大16开,月刊,每月25日出版.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肿瘤防治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开设栏目有专家述评、国际交流、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与技术交流、肿瘤流行病学、综述与讲座、短篇与个案报道等.所征稿件内容:肿瘤流行病学、基础研究、肿瘤病理、临床研究、临床诊治经验、病例报告、国外研究动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总结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方式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LA-HNSCC)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现状,为优化综合治疗方案、改善LA-HNSCC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头颈部肿瘤、鳞状细胞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新辅助联合治疗、生物标志物、毒副反应"为中文关键词,以"head and neck neoplasm、squamous cell carcinoma、neoadjuvant therapy、Immunotherapy、neoadjuvant combination therapy、biomarkers、toxic and side effect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2010年10月-2023年8月发表的关于LA-HNSCC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方面的文献.纳入标准:(1)LA-HNSCC;(2)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排除标准:(1)会议性、评论类等文献;(2)鼻咽癌相关的文献.共纳入47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42篇.结果 基于新辅助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有利于LA-HNSCC患者实现病理缓解,3个周期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37.0%~100%,主要病理缓解(MPR)率为40%~100%.实现病理缓解的HNSCC患者较非病理缓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高表达和HPV相关HNSCC作用更为明显,PD-L1高表达者客观缓解率为68.2%~100%,HPV相关HNSCC患者pCR率和MPR率分别为90%和100%.从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HNSCC的毒副作用来看,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偶见,未见治疗相关死亡病例,整体可控.结论 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LA-HNSCC可有效提高肿瘤的客观反应率,且对PD-L1高表达及HPV相关HNSCC作用更为明显.然而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对LA-HNSCC 长期生存的益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早期肝癌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不同时间间隔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早期肝细胞癌(HCC)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的早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TACE治疗后接受RFA治疗的时间间隔分为两组:A组(0~14 d)22例,B组(15~30 d)34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BCLC分期0期20例,A期3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与肝癌的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肿瘤分期(RR=0.045,95%CI:0.003~0.623,P=0.021)是影响TACE联合RFA治疗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组的5年生存率78%,B组为75%;A组和B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4%和11%.A组和B组的PFS分别为23个月和31个月,两组的OS均为60个月.A组和B组的PFS(HR=1.085,P=0.795)和OS(HR=0.514,P=0.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HCC患者的肿瘤分期越早,预后越好.而TACE与消融的时间间隔对疗效无影响,TACE后30 d内行RFA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铁死亡相关基因影响肝细胞癌肿瘤微环境及预后风险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揭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异质性,探讨铁死亡相关基因与HCC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关系,并构建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为预防HCC患者复发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和NODE数据库,利用非负矩阵分解聚类分析鉴定分子亚型,通过ESTIMATE算法和CIBERSORT算法用于构建免疫评分,利用Cox回归进行拟合风险评估模型并计算风险得分,并基于风险得分及临床信息构建列线图,利用体外实验验证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HCC的异质性体现为两种不同铁死亡相关的免疫分子亚型,其免疫评分差异显著(P<0.001).筛选出G6PD、KIF20A、RRM2和TXN四个最佳候选铁死亡相关基因,并进行拟合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列线图对HCC患者的复发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体外实验提示四个最佳候选基因均在人肝癌细胞表达水平增高(P<0.05).结论:HCC可分为两种分子亚型,分子亚型与HCC的复发有关,铁死亡在TME中可能起着关键作用.四个铁死亡相关基因可能是预防HCC复发的潜在因素,预后模型对HCC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肾脏肿瘤良恶性的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肾脏肿瘤不同类型患者的基线特征,同时对比核磁共振检查(MRI)、CT以及多普勒超声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肾脏肿瘤的有无及良恶性诊断能力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2021年2月-2022年1月经过MRI检查的肾脏肿瘤患者118例,部分患者入院时同时进行CT和多普勒超声检查.满足正态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MRI、CT以及多普勒超声三种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结果 118例接受MRI检查的研究对象中,良性肾脏肿瘤患者64例(54.24%),恶性肾脏肿瘤患者117例(99.15%),63例(53.85%)患者同时患有良性和恶性肾脏肿瘤.同时患有良性和恶性肾脏肿瘤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比例(49例,77.78%)显著高于仅有良性或者仅有恶性的肾脏肿瘤患者(32例,5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9,P=0.021).同时患有良性和恶性肾脏肿瘤的患者的中位年龄(59岁;四分位间距:52-65岁)显著高于仅有良性或者仅有恶性的肾脏肿瘤患者(50岁;四分位间距:43-5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名患者同时做了MRI、CT和多普勒超声三种检查,MRI方法检查中患者均为肾脏肿瘤患者,CT检查中诊断为肾脏肿瘤有26人,超声检查中诊断为肾脏肿瘤的有24人,CT检查与MRI检查的一致性比较差(kappa=0.04;95%CI,-0.11~0.48);超声与MRI检查的一致性比较差(kappa=0.11;95%CI,-0.01~0.23);MRI检查中有15例患者诊断为良性肾脏肿瘤,CT检查中有1例患者诊断为良性肾脏肿瘤,两者的一致性较差(kappa=0.09;95%CI,-0.08~0.26),超声检查中2例患者为良性肾脏肿瘤,12例患者良恶性无法判读.结论 男性和年龄较大的人更容易患恶性肾脏肿瘤.MRI检查在肾癌患者的诊断及良恶性判断方面优于CT检查和超声检查,可以弥补CT检查和超声检查的不足.临床中MRI可为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