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CNQ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的筛选及抗癫痫活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筛选KCNQ通道开放活性化合物并进一步评价其抗癫痫作用.方法 利用铷流出高通量筛选技术初筛,对优选化合物QO-72,复制多个动物模型,通过行为学以及脑电图(EEG)分析,结合一般药理学实验,对其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并探讨作用机制.结果 得到3个系列活性化合物共51个.化合物QO-72在MES和PTZ急性实验中,灌胃和腹腔注射可明显提高抗惊厥保护率(P<0.05,0.01),延长癫痫大发作阈值(P<0.01).在PTZ点燃慢性癫痫模型中,QO-72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均可降低癫痫发作等级(P<0.01),缩短癫痫发作持续时间(P<0.01),大剂量明显提高发作保护率(P<0.01);QO-72治疗组EEG癫痫波时程明显缩短、振幅明显降低、波功率谱密度明显下降(P<0.05,0.01).QO-72灌胃给药治疗剂量16倍或腹腔注射8倍,对小鼠协调运动、自主活动、戊巴比妥钠协同睡眠无明显影响.QO-72给药组海马区脑脊液GABA含量可明显增加(P<0.01),Glu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化合物QO-72在电刺激和化学诱导的急、慢性癫痫模型上,均表现出良好抗癫痫作用,其机制除开放KCNQ通道外,可能还与增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含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衰弱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衰弱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老年衰弱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BMI 18.5~30.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术前Fried衰弱量表评分≥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对照组(C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刺激神门、内关和足三里穴,频率2/100 Hz,疏密波,波幅0.25 ms,根据患者可耐受程度维持电流强度1~30 mA,术后24、48和72 h时选择相同穴位持续刺激30 min;C组在相同穴位内侧4 cm的非穴位部位进行刺激。术后1~7 d采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评估POD发生的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及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0~8 h(T 1)、8~24 h(T 2)和24~48 h(T 3)时段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补救情况,记录POD、术后恶心呕吐及嗜睡发生的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TEAS组术后补救镇痛率、POD、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降低,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T 1~3时段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 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老年衰弱患者PO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针对实施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的肝胆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对实施加速康复外科(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的肝胆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当日第1台择期腹腔镜肝叶或胆囊切除术患者76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BMI 18~25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8):对照组(C组)和电针组(EA组)。2组均采用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术前晚20:00后禁固体食物,20:00至22:00服用12.5%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800 ml,术日晨5:30至6:00服用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400 ml。EA组术日晨7:30行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穴;C组采用假穴位电刺激。所有患者8:00行胃窦部超声检查,测量平卧位和右侧卧位横截面积(CSA),计算胃容量(GV)、胃容积/体重比值(GV/W)、右侧卧位CSA/体重比值(CSA/W),进行Perlas A半定量评级。麻醉诱导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食管入口处黏液胃蛋白酶水平,记录阳性表达情况。记录患者麻醉诱导期间恶心、呕吐、误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EA组平卧位CSA、右侧卧位CSA、GV、CSA/W、GV/W、Perlas A半定量分级和胃蛋白酶阳性率降低,恶心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电针可促进实施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的肝胆手术患者胃排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腰段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腰段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腰段脊柱手术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50~75岁,BMI 18.5~28.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5):对照组(C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C组取四肢非穴位部位连接设备但不通电进行试验。TEAS组取双侧内关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使用频率为2/100 Hz的疏密波,刺激强度设置为每例患者的最大耐受水平。2组于麻醉诱导前和术后1~7 d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1次/d,每次30 min。记录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腹胀发生情况。于术后24、48和72 h时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评分和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1和3 d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P物质和缩胆囊素浓度。 结果:与C组比较,TEA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缩短,腹胀发生率降低( P<0.01);2组患者术后24、48和72 h时PONV评分、发生率、术前、术后1和3 d时血清P物质和胆囊收缩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腰段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功能评估体系与康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作为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手术,不仅能够获得满意的肿瘤学结果,并且可降低永久性造口概率。然而,控制排便功能紊乱是ISR术后不容忽视且最为常见的临床难题。目前仍缺少以患者报告结局测量工具评价术后肛门功能与生活质量以及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笔者单位临床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性阐述ISR术后肛门功能、生活质量、生理功能、解剖形态学评估以及功能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术后肛门功能常根据多种量表组合进行评估,包括大便失禁评估量表、胃肠功能问卷、特异性LARS评估量表和大便日记。ISR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估更适合采用症状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可采用水灌注式或高分辨率固态直肠肛管测压评估ISR术后患者生理功能,并采用排粪造影和3D直肠腔内超声评估其解剖形态学变化。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功能锻炼、直肠球囊训练、经肛门灌洗和骶神经调节术等均是术后康复治疗的可选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针刺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胃肠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急性胃肠损伤(AGI)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126例sTBI合并AGI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疾病,留置鼻胃管每6 h回抽胃内容物判断胃残留量(GRV),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实施肠内营养(EN)并根据GRV调整EN饲入量及速度等,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取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中脘五穴进行电针刺激治疗,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7 d胃肠功能指标〔腹内压(IAP)、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胃肠功能衰竭评分(GIF评分)〕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ICU院内获得性肺炎(HAP-ICU)发生率、机械通气(MV)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及电针刺激的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28 d生存分析。结果:126例患者在7 d治疗观察过程中有26例退出研究,最终入组10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3 d时两组患者IAP和DAO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IAP(cmH 2O,1 cmH 2O=0.098 kPa)为13.75±2.76比18.11±3.97,DAO(U/L)为129.88±24.81比158.01±22.64;观察组:IAP(cmH 2O)为13.56±2.19比18.50±3.54,DAO(U/L)为129.11±29.32比159.36±28.65;均 P<0.01〕;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均逐渐改善,且观察组治疗7 d时IAP、DAO和GIF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AP(cmH 2O):11.28±3.61比12.68±3.23,DAO(U/L):49.69±17.56比57.27±20.15,GIF评分(分):2.02±0.74比2.40±0.70,均 P<0.05〕。观察组患者MV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MV时间(d):15.72±4.60比18.08±4.54,ICU住院时间(d):16.76±4.68比19.26±5.42,均 P<0.05〕,且HAP-ICU发生率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2.0%比30.0%,22.0%比32.0%,均 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4%比76.1%;Log-Rank检验: χ2=37.954, P<0.001)。观察组患者无明显电针刺激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电针刺激相应穴位治疗能有效改善sTBI合并AGI患者的胃肠功能,有利于缩短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降低28 d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放电活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50只3周龄清洁级ICR小鼠,雌雄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酒精组,每组25只,酒精组小鼠每日灌胃20%乙醇溶液(1.6 g/kg,1次/d),对照组灌胃同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周期28 d。通过电生理技术运用膜片钳放大器及数据采集软件记录感觉刺激诱发酒精组及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放电活动;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和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配对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组间及每组干预前后的数据比较。 结果:电生理结果显示酒精组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自发简单锋电位放电频率低于对照组[(26.8±2.5)%,(34.6±4.7)%; t=26.08, P<0.05],简单峰电位放电活动的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27.3±3.3)%,(19.2±2.3)%; t=22.95, P<0.05]。脑表面灌流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拮抗剂后,酒精组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的简单峰电位频率高于给药前( t=10.19, P<0.05),变异系数低于给药前( t=28.36, P<0.05)。脑表面灌流GABAA受体拮抗剂后,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自发性简单峰电位放电频率没有显著变化( P>0.05),变异系数较给药前下降( t=6.95, P<0.05)。脑表面灌流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基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后,酒精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简单峰电位的放电频率和变异系数较给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阻断AMPA和GABAA受体后发现,给药后酒精组小鼠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频率较给药前[(107.3±4.3)%,(99.7±3.7)%]增加( P<0.05),酒精组的频率增幅值也较对照组高( P<0.05);同时阻断AMPA和GABAA受体后,对照组小鼠的放电频率无显著变化( P>0.05);给药后酒精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变异系数均低于给药前(均 P<0.05),且酒精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高( P<0.05)。 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显著抑制小脑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活动,抑制性成分的增强是通过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输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辅助诊断急性网膜轴型胃扭转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69岁,因“腹痛半天,加重3 h”于2021年10月6日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患者主诉半日前出现进食后腹痛,无腹泻、恶心、呕吐;3 h前自觉腹痛加重且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鲜血及咖啡样物,伴反酸、胃灼热,无腹泻,排气排便正常。既往血压偏高,未服用降压药物。体格检查:体温36.5 ℃,呼吸17次/分,脉搏79次/分,血压143/76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差,痛苦面容。腹软,无反跳痛,剑突下有压痛,肠鸣音存在,腹膜刺激征、墨菲征、麦氏点压痛阴性。心肺查体无异常,双肾无叩痛,颈软,双侧巴氏征、克氏征未引出,四肢末梢暖。实验室检查:RBC 3.75×10 12/L,WBC 5.42×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1.3%,血红蛋白118 g/L,CRP、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淀粉酶无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4例PSD患者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统计两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EPL),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Fugl-Meyer运动评估量表(FMA)评分、自我感觉负担量表(SPB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愈24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达92.31%(48/52),高于对照组[76.92%(4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5-HT、NPY、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NSE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5-HT、NPY、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NSE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MEPL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EPL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HAMD评分、SPBS评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SPBS评分、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在头痛、口干、嗜睡、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治疗PSD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减少感觉负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5-HT、NPY、BDNF等相关因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自噬机制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大鼠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与细胞自噬机制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大鼠中的作用。方法:新生SD大鼠39只,随机分为3组,建立NEC组(人工喂养+缺氧刺激+胃内注射LPS)、ERS拮抗组(人工喂养+缺氧刺激+胃内注射脂多糖+腹腔注射4-苯基丁酸)、ERS诱发组(人工喂养+缺氧刺激+胃内注射脂多糖+腹腔注射衣霉素)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处死大鼠,留取肠道组织,电镜下观察大鼠肠道病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水平,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mRNA、氧调节蛋白150(oxygen-regulated protein 150,ORP150)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p62和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Ⅱ、LC3Ⅰ的表达水平,计算LC3Ⅱ/ LC3Ⅰ比值。结果:(1)造模结束后,大鼠肠道病理评分均≥2分。(2)ERS诱发组临床表现评分、病理评分、I-FABP值、GRP78 mRNA值、ORP150 mRNA值、LC3Ⅱ/ LC3Ⅰ高于NEC组和ERS拮抗组,NEC组高于ERS拮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S诱发组p62表达量低于NEC组和ERS拮抗组,NEC组低于ERS拮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LC3Ⅱ/ LC3Ⅰ比值和临床表现评分、病理评分、I-FABP均呈正相关( P<0.05);p62表达量和临床表现评分、病理评分、I-FABP均呈负相关( P<0.05);GRP78、ORP150 mRNA和临床表现评分、病理评分、I-FABP均呈正相关( P<0.05);LC3Ⅱ/ LC3Ⅰ比例和GRP78、ORP150 mRNA值呈正相关( P<0.05);p62表达量和GRP78、ORP150 mRNA值呈负相关( P<0.05)。 结论:内质网应激和NEC发病有关,抑制内质网应激可抑制自噬反应,改善NEC肠道屏障功能及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