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Di a引起的胎儿及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抗-Di a引起的胎儿及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hemolytic disease of fetus and newborn, HDFN)新生儿的诊治过程。患儿生后3 h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转入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治疗。患儿生后5、9 h血红蛋白分别为82和76 g/L,总胆红素分别为243.2和309.8 μmol/L。生后12 h,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标本,进行HDFN的免疫血液学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及其父亲血型为A型、RhDCCee,母亲为A型、RhDCcee;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中患儿为强阳性(++++),父母均阴性;患儿血浆、红细胞放散液及其母亲血浆与抗体筛选试剂红细胞反应均阴性,但与患儿父亲红细胞反应均阳性。对患儿采用光疗、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以及选择ABO及RhD血型与患儿相同,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进行紧急换血治疗后,效果良好。换血治疗后,用患儿换血前的血浆、红细胞放散液及其母亲血浆与抗体鉴定谱细胞反应,均检出了IgG抗-Di a。鉴定患儿及其父母Di a血型,患儿及其父亲为阳性,母亲为阴性。因此患儿被诊断为抗-Di a引起的HDF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PAPP-A、AFP及uE3联合检测预测子痫前期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PAPP-A)、甲胎蛋白(AFP)及游离雌三醇(uE3)联合检测预测子痫前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子痫前期患者38例(轻度子痫前期21例,重度17例)同期正常妊娠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人群血清PAPP-A、AFP及uE3浓度.比较两组人群中血清 PAPP-A、AFP及uE3蛋白水平有无差别.根据贝叶斯定理,评价血清PAPP-A、AFP、uE3及三者联合作为参考指标预测子痫前期的临床价值.结果:对照组血清PAPP-A、AFP及uE3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子痫前期组(P<0.05);且轻度子痫前期组显著高于重度子痫前期组(P<0. 05);分别以血清PAPP-A、AFP、uE3及三者联合为参考指标预测子痫前期的敏感性分别为67.3%, 62.7%,60.8% 和73.6%,特异性分别为66.1%,63.2 %,60.0% 及70.6%.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72,0.70及0.81.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 PAPP-A、AFP及uE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可作为预测子痫前期的血清学标志物,且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子痫前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产前抗体监测对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产前抗体监测对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227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ABO血型及Rh血型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的结果.结果 1 227例新生儿溶血三项结果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9.0%(108/1 227);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10.4%(128/1 227);释放试验阳性率73.4%(901/1 227).1 227例病例中1 207例患儿和母亲血型均为RHD阳性,1 034例新生儿儿血清中抗体效价≥1∶16,173例新生儿血清IgG抗体效价低于1∶16.26例RH血型系统检测的血型抗体,其中抗D为20例,抗E为6例;而2例母婴RH系统一致,但发现MN血型系统的抗体.结论 产前夫妇血型鉴定,孕期血型抗体检测,抗体和效价及含量监测有利于早期预防和诊治新生儿溶血病,为分娩备血和新生儿输血治疗提供依据.输血科与产科联合进行孕期的诊疗服务,进行产前抗体检测对防治新生儿溶血病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夫妇ABO血型不合O型血孕妇免疫球蛋白G抗A/B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夫妇ABO血型不合O型血孕妇免疫球蛋白(Ig)G抗A/B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于山东省血液中心血型参比研究室进行夫妇ABO血型不合产前血型抗体检查的104例O型Rh阳性血型孕妇为研究对象.孕妇年龄为(26.5±6.8)岁.根据孕妇的孕次,将其分为3组:首次妊娠组(n=31),2次妊娠组(n=35),≥3次妊娠组(n=38).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孕妇及其丈夫的ABO血型、孕妇的Rh血型及血清IgG抗A/B效价.对新生儿脐静脉血标本进行HDN 3项试验,包括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分别计算孕妇血清IgG抗A/B阳性率和新生儿ABO-HDN发生率,并且分析孕妇孕次、血清IgG抗A/B效价、新生儿ABO-HDN发生率的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孕妇的年龄、孕龄等的总体差异.采用χ2检验对3组孕妇血清IgG抗A/B阳性率,母体不同血清IgG抗A/B阳性率的新生儿ABO-HDN发生率进行比较.以上资料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采用Spearman轶相关分析孕妇的孕次、血清IgG抗A/B效价、新生儿ABO-HDN发生率3者的相关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山东省血液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鲁血伦审字[2019]5号),并与所有受试者及其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本研究104例孕妇的ABO血型均为O型,Rh血型均为Rh阳性.其丈夫的ABO血型包括,A型41例、B型48例和AB型15例.新生儿的ABO血型包括,A型45例,B型50例,O型9例.②本研究104例孕妇的血清中,IgG抗A/B总阳性率为65.4%(68/104).初次、2次、≥3次妊娠组孕妇血清IgG抗A/B阳性率分别为45.2%(14/31)、65.7%(23/35)、81.6%(31/38),3组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7,P=0.008).其中,≥3次妊娠组孕妇血清IgG抗A/B阳性率最高,与首次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81,P=0.002),与2次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2,P=0.123).③ 本研究104例新生儿中,ABO-HDN发生率为17.3%(18/104).母体血清IgG抗A/B效价<64、=64、=128、≥256的新生儿ABO-HDN发生率分别为5.6%(2/36)、9.5%(2/21)、25.0%(5/20)和33.3%(9/27),4者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5,P=0.018).其中,母体血清IgG抗A/B效价≥256的新生儿ABO-HDN发生率最高,与母体血清IgG抗A/B效价<64的新生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1,P=0.004),与母体血清IgG抗A/B效价=64、128的新生儿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本研究104例孕妇的孕次与其血清IgG抗A/B效价,与新生儿的ABO-HDN发生率;母体血清IgG抗A/B效价与新生儿的ABO-HDN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0.423、P=0.035,r=0.491、P=0.021,r=0.491、P=0.021).结论 夫妇ABO血型不合O型血多次妊娠孕妇的血清IgG抗A/B效价阳性率升高,新生儿发生ABO-HDN的风险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731例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病预防性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预防性检测孕妇血清不规则抗体及效价,评估母婴血型不合致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风险.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9年期间送往本血站需要进行孕妇新生儿溶血病检测的血液样本731例,检测ABO和Rh等血型系统的血型,应用试管间接抗人球蛋白法检测抗体效价,分析ABO血型系统抗体效价值≥64和Rh血型系统效价值≥32的检出率与新生儿患病率的相关性.结果:在疑似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孕妇和新生儿731例血液样本中,ABO血型系统中ABO-HDFN(+)检出率为11.36%(83/731),Rh血型系统中Rh-HDFN(+)检出率为2.06%(15/731),有统计学差异(P<0.05);98例高风险HDFN孕妇中,74例新生儿溶血病,达75.51%(74/98),且抗体滴度越高,发生HDFN病风险越高,在抗体效价≥1:128时,HDFN患病率最高,新生儿出生0~3d阳性率显著高于出生第4~10天,有统计学差异(88.71%vs52.78%P<0.05).结论:ABO血型系统检出率高于Rh血型系统检出率,孕妇O型检测数和检出率均最高,患病率与抗体效价值呈正比,且新生儿出生后3d内送检标本,检出较高阳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RhD主动免疫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使用RhD阳性红细胞主动免疫RhD阴性者过程的安全性,为国产抗-D免疫球蛋白开发助力.方法 在2018年1月~2020年4月纳入23名知情同意的RhD阴性志愿者,研究由初始免疫(初免)及加强免疫组成,初免包括首次初免,二次初免以及三次初免.首次初免分为20 mL 3人、30 mL 8人、40 mL 6人和50 mL 6人4组,初始免疫产生应答后各组每3个月行加强免疫1次,根据每次免疫前抗-D效价,将加强免疫剂量分为0.5、1、2 mL;每次输注后24 h、1周,采集志愿者全血标本5 mL/人(次),检测其血常规、肝肾、凝血功能与抗-D效价.比较各(剂量)组首次初免后,24 h及1周各检测(指标)值之间的差异;比较各(剂量)组加强免疫后,24 h及1周各检测(指标)值与免疫应答前差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RhD阳性红细胞(mL/人)20、30、40和50各(剂量)组首次初免后,各溶血指标值均在医学参考值范围内且24 h和1周的各溶血指标值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每次各剂量组加强免疫输注RhD阳性红细胞0.5或1 mL/人后24 h和1周的溶血指标值与免疫应答前基础值(均在医学参考值范围内)的差值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RhD阳性红细胞2 mL/人后,24 h和1周的Tbil值(μmol/L)与免疫应答前基础值的差值之间(1.55±1.87,6.29±2.66)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本实验制定的主动免疫程序未发现影响RhD阴性者安全的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