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儿胎粪性腹膜炎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诊断与胎儿临床结局的相关性,重新认识胎源性疾病。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前超声诊断、出生后证实的46例胎粪性腹膜炎患儿病例,保守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胎龄(38. 42±0. 86)周;手术组11例(男8例,女3例),胎龄(37. 85±1. 65)周。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诊断标准为腹腔内钙化灶,伴或不伴腹水、假性囊肿、肠管扩张和羊水过多等超声声像学表现。所有诊断病例均动态监测孕期过程至分娩,超声检查对病灶形态、大小或内部回声等发生变化进行分析和形态描述,结合产前临床胎儿学分析和孕期管理。生后进行临床追踪复查及随访,有明确手术指征者手术治疗。结果采用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产前超声诊断胎粪性腹膜炎共46例,腹腔内钙化灶46例(100%),钙化灶合并腹水25例(54. 3%),合并假性囊肿18例(39. 1%),合并肠管扩张12例(26%),合并羊水过多11例(23. 9%)。46例胎粪性腹膜炎全部出生,生后体检和X线检查再次得到确定诊断,35例(76%)生后仅需要保守治疗,11例(23. 9%)生后因肠梗阻新生儿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治疗成活,随访1~5年均健康发育,有2例分别于6个月和8个月因腹股沟疝和隐睾腹腔镜手术检查发现腹腔钙化灶已经吸收。腹腔内钙化合并腹腔积液、腹腔内假性囊肿、肠管扩张和羊水过多的发生比例在各组手术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胎粪性腹膜炎产前超声与胎儿临床结局关系密切,需要从胎源性疾病再认识。大多数胎粪性腹膜炎出生后仅需要保守治疗,小部分需手术治疗,临床结局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诊断胎儿肠穿孔致胎粪性腹膜炎和睾丸鞘膜腔胎粪性积液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孕妇43岁,孕1产0,孕37 +5周,既往体健,无特殊遗传病史,孕妇于孕19周、24周及32周分别在我院产检,超声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肠管未见扩张(图1)。孕37周超声检查发现羊水最大深度83 mm,羊水指数237 mm。胃泡大小30 mm×17 mm,膀胱大小40 mm×32 mm。胎儿腹腔内大量积液,范围约73 mm×71 mm×43 mm,肠管未见扩张,呈团状分布(图2)。腹腔下方(相当于阴囊部位)测及巨大囊性包块,大小约90 mm×76 mm×79 mm,向外膨出,囊壁完整,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透声较差,可见密集光点沉积后壁(图3),并通过一纤细交通口与腹腔相通,周边可见椭圆形实质等回声(考虑为睾丸)(图4)。超声会诊意见:①胎儿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 peritonitis,MP),腹腔大量积液,肠穿孔? ②胎儿会阴部巨大囊性包块,考虑睾丸鞘膜腔大量胎粪性积液;③羊水增多。产后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明显异常。产后外观显示腹部膨隆如鼓,阴囊肿胀如球,阴茎无法分辨(图5)。X线片可见大量腹腔积液,膈肌膨升。术中见腹腔大量暗绿色胎粪性腹水,吸净后探查见回盲部盲袋处1 cm 2大小的穿孔,周边有胎粪溢出,远端肠管空虚,肠壁弹性尚可。探查双侧内环口均未闭合与阴囊相通,可见胎粪液体蓄积在阴囊内,将胎粪吸净,大量温盐水冲洗腹腔及阴囊,切除坏死肠管,行端端吻合。术后恢复良好。术后诊断:胎儿回盲部肠闭锁,肠穿孔,MP,合并双侧睾丸鞘膜腔大量胎粪性积液。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202200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前MRI对胎儿空回肠闭锁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产前MRI对胎儿空回肠闭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产后手术及病理证实为空肠或回肠闭锁且不合并其他胃肠疾病的胎儿共13例。所有病例均为产前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肠管扩张或腹腔积液后继而接受MRI检查。孕妇年龄22~38岁,MRI检查时孕周26~37周,均为单胎妊娠。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对MRI图像进行分析并将MRI诊断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RI上显示小肠扩张(单个或多个肠襻)8例,其中1例合并腹部囊性包块;无肠管扩张5例,MRI上可见大量腹腔积液和肠管聚拢。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回肠闭锁9例,其中5例合并肠穿孔;空肠闭锁4例,其中1例合并肠穿孔并假囊肿形成。未合并肠穿孔的7例胎儿,产前MRI诊断闭锁位置正确5例;合并肠穿孔的6例胎儿,产前MRI诊断为肠闭锁合并胎粪性腹膜炎,但无法判断闭锁位置。结论:胎儿空回肠闭锁的产前MRI有其特征性表现,根据肠管内胎粪及羊水的分布可推断闭锁部位。对于产科常规超声检查提示肠道异常的胎儿,产前MRI在进一步评估病情方面具有补充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产低体重儿胎粪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早产低体重儿胎粪性肠梗阻(meconium ileus,MI)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于该院新生儿科住院、经外科手术治疗的6例早产低体重MI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出生胎龄25周 +3~33周 +5,平均28周 +4,体重770~1 390 g,平均1 013 g。分析初次手术时机、术中所见、病理以及初次手术方式选择,并对后续治疗进行随访。 结果:6例中,2例MI因腹胀症状加重保守治疗无效,术中证实为回肠远段胎粪结节状或橡皮泥样梗阻,远端肠发育不良,行肠腔减压冲洗及回肠Santulli肠造瘘术;4例为胎粪梗阻、远端肠发育不良、回肠坏死穿孔、胎粪性腹膜炎,其中3例行腹腔冲洗、肠腔减压冲洗、坏死肠管切除及回肠双腔肠造瘘术,1例行肠腔减压冲洗、腹腔冲洗及回肠Santulli肠造瘘术。术后生命营养支持,分别经过8~12周后二期关闭瘘口;1例行回肠Santulli肠造瘘术患儿病程中因发生纤维索条黏连闭袢性梗阻行双腔小肠造瘘,7周后关闭瘘口;1例回肠双腔肠造瘘术后3个月因造口肠管套叠脱垂,急诊行肠管复位并改为回肠Santulli肠造瘘,3个月后关闭瘘口。6例患儿全部治愈,无死亡及放弃病例。结论:对于早产低体重患儿MI,早期及时外科手术干预,采用通畅引流的肠造瘘术式能提高存活率,为二期根治创造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粪性腹膜炎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的短期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 peritonitis,MP)术后并发症及早期死亡原因,提高对M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1年11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7例MP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36例。患儿手术时中位年龄为1. 63 (1.17, 2.80) d。所有患儿随访至术后6个月,根据存活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55例)和死亡组(12例)。分析所有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组死亡原因。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中一般资料、是否产前诊断、是否早期手术及术后病理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分析和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P患儿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67例患儿术后共24例发生并发症,包括短肠综合征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例、造瘘口回缩或脱出2例、感染性休克2例、吻合口漏1例、败血症1例。最终12例患儿死亡,其中3例因腹腔感染、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院内死亡,9例术后因出现短肠综合征4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吻合口漏1例、造瘘口肠管脱出1例、败血症1例放弃治疗后院外死亡。死亡组术前C反应蛋白为(52.18±69.21)mg/L,高于存活组的(10.08±17.0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01)。死亡组术前白蛋白水平为29.90 (26.78, 31.38) g/L,低于存活组的32. 10(28.80, 35.20)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36)。两组患儿是否早期手术、是否合并短肠综合征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 05)。将单因素分析中 P<0. 05的临床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反应蛋白增高( OR=1.043,95% CI:1.009~1.078, P=0.012)、合并短肠综合征( OR=17.929,95% CI:1.799~178.629, P=0.014)为MP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早期手术( OR= 0.068,95% CI:0.006~0.709, P=0.025)为MP患儿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MP患儿术后主要并发症和早期死亡原因是短肠综合征、肠道炎症或梗阻,尽早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例胎儿肠扭转的产前超声诊断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肠扭转的产前超声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肠扭转且经生后手术或引产后尸体解剖证实的病例4例。分析超声仪器中储存的4例肠扭转胎儿的11次超声检查动态及静态图像,总结声像图特点。随访妊娠结局及伴发畸形。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例胎儿共11次产前超声检查声像图中,肠扭转直接征象—肠管排列呈whirlpool征6次、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分支血流呈漩涡样改变5次以及咖啡豆征3次,检出间接征象—肠管扩张11次、腹腔积液8次、羊水过多5次、腹膜钙化4次、假性囊肿1次。3次处于扭转初期阶段,均可见肠管排列呈whirlpool征及血流呈旋涡样改变,但随病程进展,进入胎粪性腹膜炎阶段,该2种征象可消失,间接征象出现。出生后手术或引产后尸体解剖均证实节段性肠扭转,均不合并肠旋转不良,3例合并小肠闭锁。结论:胎儿肠扭转超声检查有典型的直接征象与不典型的间接征象,是诊断胎儿肠扭转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远期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在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儿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21例;年龄(343.3±279.7)d;既往腹部手术次数(1.1±0.6)次。术中顺行置管51例(76.1%),逆行置管16例(23.9%)。统计本组患儿术中情况、置管相关并发症及肠梗阻复发率。结果:67例患儿均接受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院内死亡3例(4.5%)。其中1例为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胎粪性腹膜炎、肠穿孔患儿,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感染性休克;另2例均为早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于呼吸功能衰竭。余64例患儿术后平均禁食水时间2.6 d,平均置管时间21.6 d。除失访7例外,余5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8.3±12.5)个月。复发肠梗阻4例(7.0%),3例梗阻复发后均再次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1例梗阻复发后行肠切肠吻合术、肠粘连松解术。4例均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长期随访均未再次出现梗阻复发。术后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2例(3.1%),包括拔管困难1例,给予分次拔除肠排列管;拔管后出现小肠套叠1例,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是治疗婴幼儿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有效手术方式,术后肠梗阻复发率及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主要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早期检查方法,以促进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资料(包括性别、入院日龄、首发症状时间、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消化道畸形疾病构成及主要临床特点,术前相关检查及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病例507例,包括肛门直肠畸形(166例)、肠闭锁和肠狭窄(93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84例)、肠旋转不良(72例)、环状胰腺(43例)、胃肠重复畸形(11例)、肠神经发育异常症(11例)、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9例)、脐肠瘘(7例)、胎粪性腹膜炎(7例)、梅克尔憩室(2例)、先天性肠系膜畸形(2例),其中男376例,女131例,足月儿433例,出生体重为(3157.53 ± 596.50)g。肛门直肠畸形病例共166例,其中27例因原始影像结果测量数据缺失未纳入统计,其余139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会阴肛门成形术组(76例)和结肠造口术组(63例)。比较两组腹部倒立侧位X线检查直肠盲端至肛隐窝的距离,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结果:消化道畸形患儿总体入院日龄为生后2.0 (1.0,8.0) d,首发症状时间为生后1.0 (1.0,4.5) d,住院时间为13.0 (8.0,19.0) d。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以肛门直肠畸形、肠闭锁和肠狭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311/507,61.34%)、腹胀(239/507,47.14%)及胎便异常(159/507,31.36%)。术前X线检查阳性479例,总体阳性率达94.48%;腹部超声检查阳性186例,阳性率36.69%;产前超声检查异常116例,阳性率22.88%。ROC分析结果表明,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准确率为73.2%,最佳阈值20.5 mm,敏感性为74.6%,特异性为64.5%。结论: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不同疾病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腹胀及胎便异常;X线检查准确率高,但产前、产后超声检查对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提倡在消化道畸形早期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杂性肠闭锁营养管理及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复杂性肠闭锁患儿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及术后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复杂性肠闭锁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年龄、性别、手术日龄、是否早产、出生体重、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出院诊断、病理结果、预后等信息,以结合胆红素34.2 μmol/L(2 mg/dl)作为诊断胆汁淤积的标准,将患儿分为胆汁淤积组和非胆汁淤积组,分析导致复杂性肠闭锁患儿术后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复杂性肠闭锁患儿,31例为产前检查发现存在肠管异常,14例为生后出现症状就诊;32例合并胎粪性腹膜炎、肠坏死、肠穿孔等;ⅢB型肠闭锁12例,Ⅳ型肠闭锁10例,ⅢB型合并Ⅳ型肠闭锁5例;34例闭锁部位位于回肠(34/45,75.56%),10例位于空肠(10/45,22.22%),1例位于十二指肠(1/45,2.22%)。开奶时间为(11±4.57)d,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使用时间为(12.82±5.41)d。14例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单因素分析发现,早产、产前发现肠管异常、闭锁部位位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使用TPN时间长的患儿更容易发生胆汁淤积(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产前发现肠管异常( OR=1.021,95% CI:1.001~1.042)、早产( OR=1.005,95% CI:1.000~1.011)、闭锁部位位于空肠及十二指肠( OR=4.423,95% CI:3.876~5.212)、TPN使用时间长( OR=6.798,95% CI:6.191~7.794)是结合胆红素升高的独立相关因素,其中长时间使用TPN是导致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最大风险因素。 结论:长时间慢性不全肠梗阻、使用TPN时间长等因素是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改良术式、缩短肠外营养时间是防止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急性阑尾炎17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急性阑尾炎(NA)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结果,探讨更有效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福建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初诊年龄小于28 d的NA病例资料,并通过PubMed英文数据库及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要点。结果:其收集本院17例以及同期国内外报道135例,共152例NA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纳差、发热、呕吐,常见体征为腹肌紧张、肠鸣音改变、腹部膨隆,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腔扩张、气液平及膈下游离气体,腹部彩超可见右下腹包块、腹腔积液及阑尾炎症改变。135例患儿中72例详细描述术前诊断,仅14例(19.4%)初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术前误诊常见的诊断是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穿孔、胎粪性腹膜炎。及时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治愈率为94.1%。结论:NA很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病情进展迅速,诊断困难,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以及时治疗,降低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