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个体外受精周期仅获得≤2个低评分卵裂期胚胎的处置方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周期仅获得≤2个4细胞或5细胞Ⅲ级低评分卵裂期胚胎新鲜移植或囊胚培养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2年12月在广东省生殖医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且单个取卵周期配成≤2个4/5细胞Ⅲ级胚胎且无其它胚胎的患者共185个周期,根据取卵后第3天(D3)患者意愿分为移植组(n=72)、养囊组(n=113),观察两组有效胚胎利用率、当次取卵周期的累积妊娠率及累积活产率.结果:养囊组可用囊胚形成率为3.9%,208个低级别胚胎进行囊胚培养共形成8枚可用囊胚,囊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75.0%,移植周期活产率为50.0%;移植组妊娠率为19.4%,有效胚胎利用率(12.5%)高于养囊组(2.9%),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19.4%)及累积活产率(11.1%)均高于养囊组(5.3%、2.7%)(均P<0.05).结论:4/5细胞低评分胚胎成囊率低下,但是一旦形成囊胚妊娠率较高;若患者无其它胚胎可选择且有强烈移植意愿,可在充分知情同意下进行新鲜移植,可获得一定妊娠率,但是此类胚胎新鲜移植仍需慎重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邯郸地区染色体易位与不良孕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邯郸地区染色体易位与不良孕产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23年8月来邯郸市中心医院遗传咨询的8960例患者,对患者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收获后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选取确诊的79例染色体易位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正常的79例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不良孕产的差异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 8960例遗传咨询患者中检出染色体易位79例,异常率0.88%,包括平衡易位56例(70.89%)和罗伯逊易位23例(29.11%).观察组发生自然流产、胚胎停育、生育畸形儿及不孕不育等不良孕产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无不良孕产发生的概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染色体易位是影响自然流产、胚胎停育、生育畸形儿、不孕不育等不良孕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不良孕产的夫妇双方早期进行染色体检查及辅助生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胚胎移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中单胚胎移植(single embryo transfer,SET)妊娠结局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2013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行SET共2734个周期的患者资料,根据胚胎移植时机的不同,分为第3日(day 3,D3)移植组(D3组)、第4日(day 4,D4)移植组(D4组)、第5日(day 5,D5)移植组(D5组)、第6日(day 6,D6)移植组(D6组)。分析对比患者不同年龄段、不同移植时机、不同胚胎评分的SET临床妊娠情况。结果:SET周期总临床妊娠率为39.8%(1098/2734),总活产率为30.5%(842/2734)。D3组、D4组、D5组、D6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3.3%(264/793)、36.4%(142/390)、52.5%(492/937)、32.6%(200/614),活产率为25.6%(203/793)、30.5%(119/390)、40.9%(383/937)、22.3%(137/61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D3组形态学评分8-细胞I级、7-细胞I级、8-细胞II级的胚胎总临床妊娠率[41.7%(207/496)]和总活产率[32.1%(159/496)]均高于其他非优质卵裂期胚胎[19.2%(57/297), P<0.001;14.8%(441/297), P<0.001];D4组发生融合(融合期及早期囊胚)的胚胎的临床妊娠率[40.4%(134/332)]和活产率[34.0%(113/332)]均高于未发生融合的胚胎[13.8%(8/58), P<0.001;10.3%(113/332), P=0.001];对于发育缓慢的囊胚,将其培养至D6囊胚移植和在D5移植2期囊胚的临床妊娠率[32.6%(200/614)比30.6%(22/72)]和活产率[22.3%(137/614)比27.8%(20/7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选择D5优质囊胚和D4融合期以上的桑椹胚进行单胚胎移植能在获得最佳妊娠结局的同时降低多胎妊娠发生率;对于整体D5发育缓慢的胚胎,继续培养至D6完全扩张囊胚再行移植,可能是一种改善妊娠结局的策略;对于卵裂期胚胎,采用8-细胞I级、7-细胞I级和8-细胞II级的优质胚胎移植标准更能确保D3单胚胎移植的成功率,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146a-5p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胚胎吸收和胎鼠发育不良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外源性miR-146a-5p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胚胎吸收和胎鼠发育不良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①将36只成年雌鼠与雄鼠交配,分别于交配前(D0/未孕)、孕第0.5天(day 0.5,D0.5,即见栓当日)、孕第4.5天(day 4.5,D4.5)、孕第7.5天(day 7.5,D7.5)、孕第9.5天(day 9.5,D9.5)和孕第13.5天(day 13.5,D13.5)收集小鼠子宫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妊娠期小鼠子宫组织中miR-146a-5p及其靶基因TRAF6蛋白的表达水平;②对孕D7.5小鼠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记为COL组)、LPS 250 μg/kg(记为LPS250组)、LPS合并尾静脉注射10 nmol miR-146a-5p无关序列(negative control,NC,记为LPS250+NC组)、LPS合并尾静脉注射10 nmol miR-146a-5p激动剂(miR-146a-5p agomir,记为LPS250+miR-146a-5p agomir组),孕第8.5天(day 8.5,D8.5)对小鼠宫内总胚胎数和吸收胚胎数进行计量分析,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子宫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mRNA和TRAF6蛋白表达水平;③将LPS剂量减为50 μg/kg后,将孕D7.5小鼠分为2组,每组3只:一组腹腔注射100 μL LPS(50 μg/kg),同时鼠尾静脉注射10 nmol 的无关序列,记为LPS50+NC组;另一组行腹腔注射100 μL LPS(50 μg/kg),同时鼠尾静脉注射10 nmol 的miR-146a-5p agomir,记为 LPS50+miR-146a-5p agomir组,孕第16.5天(day 16.5,D16.5)对小鼠宫内总胎数/胚胎数、吸收胚胎数、存活胎数及存活胎鼠重量和胎盘重量进行计量分析;④分离培养原代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利用LPS刺激诱导其M1极化,再瞬时转染miR-146a-5p模拟物(miR-146a-5p mimics)或其NC片段后,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中 TNFα mRNA和pSTAT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miR-146a-5p在孕D7.5、D9.5和D13.5小鼠子宫植入部位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植入部位( P=0.013、 P=0.012、 P=0.003),TRAF6蛋白在D13.5植入部位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植入部位( P=0.012)。对孕D7.5小鼠腹腔注射250 μg/kg LPS后,孕D8.5时LPS250组的胚胎吸收率为43.13%±3.31%,显著高于COL组(0%, P=0.002),而LPS250+miR-146a-5p agomir组的胚胎吸收率(13.50%±0.87%)显著低于LPS250+NC组(59.33%±4.04%, P=0.001)。当对孕D7.5小鼠腹腔注射低剂量LPS(50 μg/kg)后,D16.5时LPS50+miR-146a-5p agomir组存活胎鼠重量[(0.29±0.09)g]及胎盘重量[(0.06±0.02)g]均显著高于LPS50+NC组[(0.46±0.06)g, P<0.001;(0.07±0.02)g, P=0.021],两组间吸收胚胎数及胚胎吸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转染NC的BMDM细胞相比,转染miR-146a-5p mimics的BMDM细胞中,pSTAT1蛋白和 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下调( P=0.012、 P=0.039)。 结论:miR-146a-5p在小鼠胚胎植入后期及胎盘发育期母-胎界面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外源性miR-146a-5p能有效改善LPS诱导的小鼠胚胎吸收和胎鼠发育不良,miR-146a-5p能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的M1极化活性,提示miR-146a-5p可能通过抑制小鼠母-胎界面巨噬细胞的M1极化而保障妊娠的正常建立和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肽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肽对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获取小鼠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es,COC),分别用含10 μmol/L、30 μmol/L、50 μmol/L、100 μmol/L、200 μmol/L肌肽的体外成熟培养液培养18 h,不含肌肽的培养液设为对照组。根据卵母细胞成熟率、卵裂率和囊胚形成率确定作用的最优浓度。通过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总谷胱甘肽(total glutathione,T-GSH)含量、皮质颗粒分布、线粒体分布和线粒体拷贝数进一步验证肌肽的作用。结果:肌肽浓度为100 μmol/L时,卵母细胞成熟率[69.23%(135/195)]、卵裂率[66.06%(72/109)]和囊胚形成率[48.61%(35/72)]最高,与对照组[44.44%(84/189)、38.67%(29/75)、20.69%(6/29)]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 、P=0.010),故选定100 μmol/L作为肌肽作用的最优浓度。对照组卵母细胞中的ROS和T-GSH水平为100 μmol/L肌肽组的2.04倍和0.6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100 μmol/L肌肽组的皮质颗粒Ⅲ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对照组卵母细胞的线粒体均匀分布在胞质中,100 μmol/L肌肽组的线粒体聚集在胞质中央区域,且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 P=0.040)。100 μmol/L肌肽组的线粒体拷贝数是对照组的1.7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肌肽能够有效改善未成熟卵母细胞的氧化应激,促进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胚胎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卵双胎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单卵双胎是双胎妊娠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双卵双胎相比,单卵双胎发生流产、胎儿畸形、胎死宫内、宫内生长受限及早产等风险均明显增加。单卵双胎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存在“两个模型”和“一个假说”理论,即“合子分裂模型”“胚胎膜融合模型”和“过度成熟配子”假说。辅助生殖技术与单卵双胎的发生密切相关。辅助生殖技术中的母体年龄、促排卵药物的应用、移植周期类型、胚胎培养时间、透明带操作、培养方式和培养液、遗传等均与单卵双胎的发生有关。本文对于单卵双胎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靶向串联质谱分析人早期胚胎级别与其培养液中相关氨基酸和肉碱水平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不同级别早期人胚胎的培养液中氨基酸和肉碱水平,探讨基于质谱的微量分析技术用于评价胚胎体外发育潜能的可行性。方法:从2022年6至12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不孕夫妇中,收集女方年龄31.5(26.5,33.25)岁,且获卵数在8~20个的不孕夫妇,从中随机挑选30对不孕夫妇收取其第3天细胞胚的培养液共126份,依据其所对应的胚胎的形态级别分为优( n=43)、中( n=49)和差3( n=34)组。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不同培养液中氨基酸和肉碱水平。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氨基酸与肉碱水平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氨基酸与肉碱水平的关联,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氨基酸和肉碱水平与胚胎评估级别的关联。 结果:甲硫氨酸/苯丙氨酸(比值)在优胚、中胚和差胚3组间分别为3.09±1.67、4.00±1.19和4.99±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09, P<0.05),优胚与中胚间( t=-0.91, P<0.05)、优胚与差胚间( t=-1.91, P<0.05)及中胚与差胚间( t=-0.99,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氨基酸之间,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正相关性最强( r=0.99, P<0.01);不同肉碱之间,辛酰肉碱与葵酰肉碱比值(C 8/C 10)与(戊二酰肉碱+3-羟基己酰肉碱)/棕榈酰肉碱比值[(C 5DC+C 6OH)/C 16]的正相关性最强( r=0.44, P<0.001);偏最小二乘法拟合模型计算氨基酸/肉碱水平与胚胎级别相关的权重:亮氨酸(异亮氨酸)为2.22,精氨酸为1.99,缬氨酸/苯丙氨酸为1.65,甘氨酸为1.54,酪氨酸为1.21,(戊二酰肉碱+3-羟基己酰肉碱)/辛酰肉碱(C 5DC+C 6OH)/C 8为1.15。 结论:胚胎培养液中亮氨酸、精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比值、甘氨酸、酪氨酸以及肉碱比值(C 5DC+C 6OH)/C 8与体外培养人早期胚胎级别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系分化持续应激细胞保护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大鼠多系分化持续应激(Muse)细胞对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贴壁筛选法自大鼠(6只,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院)股骨内分离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长时间胰蛋白酶孵育法(LTi)自BMMSCs中分离大鼠Muse细胞,流式细胞术标记如白细胞分化抗原(CD)29、CD34、CD90等及特异阶段胚胎抗原-3(SSEA-3)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Nanog同框蛋白(NANOG)等抗体,定向诱导分化后标记α-甲胎蛋白(AFP)等鉴定其多能分化能力;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建立体外肠上皮细胞损伤损伤模型;与Muse细胞共培养后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及桥接蛋白-1(ZO-1)的表达水平及形态,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LTi后,大鼠BMMSCs中(2.57±0.57)%能够形成特征性的Muse细胞簇;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Muse细胞保留了BMMSCs表面分子特征,SSEA-3的阳性细胞比例[(73.2±1.4)%]显著高于BMMSCs[(2.3±0.3)%];免疫荧光实验表明,培养的Muse细胞阳性表达NANOG等多能分化标记,定向诱导分化后分别能够表达AFP等分化标记;Muse细胞与TNF-α炎症损伤的肠上皮细胞共培养后,其增殖细胞比例[(40.06±1.04)%]高于损伤[(23.10±2.05)%]组的细胞( t=12.79, P<0.05)及ZO-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0.55±0.03、0.27±0.01, t=13.03, P<0.05)。 结论:大鼠Muse细胞具有更加理想的保护炎症损伤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原核来源囊胚冻融移植对临床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零原核(nonpronuclear,0PN)、单原核(monopronuclear,1PN)、双原核(two pronuclei,2PN)废弃胚胎来源冻融单囊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冻融单囊胚移植的患者资料。根据移植囊胚的不同来源分为4组:A组为2PN可利用胚胎来源(形态学评级为Ⅰ~Ⅲ级的2PN胚胎),B组为0PN胚胎来源,C组为1PN胚胎来源,D组为2PN废弃胚胎来源(形态学评级为Ⅳ级的2PN胚胎),分析4组患者基本资料,并以A组为参照组,分别比较B、C、D组的临床妊娠结局,在单胎活产的周期比较新生儿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计算校正后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a 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结果:经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与A组相比,B组的活产率明显低于A组(a OR=0.701,95% CI:0.534~0.920, P=0.011);D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明显低于A组(a OR=0.595,95% CI:0.456~0.777, P<0.001;a OR=0.600,95% CI:0.449~0.800, P=0.001),余流产率、妊娠期并发症、多胎妊娠率与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组上述各项指标与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D组巨大儿、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的发生风险均明显高于A组(巨大儿,B组:a OR=2.367,95% CI:1.299~4.315, P=0.005;D组:a OR=2.711,95% CI:1.463~5.026, P=0.002;LGA,B组:a OR=1.930,95% CI:1.158~3.217, P=0.012;D组:a OR=2.039,95% CI:1.174~3.543, P=0.011),低出生体质量、小于胎龄儿、早产的发生风险B组、D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组上述指标发生的风险与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无可利用2PN胚胎时,可将0PN、1PN、2PN废弃胚胎行囊胚培养后进行移植,但要关注0PN、2PN废弃胚胎增加子代巨大儿、LGA发生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男性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不育症男性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和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对2019年7至10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患者中随机抽样25例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辅助生殖治疗的男性患者进行研究,以血清CGRP对数转化指标、受精方式、是否取精困难、年龄、不育年限、泌乳素等为自变量,以总受精率、正常受精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为因变量,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原发不育组中D3优质胚胎率与精子正常形态率相关( r=0.537, P=0.048),囊胚形成率与精子密度相关( r=0.760, P=0.002),CGRP对数与总受精率相关( r=0.693, P=0.006)。在继发不育组中,总受精率及正常受精率与精子总数相关( r=0.614, P=0.042; r=0.611, P=0.046)。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继发不育组中,正常受精率与精子总数、血清CGRP对数转换指标、精子正常形态率之间有线性关系,且精子总数、CGRP对数转化指标与精子正常形态率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72.9、6.8。 结论:男性的血清CGRP、精子总数和精子正常形态率共同影响正常受精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