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环状胰腺手术后复发性胰腺炎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环状胰腺手术后复发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行环状胰腺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后3年余,出现复发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经保守治疗7d后胰腺炎症状消失,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内镜诊治,实施经内镜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后置入胰管支架,术后1年、3年均未见胰腺炎复发,未更换或取出胰管支架管.对2篇儿童环状胰腺手术后复发性胰腺炎的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共纳入7例患者,年龄21个月至10岁;采用ERCP治疗成功4例,失败1例;最终常规手术治疗6例,放弃治疗1例;随访11~54个月,均未见胰腺炎复发.结论:儿童环状胰腺十二指肠旁路手术后出现复发性胰腺炎需明确是否伴发胰胆管畸形,依据随访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eineke-Mikulicz幽门成形术在儿童胃流出道梗阻良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Heineke-Mikulicz幽门成形术(Heineke-Mikulicz pyloroplasty,HMP)在儿童胃流出道梗阻良性病变中的应用指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1例因良性胃流出道梗阻病变接受HMP患儿临床资料。其中4例为消化性溃疡致幽门或十二指肠球部狭窄;3例为胃壁肿物(2例为异位胰腺,1例为胃重复畸形);2例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致幽门狭窄;1例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幽门环肌切开术后幽门再梗阻;1例为化学性损伤致胃窦近幽门处狭窄。收集所有患儿年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1例患儿中,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5岁1个月。均成功施行HMP,其中9例行开放手术,2例行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162±92)min,术中出血量(10±3)mL,术后住院时间(12±4)d。11例共行14次手术。1例化学性损伤患儿出院时需半流质饮食,其余10例恢复至正常饮食。术后随访(38±2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有2例饱食后偶有轻微腹痛,1例偶有胃潴留,均经保守治疗好转;术后12个月随访患儿身高、身体质量发育正常,身体质量指数、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 结论:HMP是治疗儿童胃流出道梗阻良性病变的有效方法,近期和中期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探头超声内镜在儿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济南市儿童医院消化科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隆起病变并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超声内镜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共行超声内镜扫查患儿29例,其中异位胰腺12例(41.4%),Brunner腺增生4例(13.8%),囊肿3例(10.3%),十二指肠副乳3例(10.3%),胃腔外压迫2例(6.9%),淋巴瘤2例(6.9%),胃重复畸形1例(3.4%),间质瘤1例(3.4%),平滑肌瘤1例(3.4%)。根据超声微探头的检查结果,对其中15例隆起性病变行深挖活检、内镜下治疗并送病理,微探头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3%(14/15)。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对儿童常见的上消化道隆起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并可指导临床行镜下治疗。该项检查应用于儿童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胰酶异常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异常儿童的病因、预后和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以湖南省儿童医院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检测了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7 813例年龄大于28 d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排除急慢性胰腺炎患儿。收集患儿年龄、性别、入住科室、影像学检查、出院转归、主要诊断、诊断ICD10编码及住院期间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高值。根据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将患儿分为:A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正常;B组,1倍<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3倍;C组,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3倍;胰酶异常组:B+C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死亡组。分析儿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异常的发生情况与年龄、性别、病种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男性和女性胰酶异常的占比分别为11.5%、12.9%,在28 d~1岁组、>1~3岁组、>3~6岁组、>6~12岁组、>12岁组患儿中,胰酶水平异常患儿的例数分别为37例(4.6%)、185例(15.4%)、199例(10.5%)、431例(13.9%)、94例(11.7%)。A组患儿病死率为1.6%(112/6 867例),B组病死率为5.2%(32/617例),C组病死率为7.6%(25/329例),其中B组和C组的死亡风险均高于A组,B组、C组与A组相比 OR(95% CI)分别为3.30(2.21~4.93)、4.96(3.17~7.77)。C组患儿的病种构成中,前5位分别为腮腺炎(26.4%)、胆管扩张症(11.6%)、胆总管囊肿(8.5%)、胃肠炎(4.5%)、脓毒症(3.3%)。 结论:儿童胰酶异常与不良预后有关,>1~3岁患儿胰酶异常相对高发,腮腺炎、消化系统疾病及先天性消化系统结构畸形的患儿易发生胰酶异常,此外脓毒症也易出现胰酶异常,临床应警惕此类患儿继发胰腺损伤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主要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早期检查方法,以促进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资料(包括性别、入院日龄、首发症状时间、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消化道畸形疾病构成及主要临床特点,术前相关检查及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病例507例,包括肛门直肠畸形(166例)、肠闭锁和肠狭窄(93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84例)、肠旋转不良(72例)、环状胰腺(43例)、胃肠重复畸形(11例)、肠神经发育异常症(11例)、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9例)、脐肠瘘(7例)、胎粪性腹膜炎(7例)、梅克尔憩室(2例)、先天性肠系膜畸形(2例),其中男376例,女131例,足月儿433例,出生体重为(3157.53 ± 596.50)g。肛门直肠畸形病例共166例,其中27例因原始影像结果测量数据缺失未纳入统计,其余139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会阴肛门成形术组(76例)和结肠造口术组(63例)。比较两组腹部倒立侧位X线检查直肠盲端至肛隐窝的距离,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结果:消化道畸形患儿总体入院日龄为生后2.0 (1.0,8.0) d,首发症状时间为生后1.0 (1.0,4.5) d,住院时间为13.0 (8.0,19.0) d。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以肛门直肠畸形、肠闭锁和肠狭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311/507,61.34%)、腹胀(239/507,47.14%)及胎便异常(159/507,31.36%)。术前X线检查阳性479例,总体阳性率达94.48%;腹部超声检查阳性186例,阳性率36.69%;产前超声检查异常116例,阳性率22.88%。ROC分析结果表明,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准确率为73.2%,最佳阈值20.5 mm,敏感性为74.6%,特异性为64.5%。结论: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不同疾病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腹胀及胎便异常;X线检查准确率高,但产前、产后超声检查对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提倡在消化道畸形早期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注小儿胰腺相关疾病的诊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小儿胰腺外科疾病与胰腺胚胎发育关系密切,胰腺源于内胚层,在胚胎发育第4周时形成腹/背胰芽,两者在中肠袢旋转过程中融合为单一胰腺,在第10周时腹侧胰管开始与胆管汇合并进入十二指肠。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结构畸形是胰腺疾病的潜在病因,如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分裂症等。小儿胰腺疾病总体发病率不高,但是其疾病负担不容忽视。目前缺乏关于小儿胰腺相关疾病的指南与共识,儿科医生由于认识不足常常在诊治方面借鉴成人患者的经验。然而,患儿在病因、发病特点及预后等方面与成人存在差异,这要求儿科医生在借鉴成人经验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诊治方案因此,小儿胰腺相关疾病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儿童Abernethy畸形及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Abernethy畸形术前及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探讨超声诊断Abernethy畸形及术后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证实为Abernethy畸形的12例患儿的临床及超声资料。术前超声与分流血管结扎后术中门静脉X线造影进行比较,探讨术前超声诊断Abernethy畸形的准确性;术后超声与CT血管造影比较,总结分流血管结扎后血栓常见位置。结果:术前超声9例患儿门静脉主干未显示或呈条索状,诊断为Abernethy畸形Ⅰ型可能;3例门静脉主干细窄诊断为Abernethy畸形Ⅱ型。术中阻断分流血管后门静脉X线造影,11例门静脉主干显影,证实为Abernethy畸形Ⅱ型;仅1例门静脉主干未显影,证实为Abernethy畸形Ⅰ型。术前超声诊断Abernethy畸形分型准确率33.3%。术前超声诊断分流血管位置:7例经粗大肠系膜下静脉汇入髂静脉,1例经粗大肠系膜下静脉汇入下腔静脉,2例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后共干汇入下腔静脉,2例脾静脉与左肾静脉间交通。术中门静脉X线造影与术前超声诊断分流血管位置基本一致。同时术中可见肠系膜下静脉分流合并有结直肠表面迂曲扩张静脉网。术后超声观察分流血管结扎后均不同程度闭塞或血栓化。3例脾静脉胰腺后段继发血栓,其中1例阻塞门静脉主干继发门静脉海绵样变。上述血栓均经CT血管造影证实。结论:①Abernethy畸形Ⅱ型门静脉主干纤细,术前超声检查易误诊为Abernethy畸形Ⅰ型;②术前超声可明确Abernethy畸形分流血管位置;③反复便血患儿应重点探测肠系膜下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分流;④术后超声可早期发现门脉系统血栓,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胆囊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3/2
双胆囊是临床罕见的胆囊疾病,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发病率约为0. 02% [1],多合并胆道畸形. 依照以往经验,双胆囊畸形多于术中确诊,可靠的术前诊断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避免部分医源性损伤[2-3] . 患者男,31 岁,主因"腹痛4h"入院. 病史:患者诉4h前进食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无阵发性加重,腰背部放射痛,伴腹胀,无恶心、呕吐、发热. 急来我院,查血淀粉酶1 973.8 U/L、血脂肪酶5 077. 18 U/L,腹部多普勒超声提示胰腺体积增大,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前方液性暗区伴胆汁淤积. 以"急性胰腺炎"收入我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171例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导致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临床特点与诊治要点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外科2006年至2015年收治的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与预后等的关系.结果 17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106例,女65例;早产儿26例,足月儿145例;十二指肠瓣膜和闭锁55例,环状胰腺39例,肠旋转不良89例(70例合并中肠扭转),其中15例患儿合并上述两种以上异常.胆汁性呕吐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41.52%患儿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症状,十二指肠瓣膜或闭锁、环状胰腺症状出现的时间早于肠旋转不良症状出现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辅助检查主要包括腹部X线片、超声及上消化道造影,其诊断十二指肠梗阻的阳性率分别为73.10%,37.1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前检查发现异常的患儿其确诊时间及手术时间要明显早于生后出现症状才诊断的患儿(P<0.01).合并两种以上畸形组的患儿术后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其他组相比要更长.171例患儿中,162例患儿进行手术(9例因肠管广泛坏死术中放弃),153例完成手术,145例治愈,25例退院,1例死亡,治愈率为94.77%(145/153).术后短期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肠穿孔、吻合口瘘.结论 十二指肠瓣膜或闭锁、环状胰腺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导致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常见原因,男孩多见,其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最为常见,肠旋转不良患儿症状出现时间较晚,上消化道造影诊断的阳性率最高,产前发现异常的患儿术后恢复时间并不早于生后诊断的患儿,多发畸形患儿治疗时间较长,多数患儿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再手术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CDO)术后再手术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330例CDO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17例)和非再手术组(313例),比较CDO的不同类型和首次手术中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再手术率,分析再次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17例术后再手术患儿肠旋转不良13例,环状胰腺1例,十二指肠狭窄2例,肠旋转不良合并十二指肠狭窄1例.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十二指肠隔膜或狭窄和两种梗阻原因并存的再手术率分别为6.5%(13/200)、1.5%(1/67)、4.5%(2/44)和5.3%(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14,P=0.45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和两种梗阻原因并存的再手术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再次手术原因:粘连性肠梗阻12例(其中3例合并肠扭转复发)、十二指肠隔膜型狭窄漏诊2例、肠吻合口瘘1例、阑尾残端瘘合并肠穿孔1例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小肠大部分坏死1例.1例因NEC小肠大部分坏死,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其余16例随访1~5年,无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粘连性肠梗阻、肠扭转复发、术中漏诊其他消化道畸形和肠瘘是CDO再手术的主要原因,CDO患儿再手术术后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