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治疗儿童十二指肠隔膜狭窄13例临床分析(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endoscopic radial incision,ERI)治疗儿童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狭窄(membranous duodenal stenosis,MD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3例接受ERI治疗的MD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13例MDS患儿中男5例,女8例,中位病程时间8个月(2~20个月),中位诊断月龄13个月(5~30个月)。隔膜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0例(10/13),水平部3例(3/13)。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隔膜上1例(1/13),隔膜口侧5 cm内3例(3/13),隔膜肛侧5 cm内9例(9/13)。隔膜中位孔径为3 mm(2~6 mm)。1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ERI,中位手术时间20 min(15~32 min)。手术平均切开3刀(2~4刀),术后外径9.9 mm内镜可自由通过,切开中位直径10 mm(10~12 mm),术后临床症状均达到缓解。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1/13),为切口迟发性出血,内镜下金属夹夹闭止血,无肠穿孔及十二指肠乳头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6 d(5~10 d)。术后3个月复查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狭窄口中位直径12 mm(10~15 mm),较术前狭窄口明显扩张。术后1个月患儿体重比术前平均增加1.20 kg(0.50~1.80 kg),术后3个月患儿体重平均增加3.50 kg(2.50~4.00 kg),接近正常同龄儿标准体重。结论:ERI作为微创方法治疗儿童MDS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相关解剖学标志与腹腔镜手术程序化操作要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相关解剖学标志而制定的程序化手术步骤在腹腔镜Ladd’s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诊治的28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情况、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相关指标。28例患儿中,男17例,女11例。根据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变异的解剖结构(即扭转的中肠、Ladd索带、狭窄并附着不全的系膜根部、变异的肠系膜血管关系),制定腹腔镜Ladd’s手术的程序化手术步骤,即以脾区结肠为参照物复位肠管、松解结肠至结肠中静脉、松解并裸化十二指肠成为腹腔内器官、拓宽肠系膜根部至胰头到阑尾根部的距离>5 cm,并应用于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治疗。结果:所有患儿均因呕吐入院,患儿病情均平稳,无绞窄性肠梗阻表现,术前均行消化道造影证实为十二指肠梗阻。手术时中位年龄5 d,范围在2~27 d;手术时体重为(2 971.43±366.70)g,术中扭转度数360°~720°,复位时间为(10.21±4.12)min。有2例合并环状胰腺同期行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无损伤系膜血管、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为(91.79±18.92)min,术后恢复全肠内营养时间(10.18±1.90)d,随访5~27个月,无复发及肠梗阻病例。结论:基于解剖标志的程序化腹腔镜Ladd’s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手术效果良好,掌握相关操作要点后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副损伤,术后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比较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surgery,LS)与传统开腹手术(open surgery,OS)治疗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收集近10年国内外LS与OS治疗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达到全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487例患儿,其中LS组226例,OS组2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LS组手术时间长于O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MD=42.45,95% CI=(20.02,64.88)]。而两组间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 MD=-0.84,95% CI=(-2.61,0.92)]、术后开始进食时间[ MD=-0.56,95% CI=(-2.14,1.03)]、术后达到全量喂养时间[ MD=-2.43,95% CI=(-5.46,0.60)]、住院时间[ MD=-0.38,95% CI=(-3.40,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组的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及与吻合口无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OS组(1.8%比3.1%,11.9%比16.7%)。 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OS相比,运用LS治疗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可达到同等的治疗效果,尽管手术时间长,但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镜联合腹腔镜诊治先天性幽门闭锁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先天性幽门闭锁( congenital pyloric atresia, CP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胃出口梗阻性疾病,占胃肠道闭锁 1%,新生儿发病率约为 1/10 万[1,2]. CPA分为3 种类型:Ⅰ型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幽门前瓣膜,瓣膜可有孔或无孔;Ⅱ型表现为胃和十二指肠之间无间隙的实性闭锁;Ⅲ型表现为胃和十二指肠之间完全不连续的离断型[3]. CPA产前诊断较为困难,可表现为羊水过多及胎儿胃腔扩张[4]. CPA 患儿出生后主要表现为非胆汁性呕吐, Ⅱ、Ⅲ型及瓣膜无孔的Ⅰ型CPA在出生后早期即出现症状;瓣膜有孔的Ⅰ型CPA,在婴儿期或幼儿期才出现症状[5] . 2022 年5 月我院收治 1 例Ⅱ型CPA新生儿, 通过胃镜联合腹腔镜进行诊断,完全腹腔镜手术治疗成功,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171例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导致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临床特点与诊治要点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外科2006年至2015年收治的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与预后等的关系.结果 17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106例,女65例;早产儿26例,足月儿145例;十二指肠瓣膜和闭锁55例,环状胰腺39例,肠旋转不良89例(70例合并中肠扭转),其中15例患儿合并上述两种以上异常.胆汁性呕吐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41.52%患儿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症状,十二指肠瓣膜或闭锁、环状胰腺症状出现的时间早于肠旋转不良症状出现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辅助检查主要包括腹部X线片、超声及上消化道造影,其诊断十二指肠梗阻的阳性率分别为73.10%,37.1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产前检查发现异常的患儿其确诊时间及手术时间要明显早于生后出现症状才诊断的患儿(P<0.01).合并两种以上畸形组的患儿术后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其他组相比要更长.171例患儿中,162例患儿进行手术(9例因肠管广泛坏死术中放弃),153例完成手术,145例治愈,25例退院,1例死亡,治愈率为94.77%(145/153).术后短期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肠穿孔、吻合口瘘.结论 十二指肠瓣膜或闭锁、环状胰腺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导致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常见原因,男孩多见,其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最为常见,肠旋转不良患儿症状出现时间较晚,上消化道造影诊断的阳性率最高,产前发现异常的患儿术后恢复时间并不早于生后诊断的患儿,多发畸形患儿治疗时间较长,多数患儿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再手术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CDO)术后再手术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330例CDO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17例)和非再手术组(313例),比较CDO的不同类型和首次手术中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再手术率,分析再次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17例术后再手术患儿肠旋转不良13例,环状胰腺1例,十二指肠狭窄2例,肠旋转不良合并十二指肠狭窄1例.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十二指肠隔膜或狭窄和两种梗阻原因并存的再手术率分别为6.5%(13/200)、1.5%(1/67)、4.5%(2/44)和5.3%(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14,P=0.45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肠旋转不良、环状胰腺、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和两种梗阻原因并存的再手术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再次手术原因:粘连性肠梗阻12例(其中3例合并肠扭转复发)、十二指肠隔膜型狭窄漏诊2例、肠吻合口瘘1例、阑尾残端瘘合并肠穿孔1例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小肠大部分坏死1例.1例因NEC小肠大部分坏死,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其余16例随访1~5年,无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粘连性肠梗阻、肠扭转复发、术中漏诊其他消化道畸形和肠瘘是CDO再手术的主要原因,CDO患儿再手术术后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环状胰腺、空肠闭锁并空肠穿孔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女性,3 d,因"呕吐伴腹胀3 d"于2016年3月17日由外院转入.患儿系孕6产4,孕36+3周,顺产娩出,出生体质量2.1 kg.羊水量8000 ml,Ⅰ°浑浊.出生时即口吐白沫样液体,后为黄绿色胃内容物,行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为进一步诊治转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入院查体:体温36.5℃,心率130次/min,呼吸45次/min.腹平,触软,肠鸣音弱.肛诊:见少量透明样黏液.入院后完善检查,胸腹正位片:见"双泡征",余腹部肠管未见充气,考虑为十二指肠梗阻,见图1.上消化道造影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梗阻征象,符合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见图2.术前诊断:十二指肠梗阻.于2016年3月23日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少量墨绿色黏液栓,空肠距Treitz韧带5 cm处闭锁,肠管连续,空肠闭锁近端2 cm处见一直径0.5 cm大小穿孔;同时见胃、十二指肠球部明显扩张,进一步探查证实为十二指肠水平部一隔膜致十二指肠梗阻.行十二指肠吻合加空肠吻合术后,近端注入亚甲蓝检查吻合口是否通畅时,意外发现环状胰腺.术中诊断:(1)十二指肠闭锁;(2)环状胰腺;(3)空肠闭锁;(4)空肠穿孔.于空肠闭锁处连同穿孔处切除3 cm空肠,行空肠端端吻合术.游离十二指肠侧腹膜,于十二指肠水平部闭锁处切开1.5 cm,切除隔膜,间断缝合隔膜边缘,横行间断内翻缝合切开处.于环状胰腺近端横行切开十二指肠约1.5 cm,远端纵形切开十二指肠1.5 cm,行十二指肠近远端菱形间断吻合.经胃管注入亚甲蓝证实吻合口通畅.术后予以禁食、胃肠减压、抗炎、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后第21天饮奶,无呕吐、腹胀不适,逐渐加奶至全奶按需,排粪正常.观察2 d后无异常,于2016年4月18日出院.随访至2017年9月2日,患儿饮食、排尿、排粪均正常,生长发育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杂型先天性肠闭锁患儿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复杂型先天性肠闭锁的治疗经验,探讨其治疗要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收治的49例复杂型肠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的年龄、性别、手术日龄、是否足月、出生体质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初步诊断、治疗过程、出院诊断、病理结果、预后等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其中传统开腹手术治疗42例(85.7%),腹腔镜手术治疗7例(14.3%,1例因合并胎粪性腹膜炎中转开腹手术).所有患儿手术时间为70~270 min,平均(147±43)min;术后禁食时间为4~16 d,平均(8±3)d;肠外营养时间为3~30 d,平均(12±6)d.11例患儿术后自动出院并失访.其余38例患儿中,1例(2.6%)因消化道穿孔于术后第5天行肠切除吻合术;1例(2.6%)于术后1个月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入院并行保守治疗;1例(2.6%)于术后第8天因吻合口瘘行肠粘连松解和回肠造瘘术,3个月后行二期闭瘘术;4例患儿术后分别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均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期间,1例十二指肠闭锁患儿术后6个月较同龄健康儿童体质量低2个标准差,至1岁时体质量达到同龄健康儿童水平;1例32周早产患儿术后行肠内营养治疗,6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其他患儿均无明显生长发育迟缓.结论:复杂型肠闭锁患儿经积极治疗,术中尽可能保留正常肠管,预后大多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并发症及原因,探讨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8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和再次手术情况等.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10例患儿术中发现合并畸形,其中合并环状胰腺6例,合并十二指肠隔膜4例.术后发生肠扭转3例(3.7%),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周和3个月时行开腹手术,术中证实肠扭转大部分中肠坏死,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于术后6个月因肠扭转再次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未再发肠扭转.术后发生盲肠穿孔1例(1.2%),术中电刀烧灼阑尾残端过程中阑尾根部结扎处可见气泡产生,可能与局部受热或电灼伤有关.术后发生乳糜腹1例(1.2%),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3例(3.7%),经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腹腔镜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的加强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CD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CDO的新生儿15例(单部位组),以及2017年8至10月采用传统三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CDO的新生儿20例(三孔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初次进食时间、术后足量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者,无术中大出血发生.单部位组手术时间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为(90±10)min,拉德手术为(81±15)min;三孔组手术时间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为(85±9)min,拉德手术为(72±11)min,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部位组术后初次进食时间为(5.0±1.0)d,术后足量进食时间为(9.0±1.2)d;三孔组术后初次进食时间为(4.8±0.8)d,术后足量进食时间为(9.3±0.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住院天数单部位组为(11.2±2.5)d,三孔组为(11.5±2.8)d,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CDO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同样安全有效,并且术后腹部切口更加隐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