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素解离法纠正2019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检测结果假阳性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引起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检测结果假阳性的干扰因素,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2020年1月22日至2月15日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不同病原体感染及相关慢性疾病患者血清样本共71份,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1例患者血清中2019-nCoV IgM抗体,其中包括6例2019-nCoV肺炎确诊患者,5例A型流感病毒IgM阳性患者,5例B型流感病毒IgM阳性患者,5例肺炎支原体IgM阳性患者,5例嗜肺军团菌IgM阳性患者和29例类风湿因子IgM阳性患者,5例高血压患者,5例糖尿病患者,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然后对2019-nCoV IgM抗体阳性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造成检测结果假阳性的可能因素;再采用尿素解离试验对阳性结果的血清进行解离,以尿素最佳解离浓度进行解离后重新测定2019-nCoV IgM抗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和18例中高水平类风湿因子IgM阳性患者血清中2019-nCoVIgM抗体检测为阳性,其余47例受检者血清均为阴性。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尿素解离浓度为6 mol/L时,上述18例中高水平类风湿因子IgM阳性患者的17例的2019-nCoVIgM抗体检测为阴性,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血清检测仍为阳性。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尿素解离浓度为4 mol/L,解离时间为10 min,且亲和指数<0.46设定为阴性时,15例类风湿因子IgM阳性血清的2019-nCoVIgM抗体检测为阴性,6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血清检测仍为阳性。结论:中高水平IgM型类风湿因子易造成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2019-nCoVIgM结果的假阳性,针对检测结果阳性的样本进行尿素解离将有利于降低假阳性的发生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与常规方法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 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347、7.561,均 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62, 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 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 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gG-ELISA和GICA(IgM和IgG)。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和IgG-ELISA、IgM-GICA、IgG-GI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χ2=6.250, P<0.05)。 结论:极速实时荧光PCR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早期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重复性好、稳定度高,与传统实时荧光PCR相比大大缩短了扩增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微量病毒中和抗体试验的新冠肺炎临床确诊病例血清样本的抗体检测方法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使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血液样本对荧光免疫层析法、胶体金法和微量病毒中和抗体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评价,比较3种试验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为临床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手段。方法:采用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IgG/IgM抗体联检试剂(荧光免疫层析法)和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及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分离的2019-nCoV病毒株建立的微量病毒中和抗体试验对临床确诊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本研究收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9-nCoV临床确诊患者血液样本113份,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7.50(32.00,57.00)岁,性别比2.77∶1;患者微量病毒中和抗体试验最高滴度1∶1 024;以微量病毒中和抗体试验结果作为金标准时,胶体金法检测灵敏度高于免疫层析法(94.74% vs 82.46%),两者 Kappa值分别为85.84%和75.24%,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44%、91.53%和83.87%、92.16%。 结论:在检测2019-nCoV的血清学方法中,以微量病毒中和抗体试验为金标准时,相比荧光免疫层析法,胶体金法灵敏度和 Kappa值更高,更适宜于2019-nCoV病例的快速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临床上已出现耐多黏菌素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本研究分析耐多黏菌素KPN的药敏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以及耐多黏菌素KPN产生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耐多黏菌素KPN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以下简称"本院")的30株耐多黏菌素KPN临床菌株,分析其药敏特点.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KPC、OXA-48、VIM、IMP和NDM型碳青霉烯酶;拉丝试验初筛高毒力KPN;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棋盘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多黏菌素B和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PCR检测多黏菌素相关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进行基因分型和构建进化树.收集耐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resistant,CR)-KPN多黏菌素耐药菌株(23株,实验组)、CR-KPN多黏菌素敏感菌株(57株,对照组),对耐多黏菌素KPN产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再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连续诱导耐药情况.结果:30株耐多黏菌素KPN中,28株为CR-KPN,CR-KPN均产KPC酶,4株拉丝实验阳性,多数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联合用药可有相加或协同效果.所有菌株均检出pmrA、phoP基因,未检测到mcr-1和mcr-2基因.MLST结果显示以ST11型为主.进化树表明耐多黏菌素的KPN未在本院形成医院暴发流行.使用过2种及以上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和使用过多黏菌素是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连续使用多黏菌素可诱导耐药.结论:耐多黏菌素KPN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对其可采用以多黏菌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在本院尚未分离出质粒介导的耐多黏菌素KPN.多黏菌素可诱导KPN形成耐药菌株,提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延缓耐药性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11种抗菌药物体外联合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两药联合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的体外联合药物敏感性,筛选出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023年1月至12月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非重复CRE 60株,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棋盘法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联合氨曲南(ATM),黏菌素(COL)分别联合替加环素(TGC)、美罗培南(MEM)、头孢哌酮/舒巴坦(SCF)、阿米卡星(AK)、左氧氟沙星(LEV),TGC分别联合MEM、SCF和AK,MEM分别联合SCF、厄他培南(ETP)进行联合药敏试验,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联合效果.结果 60株CRE均检出碳青霉烯酶,其中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49株、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0株,亚胺培南酶(IMP)1株.CZA对49株产KPC菌株的MIC均≤8 mg/L,全敏感;对11株产NDM、IMP酶菌株的MIC均>128 mg/L,全耐药;联合ATM后协同率为100%.MEM+SCF的协同率最高,为63.4%,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为96.7%.TGC+AK的协同率与相加率最低,为31.7%.KPC酶型和NDM酶型菌株中,MEM+SCF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高,分别为100.0%和80.0%,COL+LEV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分别为32.6%和30.0%.11种联合方案均无拮抗作用,对CRE菌株的MIC范围、MIC50和MIC90值与各个单药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结论 CZA单独或联合ATM对CRE菌株有效.MEM+SCF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高,可作为临床经验用药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特征及联合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基因分型和耐药性,并评估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对CRKP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23年10-1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CRKP菌株.采用Atofms100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仪和MicroScan-96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对菌株进行耐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CZA与氨曲南(ATM)、美罗培南(MEM)联合应用的药敏反应.结果 共分离出CRKP 210株,其中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126株(占比60.0%),产金属β-内酰胺酶81株(占比38.6%).CRKP对多数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表现出高耐药率,而对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和CZA表现出较高敏感性.携带不同耐药基因类型的CRKP在药物敏感性上有所分化.CZA与ATM、MEM的联合药敏试验显示,对于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CRKP菌株,CZA与ATM展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协同率分别为100.0%(81/81)和99.2%(125/126);对于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CRKP,CZA与MEM也显示出协同作用,协同率为99.2%(125/126).结论 CRKP分离率高,耐药性强.不同基因亚型的CRKP抗菌药物敏感性有所差异.CZA与ATM、MEM的联合使用为治疗不同基因分型CRKP感染提供了有效策略.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根据CRKP的产酶类型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四种不同检测方法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在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样本中,隐球菌荚膜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墨汁染色法、真菌培养法以及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诊断HIV感染合并隐球菌脑膜炎(HIV-cryptococcal meningitis,HIV-CM)疾病的价值.方法 收集并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71例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行腰椎穿刺进行隐球菌检测的HIV/AIDS住院患者的一般及临床资料,并比较4种检测方法对HIV-CM的检测阳性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171例研究对象中最终诊断为HIV-CM的患者共35例.HIV-CM患者以神经系统受累,伴发热、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171例脑脊液样本中,隐球菌荚膜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阳性率为18.9%,墨汁染色法检测阳性率为15.4%,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率为10.7%,mNGS技术检测阳性率为23.3%.隐球菌荚膜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墨汁染色法、真菌培养法、mNGS技术检测敏感度分别为97.0%、75.8%、52.9%和100%,特异度分别为100%、99.3%、100%和100%.4种检测方法脑脊液样本送检至报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0.5 d、0.5~1 d、5 d和2 d.10例HIV-CM患者mNGS检测结果显示同时有3种及以上病原菌多重感染的患者有7例.结论 脑脊液样本的墨汁染色检测可为早期筛查获得病原学诊断依据,真菌培养法是诊断金标准且培养菌落可用于后续药物敏感性试验,隐球菌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mNGS技术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都高,报告周期短,且mNGS技术可用于HIV合并多重感染患者的早期病原学诊断.因此,建议尽量联合多方法同时检测,为HIV-CM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更快速的临床证据,为患者争取更大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在梅毒抗体检测中的价值及适用范围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比较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光激化学发光法(LIC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性能指标,探寻GICA法在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价值以及患者自检的可能.方法 选取2022年2~5月收集的合肥市滨湖医院住院患者、门诊就诊者以及体检者共143人份血清标本,同时采用GICA、LICA、ELISA、CLIA、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以TPP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GICA与LICA、ELISA、CLIA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并与TPPA比较得出一致性以及符合率;通过绘制出GICA、LICA、ELISA、CLI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对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根据计算所得最佳临界值进行分区,比较不同区间的TPPA符合率与GICA的TPPA符合率大小.结果 GICA的特异度与ELISA、LI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CA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CL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CA与TPPA的符合率均高于ELISA、LICA、CL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和LICA与GICA的符合率均高于CLIA与GICA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交叉示意图可见,GICA阳性时至少伴有其他2种方法同时阳性.GI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与ELISA、LICA、CLIA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区后发现ELISA、LICA和CLIA的S/CO值(样本吸光值/临界值)分别在1.00~12.00、1.00~10.00、1.00~4.00时的TPPA符合率与GICA的TPPA符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ICA作为快速诊断梅毒的重要手段,其各项指标均优于ELISA、LICA、CLIA,还能作为此3种方法初筛梅毒抗体阳性后的复检方法,为日后患者自检模式的实现也提供了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检测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可直观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抗体的检测方法.将pET-32a-N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以纯化的PPRV N蛋白免疫 8周龄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 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筛选及亚克隆,获得了抗PPRV 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将PPRV N蛋白分别作为金标抗原及检测线(T线)包被抗原、单克隆抗体作为质控线(C线)包被抗体,组装成检测PPRV N蛋白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显示:成功获得 1 株能稳定分泌抗N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 1F1;间接ELISA检测 1F1 腹水效价为 1:128 000;亚类鉴定结果为IgG1,轻链为kappa链.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1F1 能与PPRV N蛋白特异性结合;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ssay,IFA)结果显示,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PPRV;建立的试纸条能够特异性地检测PPRV抗体,以不同批次的试纸条重复检测,结果无差异.根据 122 份临床血清的检测结果,PPRV抗体试纸条与ELISA试验的符合率为 97.6%.本研究建立的试纸条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和敏感性,可用于PPRV抗体的快速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临床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耐药现状及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快速检测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分析临床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的耐药现状,探究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快速检测和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100株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8种临床抗菌药物(多黏菌素B、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头孢噻肟/他唑巴坦、替加环素、磷霉素)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的抗菌效果;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分别检测待测菌株5种主要碳青霉烯酶型(KPC、OXA-48、VIM、IMP和NDM).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试验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左氧氟沙星(70%)、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5%)、头孢哌酮/舒巴坦(43%)、美罗培南(42%)、阿米卡星(36%)、磷霉素(11%)、多黏菌素B(7%)、替加环素(0%).药敏试验结果中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42株,荧光定量PCR鉴定出33株,其中KPC型19株、IMP型10株、NDM型4株;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出33株不同酶型,其中KPC型19株、IMP型10株、NDM型4株,与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0%.结论 减少多重耐药细菌对耐药率较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选用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可以延缓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为临床治疗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新思路.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操作简单,能够快速进行KPC、OXA-48、VIM、IMP和NDM 5种主要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细菌的定性检测,可以帮助临床早期优化抗菌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