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神门、三阴交腧穴演变探析穴位配伍治疗不寐机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腧穴的演变过程能够重现腧穴理论的发展脉络,本文通过分析神门、三阴交的穴名、位置、主治范围的演变,发现心经原穴经历了从大陵到兑骨再到神门的变化,其位置从"掌后两骨之间"变为"掌后兑骨之端",主治范围从"心疟病"扩大到能治疗诸多心系疾病和神志疾病;三阴交在腧穴演变过程中与"足太阴"穴融合,位置从"内踝上八寸"变为"内踝上三寸",成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治范围也从局部痛证扩大到肝、脾、肾三脏疾病.神门与三阴交配伍治疗不寐在穴名、位置、主治方面都有较高的契合度,形成了三阴交健脾养营、滋养肝肾,神门调血宁心、安神助眠的协同效应,是针灸临床治疗不寐的常用穴位配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脾胃论》医方"治法-病证"规律及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脾胃论》之方剂散见于各篇,未成系统,不易明晰证治脉络。以"治法-病证"模式统领诸方剂,用药规律及特色可归纳为:升降浮沉疗"繁证"、扶正固脱救羸弱、消导和中愈伤食、调和化痰消胃痞、温中和胃降呕逆、通补清敛瘳泄痢、降中有升通便秘、泻土攻破荡寒积、清热利湿滑溲闭、群"风"汇药祛风湿、扶正解表治虚感、清热解毒泻三焦、分消三焦散湿阻、逐饮分消除酒湿、清心调和止病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患者50例(CSC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名(对照组)纳入研究。根据病程,将CSC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分别为20、30例。两组受检者平均年龄( Z=1.125 )、体重指数(BMI)( Z=0.9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SC不同病程患者年龄( Z=1.525 )、性别构成比( χ2=0.397)、BMI ( Z=1.7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Berlin问卷对CSC组、对照组受检者的OSAS患病风险进行评估;采用多导睡眠记录仪监测受检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夜间睡眠期间最低血氧饱和度(MOS)。OSAS诊断标准:有典型睡眠时打鼾、白天嗜睡,AHI(次/h)数值≥5。OSAS严重程度分级为轻度OSAS:5≤AHI<15;中度OSAS :15≤AHI <30 ;重度OSAS:AHI≥30。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OSAS与CSC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CSC组、对照组受检者AHI分别为(17.46±3.18)、(15.72±4.48)次/h;MOS分别为(83.48±4.68)%、(87.40±3.82)%;诊断为OSAS者分别为36 (72.00%,36/50)、13 (26.00%,13/50)例。两组受检者AHI ( Z=0.312)、MOS ( Z=0.145)、OSAS发病率( χ2=21.1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8、0.001、<0.001 )。急性、慢性CSC患者AHI分别为(15.95±3.02)、(18.47±2.92)次/h;MOS分别为(86.10±11.07)%、(81.73±4.58)%。不同病程者AHI ( Z=0.134)、MOS ( Z=0.11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5、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OSAS与CSC呈正相关( r=0.312, P=0.031 )。 结论:OSAS可能是CSC发病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近视进展与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膜厚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 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3.09±0.96)D( t=11.12, 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 t=12.25, P<0.001);脉络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 t=2.67, 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 t=6.66, P<0.001; t=3.38, P=0.002; t=3.18, P=0.003)。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r=0.35, P=0.02; r=0.37, P=0.01)。 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推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部疾病与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凸发病率约为3%~5%,其中80%~85%为病因不明的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即青春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结构性脊柱侧凸畸形,在冠状面上测得的Cobb角>10°,并且伴有脊柱旋转,而无其他器质性疾病。脊柱侧凸不仅阻碍了青少年脊柱的生长发育,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眼部疾病是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出现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的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眼部疾病不但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可能诱发眼部以外的疾病。最近有研究表明,各种眼科疾病可能对脊柱侧凸的发生具有潜在的影响,且相当一部分患有某些眼科疾病的患者脊柱侧凸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因此,本文主要就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病因学联系,对近15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为脊柱侧凸与眼部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指导与方向。经过整理发现,眼科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联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各方面:脉络膜厚度与脊柱侧凸、Goldenhar综合征、基因水平、斜视与脊柱侧凸。其中,基因水平上的联系最为复杂,目前已经发现约40种基因或染色体的异常可导致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两种疾病并发;Goldenhar综合征,也称小儿眼-耳-脊椎综合征(oculo-auriculo-vertebral spectrum),最早揭示了眼部疾病与脊柱侧凸之间的关系,但目前其统计学关系尚不清晰;国内外关于脉络膜厚度、斜视的相关研究较少,均为统计学研究,仅揭示与脊柱侧凸之间有联系,且脉络膜厚度的研究存在很多缺陷,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网状黄斑病变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特征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网状黄斑病变(RMD)患眼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特征和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2至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者资料,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确诊为早中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31例(54只眼)为AMD组,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图像存在视网膜下疣样沉积物者33例(62只眼)为RMD组,同期连续纳入50~83岁的双眼眼底正常志愿者32例(64只眼)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应用谱域OCT检查并分析各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F)和黄斑中心凹颞侧(T)、鼻侧(N)、上方(S)和下方(I)2 mm的外层视网膜(ORL)、内层视网膜(IRL)、脉络膜的厚度特征,分析RMD黄斑区ORL厚度与脉络膜厚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 χ2检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结果:RMD组黄斑区F、T、S、I位点ORL厚度相较于AMD组和HC组明显变薄,以F位点最为明显[RMD组、AMD组和HC组分别为(90.27±8.93)、(98.04±11.7)和(97.19±7.02)μm; P<0.01]。在自变量包括了黄斑区F位点ORL厚度、性别、年龄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黄斑区F位点ORL厚度与RMD患病之间存在关联(比值比=0.926, P<0.05)。RMD组黄斑区ORL和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其中F位点ORL和脉络膜厚度RMD组分别为(90.27±8.93)和(163.21±72.43)μm;AMD组分别为(98.04±11.7)和(235.34±64.15)μm;HC组分别为(97.19±7.02)和(240.08±62.27)μm; P<0.01],但两者间没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多个位点的线性关系不显著;RMD患眼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黄斑区F、T、S位点的ORL厚度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r =0.487,0.722,0.467, P<0.05)。 结论:RMD患眼黄斑区的ORL较健康眼及不伴RPD的早中期AMD患眼更薄。RMD患眼黄斑区ORL变薄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量化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具有代表性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之一。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尽管可以作为CSC的诊断金标准,但是为有创检查,临床应用具有一定风险,同时无法获取定量参数。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无创、可量化的检查,是研究CSC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扫频源OCTA具备了更可观的扫描深度、更广的扫描范围和更高的分辨率。OCTA的发展深化了对CSC发病特点与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CSC病理生理学的理解,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基于OCTA,CSC的脉络膜及视网膜均显示了血管系统的定性及定量改变。OCTA引导的CSC治疗和基于OCTA的预后标志物的发现挑战了传统的造影技术在CSC中的应用。随着OCTA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传统造影联合OCTA将为CSC的诊治带来巨大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 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 0.6. 22只眼中,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A扫描/s,获得3 mm × 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样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样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样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样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样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非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样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样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样物质下方CNV的存在等影像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眼部疾病相关性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眼部疾病发病率高,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大,甚至致残,疾病负担重。诸多资料表明,部分眼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睡眠呼吸障碍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增加多种眼病的风险,包括青光眼、非动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睑松弛综合征和视网膜静脉闭塞;机制方面,主要与OSA特征性间歇低氧及睡眠片断化等所致氧化应激和缺氧性损伤、全身性炎症、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和内皮功能障碍有关。OSA已成为许多眼病另一种潜在危险因素。本文系统地介绍OSA与眼部疾病相关的现有研究结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可能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和椭圆体带缺损直径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DEZA)的变化,分析两者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IMH并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23只眼(IMH患眼组)及其健康对侧眼23只(对侧眼组),以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者30名3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所有受检眼均采用国际标准Snellen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分析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3组受检眼的CBFA、DEZA。CBFA:以中心凹为中心、半径1 mm圆形区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DEZA:水平方向上椭圆体带缺失区直径。对比分析3组受检眼手术前后CBFA及logMAR BCVA的差异以及IMH患眼组组内手术前后CBFA、DEZA、logMAR BCVA的变化。3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各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后视力与基线各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logMAR BCVA分别为1.26±0.7、0.48±0.22,CBFA分别为(1.49±0.30)、(1.92±0.17)mm 2,DEZA分别为(1 080.22±576.98)、(433.78±423.04)μm。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53、7.77、6.58, P<0.01)。IMH患眼组手术前CBFA小于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 F=14.13, P<0.01);IMH患眼组手术后CBFA与对侧眼组无明显差异( t=4.32, P=0.37 ),但仍小于正常对照组( t=4.07, P<0.01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 r=0.69、0.75, P<0.01);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CBFA与DEZA呈负相关( r=-0.49、-0.89, P<0.0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logMAR BCVA与手术前DEZA呈正相关( t=2.32, P=0.02)。 结论:IMH患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手术前后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DEZA与CBFA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