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神经根脉冲射频治疗顽固性根性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总结脊神经根脉冲射频(pulsed radio frequency,PR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顽固性根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就诊的106例LDH顽固性根性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脊神经根PRF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疗效、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血清指标、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疗效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炎症因子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神经根PRF治疗LDH顽固性根性神经痛患者,能有效提高优良率,降低其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障碍,改善相关血清指标水平,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欧洲神经病学会/周围神经协会2021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指南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欧洲神经病学会/周围神经协会对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再次修订。新指南更加贴近临床实用,对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更新,内容涉及CIDP的临床分型、电生理诊断标准以及免疫治疗、周围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测和神经活组织检查在CIDP诊断中的价值,同时对抗郎飞结和结旁抗体、抗髓鞘相关糖蛋白抗体的检测也提出了建议,建议对CIDP患者常规检测M蛋白;并对目前CIDP的治疗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在此文中对其更新之处作一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BV感染致脑膜脑脊髓炎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ST)的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和CNKI数据库,分别以“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gittal translation”和“强直性脊柱炎”“矢状面移位”为关键词,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ST的文献共109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6篇进行分析。结果:ST发生率为1.6%~27%,头端移位更多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截骨水平头侧及尾侧椎体置钉深度不一致、矫形棒铰链点与截骨平面不在同一水平、截骨时上下截骨面矢状径不等、后凸矫正过大、改良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较高。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术中使用临时固定棒和cage、复位导向器、可调式手术体位架。一旦出现ST,需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具体措施包括椎板和/或椎弓根切除减压、ST的复位。部分ST会出现神经症状,其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文献中对ST的判定标准不同可能是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结论:AS截骨矫形术中ST的发生与置钉深度、矫形棒曲度、截骨面对称度密切相关,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以及ST复位是避免神经功能损伤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措施。ST的椎管自发性重塑形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得而知,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1抗体阳性的结旁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报道1例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1(Caspr 1)抗体阳性的结旁疾病患者,介绍其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筛选出1例抗Caspr 1抗体阳性的急性起病的CIDP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样本中抗结/结旁抗体及抗体亚型,并进行神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本例患者除对称性肢体无力伴感觉障碍之外,尚有震颤、共济失调、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脑脊液蛋白显著升高。臂丛及腰骶丛神经根磁共振成像检查可见神经根明显增粗。急性发作期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及激素应答良好,慢性波动期应用利妥昔单抗症状明显改善。脑脊液及血清中均检测到抗Caspr 1抗体,以IgG4亚型为主。腓肠神经活组织光镜主要病理改变为节段性脱髓鞘及髓鞘溶解腔形成。电镜下可见髓鞘板层离散及轴索变性。结论:震颤、共济失调、神经病理性疼痛、显著升高的脑脊液蛋白和增粗的神经根对于抗Caspr 1抗体阳性的结旁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对于拟诊吉兰-巴雷综合征/CIDP且具有以上表型的患者应进行结/结旁抗体及抗体亚型检测,以优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3 217例寡克隆区带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各神经系统疾病的寡克隆区带(OCB)阳性率及分型,提示OCB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脑脊液及血清OCB检测的3 217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检测结果。根据出院诊断分为多发性硬化(479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935例)、自身免疫性脑炎(192例)、病毒性脑炎(9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系统并发症(23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644例)及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157例)等13组。使用等电聚焦电泳结合免疫固定法检测患者同期采集的脑脊液及血液样本中的OCB,依据形态学结果将其分为Ⅰ~Ⅴ型,分析各组患者脑脊液OCB阳性率及分型情况。计数资料采用 χ 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多发性硬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系统并发症、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及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组的脑脊液OCB阳性率分别为66.8%(320/479)、48.7%(113/232)、46.4%(89/192)、19.1%(18/94)、17.6%(165/935)、9.9%(64/644)和5.1%(8/157)。其中,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组脑脊液OCB阳性患者以Ⅱ型区带为主,分别占阳性患者的94.1%(301/320)、78.7%(70/89)、77.8%(14/18)和77.6%(128/165),提示存在IgG鞘内合成;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格林-巴利综合征及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组脑脊液OCB阳性患者以Ⅳ型区带为主,分别占阳性患者的94.7%(107/113)、82.8%(53/64)和8/8,反映无明显鞘内IgG合成。各组患者脑脊液OCB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 268.31, P<0.001)。 结论:各组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OCB阳性率不同,其中多发性硬化的患者脑脊液OCB阳性率较高,且以Ⅱ型区带为主,提示脑脊液OCB检测及分型可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提供线索和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cro-RNA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下腰疼痛正在成为目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每年因下腰痛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下腰疼的重要原因,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组织出现生物力学和结构的变化,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患者出现下腰疼。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4个核苷酸序列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作为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分子之一,已被证明在许多种疾病起始及进展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故认为其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针对IDD的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治疗缓解临床症状为主,即使当前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身体创伤和经济负担。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miRNA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呈现异常的表达模式,参与IDD的多种病理过程。目前,一些miRNA已被证明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多种病理过程有关,包括髓核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细胞自噬、炎症反应及软骨终板的退变等。基因芯片对比研究显示一些miRNA在退变髓核细胞中的表达与正常髓核细胞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调控其各自的上、下游通路可能参与髓核细胞退变的进程,调控通路多有交叉并行,构建出一个庞大的miRNA调控网。了解miRNA在发病过程中的靶基因和机制,能够在疾病的起源、发展和预后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因此,综述了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临床治疗意义。随着对miRNA研究的深入,通过了解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以为ID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非常有可能成为IDD生物学治疗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结区及结旁区抗体阳性的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抗体检测及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抗郎飞结区和结旁区相关抗体在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检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和门诊就诊及外院送检的212例临床诊断CIDP患者血清样本,采用细胞底物法检测抗郎飞氏结区和结旁区相关自身抗体(抗NF155、抗NF186、抗CNTN1抗体)和IgG亚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抗NF155抗体阳性、抗NF186抗体阳性和抗CNTN1抗体阳性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肢体无力、深浅感觉异常、震颤、脑脊液蛋白水平、臂丛核磁共振(MRI)等临床特点,并进行对比。结果:共发现抗NF155抗体阳性患者23例(10.8%,23/212),抗NF186抗体阳性12例(5.7%,12/212),抗CNTN1抗体阳性4例(1.9%,4/212)。抗NF155抗体阳性组和抗CNTN1抗体阳性组抗体均为IgG4亚型。抗NF186抗体阳性组(12例)患者IgG均阳性,4例可检测到抗体亚型,但优势亚型不明。抗NF155抗体阳性组(23例)患者均有肢体无力和深感觉障碍,19例有(19/23,82.6%)浅感觉障碍,22例(95.7%,22/23)为对称性受累,18例(78.3%,18/23)有震颤;19例行臂丛MRI,均为异常。抗NF186抗体阳性组(12例)患者均有肢体无力,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分别有9和6例,8例为不对称性受累,仅1例出现震颤;7例行臂丛MRI,1例异常。抗CNTN1抗体阳性组(4例)患者均表现为对称性肢体无力和深浅感觉障碍,3例有震颤,4例均有臂丛MRI异常。抗NF155抗体阳性组、抗NF186抗体阳性组和抗CNTN1抗体阳性组在发病年龄[分别为(25.8±13.8)、(43.4±20.7)和(61.2±5.1)岁]、深感觉异常、震颤和臂丛MRI异常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抗NF155、抗NF186、抗CNTN1抗体阳性CIDP患者在发病年龄、深感觉异常、震颤和臂丛MRI异常等临床特征上有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致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A是一种以对称性、侵蚀性小关节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种以周围神经病变和神经根脱髓鞘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免疫介导性多发性神经根性疾病 [2]。近年,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i)治疗RA引发GBS国外鲜有报道,国内尚无报道。现报道1例RA患者使用TNFi后出现四肢麻木、肌力减退症状,通过神经电生理、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为GBS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其可能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其重视,合理用药、及时治疗进而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身免疫性郎飞结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身免疫性郎飞结病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郎飞结抗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针对自身免疫性郎飞结病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晰,目前普遍认为应该将其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中独立出来。为提高我国神经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规范临床诊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组织该领域国内专家进行讨论,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国内专家的经验,制订了自身免疫性郎飞结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其内容包括自身免疫性郎飞结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脑脊液、周围神经影像学、腓肠神经病理特点,抗体检测以及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