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对化疗相关外周神经痛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可否预防化疗相关外周神经痛(CIPNP),同时,以脊髓大麻素受体(CBRs)为主要靶点,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压氧干预组、高压氧+AM630组及高压氧+AM251组,每组15只。CIPNP模型采取紫杉醇腹腔注射法建立,所有干预组从第1次紫杉醇注射开始,隔日应用高压氧干预,共5次。高压氧+AM630组和高压氧+AM251组于每次高压氧干预前分别给予大麻素Ⅱ型受体(CBR2)阻滞剂AM630和大麻素Ⅰ型受体(CBR1)阻滞剂AM251腹腔注射。行为学测试使用von fery纤维毛分别于实验开始前及实验期间每隔7 d测试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WT);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CBR1、CBR2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脊髓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MW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第21天差异最明显[(15.46±2.83)g vs.( 4.33±3.5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脊髓GFAP、IL-1β、TNF-α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压氧干预组MWT及脊髓CBR2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脊髓GFAP、IL-1β、TNF-α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注射AM630可逆转上述作用,而腹腔注射AM251无类似作用。 结论:高压氧可以预防紫杉醇诱导的CIPNP,其机制可能与高压氧激活脊髓CBR2,并进一步阻断脊髓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丙泊酚对皮下注射氯喹所致瘙痒大鼠脊髓TRPV1和CB1受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探讨丙泊酚缓解大鼠皮下注射氯喹所致瘙痒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氯喹瘙痒模型并确定给药时间;18只皮下注射氯喹所致瘙痒模型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NS组、I组、P组,分别于皮下注射氯喹5 min后经颈内静脉导管注入生理盐水80 μL/kg、脂肪乳剂80 μL/kg、丙泊酚0.8 mg/kg.另随机抽取6只大鼠设为C组,于颈背部皮下和颈内静脉导管注射与其余3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在颈内静脉注射相应药物16 min后处死,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中香草素受体亚型1(TRPV1)以及大麻素受体1(CB1)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与NS组和I组相比,P组大鼠脊髓中TRPV1受体表达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组、NS组、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1受体表达水平高于C组、NS组及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NS组、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可明显缓解大鼠皮下注射氯喹所致瘙痒,其可能通过增加大鼠脊髓中TRPV1以及CB1受体表达发挥止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AM1241抑制ADPβS诱发培养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P2Y12和P2Y13受体表达及炎症因子释放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离体条件下,观察大麻素CB2受体激动剂AM1241对嘌呤P2Y受体激动剂ADPβS诱发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P2Y12和P2Y13受体mRNA表达以及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释放的影响.方法:培养纯化新生SD大鼠(<3 d)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M1241(10-5 mol/L,1h)对ADPβS(10-5mol/L,3h)诱发的背角小胶质细胞P2Y12和P2Y13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ELISA技术检测AM1241(10-5 mol/L,1 h)对ADPβS(10-5 mol/L,3h)诱发的小胶质细胞IL-1β、IL-6和TNF-α释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DPβS(10q mol/L,3 h)可以刺激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P2Y12和P2Y13受体在mRNA水平表达上调(P<0.05),IL-1β、IL-6和TNF-α释放相应增加(P<0.05).AM1241(10-5 mol/L,1h)几乎完全阻断ADPβS刺激小胶质细胞P2Y12和P2Y13受体mRNA表达上调以及IL-1β、IL-6和TNF-α释放的效应(P<0.05);AM1241的这种抑制效应可以被CB2受体拮抗剂AM630(10-5 mol/L,1 h)反转(P<0.05).结论:大麻素CB2受体激活可以抑制ADPβS诱发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P2Y12和P2Y13受体mRNA水平表达上调以及IL-1β、IL-6和TNF-α释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麻素抑制坐骨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痛及脊髓背角HCN4通道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CB1受体在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所致的神经痛中的作用及对CCI大鼠脊髓背角HCN4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7 ~8周龄SD大鼠分为4组:(1)sham组(假手术组);(2)CCI组;(3)CP55940+ CCI组;(4) AM251+ CP55940+ CCI组.采用yon Frey电子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损伤侧机械缩足阈值(MWT);免疫印迹法检测损伤侧L4~L6脊髓背角HCN4的表达.结果:CCI术后1~14d大鼠MWT明显降低,呈现稳定的机械痛敏;鞘内给予大麻素受体激动剂CP55940(0.05mg/kg)可显著升高CCI大鼠MWT(P <0.05);预先给予CB1受体拮抗剂AM251 (0.05 mg/kg)可明显阻断CP55940的镇痛效果(P<0.05).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CCI大鼠损伤侧L4~L6脊髓背角HCN4通道表达明显增加(P<0.05);鞘内给予CP55940可显著降低CCI大鼠的HCN4表达(P<0.05),CP55940抑制HCN4表达的效应可被AM251阻断(P<0.05).结论:脊髓CB1受体激活对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应可能与抑制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HCN4通道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β-石竹烯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β-石竹烯(BCP)是大麻素受体2型(CB2)选择性激动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炎、镇痛、神经保护、抗肿瘤、防治肝损伤等,具体表现为减少炎症过程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形成、降低Akt、环氧化酶的蛋白表达产生抗炎作用;通过兴奋CB2受体及激活内源性阿片镇痛系统发挥镇痛作用;通过激动脊髓等中枢系统的CB受体,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神经变性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性,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并促进癌细胞凋亡;通过抑制肝HMG-CoA还原酶活性、下调TLR4和RAGE信号等途经减轻肝损伤、保护肝脏免受脂质损伤.BCP还具有抗糖尿病、防治骨质疏松、调节血脂等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化疗相关外周神经痛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紫杉醇诱导的大鼠外周神经痛的预防作用,并以脊髓大麻素受体为主要靶点,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AM630组、AM251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第1,3,5,7天分别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预防组在建模的同时每天予补阳还五汤2.5 g/(kg·d)灌胃干预14 d;AM630组在预防组的基础上于每天灌胃前予3 mg/kg大麻素Ⅱ型受体(CBR2)阻滞剂AM630腹腔注射;AM251组在预防组的基础上于每天灌胃前予1.5 mg/kg大麻素Ⅰ型受体(CBR1)阻滞剂AM251腹腔注射.每7 d记录1次各组大鼠体质量,并使用von fery纤维丝测试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WT),共观察28 d;实验观察28 d后使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CBR1、CBR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第7,14,21,28天,各组大鼠体质量增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实验第7,14,21,28天的MWT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预防组、AM251组实验第14,21,28天的MWT均显著高于同期模型组(P均<0.05),但AM630组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与AM25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CBR2、CBR1、GFAP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预防组和AM251组CBR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AM630组与模型组比较、预防组与AM251组比较各相关蛋白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以预防紫杉醇诱导的外周神经痛,机制可能与其激活脊髓CBR2,并进一步抑制脊髓IL-1β、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6只),模型组(B组,不同时间点各6只,共12只)和川芎嗪干预组(C组,不同时间点各6只,共12只).B、C组大鼠参照改良Allen's法复制急性SCI模型.造模后,C组大鼠腹腔注射川芎嗪100 mg/kg,A、B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每日1次,持续7 d或14 d(分别记为B7 d、B14 d组和C7 d、C14 d组).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7、14 d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并行脊髓标本苏木精-伊红、尼氏染色观察;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A组与B组、B组与C组大鼠脊髓标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借助基因本体(GO)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进行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大鼠造模后7、14 d的BBB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其脊髓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和尼氏体数量明显减少;与B组比较,C组大鼠上述时间点的BBB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其脊髓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和尼氏体数量有所增多.A组和B7 d组、A组和B14 d组、B7 d组和C7 d组、B14 d组和C14 d组大鼠的DEGs分别有886、1404、70、66个,组间表达变化趋势相反的基因包括Ncmap、Prx、Gabrq、Gabrg2等.各组间DEGs富集的细胞部位、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各有不同,主要涉及溶泡、溶酶体、质膜部分、同型蛋白结合、免疫应答、离子通道活性、免疫反应(A组和B组),基底外侧质膜、外脱氧核糖核酸酶活性、对干扰素γ的反应(B7 d组和C7 d组),以及细胞外区、受体调节活性、含酚化合物代谢过程(B14 d组和C14 d组)等;同时,DEGs富集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组和B组),细胞黏附分子、补体和凝血级联、Hedgehog信号通路(B7 d组和C7 d组),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γ-氨基丁酸(GABA)能突触(B14 d组和C14 d组)等信号通路.结论:川芎嗪对急性SCI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调节、离子通道、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GABA能突触活性调节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补阳还五汤对紫杉醇诱导的大鼠外周神经痛模型的治疗作用与其机制的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紫杉醇(paclitaxel,PTX)诱导的大鼠外周神经痛(PTX-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PIPNP)的治疗作用,并探究其对脊髓大麻素Ⅱ型受体(CBR2)-脊髓星形胶质细胞(GFAP)-炎症因子(TNF-α、IL-β)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AM630组4组,每组1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第1、3、5、7天分别腹腔注射PTX2 mg/kg,于第14天建立稳定的外周神经痛模型.治疗组在建模后予补阳还五汤2.5 g/kg灌胃连续治疗14天.AM630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每天于灌胃前予CBR2阻滞剂AM630腹腔注射3 mg/kg.疼痛行为学测试采用UP and Down法测试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MWT).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CBR2和GFAP表达情况,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脊髓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蛋白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WT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MWT显著增高(d20~d28,P<0.05,P<0.01),AM630组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BR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FAP、TNF-α、IL-β表达量均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CBR2表达量增加(P<0.01),GFAP、TNF-α、IL-β表达量均降低(P<0.01),AM630组以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治疗PIPNP,其可通过激活CBR2并下调GFAP活化和炎症因子释放介导镇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2型大麻素受体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痛觉过敏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脊髓2型大麻素受体(CB2R)与小胶质细胞活化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若干健康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脊神经结扎(SNL)组、SNL+CB2R激动剂(AM1241)组、SNL+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组、SNL+CB2R小干扰RNA(siRNA)组(SNL+siRNA组)、SNL+CB2R小干扰RNA+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组(SNL+siRNA+米诺环素组).采用SNL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脊髓组织中CB2R和小胶质细胞活化特异蛋白钙离子结合调节因子1(IBA-1)的蛋白表达,Von Frey纤维丝测定小鼠机械性痛阈,免疫荧光观察脊髓背角IBA-1荧光定量表达,qRT-PCR测定小鼠脊髓透析液中炎性因子释放水平,电生理技术观察CB2R激动剂对脊髓背角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的影响.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SNL组小鼠脊髓组织中CB2R表达减少(P<0.0125),痛阈降低(P<0.0167),IBA-1荧光定量和蛋白表达均增高(P均<0.0083),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均增加(P均<0.0083).鞘内注射CB2R激动剂AM1241或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后,与SNL组相比,SNL+AM1241、SNL+米诺环素组小鼠的痛阈均升高(P均<0.0083),IBA-1荧光定量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均<0.0083),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均减少(P均<0.0083).siRNA靶向干扰CB2R表达后,与SNL组相比,SNL+siRNA组小鼠的痛阈降低(P<0.0083),IBA-1荧光定量和蛋白表达均增加(P均<0.0083),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均增加(P均<0.0083);而鞘内注射米诺环素逆转了siRNA靶向干扰CB2R表达导致的上述变化(P均<0.0083).AM1241体外干预能够增强小鼠脊髓背角sIPSC的频率和振幅,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米诺环素持续处理抑制了AM1241对sIPSC的增强效应.结论 CB2R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增强抑制性电活动,减轻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过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脊髓大麻素受体CB2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慢性痛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电针对谷氨酸钠碘乙酸(MIA)诱导的膝骨性关节炎(KOA)慢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CB2R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脊髓水平探讨电针治疗KOA慢性疼痛的中枢机制.方法:选取32只SD雌性大鼠,16只左膝关节腔注射MIA法复制KOA慢性疼痛模型,分为模型组(MIA)、电针组(MIA+EA),8只左膝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为盐水组(Saline),另设8只健康大鼠作为空白组(Blank).MIA注射14 d后,MIA+EA组行电针干预,选取7个时间点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包括机械痛缩足阈(MWT)和大鼠热缩足潜伏期(TWL),评价模型制备情况及电针镇痛效应;ELISA检测L3-L5脊髓背角中IL-1β及TNF-ɑ含量,Western blot检测L3-L5脊髓背角CB2R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P38、p-ERK和CREB表达.结果:注射MIA 3 d后,模型组大鼠MWT和TWL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干预可明显提高MWT和TWL(P<0.001).模型组脊髓背角IL-1β和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电针可降低IL-1β和TNF-α含量(P<0.01).模型组脊髓背角CB2R蛋白表达较空白组上调(P<0.001),p-P38、p-ERK和CREB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显著下调(P<0.01);MIA+EA组脊髓背角CB2R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和模型组均显著上调(P<0.001),p-P38、p-ERK和CREB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1).结论:脊髓敏化参与MIA诱导的KOA慢性疼痛,电针抑制KOA慢性痛的脊髓机制可能与电针激活脊髓背角CB2受体抑制MAPK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