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小舟教授论治终末期肝病营养不良经验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终末期肝病(ESLD)即晚期肝病阶段,包括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衰竭、肝癌晚期等[1,2].研究证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吸烟、饮酒、肥胖[3-7]中任何一项均可能加重原有肝病负担、加速肝病进程甚至出现门脉高压、肝性脑病、腹腔积液、营养不良等并发症[8],其中门脉高压、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又可加重营养不良.现代医学针对ESLD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管理主要包括:积极控制其他并发症,改善饮食类型和生活方式[1],消除炎症病因[8],补充三大营养物质、益生菌、支链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但由于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减退,肝细胞功能障碍等情况,临床常规治疗差强人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探讨"脑肠共治"电针对孤独症大鼠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观察"脑肠共治"电针对孤独症大鼠的社交能力及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丙戊酸钠腹腔注射法制备孤独症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10 只,分别为模型组、基础电针组、针药结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另外选取 10 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基础电针组予以电针百会、神庭、心俞;针药结合组在基础电针组的基础上再予以益生菌灌胃治疗;脑肠共治电针组在基础电针组基础上再结合电针足三里、曲池.均每日 1次,连续 4周.采用三箱社交实验评估行为学改变,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分布情况,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血浆中的差异代谢组分,并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社交能力和社交新颖性均减弱(P<0.01);与模型组相比,基础电针组、针药结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的社交新颖性增强(P<0.01);与基础电针组比较,针药结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社交新颖性增强(P<0.01).肠道菌群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弯曲菌门相对丰度上调,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相对丰度下调;而与模型组相比,针药结合组、脑肠共治电针组的弯曲菌门相对丰度下调,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相对丰度上调.LEfSe分析发现,脑肠共治电针组与模型组共筛选出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等 21 个关键菌,如与模型组比较,脑肠共治电针组可上调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卷曲乳杆菌,同时下调梭状芽胞杆菌等.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 12个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显示,其主要与氨基酸代谢、磷酸盐代谢、嘌呤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相关.结论 电针百会、神庭、心俞、足三里、曲池对孤独症大鼠社交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调控肠道菌群如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等菌属丰度,同时影响代谢物水平,且部分代谢物的改变与肠道菌群存在复杂相关性,可能与氨基酸代谢、磷酸盐代谢、嘌呤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李志刚教授运用"通督启神"针法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李志刚教授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医病机(如肾虚髓减、督脉不畅、脑神失常)和西医病机(如血脑屏障损伤、肠道菌群紊乱、自噬功能障碍、神经胶质细胞活化),提出治疗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通督启神"针法,以人中、印堂、百会为主穴,行通督之法,奏启神之效.在此基础上结合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诸多症状与并发症,形成独特的配穴体系,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人总结李志刚教授应用"通督启神"针法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中医临证经验,并附验案两则加以阐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气味厚薄理论探析黄连减轻神经炎症的中医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神经炎症几乎发生在所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进展过程中,随着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的深入,发现黄连及以黄连为主要组成的中药复方对减轻神经炎症、改善疾病预后均有较好效果.基于对"气味厚薄"理论内容的梳理,阐明黄连具有"大苦大寒,味厚气薄"的作用特点,并论述黄连功效与神经炎症中医病机之间的关联,以及黄连通过清心、厚肠、坚肾阴 3 个方面起到减轻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从"微生物-脑-肠轴"谈中医"脑肠同治"防治结直肠癌
编辑人员丨2024/2/3
结直肠癌(CR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疾病之一,"微生物-脑-肠轴"包括肠道菌群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免疫学、神经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微生物-脑-肠轴"在CRC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中医药凭借中医思维优势,以中医整体观认识CRC,脑肠同治,在脑-心-神及肠-脾-肝2个方面对机体进行调节,维持"微生物-脑-肠轴"的相对平衡,进而防治结直肠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从气络理论探讨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与治疗原则
编辑人员丨2023/12/2
抑郁症是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一类心身疾病,西医学对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无定论,提出了神经递质、肠道菌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等假说;临床治疗以应用各类抗抑郁药为主.本文从气络理论出发,分析抑郁症中医病机治法,认为本病的病机是脑络失养、络气虚滞,肝络郁滞、气络不和;治疗原则为络虚通补、扶正补气而滋养脑络,以辛泄络、疏肝解郁而畅达络气,调神祛邪、脏腑同治而和谐气络.进一步完善抑郁症的病机和治法,更好地解释和指导抑郁症的临床辨证与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基于"菌-肠-脑"轴探讨帕金森病"土虚木揺"的病机
编辑人员丨2023/12/2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显著特征是脑内多巴胺的缺乏或减少,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彻底明确.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详于肝肾而略于脾胃,现从"脾阴"出发,提出"土虚木揺"是帕金森病的病机特征,并从"菌-肠-脑"轴进行了分析,指出帕金森病治疗中需要"肝脾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林夏泉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林夏泉(1908-1980),广东台山人,1931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是广东省中医院建院史上九大名医之一,以医术精湛、学识渊博、临床多效验而深受广大患者的尊敬和热爱,并于1979年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林老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和儿科疾病,尤擅脑病、脾胃病的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岭南地处亚热带,终年温暖潮湿,脾胃病为岭南多发病、常见病.岭南医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着诸多宝贵经验.林老认为脾胃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道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等发病,当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林老继承了岭南医家“肝脾同治,脾胃分治,重在调气”的治疗原则,善于就地取材,善用芳香轻清类花草药材[2],临床颇有效验,分析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西医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整理国内外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进行概述.西医学认为CCCI以血管壁、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成分改变为病因,海马的缺血及神经元的变性、病理损伤、氧化应激反应、免疫反应等为发病机制,以血管因素治疗和外科手术为主;中医学认为CCCI以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年老体虚、脏腑功能减退等为病因,以肝肾亏虚、髓海不足、痰浊瘀血阻滞脉络为主要病机,治法当以补益肝肾、活血化浊、通腑降浊为主.参考文献50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符为民教授应用化痰法治疗脑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痰是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之一,百病多由痰作祟,在由痰所致病变中,以脑的病情最重,病势最急.符为民教授善治多种疑难脑病,尤善用化痰法治疗脑病,常从痰浊内阻、脑肠相关,痰瘀胶结、痼疾难除,肾虚为本、痰浊为标,痰热互结、上扰神明4个方面认识痰浊致病的病机特点,其辨治特点为内化下泄,痰瘀同治,消补并用,关注情志、善用古方,注重理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