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脊髓背根入髓区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治疗偏心型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治疗偏心型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特发性或病因治疗无效的继发性偏心型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空洞均位于颈、胸髓。患者均接受DREZ入路直形引流管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腰痛量表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MRI评估脊髓空洞的改善情况(空洞体积缩小≥50%为明显改善)。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出现暂时性上肢麻木及脑脊液漏各1例,无一例患者出现分流管堵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死亡。术后3、12个月随访,分别有17例(81.0%)、20例(95.2%)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mJOA腰痛量表评分分别为(11.6±1.1)分、(11.3±1.3)分,与术前的(8.1±1.3)分比较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影像学随访显示,术后3个月,19例(90.5%)患者的脊髓空洞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20例(95.2%)患者的脊髓空洞明显改善。 结论:对于特发性或病因治疗无效的继发性偏心型脊髓空洞症患者,采用经DREZ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技术与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经鼻蝶术后复发或残留颅咽管瘤的技术要点并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诊治的10例首次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的颅咽管瘤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3 ~ 44岁。其中5例患者首次手术采用经鼻显微镜手术,5例患者采用经鼻内镜手术。10例患者再次手术中全部采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肿瘤,其中6例患者在手术中用磨钻磨除鞍结节或蝶骨平台骨质。结果:肿瘤全切除者6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者1例。术后视力改善者3例,无显著变化者6例,视力下降者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脑脊液鼻漏2例,分别行经鼻内镜手术修补脑脊液鼻漏,得以治愈。颅内感染者1例,该例患者并发脑积水,在颅内感染治愈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时间22 ~ 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2例患者复发。9例患者有垂体前叶功能低下,7例有尿崩症。按Karnofsky生活质量量表评分,90分7例,80分3例。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切除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的颅咽管瘤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鞍上池蛛网膜囊肿误诊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鞍上池囊肿的误诊原因,分析误诊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和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治97例鞍上池蛛网膜囊肿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扫描,均伴有梗阻性脑积水。97例中13例发生误诊误治,其中男7例,女6例,初次就诊年龄1~31(6.3)岁,6岁以下10例,15岁1例,31岁1例,26岁1例,误诊为梗阻性脑积水11例,误诊为囊性颅咽管瘤2例。结果:13例中1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9例无效再次行神经内镜治疗,同时去掉分流管,恢复良好,1例分流术发生颅内血肿再次开颅清除血肿并去骨片减压,1例分流后发生裂隙脑室,给保守观察,2例开颅手术切除病例稳定。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者,无并发症发生。内镜再次手术后病例,CT和(或)MRI扫描示脑室有不同程度缩小,部分恢复正常大小,手术后磁共振脑脊液造影造瘘口处脑脊液流动通畅。结论: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发病率低,临床上少见,易误诊误治。目前公认最佳治疗方法是神经内镜囊肿壁部分切除、囊肿脑室造瘘和三脑室底造瘘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Dolenc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经Dolenc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动脉(ICA)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ICA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共32例(38个动脉瘤)。24例患者为未破裂动脉瘤,8例为破裂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级5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患者均采用经Dolenc入路夹闭ICA眼动脉段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分型采用不同的手术策略。观察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并随访临床预后。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夹闭ICA眼动脉段动脉瘤,术中荧光造影证实夹闭的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及穿支血管通畅。术后1周头颅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无载瘤动脉狭窄。5例(15.6%)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术中静脉性出血1例,去骨瓣减压术后6个月一侧肢体肌力为Ⅳ级;术后出现同侧视力下降2例,1例未恢复,1例恢复;动眼神经麻痹2例,3个月后均恢复良好。32例患者的临床随访时间为(19.6±6.4)个月(3~32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因脑积水而需要行脑脊液分流手术。末次随访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Ⅴ级29例,Ⅳ级2例,Ⅲ分级1例。31例(96.9%)患者术后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经Dolenc入路夹闭ICA眼动脉段动脉瘤的疗效确切,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年人下丘脑胶质瘤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成年人下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1年10月至2022年1月病理证实的成年人下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手术效果。结果:成年人下丘脑胶质瘤患者32例,男女各16例,肿瘤位于下丘脑6例,下丘脑+视交叉/视神经6例,下丘脑+丘脑9例,下丘脑+三脑室11例。术前脑积水患者20例。5例行立体定向活检,27例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11例行分流手术。27例开颅手术患者中经胼胝体入路9例,经额叶皮层造瘘入路8例,翼点入路4例,额底外侧入路4例,前纵裂入路和内镜经蝶入路各1例;全切/近全切22例,部分切除5例。32例患者均获得明确病理诊断,高级别胶质瘤9例,其中弥漫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4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间变星形细胞瘤3例;低级别胶质瘤23例,其中毛细胞星形细胞瘤4例,毛黏液星形细胞瘤1例,节细胞胶质瘤2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1例,胶质神经元肿瘤1例,星形细胞瘤11例,脊索样胶质瘤3例。32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6例(18.8%),内分泌功能障碍8例,电解质紊乱7例,脑积水5例。随访0.7 ~ 110.0个月,5年总体无进展生存率为63.8%,5年总体生存率为53.9%;低级别胶质瘤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3.3%,5年总体生存率为72.8%。结论:下丘脑胶质瘤围手术期病死率高,下丘脑功能保护至关重要,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可长期存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四脑室脑积水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第四脑室脑积水是神经系统罕见的一类梗阻性脑积水,及时准确地诊断及治疗可以避免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脑脊液动力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们对第四脑室脑积水的认识及诊断。传统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第四脑室流出道再通术、脑室-腹腔分流术等。近年来,随着软性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第四脑室流出道再通术治疗第四脑室脑积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以上研究仅限于单个病例或多个病例系列的报道研究,而且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手术指征和治疗方法尚存争议。因此,本文通过检索第四脑室脑积水诊治的相关文献,总结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开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及预后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神经肿瘤六病房行择期手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占同期择期手术患者的0.6%(22/3 667)。根据切口愈合不良的累及范围和有无皮肤缺损进行分组,分别为切口愈合不良但无皮肤缺损组(A1组)、切口愈合不良伴脑脊液漏但无皮肤缺损组(A2组)、切口愈合不良且存在皮肤缺损组(B组)、复杂切口愈合不良伴骨髓炎组(C组)、复杂切口愈合不良伴骨髓炎以及硬膜外积脓或脑脓肿组(D组)。A1和A2组给予探查切口并一期缝合;B组给予切口换药并二期缝合;C组和D组给予清创、去骨瓣后缝合切口。定期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结果:22例患者中,A1组7例,A2组7例,B组4例,C组1例,D组3例。22例患者中,D组1例复发颅咽管瘤患者因继发皮下积脓、脑脓肿死亡,余21例患者均完成3~60个月的临床随访。A2组1例经枕下远外侧开颅术后患者脑脊液漏持续2个月,因脑积水在外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至末次随访,21例患者的切口全部愈合,中位愈合时间为14 d(7~42 d)。结论:对开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根据切口的累及范围和有无皮肤缺损进行个体化治疗,总体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软性神经内镜下导水管支架联合长程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感染性孤立性第四脑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软性神经内镜下导水管支架(AST)联合长程脑室外引流术(LTEVD)治疗感染性孤立性第四脑室(IF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软性神经内镜下AST联合LTEVD治疗的6例感染性IFV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分2例,4、6、7、15分各1例。术后根据脑脊液病原学结果均行抗感染治疗。评估手术前、后第四脑室体积的变化率,变化率<33%为轻度改善,33%~67%为中度改善,>67%为显著改善。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行AST联合LTEVD,术中4例多发脑室粘连分隔的患者中,2例行透明隔造瘘术,2例行脑室造瘘术;2例孤立颞角者行脑室颞角长程引流术;1例行LTEVD翻修术。平均引流时间为73 d(29~207 d),无一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新发感染事件。其中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6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0.3个月(3.0~25.0个月)。末次随访时GCS 7分2例,6、9、12、15分各1例;5例第四脑室体积为显著改善,平均变化率为83.4%(67.3%~97.9%);1例为中度改善,变化率为55.2%。结论:初步观察发现,软性神经内镜下AST联合LTEVD治疗重症感染性IFV患者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辅助置管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放置分流管腹腔端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术中行腹腔镜辅助放置分流管腹腔端。临床随访结果以Salmon标准和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同时行影像学随访,采用Evans指数评估脑积水的变化情况。结果:32例患者在腹腔镜辅助下均顺利完成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时间为(70.1±2.9)min(65~75 min),其中腹腔端操作时间为(16.1±1.5)min(14~20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9 d(中位时间为7 d),其中卧床时间为2~3 d(中位时间为2 d)。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腹腔脏器损伤、分流管堵塞或死亡。1例出现呃逆症状,对症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随访(12.2±6.1)个月(3~22个月),按Salmon标准,3级2例(6.3%),2级18例(56.2%),1级12例(37.5%);32例患者的KPS由术前的(59.1±10.0)分(40~80分)增至(77.5±10.8)分(50~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826, P<0.001);Evans指数[中位数(四分位间距)]由术前的0.36(0.02)降至0.29(0.0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Z=-4.961, P<0.001)。 结论:腹腔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具有微创、精准的优点,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有助于减少分流管腹腔端的堵塞、腹部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前检查及手术策略对新生儿脑积水分流障碍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接受新生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产前检查及手术策略与新生儿脑积水分流障碍发生的关系,寻找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因新生儿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53例患儿纳入研究。按照是否发生分流障碍将患儿分为无分流障碍组( n=37)和分流障碍组( n=16),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含母亲资料)、母亲妊娠期合并症资料以及胎儿合并症、脑积水病因、影像学特点、手术治疗情况。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及生存曲线分析,总结影响新生儿脑积水治疗结局的相关因素。 结果:53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4年6个月(2年3个月至9年4个月),其中16例发生分流障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脑积水( P=0.04)、脑脊液蛋白水平高( P=0.002)的患儿分流障碍发生率高。采用额角穿刺( P=0.04)和使用Strata分流阀( P=0.02)的患儿分流障碍发生率低。先天性脑积水常在产前检查过程中被发现(6/8),患儿母亲多为剖宫产(6/8)。而继发性脑积水(出血及感染后发生)产前检查中胎儿多无异常(35/37),但患儿母亲妊娠合并症多,且患儿母亲多为顺产(34/3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脑脊液蛋白水平( OR:2.198,95% CI:1.015~4.758, P=0.04)、脑室端入点( OR:3.600,95% CI:1.257~7.088, P=0.03)是导致分流障碍发生的风险因素。 结论:新生儿脑积水中,先天性脑积水多见于足月分娩儿,产前诊断率高,分流障碍发生率低;继发性脑积水多见于早产儿,产前妊娠合并症多,分流障碍发生率高。采用额角穿刺可提高新生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