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性动静脉瘘致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一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1例复杂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并发动静脉畸形和严重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及淤积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综合治疗策略,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患者,男,79岁。入院后予以利伐沙班抗凝,阿托伐他汀调脂稳斑,迈之灵改善静脉瓣功能血压变化,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格列齐特控制血糖等药物治疗,并接受溃疡清创+淤积性皮炎清理术。术后进行细致的创面处理与弹力袜加压支持、物理疗法以及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预防再次血栓形成。结果:经过综合治疗,术后1个月患者左下肢溃疡明显缩小,淤积性皮炎得到改善,肢体功能也有所恢复。结论:对于病史复杂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内科全身状态管理与外科局部治疗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及全身健康状况。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监测和实施全面的治疗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循环加压冷疗法联合消肿止痛膏外敷对踝部骨折患者早期软组织肿胀的护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将循环加压冷疗法联合消肿止痛膏外敷应用于踝部骨折患者护理中,探讨对患者早期软组织肿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踝部骨折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循环加压冷疗法联合消肿止痛膏外敷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张力性水泡发生率及术前等待时间。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干预1 d、干预3 d的踝关节肿胀程度数字疼痛评分法(NRS)评分(2.85±0.67)分、(1.48±0.2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6±0.85)分、(2.51±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术前张力性水泡发生率0及术前等待时间(3.18±0.38)d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2.9%(4/31),(4.32±0.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循环加压冷疗法联合消肿止痛膏外敷干预应用于踝部患者护理中,可显著降低患者踝关节肿胀程度,缓解患者疼痛,减少患者张力性水泡发生率,加快患者手术治疗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加压疗法减轻肢体水肿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肢体水肿是老年患者常见病症之一,多见于脑血管意外、骨折后、外科手术后以及一些患周围血管疾病、淋巴循环障碍患者。肢体水肿患者轻者可自行恢复,但因其起病原因复杂,部分患者反复发作能进一步诱发肢体感染,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退化、阻碍康复进程、降低生活质量。加压疗法是预防和治疗肢体水肿常用的无创康复治疗技术,通过物理压力作用于体表,能有效减轻肢体水肿程度。本文从加压疗法作用于人体的原理出发,介绍临床康复中常用的加压实施方法,同时阐述该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六步综合消肿疗法在重度Ⅲ级下肢淋巴水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6步综合消肿疗法在重度Ⅲ级下肢淋巴水肿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12月,选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淋巴水肿门诊收治的重度Ⅲ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7例,采用6步综合消肿疗法对患者进行干预。包括问题皮肤护理、特殊技术徒手淋巴引流、泡沫块绷带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填充型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功能锻炼联合居家徒手淋巴引流、减重管理。以2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40次综合消肿疗法。在治疗第0、5、10、15、20、30、40次分别采取周径测量法,体质量测量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患侧各测量点的周径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7.449~23.073, P<0.05),患侧的周径减小了7.10~24.53 cm,治疗后的体质量比治疗前减轻了9.0~20.5 kg。随访期间发现,5个部位随访3个月时下肢周径值与随访1年时相比,疗效增加并趋于稳定。 结论:6步综合消肿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本研究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症状,且在后续随访发现,居家自我治疗中,患肢肿胀没有复发或程度加重,且能减轻或维持治疗效果,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治疗的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和体外膜氧合技术序贯高压氧治疗减压病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生命体征不稳的Ⅱ型减压病患者就地加压治疗及多学科诊疗(MDT)救治新思路,为危重症减压病患者就近救治提供借鉴。方法:对2020年1月某三甲综合医院诊治的Ⅱ型减压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多学科协作救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潜水放漂出水3 min后出现意识障碍、休克,CT检查显示全身多器官静脉系统积气,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MODS。给予患者0.12~0.18 MPa加压治疗吸氧方案,氧舱内静脉补液8 900 ml,总治疗时间为9 h 45 min。出舱时患者昏迷,CT复查证实静脉气泡消除,实验室检查提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给予机械辅助呼吸、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综合支持治疗,患者住院32 d后康复出院。结论: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症减压病患者就近送至当地拥有空气加压氧舱、重症医学科的综合医院,组织潜水医学、高压氧医学和重症医学人员MDT可实现成功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镜像疗法结合上肢双侧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上肢双侧运动训练(BMT)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BMT组22例,MT组20例和联合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向心性加压缠绕、关节的主被动活动训练、物理因子疗法和电针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BMT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BMT训练,MT组增加MT训练,联合组则增加BMT联合MT训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患手肿胀程度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的患肢疼痛程度和手部肿胀程度进行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FMA)对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3组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的VAS评分较BMT组治疗2周后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联合组治疗2周后的手部肿胀程度较MT组治疗2周后亦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3组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U-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显著优于BMT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的手部肿胀程度与MT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的U-FMA评分为(33.10±15.82)分,显著优于BMT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T治疗结合BMT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疼痛程度和水肿的同时,还可促进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负压伤口疗法在难固定部位中厚皮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与常规打包加压包扎在难固定部位创面中厚皮移植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9月—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难固定部位需行中厚皮移植术患者129例,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中厚皮移植术后难固定部位是否采用了NPWT将患者分为NPWT组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32±6)岁]和常规加压包扎组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30±5)岁]。2组患者难固定部位清创移植中厚皮后,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创面采用干纱布填塞后,绷带常规加压包扎;NPWT组患者创面干纱布填塞后放置引流泡沫或引流管,半透膜粘贴密闭,行持续负压吸引,压力范围-16.6~-9.9 kPa。NPWT组于术后5 d、常规加压包扎组于术后7 d首次换药时打开包扎,观察并计算皮片成活面积和比例、血肿面积和比例、皮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另统计术后换药次数和住院天数。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 t检验、Cochran & Cox近似 t检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1)首次换药时,NPWT组患者的皮片成活面积为(420±94)cm 2,明显大于常规加压包扎组的(322±97)cm 2( t′=12.33, P<0.01);NPWT组患者的皮片成活面积比例为(97.0±2.3)%,明显高于常规加压包扎组的(74.4±4.8)%( t′=50.11, P<0.01)。(2)首次换药时,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的皮片血肿面积为(31.7±10.1)cm 2,明显大于NPWT组的(3.2±0.7)cm 2( t′=23.04, P<0.01);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的皮片血肿面积比例为(7.3±2.3)%,明显高于NPWT组的(0.7±0.3)%( t′=76.21, P<0.01)。(3)首次换药时,NPWT组患者中皮片移动1例、无皮片边缘撕裂病例,皮片并发症发生率为1.5%(1/67);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中皮片移动4例、皮片边缘撕裂2例,皮片并发症发生率为9.7%(6/62)。NPWT组患者皮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加压包扎组( P<0.05)。(4)NPWT组患者术后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常规加压包扎组( t=7.93, P<0.01),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常规加压包扎组( t=11.71, P<0.01)。 结论:在难固定部位中厚皮移植术中,持续NPWT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皮片成活率,减少植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体外冲击波治疗中重度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在综合消肿疗法(CDT)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ESWT)对中重度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疗效及对患者皮肤纤维化、上肢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中重度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分为ESWT+CDT组和CDT组,每组20例。CDT组患者给予CDT治疗,包括手法淋巴引流、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压力袖套加压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ESWT+CDT组患者在CDT疗法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周径测量法、改良Rodnan皮肤评分(mRSS)及乳腺癌淋巴水肿症状指数量表(BCLE-SEI)对患者肢体肿胀、皮肤硬化程度及患肢淋巴水肿症状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患肢体积、皮肤硬化程度及淋巴水肿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ESWT+CDT组患肢体积[(1557.36±260.86)cm 3]、mRSS评分[(4.05±0.89)分]及BCLE-SEI评分[(25.20±2.21)分]均显著优于CDT组水平( P<0.05);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患肢体积、皮肤硬化程度及淋巴水肿症状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 P<0.05),并且ESWT+CDT组患肢体积[(1305.73±211.27)cm 3]、mRSS评分[(2.70±0.57)分]及BCLE-SEI评分[(13.20±2.69)分]仍显著优于CDT组水平( P<0.05)。 结论:在CDT治疗基础上辅以ESWT能进一步加速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康复进程,纠正皮肤纤维化和水肿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肢疼痛等并发症状,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麻醉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老年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麻醉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老年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拟于丙泊酚麻醉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60例,年龄>65岁,体重45~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 n=3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麻醉诱导前即刻,D组经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 μg/kg,C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随后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1.0~1.5 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0.7 mg/kg,面罩加压给氧辅助人工通气。当患者去极化肌颤搐消失时移去面罩,采用电休克治疗仪进行治疗并监测脑电图。电休克治疗时根据患者年龄设置治疗电量,首次电量设置为患者年龄的0.5倍,当抽搐发作抑制指数<80%时,下一次治疗电量提高一档(每档相差电量25.2 mc,即总电量的5%)。治疗结束后,立即予面罩加压人工通气,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时转入PACU。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记录患者麻醉恢复期不良心血管事件、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痛、嗜睡、躁动和谵妄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D组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谵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 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改善丙泊酚麻醉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老年患者的麻醉恢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羊膜填塞疗法治疗外伤性角膜穿孔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例1,患者,男,51岁,2021年9月30日因左眼溅入铁屑后眼红、眼痛伴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左眼角膜异物取出术及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后症状好转。2021年10月20日患者再次出现左眼红痛、流泪、视物模糊,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眼科检查:裸眼视力左眼0.12,右眼1.0。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左眼角膜中央偏鼻下方约1.5 mm×2.0 mm灰白色溃疡灶,深达基质层,溪流征(+),周边前房近消失,瞳孔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迟钝,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窥不清(图1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显示角膜坏死组织覆盖在角膜穿孔处,呈楔形(图1B)。右眼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左眼角膜异物取出术后;左眼角膜溃疡穿孔。患者入院后应用头孢他啶注射液2 g静脉滴注1次/d,加替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1次/h及加替沙星眼膏、妥布霉素眼膏每晚1次点左眼,并加压包扎。治疗后3 d左眼角膜穿孔未愈合,前房仍未形成,于2021年10月26日行左眼羊膜填塞术。术中于显微镜下彻底清除溃疡区坏死组织,于穿孔处向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取2 mm×4 mm眼科用湿性生物羊膜(瑞秀复 ?,广州瑞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卷成羊膜塞填塞于穿孔处,用10-0尼龙线呈十字形将羊膜卷缝合于角膜穿孔处,另取单层湿性生物羊膜上皮面朝下覆盖于角膜溃疡表面,其尺寸(直径约5 mm)大于溃疡面1.5~2.0 mm,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角膜,角膜缘注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置换前房黏弹剂,检查角膜水密性,确保前房形成,术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术后1 d,左眼视力数指/眼前,表层羊膜和羊膜卷贴附平整,前房形成良好,羊膜植片在位,穿孔区密闭良好;术后3 d,左眼视力0.06,单层羊膜开始溶解,角膜上皮及穿孔区基质组织逐渐生长;术后20 d,左眼视力0.1,羊膜卷与周边组织愈合良好,穿孔区角膜上皮愈合,基质层在羊膜卷支架作用下进一步修复,角膜厚度增加;术后3个月,左眼视力0.3,羊膜卷与周边组织愈合良好(图2~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