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烟雾病患者认知功能的长期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成人烟雾病患者的认知水平及其在长期随访中的变化,并探讨成人烟雾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5年1月-2016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成人烟雾病患者64例,其中42例接受血流重建术(联合血流重建术16例、间接血流重建术26例)治疗,2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并使用MoCA评估患者基线、短期[(6±1)个月]随访、长期[(10±1)年]随访时的认知功能,采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和7条目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item,GAD-7)量表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分析所有患者以及接受不同治疗患者在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中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变化.采用可靠变化指数(reliable change index,RCI)判断是否存在功能下降,计算公式为RCIMoCA=(X2-X1)/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将RCIMoCA<-1 定义为认知功能下降.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成人烟雾病患者长期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53例患者完成长期随访,其中接受联合血流重建术治疗患者13例,接受间接血流重建术治疗患者22例,未接受手术者18例.整体人群3个随访时期MoCA评分趋于稳定(P=0.694):接受联合血流重建术[21(18~25)分vs.19(17~24)分,P=0.035]和间接血流重建术[20(17~22)分vs.19(16~22)分,P=0.047]治疗的患者短期随访MoCA评分有改善,但长期随访相对基线趋于稳定;未手术患者短期随访MoCA评分无明显下降,长期随访较基线有下降[(15(11~24)分vs.18(14~26)分,P=0.039].随着时间的延长,成人烟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恶化有加重趋势,而焦虑、抑郁状态有好转趋势.长期随访认知功能下降组与未下降组之间的手术治疗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但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手术治疗是其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在长期随访中,成人烟雾病患者认知功能大致保持稳定,焦虑、抑郁状态趋于好转.血流重建术可能对维持长期认知稳定有积极作用,但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鼻恶性肿瘤的精准切除及缺损修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精准切除外鼻恶性肿瘤以及准确评估、合理修复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外鼻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36~86岁。肿瘤病理类型包括基底细胞癌29例,鳞状细胞癌11例,外毛根鞘癌6例,腺样囊性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肿瘤切除以传统的安全缘扩大切除为主,对于明显影响修复效果的切缘,即病变邻近鼻翼缘、鼻小柱或深部易贯通切缘采用Mohs显微描记手术原理,尽可能缩小切除范围。全部病例均采用肿瘤全切及一期/分期皮瓣修复方法完成,以皮瓣转移为主。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和肿瘤大小,肿瘤安全切缘以4~10 mm为主,其中24例采用了Mohs手术方式。外鼻局限缺损38例,选择邻近双叶瓣、风筝瓣、鼻背眉间皮瓣以及鼻唇沟瓣或游离组织修复;多解剖亚区、全层或累及鼻中隔的复合缺损共10例,有8例选择额瓣修复,包括单纯额瓣修复4例、额瓣+钛网支架重建2例、双岛瓦合额瓣修复2例。随访1~10年,所有皮瓣均成活,没有发生坏死的病例,绝大多数患者对术后鼻外形及鼻通气情况满意。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肿瘤复发,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有限度地应用Mohs手术原理基本能够满足外鼻恶性肿瘤精准切除的需求,个体化应用邻近组织瓣以及多种形式的额瓣,是达到外鼻修复满意、兼顾手术复杂性的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实施的208例全动脉化CABG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8例,女性20例,年龄(54.7±10.7)岁(范围:32~79岁)。个体化选择动脉血管移植物并制定手术策略,其中使用左胸廓内动脉207例,右胸廓内动脉38例(双侧胸廓内动脉37例),桡动脉187例(188支),每例患者移植血管(2.6±0.7)支(范围:2~4支)。非体外循环CABG占98.1%(204/208)。将患者分为双侧组(37例,使用双侧胸廓内动脉加或不加桡动脉)和单侧组(171例,仅使用一侧胸廓内动脉和桡动脉)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估算远期全因病死率、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Cox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果: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为1.4%(3/208),MACCE发生率为1.9%(4/208),出血二次开胸发生率为0.5%(1/208),深部胸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208),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双侧组与单侧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无差异,总体术后30 d病死率,MACCE、出血、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无差异( P值均>0.05)。术后随访(5.4±2.8)年(范围:0.2~10.9年),1、5和10年全因病死率分别为2.3%、3.4%和6.9%,MACCE发生率分别为3.9%、11.2%和28.5%,再次血运重建率分别为0.4%、3.7%和11.9%。年龄>65岁是远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HR=1.125,95 % CI:1.050~1.205, P<0.01)。 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全动脉化CABG是安全、可行的,可降低远期病死率和再次血运重建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侧-侧吻合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侧-侧吻合在成人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5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采用侧-侧吻合式STA-MCA搭桥术联合颞肌贴敷治疗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头颅MRI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评估脑血流灌注情况及确认搭桥部位;术后1~2 d行头颅MRI、SPECT检查评估脑血流改善情况;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DSA检查评估搭桥血管的通畅性;术后3个月行DSA检查并使用松岛分级评估血运重建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4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4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高灌注综合征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5%(3/46)和2.2%(1/46);术后1 d 46例患者的SPECT结果显示搭桥区域相对脑血流灌注与术前的比值为1.20±0.14;术后MRA或DSA随访显示搭桥血管的通畅率为97.8%(45/46)。术后3个月34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松岛分级A、B、C级的患者分别为16、12、6例。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mRS为0分者由术前的8例增加至38例,1分者由术前的37例降至6例,2分者由术前的1例增加至2例,95.7%(44/46)的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结论:初步结果表明,侧-侧吻合式STA-MCA搭桥术能有效治疗成人烟雾病,且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53例年龄大于60岁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孙氏手术35例,去分支杂交手术18例。杂交手术组较孙氏手术组术前脑梗塞病史更多,其余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选择了中低温脑保护策略,孙氏手术术中予双侧顺行脑灌注以及停循环期间降主动脉球囊阻断保持下肢和脏器血供,去分支杂交手术弓部血管重建后术应用覆膜支架封闭全主动脉弓以及分支血管。统计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并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近期预后。结果:杂交组避免了停循环,术中最低鼻咽温度略高于孙氏组[(25.1±0.4)℃比(27.7±0.6)℃],两组手术操作时间[(178.9±43.5)min比(166.9±95.4)min]以及术中出血量[(1 724.9±1 394.2)ml比(1 590.7±920.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肾衰竭(20.0%比11.1%)、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脑出血)(11.4%比5.6%)、认知功能障碍(17.1%比11.1%)、呼吸机辅助时间[84.0 h(25.0,160.0)h比61.7 h(17.3,90.5)h]、ICU停留时间[6.5(2.9,14.3)天比4.4(2.0,6.1)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孙氏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3例,杂交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所有患者随访平均14.8个月,孙氏手术组无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胸降部远端假腔存在活动性血流;杂交手术组随访期内无死亡,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和杂交手术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手术要点及术后康复管理情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管切除技术时代,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安全要点及术后快速康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62±9)岁。分析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糖控制情况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8例为动脉入路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门静脉阻断时间为(20±5)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8%(15/52),其中胃排空异常2例,腹泻2例,乳糜瘘2例,腹腔感染4例,胃肠瘘1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早期采用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方式控制血糖,恢复饮食后采用短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未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糖。52例随访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最长随访时间为38个月,42例死亡患者中37例死于肿瘤复发,4例死于心脑血管意外,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对侵犯血管的胰腺癌患者行动脉优先入路的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提高R 0切除率,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并无明显增加,术后血糖控制满意,生活质量得到保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左心房内径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左心房内径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价值,分析术前左心房内径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拟行CABG治疗冠心病的患者113例。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0例CABG患者,其中男71例,女19例;年龄42~75岁,平均(62±8)岁。统计术中旁路移植血管数和右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情况,术后通过心电监测和心电图检查确诊3天内POAF发生。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OAF分为POAF组和无POAF组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全组无死亡,POAF 25例(27.8%)。POAF组患者的术前左心房内径[40(36,43)mm对35(33,37)mm, P=0.00]、术前高密度脂蛋白[1.08(0.89,1.25)mmol/L对0.95(0.83,1.08)mmol/L, P=0.03]、围手术期肌钙蛋白I[4.76(0.87,13.60)ng/ml对1.48(0.56,4.52)ng/ml, P=0.04]明显高于无PO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AF组患者CABG术后发生卒中[4(16%)对0(0), P=0.01]、住ICU时间[67(24,96)h对22(19,41)h, P=0.00]和住院时间[21(19,24)天对16(14,24)天, P=0.05]明显多于无PO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围手术期全因病死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和肺部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多因素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左心房内径与POAF发生显著相关( P<0.001)。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左心房内径≥40 mm是预测POAF发生的界值( AUC=0.82,敏感度52%,特异100%, P<0.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左心房内径与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正相关( B=0.24,95% CI:0.00~0.26, P=0.043)。 结论:CABG后POAF患者的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比例明显增加。术前左心房内径还与POAF发生显著相关,可有效预测POAF,左心房内径≥40 mm是预测POAF发生的界值。系统性炎症反应还与术前左心房内径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颞肌贴敷或颞浅动脉贴敷治疗烟雾病的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颞肌贴敷术(STA-MCA+EMS)与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颞浅动脉贴敷术(STA-MCA+EDAS)治疗烟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STA-MCA+EMS( n=75,简称EMS组)或STA-MCA+EDAS( n=176,简称EDAS组)治疗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时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术后3、6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mRS以及有无近期并发症,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搭桥血管通畅率和松岛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 结果:251例患者的术中吲哚箐绿造影显示搭桥血管均通畅。术后EMS组死亡1例,EDAS组死亡2例。24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 M( Q1, Q3)]为5(4,8)个月。术后首次造影显示两组各有1例患者的搭桥血管未显影,搭桥血管通畅率为99.2%(246/248)。至末次随访,248例患者中,mRS 0分210例,1分25例,2分7例,3分3例,4分2例,5分1例;松岛分级A级96例,B级115例,C级3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临床类型、铃木分期、入院mRS以及手术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mRS、随访时间、搭桥血管通畅率、松岛分级以及末次随访时mR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EDAS组比较,EMS组围手术期脑梗死[分别为10.8%(8/74)和4.0%(7/174)]、脑出血[分别为8.1%(6/74)和1.1%(2/174)]、癫痫[分别为5.4%(4/74)和0.6%(1/174)]以及硬膜下积液[分别为14.9%(11/74)和5.7%(10/174)]的发生率均高(均 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方面,EMS组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EDAS组[分别为5.4%(4/74)和0.6%(1/174), P=0.029]。 结论:两种术式的搭桥血管通畅率均较高,近期疗效均较好;而STA-MCA+EDAS围手术期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癫痫、硬膜下积液以及术后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吲哚菁绿视频造影FLOW 800技术在预测烟雾病术后不良反应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视频造影(ICGV)-FLOW 800技术在预测烟雾病患者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分支吻合术联合脑-肌肉血管融合术(简称联合手术)术后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5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联合手术术后均接受ICGV检查,数据经FLOW 800技术后处理以获得皮质血管兴趣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STA、吻合口近端MCA(PMCA)、远端MCA(DMCA)以及吻合口附近皮质毛细血管(CBC)及皮质静脉(CV)的峰值荧光强度(PFI)、达峰时间(TTP)以及半量峰值荧光强度时刻(TTP 1/2),并计算不同兴趣点间TTP的差值(△TTP)。依据患者术后有无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与无不良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果: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联合手术。术后1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包括:吞咽功能下降、头痛、癫痫发作、手术对侧肢体肌力下降,头颅MRI显示新鲜脑梗死1例。不良反应组(11例)与无不良反应组(44例)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史、手术侧为优势半球者占比、临床分型、铃木分期、ICGV前收缩压及舒张压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良反应组STA和PMCA的TTP以及各兴趣点的PFI和TTP 1/2与无不良反应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良反应组DMCA、CBC及CV的TTP均短于无不良反应组(均 P<0.05);不良反应组的△TTP CBC-DMCA短于无不良反应组( Z=-2.651, P=0.008)。 结论:初步研究发现,ICGV-FLOW 800技术可以记录联合手术术后吻合口周围皮质动脉到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DMCA、CBC、CV的TTP以及△TTP CBC-DMCA缩短均为发生不良反应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可吸收支架串联置入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串联置入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Neovas支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77例,其中串联BRS组63例和单BRS组314例。比较两组的PCI相关资料及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及美国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5型出血,以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净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卒中,净不良事件包括MACCE及BARC 2~5型出血。手术即刻成功定义为支架成功置入的前提下,残余狭窄<20%且PCI术后靶血管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3级。对串联BRS组的11例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患者的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入选的377例患者的年龄为(52.5±10.7)岁,其中男性比例80.4%(303/377)。2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串联BRS组的≥50%狭窄病变血管数、靶血管数、SYNTAX评分、后扩张球囊数、导丝数、支架总长度、对比剂用量及手术时长等均高于单BRS组( P均<0.05)。串联BRS组与单BRS组比较血管内超声及OCT应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BRS组1例患者于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两组住院期间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BARC 2~5型出血事件发生。随访时间352.0(193.0,421.0)d。随访期内全因死亡[0比0.6%(2/314), P=1.000]、心原性死亡[0比0.3%(1/314), P=1.00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比1.0%(3/314), P=1.000]、靶血管血运重建[3.2%(2/63)比1.6%(5/314), P=0.736]、BARC 2~5型出血[3.2%(2/63)比5.7%(18/314), P=0.604]及MACCE[3.2%(2/63)比2.9%(9/314), P=0.894]、净不良事件[6.3%(4/63)比8.6%(27/314), P=0.553]的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串联BRS组11例(17.5%)患者的OCT分析结果显示,3例(27.3%)为BRS首尾紧密相连的无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5.47±0.04)%;8例(72.7%)为BRS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0.32±0.44)%。 结论:在中低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冠状动脉长病变串联置入BRS安全可行,可获得与置入单枚BRS相同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