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中医证候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血脂边缘升高人群核心病机及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早期防治血脂异常研究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 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符合标准的 1 404 例血脂边缘升高人群,其中女性 720 例、男性 684 例,年龄分布在 28~65 岁.收集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中医症状、体征等信息,建立血脂异常水平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系统聚类探究核心病机及证候特征.结果 中医症状、体征出现频次前 5 位依次是身热不扬、口干、尿清、口苦、肥胖;因子分析共提取 7 个公因子,分别是脾虚夹瘀证、湿热伤阴证、湿热困脾证、湿热蕴胃证、脾虚痰湿证、痰热伤阴证、胃热脾虚证;系统聚类共分 6 种中医证候、1 种状态,分别是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和肥胖.结论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证候分布主要为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以及形体肥胖的状态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与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与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5月本院慢性胃炎患者148例,经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36例、肝胃不和证39例、胃阴不足证32例、脾胃湿热证41例,分别入组相应的中医证型组;再选择无寒热虚实证候的5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于高倍镜下观察各组受试者舌苔脱落细胞,分别行表、中、底层细胞计数,并计算成熟指数(maturity index, MI)及成熟价值(mature value, MV),检测舌苔脱落细胞中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s, ACP)、LDH、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及巯基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舌苔脱落细胞的细胞周期;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中层细胞百分比[(26.47±3.94)%、(22.32±5.41)%、(31.47±3.28)%、(35.62±3.96)%比(14.85±4.03)%]升高( P<0.05),表层细胞百分比[(73.53±6.47)%、(77.68±5.38)%、(68.53±4.20)%、(64.38±4.39)%比(85.15±5.33)%]降低( P<0.05),MV值[(83.52±3.10)%、(87.64±2.95)%、(79.38±3.21)%、(75.63±2.83)%比(92.61±3.74)%]降低( 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受试者舌苔脱落细胞中ACP、LDH、SDH、巯基均降低( P<0.05),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ACP、LDH、SDH、巯基均升高( P<0.05);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G1期细胞百分降低( P<0.05),S期细胞百分升高( 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与ACP、LDH、SDH、巯基均有相关性( r值分别为0.608、0.712、0.704、0.631, P值均<0.05)。 结论: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可出现不同的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周期差异较大且细胞生化指标水平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医辨证论治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具有一定优势。目前临床一般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论治,对不同证型PLGC患者确立相应治法,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可改善患者胃黏膜病理状态、胃镜表现和临床症状,达到逆转癌前病变状态的目的,降低胃癌发病率。今后还需完善PLGC中医诊疗共识意见,重点对疗效明显的中药复方或单体开展研究,并增加临床研究随访次数,评估远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发热的症药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发热的症药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22年10月31日有关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发热的临床医案,采用Excel 2019统计症状、药物频次,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构建复杂网络与系统聚类,采用R 4.2.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63例,涉及症状143个,以发热、食欲减退、口渴、心烦、汗出等为主;舌脉象40个,以脉数、舌红等为主。涉及中药163味,其中主要药物9味。中药频次及复杂网络分析表明,竹叶石膏汤治疗发热主要应用原方药物,且常用剂量为竹叶10 g、石膏30 g、人参或党参10 g、麦冬15 g、半夏10 g、甘草6 g、粳米15 g。配伍药物聚类分析得到5个核心配伍组合。“连翘→金银花”“沙参→口干”具有强关联性。结论:竹叶石膏汤治疗发热的证型主要为外感余热清、气阴两伤型,痰热壅肺型,里热炽盛、津亏热结型,胃阴虚火旺型,脾胃虚弱、阳虚水泛型,该方所针对的发热可源于三焦中任何一焦,病位主要在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拟消疳调脾开胃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自拟消疳调脾开胃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择2020年4月-2021年9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00例厌食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消疳调脾开胃方。2组均连续治疗15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原子光谱仪检测铁、锌、钙等微量元素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D-木糖吸收率;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测量并记录患儿身高、体重及BM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6.0%(48/50)、对照组为84.0%(4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 P=0.046)。中药组治疗后食量减少、食欲减退、面色萎黄、脘腹胀、少气懒言积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2.47、13.42、14.19、16.39、9.15、17.72, P<0.01)。中药组治疗后血微量元素铁[(414.58±57.52)mg/L比(350.85±53.33)mg/L, t=5.75]、锌[(8.26±1.55)mg/L比(7.64±1.37)mg/L, t=2.12]、钙[(77.26±15.30)mg/L比(71.05±14.26)mg/L, t=2.10]水平和尿D-木糖吸收率[(31.76±5.28)%比(27.97±4.61)%, t=3.82]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治疗期间,中药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1, P=0.315)。中药组随访后体重高于对照组( t=2.17, P=0.032)。 结论:自拟消疳调脾开胃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减轻脾胃虚弱型厌食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微量元素吸收和脾胃功能改善,提高远期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芍药八味汤联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芍药八味汤联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月-2021年1月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CAG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9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芍药八味汤联合艾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促胃动素(MLT)、胃泌素-17(G17)、促胃液素(GAS)水平,观察用药安全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6/49)、对照组为71.4%(35/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11, P=0.043)。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灼热、胃脘痞闷、纳呆食少、口干口苦、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2.061、7.331、6.869、5.975、5.208、10.567、8.738、8.631, P值均<0.01),血清IL-6、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8.573、13.423、12.099, P值均<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LT[(154.52±26.25)ng/L比(180.26±28.13)ng/L, t=4.488]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G17[(14.28±1.75)pmol/L比(10.28±1.06)pmol/L, t=-7.966]、GAS[(24.73±3.42)ng/L比(19.02±3.38)ng/L, t=-13.115]水平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966、-13.115, P值均<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4/49)、对照组为6.12%(3/4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52, P=0.695)。 结论:芍药八味汤联合艾灸可有效缓解CAG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金匮要略》"胃反病"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因多由患者脾胃虚弱再受攻伐之法治疗,核心病机在于脾胃虚衰,临床表现多为宿食不化、腹胀呕吐等,均与《金匮要略》之"胃反病"十分相似,故可运用"胃反病"的治疗思想,以益气健脾、安中补胃为基础,贯穿治疗始终,再辨证运用降逆止呕、利水行气等治法,配合西医行为调整及营养支持,可获佳效。附验案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从虚痰瘀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虚,以痰湿、血瘀、热毒为标实。虚是发病之根本;痰、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毒是转归的关键因素。四者在病程不同阶段可同时存在并相互转化。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首要,疾病发展中以化痰利湿、活血化瘀为主,疾病后期发生异常增生或肠化时以清热解毒为主。临床可分为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痰湿困脾、胃络瘀阻、毒损胃络等证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张崇泉基于“三焦分治,引火归元”治逸病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逸病是指安逸少劳、过食肥甘厚味所致之病。张崇泉教授提出,逸病病位多在脾,以三焦不和、虚火上炎为基本病机,常兼痰湿、瘀血之邪。张老善于借助脏腑间的功能联系而辨证施治,认为逸病湿瘀之邪,从中上二焦分候论治,其中痰湿蕴脾者,可借胆气升发之性助脾气升清之能,予升清宣湿饮;痰湿蕴肺者,可借心阳温煦之性宣散水湿,借肾阳下通水道,予温阳宣湿饮。逸病虚火上炎者,当中下二焦分部论治,其中中气不足、阴火不固者,予扶土潜阳饮;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导致心血失养、虚火内生者,予生血潜阳饮;脾阴不足,阴性之精微化生不足所致虚火上炎者,予益阴潜阳饮;下焦腑气不通,逆气携中焦浊热上扰所致虚火上越者,予通下潜阳饮。临床中常获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谢晶日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谢晶日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始于脾胃虚弱,包括脾胃气虚、脾阳亏虚而运化无力;胃阴亏虚、纳运失司而生化乏源、素体虚弱而无力抵抗,病邪易入。本虚日久进一步产生“滞”“瘀”“热”“湿”“毒”为标。谢教授临证紧扣病机,治本运用健脾益气、温脾助运、润养胃阴以达固护脾胃之功,治标以调畅情志、理气平衡气机之升降为主,兼以柔肝和胃、活血化瘀,以成通达脉络之功,除湿化浊、清利湿热解毒,以逐邪实秽浊之壅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