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与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与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5月本院慢性胃炎患者148例,经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36例、肝胃不和证39例、胃阴不足证32例、脾胃湿热证41例,分别入组相应的中医证型组;再选择无寒热虚实证候的5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于高倍镜下观察各组受试者舌苔脱落细胞,分别行表、中、底层细胞计数,并计算成熟指数(maturity index, MI)及成熟价值(mature value, MV),检测舌苔脱落细胞中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s, ACP)、LDH、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及巯基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舌苔脱落细胞的细胞周期;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舌苔脱落细胞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中层细胞百分比[(26.47±3.94)%、(22.32±5.41)%、(31.47±3.28)%、(35.62±3.96)%比(14.85±4.03)%]升高( P<0.05),表层细胞百分比[(73.53±6.47)%、(77.68±5.38)%、(68.53±4.20)%、(64.38±4.39)%比(85.15±5.33)%]降低( P<0.05),MV值[(83.52±3.10)%、(87.64±2.95)%、(79.38±3.21)%、(75.63±2.83)%比(92.61±3.74)%]降低( 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受试者舌苔脱落细胞中ACP、LDH、SDH、巯基均降低( P<0.05),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ACP、LDH、SDH、巯基均升高( P<0.05);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受试者G1期细胞百分降低( P<0.05),S期细胞百分升高( 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脾胃湿热证组与ACP、LDH、SDH、巯基均有相关性( r值分别为0.608、0.712、0.704、0.631, P值均<0.05)。 结论: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可出现不同的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周期差异较大且细胞生化指标水平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利奈唑胺致黑毛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83岁男性患者因颈椎融合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给予利奈唑胺600 mg、1次/12 h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 g、1次/8 h静脉滴注。3 d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继续利奈唑胺治疗。使用利奈唑胺2周后,患者诉口干和舌部感觉异常;18 d后出现舌部中央舌苔颜色发黑,大量饮水后不缓解,此后逐渐出现牙根变黑、义齿色素沉着。考虑为黑毛舌,与利奈唑胺有关。停用利奈唑胺,给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12 d后患者舌苔恢复正常,口干、口渴现象消失,牙根颜色变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推拿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夜啼心脾积热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推拿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夜啼心脾积热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4月-2019年1月石家庄市中医院儿科90例小儿夜啼心脾积热证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钙剂与维生素D,观察组采用小儿推拿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2组均治疗7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并采用改良的SPIEGEL睡眠量表评估患儿的睡眠质量,评价啼哭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主症、次症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4.449、46.204、56.476, P值均<0.001);SPIEGEL睡眠量表评分[(4.7±0.9)分比(8.3±1.4)分, t=14.715]低于对照组( P<0.01);2组治疗后舌苔与指纹异常无明显变化( χ2值分别为0.403、0.401, P值均>0.05)。观察组啼哭总有效率为91.1%(41/45)、对照组为62.2%(28/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497, 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7.8%(44/45)、对照组为48.9%(22/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500, P<0.01)。 结论:推拿联合中药热奄包可有效改善小儿夜啼心脾积热证患儿的中医证候,缓解睡眠功能障碍,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新英格兰杂志舌图的中西医诊断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从西医临床典型病例的舌图入手,探索中西医对于舌象认识的联系.方法 搜集新英格兰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发表在临床影像专栏中附有舌图的文献,提取文献中所记载的舌的症状、体征以及西医疾病信息后,以中医舌诊方法,从舌质、舌苔、舌下络脉3个方面对舌图进行诊断,并判断舌的症状、体征是否与某一诊断结果相对应,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病例48例,其中舌动态异常6例,均可与中医异常舌态相对应;舌形状异常34例,12例可以做出相应的中医舌象诊断,包括7例舌形异常、5例苔质异常,其余22例为继发性舌体结构改变;舌颜色异常8例,其中舌色异常1例、舌下络脉异常1例、苔色异常6例.结论 基于舌的形态和功能探求中医、西医对舌象认识联系,为后期采用比色卡、舌面仪等中医诊断装备提取舌象参数提供参考,以此推动中医舌诊客观化与规范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苓桂术甘颗粒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苓桂术甘汤源自于《金匮要略》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其功效在于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 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肾脏病以及眩晕等病,涉及多个临床亚专科. 苓桂术甘汤在多个中西医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均有推荐使用,入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2022 年)》、《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肾脏病3 ~5 期非透析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糖尿病前期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021-03-02)》、《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病管理指南》等[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重症高危人群症状及中医证候学特征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重症高危人群病例的症状及中医证候学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 217 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收治的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重症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症状、体征、合并症、既往用药史等.采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结果 217 例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高危患者中,合并心脑血管病者最多,共191 例.呼吸系统表现中,咳嗽、咳痰、憋气和心胸症状出现频次较多.其他中医优势症状方面,周身感觉异常出现频次最多,占99.08%,消化系统症状多见腹胀、食欲减退,神志方面症状可见睡眠异常以及精神异常.二便方面以小便不利、便溏为主.舌色以淡红舌(33.18%)、淡白舌(30.41%)为主,淡暗舌(11.52%)少见;舌体可见胖大(20.28%).舌苔主要有薄苔(31.80%)、腻苔(29.95%)、黄苔(28.57%).脉象以滑脉(38.71%)、细脉(27.19%)、弱脉(25.81%)以及沉脉(24.42%)最为常见.中医证候方面,以肺脾气虚证最多(34.10%),其次是气阴两虚证(24.42%)和邪热郁肺证(17.51%).结论 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重症高危患者,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气,病因病机的关键在于虚,基本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痰凝、血瘀与外邪相杂,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要中医证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祛痰化瘀方"辅助治疗风痰瘀阻型脑梗死49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观察在常规干预措施基础上加用祛痰化瘀方治疗风痰瘀阻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风痰瘀阻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祛痰化瘀方颗粒剂,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评分)、认知功能评分(MMSE评分)及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变化情况,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头昏目眩、舌苔白腻等4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以及血清NSE水平、血清Hcy水平、血浆D-Dimer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BI评分、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7%(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凝血障碍、脑出血、肝肾功能明显异常、皮肤过敏、腹泻、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祛痰化瘀方可以明显改善风痰瘀阻型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并可明显降低脑部神经损伤程度、改善体内纤溶水平、抗血小板聚集,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风寒湿外邪对痹证(佐剂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风寒湿外邪对痹证[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1)雄性SD系大鼠20只,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单纯完全弗氏佐剂(CFA)组(10只)及风寒湿14天+CFA组(10只).单纯CFA组大鼠正常饲养14天,风寒湿+ CFA组大鼠风寒湿刺激14天,尾根部皮下注射0.1 mL含100 iμg结核分支杆菌(Mtb)的CFA诱导佐剂性关节炎(AIA)观察并记录大鼠发病数,计算发病率.(2)雄性SD系大鼠30只,分层随机分为单纯CFA组(1 0只)、风寒湿7天+CFA组(1 0只)及风寒湿14天+CFA组(10只),3组大鼠分别尾根部皮下注射0.1 mL含200 μg Mtb的CFA诱导AIA.观察各组大鼠发病时间及关节炎指数.(3)雄性SD系大鼠30只,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1 0只)、单纯CFA组(1 0只)及风寒湿14天+ CFA组(10只),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精神状态、舌质、大便情况,测量体质量、饮水量和光辐射热刺激撤足时间.(4)雄性SD系大鼠20只,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1 0只)及风寒湿14天组(10只),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结果 CFA(含100 μg Mtb)注射后,单纯CFA组大鼠关节炎发病率为50%,风寒湿刺激14天+ CFA组大鼠达到100%(P=0.039).风寒湿刺激14天+CFA组在CFA(含200 μg Mtb)注射后出现关节炎时间为(8.3±1.2)天,比单纯CFA组大鼠[(1 3.2±1.2)天]显著提前(P<0.01);与单纯CFA组比较,风寒湿14天+CFA组大鼠体毛欠光泽、明显畏寒、蜷卧懒动、大便稀溏,舌质偏淡、舌苔腻.风寒湿14天+CFA组大鼠关节炎初发阶段体重显著下降(P <0.05,P<0.01),后足肿胀程度显著增加(P <0.05,P <0.01),饮水量显著减少(P<0.05),热刺激撤足时间显著增加(P<0.01).风寒湿14天组大鼠外周血中CD4+T细胞亚群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风寒湿外邪影响AIA病证的发生,在疾病初发阶段中医证候表现为风湿寒痹证,其形成机制可能与CD4+T细胞亚群异常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鲲运用病络学说辨治黑苔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黑苔指舌苔呈现黑色,临床黑苔多见于疾病的慢性阶段或急危重症阶段,目前对黑苔的诊治还在探索阶段.王永炎院士认为病络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病机,是邪气侵袭络脉或正虚以及络脉本身的癌变,导致络脉的形质改变或功能异常,造成相应脏腑组织器官损伤的一种基本病机.笔者整理导师从病络的角度辨治黑苔的验案,以期为病络学说在临床疑难病的诊疗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性呕吐伴经前加重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31 岁,2015 年 10 月 14 日就诊.主诉:呕吐反复发作 10 月余.病史:10 个月前因生气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每日 2~5 次,每次量 20~50 g,持续数日无缓解,于当地医院就诊,行上消化道钡餐、胃镜及颅脑磁共振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呕吐".先后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吗丁啉、阿普唑仑片、舒必利片等口服及针灸治疗,呕吐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时有发作,经前尤甚,经后减轻.半个月前患者正值经前再次因生气导致呕吐发作频繁,经后略有减轻,继续行口服药物及针灸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特来就诊.刻下症:食后呕吐,恶心感不明显,呕吐无痛苦、不费力,多在食后 30 min 左右出现呕吐,严重时食入即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每日 2~5 次,每次量 20~50 g,无咖啡样液体,无头痛,无喷射状呕吐,无胃疼,偶有烧心感,无腹胀,有排气排便,月经周期 3~5 d/30 d,月经量少、色红,纳差,眠差,舌尖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家属补充述患者既往有抑郁症病史,平素心烦易怒.查体:腹部凹陷,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未触及腹部肿块,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墨菲氏征(-),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正常,每分钟 4~5 次.辅助检查:胃镜、颅脑磁共振均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神经性呕吐.中医诊断:呕吐(心肝火旺,胃气上逆),治则:调心疏肝,泻火降逆.治疗方法:嘱患者进食后而呕吐前行针刺治疗,先取俯卧位以0.30 mm×40 mm 毫针常规针刺心俞、肝俞、脾俞、胃俞,小幅度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不留针;后取仰卧位以 0.30 mm×40 mm 毫针常规针刺百会、神门、内关、大陵、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太冲、内庭、涌泉,得气后大陵、公孙、太冲、内庭、涌泉行捻转泻法,余穴平补平泻,留针 30 min,每隔 5 min 行针 1 次.针刺治疗期间停止药物治疗.治疗 1 次后,患者当日未再呕吐,次日早饭后再次出现呕吐,但明显减轻.继续行针刺治疗 3 次,每日 1 次,患者食后已不再呕吐,查脉和缓但舌苔仍有黄腻,知胃火仍盛,足阳明经仍有热,原处方去大陵、涌泉二穴继续针刺 3 次以祛心胃之火,巩固疗效.嘱患者畅情志、节饮食.1 个月后随访,针刺后仅下次经前食后发作呕吐二三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