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4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姿势控制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42例。姿势控制组采用两点支撑式、船式、侧板式、单腿站立式、幻椅式和燕式六组姿势进行姿势控制训练;联合训练组则在姿势控制训练过程中增加混合性呼吸训练。2组患者均行为期6个月的训练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分别于训练前(治疗前)、训练6个月结束时(治疗后)和随访到12个月时(随访时),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通过超声检查测量腹横肌厚度并计算腹横肌收缩率,并采用肌肉厚度收缩率评估腰椎局部稳定性及运动控制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5.14±1.40)分、(23.14±7.35)分和(1.17±0.49)%;联合训练组(4.96±1.57)分、(24.47±6.63)分和(1.19±0.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2.64±1.09)分、(13.57±5.28)分和(1.64±0.39)%;联合训练组(2.10±0.59)分、(10.38±4.08)分和(1.81±0.38)%]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1)。随访时,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姿势控制组(2.09±0.33)分、(11.07±4.17)分和(1.79±0.27)%;联合训练组(1.71±0.31)分、(9.28±2.21)和(2.01±0.22)%]亦较组内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1)。治疗后和随访时,联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与姿势控制组比较,指标改善更为明显( P<0.01)。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可以更为有效地减轻NLBP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改善患者的腰椎活动功能及运动控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腰痛患者深层多裂肌非线性肌电信号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提取慢性腰痛(cLBP)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深度多裂肌不同状态下肌电图(EMG)信号中所蕴含的非线性动力学信息,比较二者的非线性指标Lempel-Ziv(LZ)复杂度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cLBP患者25例设为cLBP组,另选取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相匹配的正常受试者28例设为正常组。采用sEMG结合丝电极记录2组受试者腰部L 4深层多裂肌EMG信号,分析静息状态、最大肌力、耐力收缩、持续收缩后放松等4种不同状态下多裂肌电非线性特征LZ复杂度的差异,并比较cLBP组腰部痛侧与非痛侧多裂肌LZ复杂度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LBP组的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强度和功能障碍指数与LZ复杂度的相关性。 结果:cLBP组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4.00±1.04)分,持续疼痛时间平均为(5.96±4.69)年,ODI指数平均为(17.12±10.49)。cLBP组患者肌电信号采集各时间点(进针时、退针后、肌肉收缩时和动作终止时)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cLBP组在肌力测试、耐力测试和持续收缩后放松的深层多裂肌LZ复杂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2组受试者肌力测试、耐力测试和持续收缩后放松的深层多裂肌LZ复杂度与组内静息状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2组受试者持续收缩后放松的深层多裂肌LZ复杂度与组内肌力测试和耐力测试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cLBP组疼痛持续时间与其深层多裂肌最大等长收缩(肌力测试时和耐力测试时)的LZ复杂度呈显著负相关( P<0.01)。 结论:持续的疼痛刺激会影响大脑对深层多裂肌的协调控制,进而导致中枢对核心稳定肌肉的控制能力下降,提示中枢参与核心稳定肌调控障碍可能是cLBP病因机制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腰部稳定肌前馈控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NLBP)患者腰部稳定肌前馈控制的影响。方法:将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贴扎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40 min,贴扎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治疗,佩戴12 h。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评估或检测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屈曲活动范围、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和多裂肌sEMG信号强度。结果: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腰椎屈曲活动范围和肱二头肌与多裂肌的快速反应时间差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6 h后,贴扎组患者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为(54.68±4.15)ms,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改善CNLBP患者的腰部疼痛和腰椎活动范围,并加快腰部稳定肌的快速反应速度,且在一定时间内维持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器具辅助松解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器具辅助松解技术(IASTM)联合核心稳定训练(CSE)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CSE组、IASTM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CSE组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包括卷腹训练、侧桥训练、膝位交叉伸展训练等,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3 d;IASTM组辅以IASTM治疗,选用美国产Smart tools辅助筋膜松解器具,治疗区域为后筋膜线腰背段、骶骨、臀大肌和臀中肌、双侧腘绳肌区域,每次治疗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观察组则辅以核心稳定训练及IASTM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及疗程同前。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椅子坐-够测试(CSRT)和平板支撑试验(PT)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较上一次评定结果明显改善( P<0.05);治疗2周、4周后发现观察组疼痛VAS、ODI评分、CSRT及PT均显著优于CSE组和IASTM组( P<0.05);IASTM组疼痛VAS评分及CSRT亦显著优于CSE组( P<0.05);CSE组PT则明显优于IASTM组( P<0.05)。 结论:IASTM治疗能显著缓解NLBP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如与CSE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康复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不愈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舟骨骨折是腕部骨折中最常见骨折,舟骨近端或腰部骨折后,常合并近端血管损伤,影响骨折近端血供。复位欠佳或固定不可靠均会造成骨折不愈合,如果不能及时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常常出现腕关节不稳定、塌陷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进一步造成关节疼痛及僵硬,严重影响肢体功能。陈旧性舟骨骨折治疗关键为重建血供,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髂骨植骨、桡骨远端逆行骨瓣、含旋前方肌肌蒂的桡骨瓣等,但存在缺少血运、转移距离有限、切取困难、蒂部较短等缺陷。笔者对8例陈旧性舟骨骨折伴骨坏死患者采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探讨其疗效,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腰腹核心肌群探讨针灸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局部用穴思路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非特异性腰痛是不能归结于明确病理性改变而引起的腰部疼痛,通常由腰椎稳定性降低导致,究其原因是腰腹核心肌群不能良好地控制腰椎,最终表现为核心肌群反应速度及肌力减弱,亦或是肌群出现触发点而僵硬短缩.通过针刺处理多裂肌、腹横肌、腰部不同活动方向的拮抗肌群及相关肌群的触发点,可改善腰腹核心肌群功能,治疗腰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张振宇"五位一体"推拿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是临床常见病,在成年人群中有较高发病率.张振宇教授在临床工作中从肌筋膜(经筋)功能结构的角度出发,认为腰部经筋及其周围肌群(病损)稳定性下降与CNLBP密切相关,治疗当从整体出发,选取经过腰部的足三阳经筋,核心入手,上下同调,腰腹调衡,形神同治,多因调平,运用"五位一体"推拿法结合自主锻炼,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比较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及其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LDH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99例LDH患者分为对照组(n=49)与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单独肌内效贴扎技术,观察组采用肌内效贴扎技术配合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情况、腰背伸肌群表面肌电值、腰椎功能活动情况,以及皮肤过敏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功能障碍评价表(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背伸肌群平均功率频率、积分肌电值及腰椎功能活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LDH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肌内效贴扎,可有效改善患者肌肉疲劳程度,有助于减轻其腰椎部位疼痛并提高腰椎活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表面肌电评估技术的核心肌力训练对NLBP功能改善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核心肌力康复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远期临床效果,通过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评估技术采集腰竖脊肌、多裂肌的肌电数据,客观分析、评估腰椎稳定性训练与治疗下腰痛的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先后就诊于本院的60例NLB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相关药物与理疗的治疗,观察组增加核心肌力训练,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后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腰椎疾患(JOA)评分以及利用表面肌电评估技术对腰部肌肉局部收缩功能进行评价,主要观察腰竖脊肌、多裂肌静态耐力治疗前后对比情况,并评价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4周后,VAS 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两侧腰竖脊肌、多裂肌耐力值较前增加,且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患者进行回访,远期临床效果显著,显著14例,有效12例,差5例,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显著9例,有效9例,差11例,有效率为6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药物、物理因子治疗联合核心肌力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NLBP患者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且疗效持久.采用表面肌电评估技术,通过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评估技术应用,提供了腰椎稳定性训练与治疗下腰痛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运用表面肌电图评价水中运动对慢性腰痛治疗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腰痛是成年人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常表现为腰背、腰骶和骶髂部的疼痛,有时伴有下肢放射痛.腰痛终生患病率高达84%,其中2/3为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CLBP是指在12肋下缘与臀肌上缘间的轴向疼痛至少持续3个月,或于过去6个月内发作时间至少达至一半.CLBP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的首要病因,发病原因复杂,其中腰椎稳定性差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稳定脊柱的腰部肌群力量训练是缓解腰痛、提高腰椎功能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治疗手段[1-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