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腰痛患者深层多裂肌非线性肌电信号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提取慢性腰痛(cLBP)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深度多裂肌不同状态下肌电图(EMG)信号中所蕴含的非线性动力学信息,比较二者的非线性指标Lempel-Ziv(LZ)复杂度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cLBP患者25例设为cLBP组,另选取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相匹配的正常受试者28例设为正常组。采用sEMG结合丝电极记录2组受试者腰部L 4深层多裂肌EMG信号,分析静息状态、最大肌力、耐力收缩、持续收缩后放松等4种不同状态下多裂肌电非线性特征LZ复杂度的差异,并比较cLBP组腰部痛侧与非痛侧多裂肌LZ复杂度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LBP组的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强度和功能障碍指数与LZ复杂度的相关性。 结果:cLBP组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4.00±1.04)分,持续疼痛时间平均为(5.96±4.69)年,ODI指数平均为(17.12±10.49)。cLBP组患者肌电信号采集各时间点(进针时、退针后、肌肉收缩时和动作终止时)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cLBP组在肌力测试、耐力测试和持续收缩后放松的深层多裂肌LZ复杂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2组受试者肌力测试、耐力测试和持续收缩后放松的深层多裂肌LZ复杂度与组内静息状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2组受试者持续收缩后放松的深层多裂肌LZ复杂度与组内肌力测试和耐力测试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cLBP组疼痛持续时间与其深层多裂肌最大等长收缩(肌力测试时和耐力测试时)的LZ复杂度呈显著负相关( P<0.01)。 结论:持续的疼痛刺激会影响大脑对深层多裂肌的协调控制,进而导致中枢对核心稳定肌肉的控制能力下降,提示中枢参与核心稳定肌调控障碍可能是cLBP病因机制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腰痛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超声形态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肌骨超声观察慢性腰痛(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静息及收缩时形态结构特征变化,并分析疼痛强度、持续时间与多裂肌形态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肌骨超声对21例cLBP患者(纳入腰痛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进行腰部深层多裂肌形态学测量,观察指标包括多裂肌静息时厚度、横截面积及最大随意收缩时肌肉厚度变化,并分析多裂肌形态学指标与行为学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入选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静息状态下厚度[(1.68±0.21)cm]及横截面积[(2.91±0.74)cm 2]均明显不及健康对照组水平( P<0.01);多裂肌在最大等长收缩时厚度[(2.20±0.34)cm]也明显不及健康对照组水平( P<0.01)。此外入选cLBP患者多裂肌静息时厚度与疼痛持续时间呈负相关( r=-0.49, P<0.05),与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无明显相关性( r=0.09, P>0.05)。 结论: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发生萎缩,自主收缩能力下降,故临床制订康复方案时应强化腰部多裂肌力量及协调功能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急诊面部外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杭州整形医院急诊面部外伤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调查分析杭州整形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急诊治疗的9 002例0~15岁面部外伤患儿的资料。统计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后就诊时长、致伤原因、伤口部位、伤口类型、伤口长度、伤口深度、麻醉方式、术后抗瘢痕措施、术后瘢痕评估等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 结果:本组9 002例患儿中,男5 593例,女3 409例,男女比例约1.64∶1;年龄(4.6±2.9)岁,最小为出生后1个月。将患儿分为5个年龄段:≤1岁、>1岁且≤3岁、>3岁且≤6岁、>6岁且≤12岁、>12岁且≤15岁,其中>1岁且≤3岁的患儿最多,共4 505例(50.00%);从1岁至15岁患儿数量依次呈递减趋势,年龄段越大,男性患儿比例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3.12, P<0.001)。患儿受伤时间主要集中在9:00-12:00和16:00-21:00,最容易受伤的时间段是19:00-20:00。从全年来看,12月份患儿受伤人数最多,共1 002例(11.13%)。患儿大多于伤后6 h内就诊,共8 846例(98.27%)。主要致伤原因为撞伤(摔伤),共7 786例(86.49%)。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主要是额部,在≤3岁、>3岁且≤6岁、>6岁且≤15岁3组中,额部所占比例依次减小,受伤部位构成比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1.22, P<0.001)。主要受伤类型为挫裂伤,共8 081例(89.77%)。受伤深度主要为中层(脂肪层、肌肉层),共5 262例(58.45%);其次为深层(软骨层、骨膜层),共3 601例(40.00%)。伤口总长度为(1.9±1.0) cm(0.2~15.0 cm)。麻醉方式主要是局部麻醉,部分采用静脉麻醉或全麻插管麻醉,共8 757例(97.28%)。术后随访7 465例,所有随访患儿应用整形美容技术一期或分期治疗,术后采用一种或联合多种抗瘢痕措施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术后感染8例,主要发生在动物抓咬伤、唇部贯通伤及被牙齿磕伤患儿,瘢痕增生28例,其余患儿均效果满意,瘢痕不明显。 结论:儿童面部外伤有特定的发病规律,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儿童面部外伤后应及时到整形外科就诊,联合多种抗瘢痕治疗措施,将术后瘢痕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皮肤小汗腺螺旋腺瘤恶变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1例皮肤小汗腺螺旋腺瘤恶变进行观察,形态学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女,58岁,发现左下腹部皮肤肿物30多年.B超探及一大小约2.1 cm×1.8 cm的囊壁回声结节,囊实性,界清,边界完整.镜下示肿瘤位于真皮深层,呈囊实性,大部分区域呈典型良性螺旋腺瘤形态,但肿瘤细胞核质比增高,核分裂象易见,局部发生恶性变.免疫组织化学方面,肌上皮的减少或丧失以及Ki-67的高表达有助于确诊.皮肤螺小汗腺旋腺瘤恶变罕见,熟悉其组织学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性别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肌电差异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系统结合丝电极探讨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活动的EMG信号特征,分析不同性别健康人群多裂肌功能状态差异.方法:31例健康受试者(15男,16女)采用针头导入0.16mm钢丝电极线至L4水平深层多裂肌后完成改良BST动作,采集多裂肌最大随意收缩时的EMG信号,比较不同性别健康受试者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和非线性指标LZ复杂度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性别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男性多裂肌AEMG、RMS明显大于女性(P<0.05);两组间频域指标MF、MPF、MFs、MPF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中,双侧多裂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sEMG系统结合丝电极能够可靠、灵敏地检测出腰部深层多裂肌的肌电活动,这是一种针对性地评估深层肌肉功能活动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不同性别健康人群深层多裂肌EMG的差异性为设置多裂肌正常肌电值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局部肌肉振动对男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16例CNSLBP患者进行Biering-Sφrensen测试(BST).前后进行三阶段测试,每阶段测试含2次BST(分别记作BST1、BST2).第一阶段测试(空白对照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阶段测试(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使用深层肌肉刺激器(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第二阶段测试后再间隔1周,进行第三阶段测试(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先进行BST,间隔充气状态医用橡胶手套下,俯卧位使用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观察三种不同干预下BST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结果:①三个阶段BST维持时间比较: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三个阶段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MPF比较: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对侧多裂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7),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双侧腰竖脊肌间/多裂肌间比较:BST1中,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BST2中,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腰竖脊肌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多裂肌间比较P=-0.042,其他阶段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振动对缓解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具有良好的即刻效应,并可有效平衡双侧腰背肌的易疲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腰痛患者深层多裂肌EMG信号时频特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系统结合丝电极观察慢性腰痛(cLBP)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腰部深层多裂肌的肌电活动,比较二者的EMG信号时域和频域特征,探讨腰痛深层多裂肌功能状态变化.方法:选取22例cLBP患者(10男12女)和30例健康对照者(15男15女)采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导入不锈钢丝电极(直径0.16mm)至L4水平深层多裂肌后完成改良BST动作,采集多裂肌最大随意收缩时的EMG信号,比较两组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及其频率的特征差异.结果:cLBP腰部深层多裂肌EMG信号时域指标AEMG、RM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 0.001);频域指标MF、MPF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Fs、MPFs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0.001).结论:最大等长收缩运动中,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电活动异常,可能是持续疼痛刺激引起多裂肌募集能力降低,耐力代偿性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案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女,50岁.初诊日期:2018年11月5日.主诉:右手全掌烧灼伴触电样刺痛感、不能触碰 1 月余.现病史:2018年8月31日右前臂被玻璃割伤,于某医院急诊行右前臂清创、血管神经肌腱探查术,诊断为:1.右前臂桡动脉及伴行静脉断裂;2.右前臂正中神经断裂;3.右前臂桡、尺腕屈肌腱及掌长肌腱断裂;4.右2~5指屈指深、浅肌腱断裂,拇长屈肌腱断裂.即行血管神经肌腱修复术.2018年9月9日出院后渐发右手全掌烧灼伴触电样刺痛感,不能触碰,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睡眠,曾于外院行药物及物理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改善,今至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就诊.刻下症:神清,面色萎黄,体型消瘦,右手全掌烧灼伴触电样刺痛感,胃纳一般,难寐,二便可,舌暗红、苔少,脉细弦.查体:右前臂及腕部腹侧多条不规则瘢痕,局部隆起,有明显压痛,右手各指间关节肿胀;右拇指桡侧、中指尺侧两点辨别觉大于 20 mm,其余指腹两点辨别觉 5 mm;右拇指桡侧、中指尺侧震动觉减退;右中指尺侧痛觉过敏;右手全掌触碰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 9分.西医诊断: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Ⅱ型;中医诊断:痛证(气滞血瘀型).治则:通经止痛、活血行气.予针刺治疗.取穴:患侧内关、合谷.操作:患者取端坐位,右上肢屈肘90°,掌心向上,局部常规消毒,选取 0.25 mm×25 mm 一次性针灸针,内关取"透天凉"之法,直刺进针后快速进入深层(20 mm)得气,行捻转泻法 6次,再慢提至中层(12 mm)得气,行捻转泻法 6次,后慢提至浅层(4 mm)得气,行捻转泻法6次,重复2次后患者诉针感强烈,暂停行"透天凉",浅层留针;后直刺合谷 10 mm,平补平泻 30 s,浅层留针,此时诉烧灼感呈渐退之势,留针 30 min 后慢摇出针,诉烧灼感明显消退,触摸右掌,触电样刺痛感明显缓解,VAS评分为3分.每日治疗1次.2018年11月6日二诊:诉昨日治疗后至当晚10点,手掌烧灼感较弱,触痛明显减轻,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软组织恶性混合瘤/肌上皮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软组织恶性混合瘤/肌上皮癌(malignant mixed tumor/myopeithelia carcinoma,MM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1例原发于大腿的软组织MMTMC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75岁,3个月前发现右大腿后部占位,进行性增大.CT平扫+三维重建示:皮下不规则软组织肿瘤,大小5.4 cm×6.4 cm,边界尚清,无包膜,病灶密度不均.镜下肿瘤位于真皮深层,被纤维分隔成结节状,推挤式边界.主要呈两种组织形态:实性片状、微囊状上皮样区和结节状、岛状黏液软骨样区.瘤细胞主要呈上皮样、梭形细胞及黏液内漂浮的软骨样细胞构成.上皮样瘤细胞异型明显伴核偏位,呈浆样、横纹肌样,胞质嗜伊红或透亮,见大量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CK(AE1/AE3)和vimentin阳性,desmin、Calponin、GFAP、EMA、p63和S-100局灶阳性,INI1表达缺失.结论 MMTMC是一类罕见的软组织伴肌上皮分化恶性肿瘤,组织形态广泛,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当发生于成人四肢时,需与黏液纤维肉瘤、黏液样脂肪肉瘤、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等其他形态多样的软组织肿瘤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深层肌肉刺激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肌表面肌电变化与步态时空及动力学的参数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深层肌肉刺激疗法是一种局部振动疗法,可有效缓解因牵拉或劳累所致损伤、乳酸堆积,或筋膜粘连造成的疼痛和功能受限,但其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作用的研究报道相对不足.目的:探讨深层肌肉刺激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肌表面肌电变化、步态时空与动力学参数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02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腰椎节段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传统腰椎节段稳定性训练基础上,给予深层肌肉刺激疗法.统计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6个月疼痛程度、腰椎功能、腰肌表面肌电变化、步态时空与动力学参数特征、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结论:观察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82%)(P<0.05),观察组治疗1,6个月后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裂肌、回旋肌前屈60°、外展90°、后伸45°时最大肌电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步长对称指数、足偏角对称指数、站立相对指数、初始双支撑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单支撑相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终末双支撑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2/51),5.9%(3/5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 表明,深层肌肉刺激疗法有助于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恢复腰椎功能并改善步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