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身振动训练在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步态稳健是老年人保持日常基本身体活动的基础,全身振动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老年人步态问题.全身振动训练通过多方面机制来改善老年人步态,包括改善肌力下降和肌少症、改善骨质疏松症、提高平衡能力、增强姿势控制、缓解慢性病患者的步态后遗症等方面,本文旨在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者运用新型锻炼方法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期性姿势调整在脑卒中步态康复中的应用及脑机制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步行等动作开始前的姿势控制调整称之为预期性姿势调整,而脑卒中患者在步态启动前,由于脑损伤导致的异常预期性姿势控制模式可能会激活本不该被激活的肌肉,从而诱发异常步态。目前临床常见的步态训练更多注重患者行走时的下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以及支撑摆动相比值等参数,而鲜有针对步行前预期性姿势控制的临床干预。本文将针对步态启动前预期性姿势调整的相关概念、机制假说、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以促进临床医师更多关注和利用预期性姿势调整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4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姿势控制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42例。姿势控制组采用两点支撑式、船式、侧板式、单腿站立式、幻椅式和燕式六组姿势进行姿势控制训练;联合训练组则在姿势控制训练过程中增加混合性呼吸训练。2组患者均行为期6个月的训练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分别于训练前(治疗前)、训练6个月结束时(治疗后)和随访到12个月时(随访时),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通过超声检查测量腹横肌厚度并计算腹横肌收缩率,并采用肌肉厚度收缩率评估腰椎局部稳定性及运动控制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5.14±1.40)分、(23.14±7.35)分和(1.17±0.49)%;联合训练组(4.96±1.57)分、(24.47±6.63)分和(1.19±0.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2.64±1.09)分、(13.57±5.28)分和(1.64±0.39)%;联合训练组(2.10±0.59)分、(10.38±4.08)分和(1.81±0.38)%]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1)。随访时,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姿势控制组(2.09±0.33)分、(11.07±4.17)分和(1.79±0.27)%;联合训练组(1.71±0.31)分、(9.28±2.21)和(2.01±0.22)%]亦较组内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1)。治疗后和随访时,联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与姿势控制组比较,指标改善更为明显( P<0.01)。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可以更为有效地减轻NLBP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改善患者的腰椎活动功能及运动控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振动训练在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步态稳健是老年人保持日常基本身体活动的基础,全身振动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老年人步态问题。全身振动训练通过多方面机制来改善老年人步态,包括改善肌力下降和肌少症、改善骨质疏松症、提高平衡能力、增强姿势控制、缓解慢性病患者的步态后遗症等方面,本文旨在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老年人步态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者运用新型锻炼方法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康复干预对肩袖损伤患者经手法松解术治疗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肩袖损伤患者(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麻醉下手法松解术(MUA)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于术后早期介入系统康复干预,如术后麻醉未清醒阶段实施被动姿势控制训练,完全清醒后指导患者主动活动手指、腕关节及肘关节,后续则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弹性球训练、肩关节训练、扩胸运动、肌力训练等。于术前、术后2周、4周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2周、4周时观察组患者肩关节CMS评分[分别为(60.03±5.54)分和(85.94±4.02)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术后2周、4周时观察组SAS评分[分别为(50.26±3.89)分和(43.26±3.89)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术后48 h、术后4周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4±0.65)分和(0.60±0.62)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术后4周时观察组SF-36评分[(84.59±3.89)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于MUA术后早期介入康复干预能显著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缓解其疼痛程度及焦虑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核心肌力训练联合水中行走训练对老年人身体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核心肌力训练联合水中行走训练对老年人身体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身体平衡能力较差的男性老年对象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老年对象均给予核心肌力训练(包括蹬伸训练、团身收腿训练、后仰训练、平板支撑、臀行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水中行走训练。于训练前、训练9周后对比评测2组老年对象身体姿势控制能力指标及身心感受满意度情况。结果:经9周训练后2组老年对象各项身体姿势控制能力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均 P<0.05);并且观察组动态平衡能力指标[(25.72±6.05)s]、蛇形行走时长[ (23.50±5.11)s]、踏出走道总次数[(9.12±2.85)次]及身心感受满意度(57.6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核心肌力训练联合水中行走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群身体姿势控制能力,对提高其运动功能及预防跌倒有益,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老年人群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肌内效贴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对柔韧性扁平足患儿步态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对柔韧性扁平足患儿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柔韧性扁平足患儿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2例,40足)和对照组(22例,41足)。治疗组患儿采用肌内效贴贴扎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对照组患儿仅采取踝足肌群肌力训练。贴扎主要采用足底感觉输入贴扎、足弓感觉输入贴扎和足跟力学矫正贴扎,频率为每周1次,贴布每次于体表保持3 d后由患者自行移除,连续贴扎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由相同治疗师和数据分析人员于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足底压力[足弓指数(AI)]和步态评估[包括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最大跖屈角度、支撑相(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GRF1)、踝关节最大功率、步长、步速、步宽和步态偏差指数GDI)]。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AI、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STP平均外翻角度、GDI、踝关节最大功率、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步速和步宽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仅AI、GDI和步长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和步宽分别为(-0.29±0.23)°、(63.83±4.82)°、(1.14±0.09)N/kg·G和(9.80±1.47)cm,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肌内效贴贴扎结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能够改善柔韧性平足患儿踝关节屈伸运动范围,调整足触地时的姿势准备,增加踝关节稳定性控制,提高垂直方向地反力及踝关节做功能力,达到改善足部形态及步行功能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同步姿势控制训练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同步姿势控制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踝关节肌力、平衡能力、本体感觉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FA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超声波治疗、肌力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观察组则辅以NMES与姿势控制训练相结合的同步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Biodex多关节等速测试训练系统检测2组患者踝外翻峰力矩(PT);采用Sargent垂直跳测试评估患者肌肉爆发力;采用PK254P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评估患者静态、动态平衡能力及本体感觉;采用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估患者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以60°/s踝外翻时PT值[(26.46±2.53)N·m]、120°/s踝外翻时PT值[(19.21±1.82)N·m]、Sargent垂直跳测试有效系数[32.28±2.54]、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468.81±43.63)mm 2]、总偏移指数[(1.61±0.17)°]、平均轨迹误差[(15.46±0.38)%]、CAIT评分[(24.61±1.27)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 P<0.05)。 结论:NMES联合同步姿势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改善FAI患者踝关节肌力、平衡能力及本体感觉,加速踝关节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定制化矫形鞋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步态异常患者分为踝足矫形器组(AFO组)和矫形鞋垫组(简称鞋垫组),每组30例。AFO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AFO适配训练,鞋垫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定制化矫形鞋垫适配训练,2组患者均干预4周。于适配前、适配后8 h及适配后4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评估项目包括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S)、足底压力平衡指数、左右步长差值、步宽(足印法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下肢Fugl-Meyer评分(FMA-LE)、6分钟步行测试(6MWT)、躯干姿势控制量表(TIS)、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量表(BI)等。结果:适配后8 h鞋垫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AFO组有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适配后4周时,鞋垫组TGS、平衡指数(赤足和穿鞋+辅具时)、左右步长差值、BBS及BI评分均明显优于AFO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平衡指数(仅穿鞋、无辅具)、步宽、FMA-LE、TIS、TUGT及6MWT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踝足矫形器比较,定制化矫形鞋垫能更有效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足踝生物力学异常,提高其平衡功能,有助于患者步态表现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在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姿势控制能力的减弱是诱发踝关节反复扭伤,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发生的重要因素。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是目前临床和科研中常用的姿势控制评估方法之一。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操作方便,可靠性高,在预估踝关节扭伤风险、鉴别扭伤恢复进程以及为其制定康复计划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在慢性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更简洁、有效地为慢性踝关节不稳进行康复评估和训练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