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孔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40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在输卵管妊娠手术中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效果优缺点.方法 选取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因输卵管妊娠实施行输卵管切除手术的病人共204例.单孔组,40例病人行单孔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多孔组,164例病人行常规多孔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手术费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切口满意度评分.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病人中转开腹或中转行多孔腹腔镜手术.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病人术后排气时间为(17.35±6.15)h,多孔组病人术后排气时间(21.45±7.50)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病人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为2.50%,多孔组病人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为14.02%,单孔组病人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低于多孔组(P<0.05);单孔组术后腹壁切口满意度评分(4.45±0.68)分,明显高于多孔组术后腹壁切口满意度评分(3.65±0.77)分(P<0.05).结论 单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观的特点,在输卵管切除术中具有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需缝合外科嵌入式小鼠原位肝癌肿瘤模型的复制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无需缝合的外科嵌入式方法在复制小鼠原位肝癌(HCC)肿瘤模型中的应用,并评估该模型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Hepa1-6细胞至适宜浓度,并采用小动物一体式麻醉系统对C57 BL/6J小鼠实施麻醉.该研究采用细胞法、挂线法和嵌入法复制原位肝癌移植瘤模型,并对手术时长、小鼠复苏时间及存活率进行比较.此外,通过MRI技术动态监测肿瘤的形成过程,并对比3种方法的肿瘤成瘤率、单瘤率及腹壁肿瘤种植率.通过病理学检测评估肿瘤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特征.结果 细胞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与嵌入法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结果显示,挂线法组肿瘤呈块状生长,可见分隔及类圆形伪影,局部观察受限.细胞法组肿瘤呈片状不规则生长,可见多发肿瘤.嵌入法组肿瘤呈团块状均匀生长,边缘较清.细胞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大(P<0.05),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小(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模型复制后第21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肿瘤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单瘤率、腹壁肿瘤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嵌入法组单瘤率较细胞法组高(P<0.05).各组成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示,各组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排列紧密,核深染呈分裂象,肿瘤浸润肝组织,符合肝癌病理学特点.结论 采用嵌入法复制的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可重复性高,为肝癌的相关基础实验研究及在体动态监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验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成人腹壁下血管穿过腹股沟区域时的直径、血流速度、血管位置、血管长度,为精索静脉曲张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30例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成年男性进行B超检查,测量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并进行文献查阅,查出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区域的走行及精索静脉曲张时的静脉管径及流速。并且在两具人体标本上进行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模拟手术,总结经验,得出较好的手术方法。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通过B超测得的腹壁下动脉直径[(2.3±0.2) mm]大于腹壁浅动脉[(1.4±0.2) mm, t=10.312, P<0.01],腹壁下静脉直径[(2.2±0.4) mm]大于腹壁浅静脉直径[(1.3±0.2) mm, t=5.533, P<0.01]。腹壁下动脉流速[(3.81±0.84) cm/s]小于腹壁浅动脉流速[(4.33±0.61) cm/s, t=-1.505, P>0.05],腹壁下静脉流速[(1.77±0.23) cm/s]小于腹壁浅静脉流速[(3.03±0.58) cm/s, t=-6.017, P<0.01]。 结论:精索静脉曲张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形切口与"Mercedes-Benz切口"在脐成形术中的临床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心形切口与"Mercedes-Benz切口"(三瓣法)2种设计方案在脐成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脂肪整形科收治的于腹壁成形术中行脐成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心形切口组和"Mercedes-Benz切口"组,术中分别应用心形切口或"Mercedes-Benz切口"行脐成形术。术后观察脐部有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对术后6个月的新脐美学效果进行评分(总分3~15分,分值越高表示美学效果越好);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术后6个月的瘢痕情况进行评分(0~18分,分数越高表示瘢痕情况越严重)。术后对患者进行脐形态满意度调查,分为不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3个等级。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19例应用心形切口、16例应用"Mercedes-Benz切口"行脐成形术,2组年龄分别为(32.3±2.7)岁、(33.7±2.3)岁。术后6个月随访时,心形切口组的脐美学效果总分高于"Mercedes-Benz切口"组[(13.3±0.7)分vs. (12.7±0.5)分, P<0.05],VSS评分低于"Mercedes-Benz切口"组[(2.6±0.8)分vs. (3.4±0.9)分, P<0.05]。脐成形术后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心形切口组比较满意3例、非常满意16例,"Mercedes-Benz切口"组比较满意2例,非常满意14例。 结论:与经典"Mercedes-Benz切口"设计相比,心形切口设计方案能在脐成形术后获得形态更佳、更自然的新脐,以及更隐形的瘢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甲母痣35例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甲母痣外科手术治疗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35例甲母痣(病理确诊)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宽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病变宽度≤ 3 mm者,采用甲床及甲母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共11例。对病变宽度>3 mm者,由患儿家长在以下3种术式中选择1种进行治疗:①甲床及甲母质病变8倍显微镜下削除术,共8例;②病变切除联合指(趾)骨骨膜上全厚植皮术,共8例;③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和全厚植皮术(2~5指病变),共5例,或病变切除联合腹壁皮瓣转移术,共3例。术后随访12个月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1例直接切除缝合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外观好,甲上遗留纵向瘢痕线。8例显微镜下削除治疗的病例术后6~12个月复发4例,未复发病例指(趾)甲外观凹凸不平且光泽度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治疗的8例术后无复发,1例植皮坏死,7例植皮完全存活伴明显色素沉着。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及腹壁皮瓣转移治疗的病例术后无复发,转移皮瓣全部存活,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术后外观好,皮肤色泽接近正常甲色泽,腹壁皮瓣转移术后皮肤色泽与正常甲差异较大。结论:对于甲母痣,当病变宽度≤ 3 mm时建议采用病变外缘旁开1~2 mm直接切除缝合术治疗,>3 mm时建议病变切除联合全厚植皮或病变切除联合鱼际肌区皮瓣转移或腹壁皮瓣转移术治疗;显微镜下病变削除术需慎重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机器人辅助手术(RAS)是由外科医生经控制台操控机械臂进行手术操作的一门新技术,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RAS在乳房再造领域的应用尚不够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有报道将RAS尝试应用于背阔肌肌瓣切取、假体乳房再造、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解剖等乳房再造手术中,初步显示出RAS在狭小空间内实现灵活复杂操作的独特优势。然而,RAS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尚有诸多局限性,如耗时长、费用高,对血管吻合等精密性操作尚难以实现。随着系统的不断更新换代及与新技术的融合,RAS在乳房再造领域的应用将有十分广阔的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造口旁疝修补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造口旁疝修补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疝与腹壁外科收治的128例造口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28例患者中32例术后复发,术后1、3、5年复发率分别为13.8%,24.8%,2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造口肠管类型、预防性造口移位及手术方式是造口旁疝修补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合并COPD、预防性造口移位、手术方式是造口旁疝修补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造口旁疝修补手术后复发与患者的BMI、合并COPD、是否进行预防性造口移位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联合微创治疗慢性巨大腹股沟疝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术前渐进性人工气腹(PPP)、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BTI)和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联合的微创方法治疗巨大腹股沟疝(GIH)的效果。方法:两例GIH患者分别为56岁(患者1)和78岁男性患者(患者2),分别于2019年3月和2019年6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站立位时,均可见腹股沟区及阴囊处包块突出,大小分别为40 cm×20 cm(椭圆形)和55 cm×13 cm(梨形),疝囊表面均可见肠型及蠕动波,分别经全腹CT检查诊断为左侧GIH伴腹壁功能失代偿和右侧GIH伴腹壁功能失代偿并发小左侧腹股沟疝。治疗方式:手术前2周给予双侧侧腹壁肌肉BTI,以促进局部麻痹,然后使用PPP获得更大的腹腔容量,TAPP手术修补缺损。结果:两例患者均顺利完成BTI、PPP和TAPP联合技术治疗。患者1和患者2手术时间分别为77 min和95 min;术后第3天引流量均<5 ml,拔除引流管;均在术后第2天排气,进食流质,下床活动,无发热感染表现;于术后第4天和第5天步行出院;分别随访6个月和7个月,均无疝复发。结论:BTI、PPP和ATPP联合微创治疗GIH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癌根治术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例1,女,71岁,汉族。2021年5月21日因“双下肢浮肿、气憋、乏力10余天,加重2 d”入住舟曲县人民医院内一科。10余天前,患者逐渐出现双下肢浮肿、气憋、憋闷、喘促、乏力等症状,上坡时气憋明显加重,未给予药物治疗。近2 d来,上述症状加重,为进一步治疗,门诊就诊。既往史:5年前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具体手术情况不详。出院后饮食较差,营养欠佳。3年前发现胆囊泥沙样结石,平时间歇性腹痛。体格检查:结膜略苍白,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可见长约8 cm手术瘢痕,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肠鸣音正常,甲床微苍白,双下肢中度浮肿。血细胞分析:白细胞(WBC)2.85×10 9/L,红细胞(RBC)2.25×10 12/L,血红蛋白(Hb)96 g/L,血小板(PLT)87×10 9/L。辅助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为胆囊颈部结石(多发)(见图1A)。入院诊断:胃癌术后,胆囊炎并结石(多发),营养不良性贫血。入院后行CT检查:(1)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多发),胆囊积液,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2)胃术后改变,术区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B)。经过吸氧、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经会诊后转入外科,完善术前准备,患者近亲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于2021年5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胆囊切除术。为避免肠管损伤,建立气腹时取脐下1 cm切口,直视下逐层分离进腹并放置10 mm Trocar,成功建立气腹,进镜探查发现腹腔内广泛粘连,在右侧腋前线平脐无粘连处置入5 mm Trocar,用电凝钩紧靠腹壁由近及远,从下往上,循序渐进地仔细分离粘连。建立一定空间后,在右侧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处下方2 cm处打孔置入5 mm Trocar,继续分离粘连最终到达肝脏下缘,在剑突下打孔置入10 mm Trocar。成功分离腹腔粘连并建立操作孔后进行胆囊Calot三角解剖(见图1C),仔细辨别胆囊管、左右肝管、胆总管,然后用Hem-o-lock夹夹闭胆囊动脉、胆囊管近端及远端,离断胆囊动脉、胆囊管后,顺行分离切除胆囊。手术总共用时180 min,术中无出血。术后给予抗感染、对症等治疗。病理诊断: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术后1周患者痊愈出院,无任何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