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弓状线变异对经弓状线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体弓状线位置变异对经弓状线入路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21年1 月至2022 年7 月收治的80 例腹股沟疝患者的弓状线位置,根据脐至弓状线的距离分为 3 组,经典组(4~5cm)、高位组(<4 cm)、低位组(>5 cm).记录3 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第 1 天疼痛评分.结果:80 例患者中经典组 40 例(50%),高位组17 例(21.25%),低位组23 例(28.75%),低位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长于高位组与经典组,手术出血量多于高位组与经典组,术后疼痛评分高于高位组与经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腹膜损伤、皮下气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弓状线变异对经弓状线入路的单孔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存在一定影响,了解变异情况利于进一步掌握该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对青年患者睾丸血管及生殖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对青年患者睾丸血管及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 2018 年 6 月至2020 年1 月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32 例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 个月、6 个月进行超声检查,测量患者双侧精索静脉内径、睾丸体积、睾丸动脉内径、睾丸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等指标,并常规检测外周血清睾酮浓度、国际勃起功能指数.结果:32 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1 个月,患侧精索静脉管径较术前明显增粗(P<0.05);术后 6 个月,测量管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个月、6 个月,患者外周血清睾酮浓度、国际勃起功能指数、睾丸体积、睾丸动脉内径、睾丸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早期可影响患侧精索静脉内径,术后6 个月即可恢复正常,治疗青年腹股沟疝是安全、可靠的,不会影响患者的睾丸血管及生殖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疝修补术不同疝囊处理方式治疗单侧腹股沟斜疝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腹腔镜疝修补术不同疝囊处理方式治疗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安远县人民医院 2020年 3月—2023年 1月收治的 108例实施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疝囊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剥离组(n=41)及横断组(n=67).剥离组采用完整疝囊剥离术,横断组采用横断疝囊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与剥离组比较,横断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少,术后 1、3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剥离组比较,横断组总抗氧化能力较高,丙二醛、β-内啡肽、皮质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中采用横断疝囊的方式治疗单侧腹股沟斜疝,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少疼痛,减少血清氧化应激反应,安全性有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联合微创治疗慢性巨大腹股沟疝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术前渐进性人工气腹(PPP)、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BTI)和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联合的微创方法治疗巨大腹股沟疝(GIH)的效果。方法:两例GIH患者分别为56岁(患者1)和78岁男性患者(患者2),分别于2019年3月和2019年6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站立位时,均可见腹股沟区及阴囊处包块突出,大小分别为40 cm×20 cm(椭圆形)和55 cm×13 cm(梨形),疝囊表面均可见肠型及蠕动波,分别经全腹CT检查诊断为左侧GIH伴腹壁功能失代偿和右侧GIH伴腹壁功能失代偿并发小左侧腹股沟疝。治疗方式:手术前2周给予双侧侧腹壁肌肉BTI,以促进局部麻痹,然后使用PPP获得更大的腹腔容量,TAPP手术修补缺损。结果:两例患者均顺利完成BTI、PPP和TAPP联合技术治疗。患者1和患者2手术时间分别为77 min和95 min;术后第3天引流量均<5 ml,拔除引流管;均在术后第2天排气,进食流质,下床活动,无发热感染表现;于术后第4天和第5天步行出院;分别随访6个月和7个月,均无疝复发。结论:BTI、PPP和ATPP联合微创治疗GIH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主要方式。虽然LIHR后血肿不如血清肿常见,但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目前,LIHR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对策,尚缺乏整理和总结。笔者围绕LIHR后血肿的预防和处理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外科医师提供参考,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唯一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出现和普及,复发率较前降低,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CPIP)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CPIP现已成为腹股沟疝手术的重要疗效指标之一。CPIP发生的病因较复杂,主要有神经性疼痛、非神经性疼痛、躯体性疼痛和内脏性疼痛。女性、年幼、肥胖、对疼痛的控制感较低、术前焦虑、术前疼痛、疼痛敏感性遗传易感性等患者因素和术者经验、开放疝修补术、重量补片、补片固定、术后急性疼痛等手术因素均为CPIP发生的危险因素。CPIP不仅是神经性和伤害性疼痛的产物,也受到心理、情感、认知和遗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正确的疼痛及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对诊断CPIP是非常必要的。CPIP的治疗应遵循一定的步骤,首选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及行为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如果经过6个月到1年的上述治疗手段疼痛缓解不明显,则考虑手术治疗。目前为止,预防性镇痛和规范化手术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最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类型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补片在青少年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补片在青少年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59例青少年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5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15.0岁,年龄范围为13.0~18.0岁。159例患者中,42例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设为传统手术组;61例采用国产交联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补片行开放Lichtenstein手术设为国产生物补片组;56例采用进口非交联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补片行开放Lichtenstein手术设为进口生物补片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两两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 结果:(1)手术情况: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股沟疝修补术。传统手术组、国产生物补片组、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0 min(10~25 min)、35 min(30~40 min)、35 min(30~40 min),3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640, 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传统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与国产生物补片组和进口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6 7)。国产生物补片组患者手术时间与进口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术后恢复情况:传统手术组、国产生物补片组、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术后疝复发率分别为7.1%(3/42)、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150, 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疝复发率分别与国产生物补片组和进口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6 7)。国产生物补片组患者术后疝复发率与进口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传统手术组、国产生物补片组、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血清肿发生率分别为0、3.3%(2/61)、17.9%(10/5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929, 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血清肿发生率分别与传统手术组和国产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517,6.741, P<0.016 7)。传统手术组患者血清肿发生率与国产生物补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传统手术组、国产生物补片组、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伤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分别为0、3.3%(2/61)、1.8%(1/56),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伤口脂肪液化患者经换药后愈合。传统手术组、国产生物补片组、进口生物补片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3.0 d(2.0~5.0 d)、3.0 d(1.0~5.0 d)、2.5 d(1.0~5.0 d),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07, P>0.05)。(3)随访情况:15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随访期间3组患者均无慢性疼痛、异物感及感染发生。 结论:生物补片修补治疗青少年腹股沟疝安全、有效。两种不同类型的脱细胞基质材料生物补片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可用于青少年腹股沟疝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2019年12月—2022年12月于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行TAPP的32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6例,女性94例,年龄(61.46±10.22)岁,年龄范围23~76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血清肿分为血清肿组( n=18)和未发生组( n=30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TAPP后发生血清肿的影响因素,并基于Softmax策略以二分类变量生存0(结局事件未发生)和1(结局事件发生)作为结果变量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和累积增益图分析模型区分度和应用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20例患者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为5.63%(18/320),其中Ⅰ型7例,Ⅱ型4例,Ⅲ型7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已好转。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服用抗凝血药物、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囊直径、补片固定方式、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腹股沟疝患者TAPP无张力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 OR=1.732、2.414、2.346、1.480、2.159、1.725、1.248、2.179;95% CI:1.385~2.942、1.764~3.176、1.280~3.209、1.263~2.275、1.331~2.861、1.308~2.239、1.005~1.764、1.644~2.982; P<0.05)。ROC曲线和累积增益图表明所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患者术后血清肿发生的概率。 结论:腹股沟疝患者TAPP后血清肿的发生与合并基础疾病、服用抗凝血药物、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疝囊直径、补片固定方式、NLR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重点关注这些问题,降低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发展历程及诊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日间手术起源于英国,近20年来在欧美国家迅速发展。目前日间手术量占手术总量的比例>80%。我国自2007年始对日间手术模式进行初期探索和尝试,2013年我国日间手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亦进入发展快车道。笔者回顾近年来我国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发展历程,总结笔者单位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经验,旨在为疝与腹壁外科同道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腹股沟疝危险因素及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医师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先天因素、胶原蛋白代谢改变、前列腺切除术后、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最佳手术方式暂无定论,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复发率低,广泛受到术者欢迎;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因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发展迅速;机器人手术的疗效与腹腔镜相当,但花费较高。合适的麻醉方式以及补片的选择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对于成人腹股沟疝的危险因素、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补片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