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胸下段和腹部食管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胸下段和腹部食管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进行分析与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治疗的1 537例原发性胸下段和腹部食管腺癌患者资料,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1 076)和验证集(n=461).描述训练集的生存状况,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针对训练集数据,建立生存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 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中,5年生存率为17.19%(185/1 076),平均生存期为38.00(22.00~56.00)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确诊时的年龄、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手术、放化疗情况以及淋巴结病理活检结果与患者的生存状况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确诊时的年龄、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手术、放化疗情况是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训练集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C值为0.735±0.014,患者1年、3年、5年生存情况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0.740、0.765.结论 基于原发性胸下段和腹部食管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患者的生存预测具有良好的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4月—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4~48岁,累及小腿者2例、前臂者2例。急诊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0 cm~44 cm×20 cm。患者胫前、后动脉缺损长度为13~18 cm,尺、桡动脉缺损长度为9~12 cm。设计并切取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面积为20 cm×9 cm~24 cm×21 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为8~18 cm)、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面积分别为21 cm×13 cm、20 cm×14 cm,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长度分别为14、17 cm,大隐静脉长度分别为22、21 cm)。采用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与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小腿环形热压伤创面,采用双侧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前臂环形热压伤创面,同时重建损伤的主干血管。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及远端患肢血运、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皮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情况,患肢外观、血运及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进行足、踝功能评价,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腕、手功能评价。结果:4例患者术后皮瓣及远端患肢均血运良好并顺利成活。3例患者受区创面顺利愈合,但1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受区创面后期出现渗出,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供区创面均愈合,皮片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患者皮瓣稍臃肿,肢体外观良好、血运正常、功能恢复较佳。末次随访时,2例小腿环形热压伤患者足、踝功能评定为良者1例、可者1例,2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腕、手功能评定为优者1例、良者1例。结论: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可同时重建受损主干血管及修复创面,既可有效保肢,又能恢复患肢部分功能,是治疗伴有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33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1岁。16例手术后采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纳入联合组,17例采用直接关腹及传统引流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体温、心率、腹内压、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腹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手术后3 d腹内压分别为(11.7±2.6)mmHg(1 mmHg=0.133 kPa)、(11.1±3.2)mmHg、(10.2±3.7)mmHg,均低于对照组(18.1±5.3)mmHg、(15.6±6.2)mmHg、(15.0±6.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住院总时间(29.2±17.8)d、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7.1±3.2)d,均少于对照组(49.5±26.3)d、(11.8±7.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体温降低(-0.1±0.9)℃、心率降低(18.2±17.2)次/min,均高于对照组(-1.2±0.7)℃、(-5.9±17.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8%(3/16),低于对照组52.9%(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64, P=0.041)。 结论:严重胰腺损伤患者手术后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控制腹腔压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严重胰腺损伤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自体颅骨回植修补儿童大骨瓣颅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自体颅骨瓣回植修补颅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收治的儿童自体颅骨回植治疗颅骨缺损19例,Ⅰ期减压术后自体颅骨埋于腹部皮下,4周内Ⅱ期颅骨成形术。近期观察切口并发症,远期(>2年)观察颅骨成形外观及骨瓣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骨瓣解剖复位,切口均1期甲级愈合。1例皮下血肿和3例皮下积液均于2周后自然吸收。远期(>2年)颅骨成形外观满意,骨瓣无松动。结论:自体颅骨大骨瓣修补手术难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肠道感染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 Talaromycosis marneffei,TM)肠道感染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64例艾滋病患者,其中经结肠黏膜病理证实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32例(合并TM肠道感染组),未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32例(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结肠黏膜病理组织特点。统计学处理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32例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中,发热、咳嗽、浅表淋巴结肿大、恶心呕吐、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分别为28例(87.5%)、16例(50.0%)、13例(40.6%)、9例(28.1%)、8例(25.0%)、20例(62.5%)和12例(37.5%),分别高于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的11例(34.4%)、6例(18.8%)、3例(9.4%)、2例(6.2%)、1例(3.1%)、8例(25.0%)和1例(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均 P<0.05)。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外周血CD4 + T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的中位数分别为13.5/μL、0.30×10 9/L、0.16×10 9/L、88 g/L、122×10 9/L和23.5 g/L,分别低于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的207.0/μL、1.35×10 9/L、0.35×10 9/L、128 g/L、201×10 9/L和37.5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111、-6.191、-4.273、-5.353、-2.974、-6.666,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μL、血红蛋白<90 g/L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是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结肠镜检查主要表现为非连续性溃疡[31.2%(10/32)]、糜烂[31.2%(10/32)]或两者并存[21.9%(7/32)],少数似肿瘤样隆起灶[15.6%(5/32)];结肠黏膜病理特点是溃疡和(或)糜烂[53.1%(17/32)]、黏膜慢性炎症[46.9%(15/32)]和炎性肉芽肿[43.8%(14/32)],特殊染色可见卵圆形或圆形有明显横隔的孢子。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组27例患者治愈或好转,5例死亡或恶化,未合并TM肠道感染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 结论:艾滋病合并TM肠道感染患者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免疫细胞明显减少,结肠病理表现形态多样,可见特征性真菌孢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脐皮瓣联合腹部随意皮瓣修复儿童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脐皮瓣联合腹部随意皮瓣修复儿童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胸脐皮瓣联合腹部随意皮瓣治疗的16例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男孩7例,女孩9例;年龄8~14岁,平均11.3岁。其中重物砸压伤6例,车轮碾挫伤6例,热压伤3例,机器绞伤1例。术中彻底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6.0 cm×9.0 cm~38.0 cm× 15.0 cm。伤后3~10 h,急诊行皮瓣修复4例;入院后0~11 d,待创面稳定后手术12例。根据创面位置、大小和形状,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定位穿支血管情况,设计并切取胸脐皮瓣联合腹部随意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18.0 cm×11.0 cm~40.0 cm×16.0 cm。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瓣的外观、质地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6例皮瓣成活,其中12例创面Ⅰ期愈合,3例皮瓣边缘出现小面积坏死,经多次换药后愈合;1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手术探查后皮瓣成活。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16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6年,平均20.7个月;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较柔软,下肢运动功能满意;根据Punor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2例,良4例。结论:胸脐皮瓣联合腹部随意皮瓣设计合理,血供丰富,修复面积大,是一种修复儿童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绵状淋巴管瘤八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海绵状淋巴管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20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的8例经病理检查诊断的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结果:8例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日龄~58岁,中位年龄32岁,病程24(5,78)个月。临床表现为腹部肿物2例,腋下肿物2例,颈部肿物1例,腹股沟肿物1例,下颌肿物1例,胸腔与腹腔积液1例。8例中,1例为出生后起病,其余均为成人后起病。2例患者起病前有邻近部位的手术史。5例患者行CT扫描检查示肿物为低密度、类圆形肿物,增强后无明显强化。7例患者行肿物完整切除术;1例患者曾行肿物部分切除术,术后服中链脂肪酸饮食治疗。4例随访3.5(1.3~17.8)年均稳定,2例在术后13、1年后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诊断为鲍温病。结论:海绵状淋巴管瘤可先天出现也可后天产生,以女性受累为主,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体表肿物,可行手术切除治疗,但易复发,需长期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交互式群组管理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中的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交互式群组管理模式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中的应用效果,为优化腹直肌分离产妇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2年1—6月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14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交互式群组管理。比较2组产妇干预前后腹直肌分离间距、康复知信行水平、自我效能感、八级腹桥一级测试时间的变化及产妇康复锻炼完成率。结果:最终干预组纳入55例,对照组纳入56例。干预12周后干预组产妇腹直肌分离间距为(2.27 ± 0.47)cm,对照组为(2.48 ± 0.39)c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2.53, P<0.05)。干预组腹直肌分离康复知信行总分及知识、信念、行为得分分别为(106.84 ± 5.78)、(61.53 ± 4.29)、(25.42 ± 2.26)、(19.89 ± 1.89)分,对照组分别为(73.77 ± 8.33)、(38.48 ± 7.56)、(20.73 ± 3.07)、(13.55 ± 1.99)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9.16 ~ 24.28,均 P<0.01)。干预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为(27.47 ± 3.16)分,对照组为(26.05 ± 3.4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2.26, P<0.05)。干预组八级腹桥一级测试时间为(80.29 ± 11.50)s,高于对照组的(29.39 ± 6.0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29.20, P<0.01)。干预组康复锻炼完成率为(90.20 ± 1.83)%,高于对照组的(69.52 ± 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13.73, P<0.01)。 结论:交互式群组管理能明显改善腹直肌分离产妇的腹直肌分离间距,提高产妇的腹直肌分离康复知信行水平和康复锻炼依从性,提升产妇自我效能感,延长产妇八级腹桥一级测试时间,提高产妇腹部核心肌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 - 2021年广东省155例恙虫病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广东省恙虫病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征,为恙虫病临床诊疗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 - 2021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恙虫病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并发症、首诊误诊情况及治疗转归等内容。结果:共收集恙虫病患者155例,其中男性75例(48.39%),女性80例(51.61%),年龄为(54.41 ± 13.78)岁。每年6至9月发病人数较多。155名患者中有30人(19.35%)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广州市本地患者97人(62.58%),其他地级市患者58人(37.42%)。发病前有野外活动史患者占76.77%(119/155)。全部患者中,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占36.13%(56/155)。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00%,155/155)、畏寒和/或寒战(77.42%,120/155)、头痛和/或头晕(74.19%,115/155)、疲乏(65.81%,102/155)、焦痂或溃疡(92.90%,144/155)、淋巴结肿大(49.68%,77/155)。实验室检测结果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81.94%,127/155)、血细胞比容降低(78.71%,122/155)、血红蛋白下降(52.26%,81/155)、血小板计数减少(50.97%,79/155),白蛋白降低(92.26%,143/155)、乳酸脱氢酶升高(90.32%,140/155)、腺苷脱氨酶升高(88.39%,137/15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85.16%,132/15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85.16%,132/155),降钙素原升高(52.90%,82/155);外斐反应阳性30例(19.35%)。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95例(61.29%),腹部B超或CT检查结果异常34例(21.94%)。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肺部感染、器官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等。首诊误诊率为75.48%(117/155)。给予多西环素及对症支持治疗,治愈或好转出院154例(99.35%)。结论:广东省恙虫病发病高峰为夏秋季节,发病前大多数患者有野外活动史,农民为易感人群。恙虫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发症多。使用多西环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治愈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八正散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八正散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0例基于表型分类系统(UPOINT)表型对症治疗的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81例基于UPOINT表型对症治疗联合八正散加减治疗的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患者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排尿情况、心理状况、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评分、器官特异性症状、骨骼肌疼痛、感染症状.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6周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或不适、排尿症状、生活质量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局部触痛、腹部痉挛、骨盆部痉挛患者占比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八正散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瘀阻证型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UPOINT表型,促进病情转归,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