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建立及鉴定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膀胱癌的基础研究中。常用的有原位移植模型、诱发性模型、自发性模型及组织工程模型。本文就目前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建立及鉴定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半枝莲-党参药对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半枝莲-党参药对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方法:查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筛选半枝莲-党参药对的药物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药物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获取膀胱癌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获取交集靶点。使用STRING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并使用Cytoscape构建"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将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膀胱癌小鼠模型。模型组小鼠灌胃等剂量溶剂,治疗组建模后第8天灌胃半枝莲-党参药对0.2 ml,剂量为342.86 mg/kg,2次/d。建模后第28天,测量裸鼠瘤体大小,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前列腺素G/H合成酶2(PTGS2)、PTGS1、核受体辅活化子2(NCOA2)、维甲酸X受体α(RXRA)、孕酮受体(PG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蛋白激酶B1(Akt1)水平。结果:半枝莲-党参药对的45个药物成分通过多条通路直接作用于187个疾病靶点治疗膀胱癌,主要核心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黄芩素、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关键靶点为PTGS2、PTGS1、NCOA2、RXRA、PGR、MAPK1、RELA和Akt1等。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主要涉及对激素的反应、细胞对脂质的反应、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对细菌分子的反应等,细胞组分主要涉及转录调控复合体、膜筏、膜微区、RNA聚合酶Ⅱ转录调控复合物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半枝莲-党参药对治疗膀胱癌的主要信号通路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白细胞介素-17(IL-17)、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肿瘤坏死因子(TNF)、MAPK、缺氧诱导因子-1(HIF-1)、细胞凋亡、p53、Toll样受体等。动物实验验证显示,半枝莲-党参药对能够明显改善裸鼠的瘤体大小,同时也能改善PTGS2、PTGS1、NCOA2、RXRA、PGR、MAPK1、RELA、Akt1表达水平。结论:半枝莲-党参药对主要通过调节AGE-RAGE、IL-17、PI3K-Akt、TNF、MAPK、HIF-1、细胞凋亡、p53、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的PTGS2、PTGS1、NCOA2、RXRA、PGR、MAPK1、RELA、Akt1等靶点治疗膀胱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鼠膀胱癌气囊模型的构建与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一类肿瘤可视化的小鼠膀胱癌气囊(APBCa)模型,并评估药物灌注疗效。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6—12月构建人源性肿瘤APBCa(H-APBCa)模型和具有免疫功能的APBCa(I-APBCa)模型。在BALB/c裸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的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人膀胱癌细胞EJ建立H-APBCa模型。对比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H-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利用Tunel染色法比较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在C57BL/6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小鼠膀胱癌细胞MB49建立I-APBCa模型。比较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I-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两组肿瘤组织CD80 +巨噬细胞及CD3 +T细胞浸润情况。 结果: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肉眼能直视观察且可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H-APBCa小鼠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吉西他滨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81.02±241.02) mm 3与(1 213.88±214.02) mm 3, P<0.05]。灌注吉西他滨组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7.33±4.63与14.67±2.60, P<0.05)。H-APBCa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卡介苗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645.02±156.63) mm 3与(948.84±221.76) mm 3, P<0.05];灌注卡介苗组肿瘤组织浸润的CD80 +巨噬细胞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49.67±7.57与16.33±5.69, P<0.05),肿瘤组织浸润的CD3 +T细胞也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18.00±3.46与4.67±1.45, P<0.05)。 结论: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APBCa模型化疗以及卡介苗灌注治疗后肿瘤均明显缩小,与临床中膀胱癌灌注治疗效果相似,可作为评价药物灌注疗效的新型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膀胱癌细胞株BIU-87细胞增殖及裸鼠膀胱原位移植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细胞增殖及裸鼠膀胱原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BIU-87细胞分为实验组(分别加入300.00、150.00、75.00、37.50、18.75 μl/ml复方苦参注射液200 μl)和阴性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液),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并计算BIU-8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及半数抑制浓度( IC50)。20只BALB/c-nu雌性裸鼠膀胱灌注100 μl细胞密度2×10 7/ml的BIU-87细胞悬液,建立膀胱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灌注BIU-87细胞悬液24 h后开始膀胱腔内灌注给药(100 μl/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组(膀胱灌注苦参原液)、吡柔比星组(膀胱灌注1 mg/ml吡柔比星)、模型对照组(膀胱灌注等量的灭菌注射用水)、空白对照组(膀胱不灌注BIU-87细胞悬液且不给药);观察时间为90 d,观察并记录动物存活状况、膀胱湿重,计算成瘤率、肿瘤抑制率、生命延长率。 结果:不同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作用BIU-87细胞48 h,300.00、150.00、75.00、37.50、18.75 μl/ml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和阴性对照组吸光度( A)值分别为0.027±0.006、0.065±0.010、1.695±0.105、2.387±0.017、2.427±0.134和2.721±0.080( F=742.67, P<0.05),各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组 A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复方苦参注射液对BIU-87细胞的 IC50值为70.05 μl/ml。观察90 d时,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吡柔比星组、复方苦参注射液组裸鼠膀胱湿重分别为(0.018±0.004)mg、(0.422±0.130)mg、(0.219±0.136)mg、(0.237±0.113)mg( F=14.01, P<0.001),裸鼠存活时间分别为(90±0)d、(54±12)d、(72±4)d、(69±8)d( F=18.53, P<0.001)。吡柔比星组和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对膀胱癌的抑制率分别为48.10%和43.84%,对裸鼠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34.95%和29.53%。 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抑制BIU-87细胞增殖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提高裸鼠膀胱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抑瘤率,延长裸鼠存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膀胱癌大鼠模型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肿瘤组织凋亡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膀胱癌大鼠模型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肿瘤组织凋亡的机制。方法:选取6~7周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造模组及抑制剂组,每组10只。造模组和抑制剂组使用MNU诱导膀胱癌大鼠模型,抑制剂组给予PI3K抑制剂,对照组和造模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三组大鼠的膀胱形态学,对膀胱组织进行TUNEL染色,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p-AKT、mTOR、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抑制剂组的大体标本肿瘤体积和肿瘤数量均较造模组改善;TUNEL染色结果显示,抑制剂组的阳性细胞评分高于对照组和造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抑制剂组的p-AKT、p-mTOR蛋白表达含量较其他两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抑制剂组的Bcl-2/Bax比率较其他两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MNU诱导膀胱癌大鼠模型中肿瘤组织的凋亡可能与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丹参酮ⅡA对膀胱癌动物模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途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anⅡA)通过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途径对膀胱癌动物模型肿瘤增殖及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4~5周龄的雄性BALB/-nu裸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其中20只注射1×10 7/ml的T24细胞悬液,待肿瘤体积大于0.1 cm 3,根据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干预,共分为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裸鼠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治疗组给予15 mg/kg的TanⅡA腹腔注射,均干预2周;开始干预后每天测量瘤体积1次,绘制肿瘤增殖曲线并在干预结束后将裸鼠处死后取0.1 g肿瘤组织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脱氧核糖核酸修复酶降解产物(Cleaved PARP)、细胞凋亡调控因子(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蛋白(bcl-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水平,采用卡方分析计数资料差异,LSD- t检验及方差检验分析组间或多组间数据差异。 结果:给药7 d后治疗组裸鼠瘤体积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45, P<0.01);3组小鼠组织中Caspase-3、Cleaved PARP、bax、bcl-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37、4.264、6.135、5.364, P<0.01);相较于模型组,治疗组小鼠组织中Caspase-3、bcl-2明显降低(0.54±0.10、0.56±0.12比0.87±0.12、0.88±0.19),Cleaved PARP、bax明显升高(0.94±0.21、0.79±0.13比0.65±0.12、0.32±0.08),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t=6.681、4.503、3.392、9.731, P<0.01);3组小鼠组织中p-p38 MAPK、p-ERK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46、3.216, P<0.05),相较于模型组,治疗组下小鼠组织中p-p38 MARK及p-ERK水平明显降低(0.61±0.11、0.54±0.11比0.87±0.13、0.69±0.13),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t=4.828、4.503, P<0.01)。 结论:TanⅡA通过有效调节p38MAPK/ERK途径实现抑制膀胱癌动物模型肿瘤增殖并调控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苏复宁洗液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苏复宁洗液(SFN)对膀胱癌T24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锥虫蓝拒染法观察2 mg/ml SFN作用不同时间(20、40、60、80、100 min)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8.0、12.0、18.0、27.0、40.5 μg/ml)SFN作用48 h对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确定SFN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以 IC50 SFN分别处理T24细胞24、48、72 h,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采用接种T24细胞的方法分别制备裸鼠皮下和腹腔移植瘤模型(各30只),接种24 h后将两种动物模型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即对照组(仅用0.9% NaCl注射液处理)、200 mg/kg SFN组、300 mg/kg SFN组、400 mg/kg SFN组、丝裂霉素组,对照组和不同浓度SFN组连续腹腔注射6 d,丝裂霉素组每5 d注射1次,共2次。每周测量皮下移植瘤裸鼠移植瘤体积,4周后解剖,取肿瘤组织,测量肿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统计腹腔移植瘤模型裸鼠存活时间,并计算生命延长率。 结果:锥虫蓝拒染实验结果显示,2 mg/ml SFN作用20、40、60、80、100 min的细胞死亡率分别为(17.83±1.56)%、(48.95±1.34)%、(67.46±1.44)%、(75.48±2.12)%、(89.4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 213.264, P<0.01)。MTT实验结果表明,SFN对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48 h的 IC50值为(14.36±0.35)μg/ml。14.36 μg/ml SFN处理24、48、72 h后,T24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9.5±0.9)%、(50.6±0.7)%、(71.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 044.206, P<0.01)。裸鼠接种T24细胞4周后,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皮下瘤体积和瘤质量均低于对照组[瘤体积:(0.925±0.136)cm 3、(0.833±0.171)cm 3、(0.652±0.117)cm 3、(0.482±0.120)cm 3比(1.231±0.210)cm 3,瘤质量:(1.56±0.20)g、(1.42±0.21)g、(1.19±0.22)g、(0.97±0.16)g比(1.98±0.3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0.153, P<0.01; F=17.325, P<0.01);其中400 mg/kg SFN组瘤体积和瘤质量与丝裂霉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898, P=0.069; t=1.739, P=0.094)。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皮下移植瘤模型抑瘤率分别为20.94%、28.28%、39.66%、51.14%。200、300、400 mg/kg SFN组和丝裂霉素组腹腔荷瘤裸鼠存活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32.7±3.2)d、(34.0±4.5)d、(34.3±2.3)d、(35.3±2.0)d比(21.7±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179, P<0.01),生命延长率分别为50.76%、56.90%、58.42%、63.04%。 结论:SFN能够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对其荷瘤裸鼠具有抗肿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膀胱癌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分析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膀胱癌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只SD健康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各20只.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以致癌物BBN灌胃8周建立膀胱癌模型,建模成功后,干预组大鼠注射PI3K抑制剂,连续干预6周.观察三组大鼠膀胱组织病理学变化,比较各组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氧化应激指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和CK-19、CYFRA21-1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一氧化氮、PI3K、AKT、mTOR蛋白表达量、CK-19、CYFRA21-1水平升高,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血清TGF-β1、IL-1β、CRP、丙二醛、一氧化氮、PI3K、AKT、mTOR蛋白表达量、CK-19、CY-FRA21-1水平均降低,T-AOC、SOD水平升高(P<0.05).结论:PI3K抑制剂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遏制膀胱癌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布托啡诺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膀胱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膀胱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膀胱癌细胞T24;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布托啡诺低剂量组(1 ng/mL)、布托啡诺中剂量组(10 ng/mL)、布托啡诺高剂量组(100 ng/mL)、激活剂组(100 ng/mL布托啡诺+PI3K激动剂Recilisib 10 μmol/L)、抑制剂组(100 ng/mL布托啡诺+PI3K抑制剂LY294002 50 μmol/L).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并构建异种移植肿瘤模型,称量肿瘤质量,计算肿瘤体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布托啡诺低剂量、布托啡诺中剂量、布托啡诺高剂量组T24细胞OD450值和迁移、侵袭细胞数目及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激活剂减弱了布托啡诺抑制T24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抑制剂加强了布托啡诺抑制T24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裸鼠对照组相比,裸鼠布托啡诺低剂量、裸鼠布托啡诺中剂量、裸鼠布托啡诺高剂量组肿瘤体积和质量显著减小,且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与裸鼠布托啡诺高剂量组比较,裸鼠激活剂组肿瘤体积、肿瘤质量显著增大(P<0.05),裸鼠抑制剂组肿瘤体积、肿瘤质量显著减小(P<0.05).结论:布托啡诺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醋酸落叶松酯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醋酸落叶松酯在体内外对膀胱癌的抗瘤作用.方法 采用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Western blotting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醋酸落叶松酯对体外培养的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将醋酸落叶松酯注入膀胱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中,观察其在体内对膀胱癌的作用.钙成像技术观察醋酸落叶松酯对钙离子通道的作用.结果 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证明,醋酸落叶松酯在体外能抑制膀胱癌T24和J82细胞的增殖,Western blotting实验及流式细胞术证明,醋酸落叶松酯可诱导T24和J82细胞体外凋亡.钙成像技术检测到醋酸落叶松酯对TRPC6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醋酸落叶松酯在体内可抑制T24细胞增殖,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结论 醋酸落叶松酯可在体内外抑制膀胱癌T24和J8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