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骨关节炎中骨、筋、肉认知与演变考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筋骨病损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膝骨关节炎作为慢性筋骨病损的重要分支之一,属中医学"膝痹"范畴,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治疗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骨、筋、肉三者的关系.以骨、筋、肉三者为主线,对其层次与功能加以分析,探讨其与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关系,对辨治规律的演变进行论述,提出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应注重"筋主骨从",以期对中医筋骨理论体系发展有所裨益,为临床诊治膝骨关节炎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神经血管瘤20例诊治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面神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面神经修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面神经功能、影像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术后进行面神经功能随访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20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18~56(36.4±10.7)岁。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面神经麻痹(18例,90.0%)、听力下降(11例,55.0%)、耳鸣(8例,40.0%)、面肌痉挛(4例,20.0%)等。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其中经乳突-上鼓室入路5例,经迷路入路5例,经中颅窝入路10例。术中探查见65.0%(13/20)的患者为多节段受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16例,80.0%)、水平段(11例,55.0%)及迷路段(7例,35.0%)最常受累。对19例患者同期行面神经修复或减压术,其中面神经改道吻合2例,耳大神经桥接移植8例,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2例,面神经减压7例。术后随访时间17~159(81.9±39.3)个月,无失访。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级2例(10.0%),Ⅳ级5例(25.0%),Ⅴ级7例(35.0%),Ⅵ级6例(30.0%);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1例(5.0%),Ⅲ级10例(50.0%),Ⅳ级8例(40.0%),Ⅴ级1例(5.0%)。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好于术前( H=13.683, P<0.001)。 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周围性面瘫、听力下降、面肌痉挛的患者应考虑到面神经血管瘤的可能。特征性的颞骨CT表现有助于面神经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切除后可根据面神经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修复面神经,术后可获得较好的面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静顺汤临床验案及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静顺汤是宋代陈无择依五运六气理论创立的辰戌年运气方,由茯苓、木瓜、附子、牛膝、防风、诃子、甘草、干姜组成。列举静顺汤治疗不寐、泄泻、痹证验案三则,分析其在不同时间、不同病证中的应用特点,探讨其异病同治的机理,理解使用辰戌年静顺汤需把握"水土合德,寒湿之气,持于气交"的核心病机,不必拘泥于辰戌年。临证应辨天、辨人、辨病证,综合分析,才可找到合适方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脉-动脉栓塞致中央前回手结节区卒中: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手结节区是中央前回内的重要解剖结构,其梗死病变是孤立性手麻痹最常见的病因 [1,2]。在颅脑MRI轴位图像上,手结节区90%呈现倒置的"Ω"形,另外10%表现为"ε"形。前者由中央沟中膝的2个裂隙构成,后者则由中央沟的3条裂隙形成 [3],在矢状位图像上表现为后向钩形状(92%),该沟的平均长度为1.4 cm,与中线的平均间隔为2.3 cm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外展神经麻痹起病的儿童Miller-Fisher变异型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Miller-Fisher综合征(MFS)是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一种特殊变异型,典型特征为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和眼肌麻痹。该病发病率较低,儿童较成人更少见,以孤立性双侧外展神经麻痹为突出表现的不完全MFS更是罕见报道。文中报道1例9岁男童,在前驱呼吸道感染后,以双侧眼球内聚、复视急性起病,体检双侧腱反射不对称性减弱或消失,而共济运动早期正常,高峰期仅轻微失调。尽管缺乏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结合血清抗GQ1b-IgG、GT1a-IgG、GD1b-IgG、GD2-IgG等多种抗体阳性以及肌电图H反射、感觉运动传导异常,我们仍诊断为MFS。发病第17天首次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2 g/kg,分5 d给药),治疗后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共济运动稳准,但眼位及复视未完全恢复。发病第57天再次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最终在发病2个月后,其双侧眼外直肌麻痹及复视完全恢复。该病例提示以孤立性双侧眼外直肌麻痹急性起病者,也需考虑MFS或不完全MFS可能,早期血清或脑脊液神经节苷脂抗体及肌电图检查有利于诊断,或可避免延误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Ramsay-Hunt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amsay-Hunt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RHS)又称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是在1907年由詹姆斯·拉姆齐·亨特首次发现并提出的。该病年发病率约为5/10万人,约7%的急性面神经麻痹由该疾病引起,是非创伤性面瘫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1]。RH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周围性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在3个月至82岁的人群中均有发病,其中70~80岁的人群发病率最高 [2]。相较于其他病因导致的面神经麻痹,RHS的症状更为严重,完全恢复率更低,预后更差 [1,3, 4]。笔者对RH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与治疗做一阐述,以期提高广大全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咽肌型重症肌无力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吞咽困难1年余,加重伴言语不清2 d就诊我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程度较轻,伴咽部异物感,吞咽时明显,偶有咽喉部隐痛等不适,多次于院外就诊,考虑慢性咽喉炎,予药物治疗效果不佳。2 d前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加重,无法饮水进食,伴有言语不清,说话如口中含物,咽喉部疼痛不明显。纤维咽喉镜检查:咽喉黏膜慢性充血,悬雍垂居中,双侧扁桃体无明显肿大,舌根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肥大,会厌左侧舌面见一直径大小约1.5 cm的淡黄色囊性新生物,表面光滑,杓间区黏膜苍白增厚,双侧声带轻度水肿,运动闭合可,双侧披裂对称,稍充血肿胀,双侧梨状窝未见异常(图1A)。既往胆囊炎病史,长期口服消炎利胆片。否认家族史、传染病史。入院诊断:吞咽困难(原因待诊),会厌囊肿,咽喉反流,慢性咽喉炎,胆囊炎。血常规:白细胞13.46×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1%,淋巴细胞百分比10.3%。电解质K + 3.49 mmol/L。予以头孢呋辛抗感染、地塞米松抗炎、林格氏液补液、口服氯化钾补钾、伏诺拉生抑酸护胃治疗后,患者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较前稍缓解。追问病史,家属诉2 d前与患者争吵后出现吞咽困难加重,情绪稳定时症状稍缓解,考虑存在心因性因素可能。完善头部MRI示双侧额叶缺血、腔梗灶,轻度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左侧基底节及右侧丘脑区小软化灶(图1B)。请神经内科会诊,神经系统专科查体:查体合作,高级认知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敏,双侧眼球各方向运动到位,未见明显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不歪,伸舌居中,咽反射减弱,悬雍垂居中,软腭上抬可,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痛触觉对称,双侧指鼻、跟膝胫实验(-),Romberg(-),双侧病理征(-),颈阻(-),疲劳实验(+)。考虑延髓麻痹待诊:重症肌无力。完善肌电图/诱发电位:RNS左面神经1、3、5 Hz电刺激均可见CMAP波幅递减,10 Hz CMAP波幅变化不明显,左尺神经5 Hz电刺激波幅递减趋势,余各频率CMAP波幅变化不明显。结论:重复电刺激异常(低频递减)。外周血-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五项(定量):抗乙酰胆碱AChR受体自身抗体5.51 mmol/L(<0.45 mmol/L),明确重症肌无力诊断。加用甲钴胺营养神经,溴吡斯的明抗胆碱酯酶治疗后,患者吞咽困难较前明显好转,院外继续巩固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及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别探讨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例,神经鞘瘤6例;男8例,女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3~118个月,平均5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具有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及动态增强MRI检查,手术具有详细的方案,且术后至少随访1年。结果:颞骨HRCT显示,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蜂窝状骨质改变(4/7),6/6的神经鞘瘤和3/7的血管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改变。在动态增强MRI上,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7)表现为特征性的“点到面”强化方式,神经鞘瘤(6/6)表现为特征性的“面到面”强化方式。对于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Ⅱ~Ⅳ级的5例血管瘤患者,采用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HB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2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Ⅴ~Ⅵ级的患者,面神经与肿瘤不可分,采用肿瘤切除后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HB分级Ⅳ级。6例神经鞘瘤患者手术时面神经功能均大于或等于HB分级Ⅲ级,根据术前听力,肿瘤累及范围、面神经麻痹时程采用颅中窝径路手术3例、迷路径路手术1例、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1例、乳突径路手术1例,其中2例患者因术前完全性面神经麻痹3年以上,肿瘤全切后未行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无改善,3例在肿瘤全切除后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术后1年的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Ⅲ级1例、Ⅳ级2例,1例(术前HB分级Ⅲ级)因肿瘤侵犯迷路段,且听力正常,为不影响听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面神经减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分级Ⅱ级。结论:颞骨HRCT联合动态增强MRI可帮助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为术前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根据患者的听力情况、肿瘤累及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极其必要。对于膝状神经节血管瘤,早期手术可提高面神经解剖完整率,从而提高术后面神经功能,而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具有微创、美观等特点,是值得考虑的方案之一。对于神经鞘瘤,在肿瘤完全切除的同时,因不可避免引起面神经解剖完整性的中断,建议一期行面神经功能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冻结步态为临床表现的基底节钙化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女性,75岁,退休教师,因"行走不利1年,加重2月"于2020年12月23日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步态异常、行走不利,近3个月在家中跌倒3次,均为活动时不慎滑倒。2个月前发现症状加重,出现明显的起步困难,紧张焦虑时加重,坐位或平躺时双下肢活动无受限。起步后初为小碎步,后为右下肢稍拖曳行走步态(与患者自身膝关节疼痛有关)。无小字征、嗅觉减退、尿便障碍及精神障碍,饮食睡眠正常。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否认遗传史。体检合作,问答切题,无语音语调异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无凝视麻痹及眼震颤。双侧额纹对称,伸舌居中。全身未见明显肌肉萎缩。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正常,膝反射正常,指鼻试验稳准,Romberg征阴性。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颈软,双侧巴氏征、布氏征、克氏征阴性。辅助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偶发房性早搏。动态血压曲线为杓型,血压有晨峰现象。震颤分析未见异常。颈胸腰椎间盘MRI示:颈椎、胸椎退变;腰椎退变伴椎间盘轻度膨出。颅脑MRI提示脑萎缩、慢性缺血灶、双侧基底节及小脑多发异常信号。头颅MRA未见异常。颅脑CT:双侧基底节及小脑钙化灶、老年脑改变(图1)。患者的兄弟姐妹及儿子共3人的颅脑CT均未发现钙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双侧颈内动脉斑块形成。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彩超未见异常。认知功能评估: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检验结果显示骨代谢六项、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甲状旁腺激素、风湿免疫抗体、尿钙磷、电解质、血常规、叶酸、维生素B 12测定、输血四项、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尿液分析、粪便常规均未见异常。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排除感染、代谢、中毒等因素后,临床诊断为Fahr病。入院后给予多巴丝肼片250 mg,3次/d(试验性用药1周);司来吉兰5 mg,2次/d(停用多巴丝肼片后试验性用药1周)。患者服药后2周根据冻结步态问卷结果显示冻结步态症状无明显变化(入院时完成第1次问卷调查,服用多巴丝肼片1周后完成第2次,服用司来吉兰1周后完成第3次)。出院至今电话随访1次(2021年8月),冻结步态症状较前自感轻微加重,继续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腓总神经"预松解"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神经麻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预松解"在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神经麻痹的应用。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骨科重度膝外翻畸形的患者20例(22膝)。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股骨远端外翻3°~5°截骨、腓总神经预松解、常规置换髌骨。检查和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LSUHSC评分)及相关肌肉的肌力情况,统计和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胫股角(FTA)、髋-膝-踝角度(HKA)、髁-髋角(CHA)、平台-踝角(PAA)。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本组患者获得18~55个月的随访,平均(38±8)个月。Krackow分型均为Ⅱ型。所有患者术后1 d、3 d、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小腿外侧、足背、第1趾蹼区感觉无减退或缺失,LSUHSC评分均为5分;胫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肌力无减退,均为5级。末次随访VAS评分、KSS评分、HSS评分、ROM、HKA、CHA、PA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602、-70.238、-82.455、-20.560、16.058、9.682、3.439,均 P<0.05)。下肢力线基本矫正,FTA值由术前31.7°±8.0°降低至末次随访的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725, P<0.05)。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翻修病例,无迟发性腓总神经麻痹者。 结论:腓总神经"预松解"对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TKA术后神经麻痹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