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血小板增多致假性高钾血症分析及报告流程改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严重的高钾血症是一项必须立即进行临床干预的紧急医疗事件,而假性高钾血症会干扰高钾血症的诊断,实验室应及时识别和处理以避免误诊误治.本文报道一则案例,患者因高血压随诊发现血清钾增高,随后因血钾结果异常多次于急诊和门诊就诊,经历了高钾-降钾-低钾-补钾的过程,最终确诊为血小板增多症导致的假性高钾血症.我们通过优化实验室信息系统自动识别血小板增高导致的假性高钾血症,同时改进此类样本检测结果的报告方式,以避免血小板升高引起假性高钾血症导致临床误诊误治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我国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实施现状。方法:2022年5月至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微信平台将调查问卷向参与调查的麻醉医生发送,系统自动记录调查情况。结果:共6 230名麻醉医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 160份,有效率为98.88%。参与问卷调查的麻醉医生分布于全国16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来自三级医院的比率为32.59%,二级医院的比率为67.41%,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率为9.8%。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在三级医院应用率高于二级医院(9.51% vs. 6.31%, P<0.05),在中医医院应用率高于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医综合医院(26.15% vs. 7.26% vs. 2.49%, P<0.05)。在参与调查的省份中,广东省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应用率最高(13.60%)。围术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麻醉医生中非药物治疗应用率最高(59.0%),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率最高(47.4%),大部分(68.1%)的麻醉医生是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选取中医适宜技术。围术期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麻醉医生认为中医适宜技术具有减少围术期恶心呕吐发生(66.8%)、减轻围术期疼痛(54.8%)、促进围术期胃肠功能恢复(49.8%)和减少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发生(47.0%)等功效;围术期未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缺少规范化的技术培训和相关指南(87.11%)、缺乏相关收费项目(58.30%)、操作者的技术水平(46.20%)、外科医生不支持(43.40%)、病人不配合操作(27.10%)。 结论:目前我国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率普遍较低,且不同省份、不同级别医院应用率差异较大。应该多渠道扩大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不断优化中医适宜技术的实施方案及指南,加强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决策树赋能的血液分析结果智能审核规则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血液分析检验结果人工智能(AI)审核规则。方法:纳入2019年8月1日至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患者血液分析数据18 474份,作为AI审核规则训练组,采集其对应的患者年龄、镜检结果、临床诊断信息,以血液分析报告参数、研究参数、报警信息等92个实验室参数作为AI审核规则的候选条件;依据镜检的人工审核作为审核标准,标注是否通过或拦截;采用决策树算法,通过高强度、多轮次及五折交叉验证,初步建立AI审核规则,通过设置重要病例必中,以优化AI审核规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AI审核规则与自动审核规则的假阴性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通过率等指标,评价AI审核规则性能。收集2023年11月1日至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12 475份住院患者血液分析数据作为验证组,将AI审核规则模拟用于结果审核,分析AI审核规则的性能指标,验证AI审核规则的性能。结果:AI审核规则由15项规则、17条参数构成,能够分辨计数和形态异常。与自动审核规则相比,AI审核规则的训练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通过率、正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分别为22.7%、1.6%、74.5%、1.3%、75.7%、97.2%、93.5%、94.7%、94.1,均优于自动审核规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且无重要病例漏检。验证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通过率、正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分别为19.2%、8.2%、70.1%、2.5%、72.6%、89.2%、70.0%、88.3%、78.1,与自动审核规则相比,假阴性率较低、假阳性率和召回率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利用机器学习的决策树算法建立并验证的血常规AI审核规则,能较稳定地识别、拦截与提示异常结果,与自动审核相比在血液分析检验结果报告中更加简便、高效、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多叶准直器对RapidPlan模型应用的剂量学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RapidPlan模型在不同多叶准直器(MLC)系统间的建模和拓展应用情况。方法:选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接受放疗的直肠癌患者的历史计划(配置为MMLC加速器)共81例和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接受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肺癌患者的历史计划(配置为HDMLC的加速器)共35例,分别训练M_ MMmlc和M_ HDmlc RapidPlan模型,测试它们在同种及另一种MLC计划上的应用效果。 结果:无论对于M_ MMmlc还是M_ HDmlc,两种MLC配置下RapidPlan对于相同病例在相同布野条件下生成的优化参数完全相同。将两种MLC配置下优化的计划分别归一至靶区满足最低处方要求后:(1)M_ MMmlc优化的两种MLC计划的平均DVH几乎重合,差异幅度不超过2%,PGTV靶区剂量适形性相似,但HDMLC的均匀性指数(HI)比MMLC低20%,除此之外的剂量学参数总体最大差异不超过0.97%;(2) M_ HDmlc优化的PTV与IGTV DVH的尾部:HDMLC高于MMLC。其余DVH几乎重合。HDMLC计划与MMLC计划相比具体剂量学参数表现为:PTV适形指数(CI)值低0.96%;HI值高1.75%;16项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中的9项前者表现更优;正常肺的V 5 Gy( P<0.05)、V 10 Gy、V 20 Gy( P<0.05)、D 1000 cm3均更低;脊髓最大剂量高2.07%,D 0.35 cm3高2.88%,D 1.2 cm3高3.99%( P<0.05)。 结论:RapidPlan模型在不同MLC之间展现了良好的拓展性和可共享性,HDMLC相对于MMLC的剂量学优势在肺SBRT患者的小体积肿瘤上有所体现,该差异可以作为未来自动计划设计选择MLC配置的一个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先验知识的宫颈癌自动计划模型泛化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先验知识的宫颈癌自动计划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及直肠癌的病例,探讨模型的泛化性。方法:收集179例盆腔部位不同处方剂量下的双弧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临床计划,其中处方剂量50.4 Gy的99例宫颈癌临床计划作为训练集建立RapidPlan模型,剩余80例临床计划分为4个验证组(处方剂量50.4 Gy的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临床计划各20例,为A、B组;处方剂量45 Gy的子宫内膜癌和直肠癌临床计划各20例,为C、D组),利用模型分别对4组中的临床计划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并得到自动计划,对比自动计划与临床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参数。结果:A、B、C、D组中自动计划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I)与临床计划相当,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组中自动计划的均匀性指数(HI)和 D2%均小于临床计划,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 Z=-3.248、-3.360、-2.329, P<0.05; D2%: Z=-2.987、-3.397、-2.442, P<0.05)。D组自动计划的HI和 D2%与临床计划相当,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保证PTV受量的同时,所有组中自动计划的OAR剂量学参数的平均值均低于临床计划。 结论:由宫颈癌临床计划建立的RapidPlan模型能够完成对不同处方剂量下子宫内膜癌及直肠癌的自动计划设计,初步证明了RapidPlan模型泛化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胃癌IMRT自动计划设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开发并评估一种针对治疗计划系统(TPS)的调强放疗(IMRT)无监督自动计划方案,使其能够模拟人工进行治疗计划的自动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已经完成放疗的25例胃癌患者资料,患者年龄40~60岁,其中训练集7例,测试集1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临床处方剂量标准45 Gy分25次,并接受飞利浦大孔径腹部CT扫描,扫描层厚为5 mm。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框架,提出一种多智能体优化决策网络(MOPN),对多个优化目标进行调整,从而模拟临床人工计划设计的过程。所有病例的自动计划方案均借助Eclipse脚本应用程序接口(ESAPI)进行代码编程,由MOPN模型自动生成。利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自动计划方案与人工计划方案在相关剂量学指标间的差异。结果:初始优化目标经过MOPN调整后,自动计划的平均得分由(576.1±221.2)分上升至(1852.8±294.9)分。与临床人工计划相比,MOPN自动计划在脊髓D max、肝D mean和肝V 5 Gy方面分别降低了21.4%、9.8%和11.5%。 结论:MOPN模型借助ESAPI工具完成了与TPS的数据互通,同时也实现了胃癌IMRT治疗计划的自动化设计。经过训练的MOPN模型可以模仿计划者在优化过程中的人为操作来调整多个目标,逐步改善计划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智能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的应用已经开始贯穿于冠状动脉CT成像的全流程,在工作流程的优化、图像质量、自动图像分割、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均展现了较大的潜力和优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需要通过优化AI算法、建立标准化多中心大数据库、实现多任务学习、进行临床试验提供临床循证证据,构建更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模型,全面提升AI赋能的心血管CT在疾病诊疗全流程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及青少年埋藏式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六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埋藏式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病例的临床特点、植入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ICD植入的6例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病因、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患儿年龄6岁5月龄~16岁2月龄,体重15.4~49.8 kg。其中3例为长QT综合征;1例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为肥厚性心肌病;另1例为心脏离子通道病。所有患儿植入前均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病史,且药物治疗无改善。ICD植入后3例患儿出现术后电风暴,分别给予氯丙嗪、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后好转,并调整ICD参数(关闭抗心动过速起搏、上调除颤阈值及除颤能量),接受心理干预;另3例患儿术后即接受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并优化ICD参数设置,按需进行心理辅导,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术后继续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密切随访。随访1个月~7年,至末次随访均存活,2例患儿曾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事件发生,ICD成功识别并除颤成功。结论:ICD植入术在儿童及青少年病例中具备可操作性,且能有效预防猝死发生。术后易出现电风暴, 合适的参数设置以及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配合、心理干预等有助于降低电风暴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动乳腺容积成像联合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对优化乳腺肿块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自动乳腺容积成像(ABVS)联合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对优化乳腺肿块乳腺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东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检查的乳腺肿块病例200例,入院后均行传统二维超声检查与ABVS联合ARFI检查,以病理为金标准,分析ABVS联合ARFI检查优化乳腺肿块BI-RADS分类的价值。结果:恶性肿块声触诊组织成像(VTI)分值及剪切波速度(SWV)均高于良性肿块(均 P<0.05),VTI评分cut-off值>3.45分时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曲线下面积(AUC)为0.990,约登指数最大时(0.938)对应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5.42%、98.46%;SWV值cut-off值>3.78 cm/s时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AUC为0.990,约登指数最大时(0.875)对应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2.16%、95.38%;以病理为金标准,常规二维超声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4个,与病理相符120个,≤4a分级64个,与病理相符31个,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78.43%、47.69%、69.27%;AFRI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0个,与病理相符142个,≤4a分级68个,与病理相符57个,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2.81%、87.69%、91.28%;ABVS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3个,与病理相符146个,≤4a分级65个,与病理相符58个,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5.42%、89.23%、93.58%;AFRI+ABVS联合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5个,与病理相符149个,≤4a分级63个,与病理相符59个,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7.39%、90.77%、95.41%。各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9.988、13.983、10.987、8.921、12.435,均 P<0.05)。 结论:ABVS联合AFRI可优化BI-RADS 4类乳腺肿块评级准确性,提高良恶性乳腺肿块鉴别准确率,可为早期检出乳腺癌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管电流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不同乳腺压迫厚度时管电流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方法:全数字乳腺摄影机中采用钼-铑靶滤过组合,对2~7 cm厚度的CDMAM模体选择适宜的管电压,不同管电流量下,进行手动曝光,参数(压迫厚度、管电压、管电流量)设定分别为2 cm、27 kVp、10~90 mAs,3 cm、29 kVp、20~120 mAs,4 cm、29 kVp、20~200 mAs,5 cm、30 kVp、40~220 mAs,6 cm、31 kVp、40~260 mAs和7 cm、32 kVp、80~280 mAs,计算图像影像质量因子(IQF)、对比噪声比(CNR),记录平均腺体剂量(AGD)。通过计算品质因子(FOM),找出各种厚度下最优管电流量及对应的AGD。根据2~7 cm压迫厚度下优化参数表和机器在各种厚度下自动曝光特性,列出2~7 cm厚度下自动曝光参数调整表。同时对不同厚度下IQF、CNR和AGD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CNR和管电流量进行曲线拟合。结果:在钼-铑靶滤过组合下,不同压迫厚度时,随着管电流量增加,AGD线性增加,FOM先增加后下降或平缓变化。AGD和CNR在2~7 cm厚度下均呈高度正相关, r值均>0.97, P均<0.01。AGD和IQF在2~6 cm时呈高度正相关, r值均>0.87, P均<0.01。参考IQF和FOM因子,不同压迫厚度下,管电压和管电流量适宜匹配参数分别为2 cm、27 kVp、20~30 mAs,3 cm、29 kVp、30~50 mAs,4 cm、29 kVp、80~100 mAs,5 cm、30 kVp、80~120 mAs,6 cm、31 kVp、100~140 mAs,7 cm、32 kVp、80~120 mAs。压迫厚度-自动曝光档的设置对应关系为2 cm-1档、3 cm-2档、4 cm-3档、5 cm-2档、6 cm-0档、7 cm--1档。 结论:不同乳腺压迫厚度下,具有适宜的管电流量范围,临床实践中应选择相应的自动曝光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