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功能模型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自我伤害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环境功能模型下深入了解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自我伤害的心理体验,旨在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干预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1年2—5月对14例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自我伤害行为认识偏差;心理情绪复杂:自我否认、自我厌恶,痛苦、绝望,满足、舒服感,羞耻感、病耻感,愧疚感;自我伤害的原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性格因素,精神障碍的症状因素;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服药依从性低,自我效能较低。结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自我伤害行为不容乐观,心理情绪负担较重,且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应进一步加强其自我伤害行为的干预与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我控制对健康行为改变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我控制在个体的健康行为改变过程和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朗。健康行为改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目标导向行为启动阶段、对抗习惯排斥阶段和习惯获得与保持阶段。已有的健康行为改变理论重点关注目标导向行为启动阶段与习惯行为的冲突,并指出厌恶情绪是抑制目标导向行为执行的关键机制,但忽视了行动实施和新行为获得阶段的作用机制。实际上,目标导向行为与习惯行为共同合作保证个体高效适应环境,但当目标导向行为开始习惯化时,旧习惯和新目标导向行为出现竞争关系,并引发冲突和厌恶感。自我控制发挥作用的核心阶段就在对抗习惯排斥阶段,一方面,通过冲突感适应直接辅助个体目标导向行为习惯化,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管理和刺激控制策略来缓解冲突感,间接辅助目标导向行为习惯化。未来仍需对自我控制影响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进一步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童年不良经历与青少年负性情绪:自我厌恶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童年不良经历对青少年负性情绪的影响中自我厌恶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收集人口学变量,应用童年不良经历问卷修订版、患者健康问卷、广泛焦虑障碍筛查问卷及自我厌恶量表于2022年5月1—30日在山东省日照市5所高中(90个班)和5所初中(60个班)进行调查,共得到7 012份青少年有效问卷。采用SPSS 22.0软件数据录入与分析,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人口学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各变量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AMOS 23.0检验变量间的中介作用与调节作用中的拟合程度及路径分析。 结果:(1)童年不良经历[0(2)分]与自我厌恶[3(10)分]( r=0.459, P<0.01)及负性情绪[2(4)分]( r=0.427, P<0.01),自我厌恶与负性情绪( r=0.566, P<0.01)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自我厌恶在童年不良经历与青少年负性情绪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256,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62.2%。(3)自我厌恶的中介路径受到性别的调节,相较于男生( Bsimple=1.641, t=25.355, P<0.05)而言,女生的童年不良经历对自我厌恶预测作用更大( Bsimple=2.428, t=39.585, P<0.05)。 结论:童年不良经历对青少年负性情绪具有预测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自我厌恶对负性情绪发挥中介作用,性别在中介路径中起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卒中残疾患者情绪障碍及相关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残疾患者情绪障碍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探索依据.方法 选取 2021 年 6 月—2023 年 4 月医院收治的 336 例脑卒中后残疾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自我厌恶量表、Barthel指数(BI)、伤残接受度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336份,回收有效问卷304份,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我厌恶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得分为 39.65±7.11 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工作状态的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总分与BI指数、伤残接受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I指数、伤残接受度总分、社会支持总分是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的影响因素,这5个因素能够预测53.1%的总变异.结论 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水平较高,医护人员应早期评估并识别自我厌恶水平高的脑卒中后残疾患者.其中女性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水平高于男性,年轻的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水平更高,BI指数(自理程度)得分低的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水平更高.因此,应给予女性、年轻、自理程度差的患者更多关注,增强其伤残接受度和社会支持水平,降低脑卒中后残疾患者的自我厌恶水平,加强对其健康信息支持并及时疏导负性情绪,鼓励患者亲友对患者增加实质性的援助与情感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青少年压力感知对执行功能的影响:自我厌恶和负性情绪的作用路径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 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发展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压力感知与执行功能密切相关,但其对青少年执行功能影响的路径尚不明确.目的 探究负性情绪和自我厌恶在青少年压力感知与执行功能之间的作用路径,以期为改善青少年的执行功能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5月1日—30日,选取山东省日照市5所高中和5所初中的7 734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使用自编调查表收集青少年的一般资料,采用压力感知量表(PSS)、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自评版(BRIEF-SR)、患者健康问卷(PHQ-4)和自我厌恶量表(SHS)分别评定青少年的压力感知水平、执行功能、负性情绪以及自我厌恶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各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Bootstrap方法检验自我厌恶和负性情绪在青少年压力感知与执行功能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 012份(90.66%).青少年BRIEF-SR评分与PSS、PHQ-4、SH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64、0.653、0.597,P均<0.01),PSS评分与PHQ-4和SHS评分均呈正相关(r=0.615、0.531,P均<0.01),PHQ-4评分与SHS评分呈正相关(r=0.566,P<0.01).青少年压力感知对执行功能影响的总效应为0.574(95%CI:0.555~0.594).青少年自我厌恶(间接效应值为0.160,95%CI:0.145~0.175)和负性情绪(间接效应值为0.143,95%CI:0.129~0.158)分别是压力感知与执行功能之间的作用路径,且自我厌恶-负性情绪是其链式作用路径(间接效应值为0.065,95%CI:0.058~0.073),分别占总效应的27.87%、24.91%、11.32%.结论 青少年压力感知既可以直接影响执行功能,也可以通过负性情绪与自我厌恶的独立路径或链式路径影响执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采取针对性干预改善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厌恶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得分(35.46±6.39)分,年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回避应对、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是自我厌恶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可预测总变异的49.6%.结论 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为中等偏高水平,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自我厌恶水平的评估和筛查,加强对年轻、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的干预,帮助患者减少其回避行为,并增强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从而降低其自我厌恶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亲子间科技干扰与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自我厌恶和社交敏感性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考察亲子间科技干扰和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174名初中生,采用生活事件中的科技干扰量表、自我厌恶量表、社交敏感性量表、智能手机成瘾量表分别测量其亲子间科技干扰、自我厌恶、社交敏感性、智能手机成瘾的程度.结果:(1)亲子间科技干扰、自我厌恶、社交敏感性、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两两显著正相关.(2)亲子间科技干扰不仅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具有直接预测作用,还能通过两条路径对智能手机成瘾产生间接影响,即自我厌恶的单独中介作用和社交敏感性的单独中介作用.结论:亲子间科技干扰可以通过自我厌恶和社交敏感性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厌恶启动后垂直空间隐喻加工的时间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和语义启动范式,探讨道德厌恶启动后对垂直空间隐喻加工的时间特征及其神经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河南省某高校22名健康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采用双字词启动范式,先呈现启动词(道德厌恶词、非道德厌恶词),然后再呈现目标词(屏幕上方的中性词、屏幕下方的中性词),要求被试对目标词的字形结构作判断.通过探讨不同组合在脑电指标上的差异来探讨其加工特征.结果 行为数据中正确率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交互作用显著(F=20.40,P<0.01).脑电数据中与非道德厌恶刺激[P2:(0.81±0.45)μV,N400:(-4.43±0.58)μV]相比,道德厌恶[P2:(-1.31±0.40) μV,N400:(-5.04±0.60)μV]启动后在屏幕下方的中性词出现后在相关脑区所诱发了更大的P2 (F=6.50,P<0.05)以及更大的N400 (F=10.73,P<0.01)波幅.结论 行为与脑电数据共同提示,与非道德厌恶相比,道德厌恶启动后与道德的空间隐喻表现出了较高的语义连接程度,不道德的空间隐喻则表现出较低的语义连接.个体通过更倾向于道德的空间隐喻,以缓解和释放厌恶感,保持良好的自我道德意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对网络游戏依赖儿童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网络游戏依赖儿童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10月来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诊治的112例网络游戏依赖儿童,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心理干预组2个对照组与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试验组.对照组各38例,试验组36例.药物治疗组患儿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10 mg,1次/d;心理干预组患儿予一般连续8周的心理谈话,直至出院;试验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认知重建、想象辩论、自我暗示、自我提醒的认知疗法和行为契约、行为强化、行为消退、厌恶刺激、自我约束为主的行为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4周末和8周结束后,应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应付方式问卷(CS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儿各因子得分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2周末及8周结束时,试验组CIA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和心理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9、2.03,P均<0.05;t =2.72、2.72,P均<0.01);试验组CSQ应付方式问卷中的幻想、自责和退避3因子在治疗2周末、8周末的评分试验组低于2个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99、3.78、2.15,P均<0.05;t =2.64、4.20、3.72,P均<0.01);试验组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高于2个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9、2.43;t=5.31、2.25,P均<0.01);试验组合理化因子评分在不同阶段与2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CL-90总分在试验组和2个对照组之间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5、4.31,P均<0.01).2个对照组之间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为主的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儿童网络游戏依赖的干预有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我厌恶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效度和信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检验自我厌恶量表中文版(SDS-C)在我国大学生中的因子结构、效标效度和信度.方法:524名大学生完成SDS-C、自尊量表(SES)、自我和谐量表(SCCS)、特质愤怒量表(TAS)、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BDI-Ⅱ-C)及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AS)、认知方式问卷(CSQ)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测试;两周后方便抽取87名大学生完成SDS-C重测.结果:①平行分析结果提示SDS-C在大学生中为单因子结构;探索性因素分析提示,单因子结构各条目因子负荷在0.39-0.71之间,除外条目17因子负荷为0.28(<0.30);②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比较原量表2因子结构和删除条目17后的单因子结构模型拟合指标和2因子模型因子间相关系数,结果显示2个因子模型拟合指标结果类似,但2因子模型2个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94,提示单因子模型拟合数据更为合理且简约;③效标效度:SDS-C总分与SES总分呈高度负相关(r=--0.61,P<0.01),与SCCS自我与经验之间不和谐维度呈中等正相关(r=0.39,P<0.01),与TAS、BDI-Ⅱ-C及系列不良认知量表(DAS总分、CSQ内化维度和CERQ自我责难分量表)得分均呈低的正相关(r=0.12-0.27,Ps<0.05);④信度:SDS-C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4,重测相关系数为0.74(P<0.01).结论:SDS-C在我国大学生中为单因子结构,得分能够恰当地测量到我国大学生的自我厌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