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6—9月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造口门诊的390例结直肠癌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肠造口自我管理问卷、心理韧性量表、伤残接受度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管理、心理韧性和造口接受度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结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97%(386/390)。结果: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的自我管理得分为(99.07±12.40)分,心理韧性得分为(69.43±9.76)分,造口接受度得分为(82.00±10.56)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管理得分与心理韧性、造口接受度得分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640、0.727, P<0.01)。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造口术后时间、TNM分期、术后放化疗情况、心理韧性和造口接受度是结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医护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同伴支持为中心的TTM理论下路径式护理对颜面部烧伤患者自尊、希望水平和伤残接受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同伴支持为中心的行为转变(TTM)理论下路径式护理对颜面部烧伤患者自尊、希望水平和伤残接受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中心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颜面部烧伤患者83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以同伴支持为中心的TTM理论下路径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自尊感、希望水平、伤残接受度及负面情绪。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精神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自尊量表(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希望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伤残接受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同伴支持为中心的TTM理论下路径式护理可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提升自尊感、希望水平及患者伤残接受水平,降低负面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焦点解决模式心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心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5—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焦点解决模式心理干预。采用伤残接受度量表(ADS)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比较两组入院时、出院3个月和6个月后的伤残接受度水平和生活质量。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2例,最终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纳入98例患者。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ADS、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ADS、SS-QOL评分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焦点解决模式心理干预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和生活质量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烧伤患者的心理弹性及伤残接受度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的生命质量、心理弹性、伤残接受度现状,并探讨心理弹性及伤残接受度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伤残接受度量表修订版(ADS)、中文版精简烧伤健康量表(BSHS-B),对315例烧伤康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烧伤患者心理弹性总分为(57.12 ± 14.34)分,伤残接受度总分为(78.20 ± 9.99)分,生命质量总分为(128.29 ± 37.26)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烧伤患者的心理弹性总分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 r值为0.646, P<0.01);烧伤患者的伤残接受度总分与生命质量总分呈正相关( r值为0.846, P<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伤残接受度总分、烧伤严重程度、睡眠状况、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是影响烧伤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预测因素。 结论:应高度关注烧伤患者的生命质量,对于高危患者尽早发现其心理问题并给予合理的干预,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和伤残接受度水平,进而提高其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灵性护理需求现状及其与伤残接受度、病耻感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灵性护理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与伤残接受度、病耻感的相关性,以期为构建针对性的灵性护理干预方案提供借鉴。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共351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使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患者对护士提供灵性护理的需求量表(NSTS)、伤残接受度量表(ADS)及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SCI)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灵性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灵性护理需求总分为(30.15 ± 6.46)分,条目均分为(2.51 ± 0.78)分。5个维度中,条目均分最高的是营造良好氛围(3.10 ± 0.98)分,最低的是帮助宗教修行(1.65 ± 0.70);伤残接受度总分为(81.94 ± 13.86)分;病耻感总分为(64.03 ± 14.28)分,灵性护理需求总分与伤残接受度总分呈正相关( r=0.703, P<0.01),与病耻感总分呈负相关( r=-0.516, 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居住地、病程、伤残接受度及病耻感是其灵性护理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t值为-13.26~13.56,均 P<0.01),可解释总变异的52.5%。 结论: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灵性护理需求处于中等水平。建议护士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特征制订针对性的灵性护理措施,提高其伤残接受度,降低其病耻感水平,从而满足其灵性护理需求,实现其灵性安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社会隔离的概念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社会隔离概念的定义及内涵.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INAHL,Scopus,APA PsycNet,Embase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包括自建库至2023年12月期间与脑卒中社会隔离相关的研究,依据纳入标准选取文献,采用Walker和Avant的经典概念分析方法对概念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31篇文献,分析确定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社会隔离的定义属性为自我隔离、病耻感、疏离感、缺乏社会网络;前因分为社会人口学因素、伤残接受度、社会互动、脑卒中史;结果 为影响患者认知、导致不良健康结局和生活质量降低.结论 通过概念分析,正确理解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社会隔离的定义属性,有利于预防、识别社会隔离,改善社会隔离后果,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96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伤残接受度量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量表得分为(65.63±11.30)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的主要因素为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对病情了解情况(P<0.05),自我管理能力与其伤残接受度呈正相关(r=0.557,P<0.01),社会支持度与其伤残接受度呈正相关(r=0.363,P<0.05),焦虑与其伤残接受度呈负相关(r=-0.665,P<0.01).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接受水平较低,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社会支持呈正相关,与焦虑呈负相关,医务人员应给予重视,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促进伤残接受度水平的提高,改善其身心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青年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分析青年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调查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就诊的300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伤残接受度及生活质量.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青年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以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伤残接受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青年脑卒中患者对身体形态的从属性评分最低,且其伤残接受度处于中等偏低接受水平,中、低接受水平占比较高;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得分与伤残接受度评分呈正相关(r>0,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患病至就诊时间、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分型、改良Rankin评分、SS-QOL评分均为青年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青年脑卒中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有待提高,其影响因素较多,且SS-QOL评分与伤残接受度评分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脑卒中残疾患者情绪障碍及相关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残疾患者情绪障碍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探索依据.方法 选取 2021 年 6 月—2023 年 4 月医院收治的 336 例脑卒中后残疾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自我厌恶量表、Barthel指数(BI)、伤残接受度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336份,回收有效问卷304份,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我厌恶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得分为 39.65±7.11 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工作状态的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总分与BI指数、伤残接受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BI指数、伤残接受度总分、社会支持总分是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的影响因素,这5个因素能够预测53.1%的总变异.结论 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水平较高,医护人员应早期评估并识别自我厌恶水平高的脑卒中后残疾患者.其中女性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水平高于男性,年轻的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水平更高,BI指数(自理程度)得分低的脑卒中后残疾患者自我厌恶水平更高.因此,应给予女性、年轻、自理程度差的患者更多关注,增强其伤残接受度和社会支持水平,降低脑卒中后残疾患者的自我厌恶水平,加强对其健康信息支持并及时疏导负性情绪,鼓励患者亲友对患者增加实质性的援助与情感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伤残接受度与应对方式及抑郁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伤残接受度与应对方式及抑郁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019 年 5 月至 2022年 6 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 96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残疾接受度量表(ADS-R)、医学应对量表(MCMQ)、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患者伤残接受度、应对方式、抑郁程度,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合并功能障碍器官个数、肢体麻木状况、年龄、职业不同的患者ADS-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6 例患者中,伤残接受度为低度的有 29 例,中度有 52 例,高度有 15 例.其中屈服应对、回避应对、SDS评分中,高度接受患者<中度接受患者<低度接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对应对评分中,高度接受患者>中度接受患者>低度接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DS-R评分与屈服应对评分、回避应对评分、SD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面对应对评分呈正相关(P<0.05).SDS评分与屈服应对评分、回避应对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面对应对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ADS-R评分越高,屈服应对评分、回避应对评分、SDS评分越低,面对应对评分越高.临床上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在提高患者ADS-R评分的同时,改善其应对方式与抑郁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