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臭虫侵害及处置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了解上海市臭虫侵害及处置现状,为臭虫的科学、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健康促进协会的会员单位开展臭虫侵害及处置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单位基本信息、臭虫处置经历、发现臭虫的环境类型、主要处置部位、主要处理方法、主要施用药物及剂型、处置结束有无效果的评估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116家机构中有78家(67.24%)开展过臭虫处置,其中近3年有29.49%的机构处置臭虫不少于5次.臭虫侵害的主要环境类型为宿舍(46.96%)、宾馆(18.78%)和居民户(20.44%),养老院、监狱看守所、交通工具等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臭虫侵害.臭虫侵害的主要部位为床架/床板/床垫(32.42%),其次为席子(棕梆)(19.63%).药物喷洒为最常用的臭虫控制方法(98.72%),其次为高温蒸汽(11.54%).药物喷洒使用的药剂主要为拟除虫菊酯类(69.23%)、烟碱类(60.26%)和有机磷类(42.31%);使用的剂型主要为悬浮剂(55.13%),其次为可湿性粉剂(43.59%)和乳油(43.59%).89.74%的公司处置结束后开展控制效果评估,且控制效果满意.[结论]上海市臭虫侵害较为普遍,宿舍、宾馆和居民户等为臭虫侵害高发场所,床架、床板、床垫是易侵害部位.在处理臭虫时应综合使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提升臭虫防控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梨冠网蝽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臭虫次目科级水平的系统发育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为探究梨冠网蝽Stephianitis nashi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臭虫次目(Cimicomorpha)科级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梨冠网蝽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选择已知的臭虫次目150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作为内群,选择蝽次目(Pentatomomorpha)2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作为外群,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重建臭虫次目科级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梨冠网蝽的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OP650254)全长为 15 045 bp,包含37 个基因[13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和一段非编码控制区.13个PCGs中除nad5的起始密码子为ATC外,其余PCGs的起始密码子都是ATT,ATA或ATG;cox2和nad4l具有不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其余11个PCGs为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AA或TAG.所有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rRNA基因rrnL全长1 237 bp,A+T含量为81.08%;rrnS全长为763 bp,A+T含量为82.04%.ML和BI构建的臭虫次目的系统发育关系是基本一致的;网蝽科(Tingidae)、臭虫科(Cimicidae)、榈蝽科(Thaumastocoridae)、盲蝽科(Miridae)、丝蝽科(Plokiophilidae)、驼蝽科(Microphysidae)、捷蝽科(Velocipedidae)、花蝽科(Anthocoridae)、姬蝽科(Nabidae)、粗股蝽科(Pachynomidae)和瘤蝽科(Phymatidae)均为单系群,而猎蝽科(Reduviidae)为非单系群,网蝽科与榈蝽科和猎蝽科部分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本研究利用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臭虫次目的系统发育关系,支持猎蝽科为非单系群,其他11个科为单系群,有利于更加全面对臭虫次目系统发育和线粒体基因组学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臭虫击倒抗性基因突变检测及抗性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近20 多年,臭虫(Cimex spp.)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常见的卫生害虫,其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但很多种群发现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gene,kdr)基因突变的存在以及抗药性.监测kdr的发生频率以及不同种群对农药的抗性对臭虫有效防治很重要,但我国对臭虫种群的抗药性报道很少.本试验采用点滴法测定了 1 个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野外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呋虫胺、吡虫啉、噻虫嗪和高效氯氰菊酯等5 种药剂的毒性及抗性水平,使用区分剂量快速鉴定抗性方法对2 个温带臭虫和2 个热带臭虫Cimex hemipterus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检测,此外用PCR方法检测8 个臭虫地理种群(1 个温带臭虫实验室种群,1 个温带臭虫野外种群和6 个热带臭虫野外种群)174 个个体的kdr突变频率.点滴法结果表明,5 种杀虫剂对温带臭虫的毒性是吡虫啉和呋虫胺>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效氯氰菊酯,测试的野外温带臭虫种群仅对噻虫嗪无明显抗性.热带臭虫2 个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均远高于温带臭虫.在温带臭虫的实验室种群中未检测到突变,在野外种群中检测到了V419L和L925I突变,可分为 2 种基因型类型(A:无突变位点;B:同时有L925I和V419L),而在热带臭虫的6 个种群检测到M918I和L1014F突变,只有 1 种基因型类型,即M918I和L1014F双位点突变.温带臭虫1 个野外种群及热带臭虫6 个野外种群kdr突变的存在与臭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密切关联.基于kd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推测我国臭虫种群广泛存在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聚四氟乙烯对温带臭虫爬行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温带臭虫Cimex lectularius L.是一种重要的卫生害虫,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目前有关该虫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喷洒化学杀虫剂为主,而杀虫剂的使用不当极易导致该虫抗药性的产生或进一步加重,还将对人身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探索高效、安全的防治方法成为当前温带臭虫防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行为观察法评估了高分子聚合物-聚四氟乙烯对温带臭虫垂直和水平爬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四氟乙烯涂层宽度的增加,温带臭虫的垂直攀爬能力逐渐降低,当涂层宽度为6cm时可100%阻隔温带臭虫垂直攀爬,且涂层的持效期可达112 d以上.而聚四氟乙烯涂层无法阻止温带臭虫的水平扩散.研究结果可为温带臭虫的高效、安全物理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铁路旅客列车臭虫防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臭虫生态习性和客车环境特点,分析铁路客车臭虫的侵害与分布,针对铁路旅客列车臭虫防治研究的进展与现况,探讨适合铁路客车臭虫防治工作的方法、思路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旅客列车臭虫侵害事件的处理经过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12月7日海拉尔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辖的旅客列车发生一例臭虫叮咬旅客事件,经过专业人员的紧急处置和4周的跟踪监测,未再发现臭虫,有效地控制了旅客列车臭虫的危害,杜绝了臭虫滋扰旅客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NA条形码技术在臭虫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准确鉴定臭虫样品,为制定和实施有效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联合利用形态学鉴定和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 Ⅰ)基因片段遗传距离的DNA条形码技术对山东省泰安市某学校发现的臭虫样品进行鉴定.结果 臭虫样品的前胸背板宽约为身长的1/2,与温带臭虫的特征相符.遗传距离分析显示,实验样品与温带臭虫的遗传距离为0~1.3%,与热带臭虫的遗传距离为27.6%~28.0%.结论 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分析结果均表明该实验样品为温带臭虫.臭虫通常是群居生活,且易于借助人类活动进行传播,长期、合理的防制是减少或避免臭虫危害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起旅客列车臭虫侵害应急处置与控制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一起旅客列车臭虫侵害的应急处置和控制效果观察,为铁路旅客列车臭虫侵害应急处理和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9月采用目测法对旅客列车进行臭虫侵害调查;阳性车厢卧具用60℃以上高温单独洗涤处理;车辆运行期间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进行药物处理,车辆甩挂后采用高氯·辛硫磷可溶性液剂进行处理;分别于第3、6和12个月后跟踪观察防制效果.结果 施药前发现臭虫147只,施药后第3天降至21只,下降率为85.71%,第6天降至6只,下降率为95.92%,第15天未发现臭虫,下降率为100%.第1次应急处理后,后续无臭虫叮咬乘客事件发生,持续跟踪观察1年,未发现臭虫.结论 在处理好车厢卧具备品的前提下,使用菊酯类杀虫剂进行药物细致处理,可以防止臭虫继续叮咬乘客,运营期间连续处理,甩车后用有机磷类卫生杀虫剂全面消杀,可以彻底控制臭虫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山区铁路旅客列车臭虫侵害调查与防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总结山区铁路旅客列车臭虫侵害情况与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管内某区间运行的旅客列车臭虫监测和杀灭资料,进行臭虫侵害调查,对比分析不甩车应急杀虫和甩车终末杀虫的防治效果.结果 染虫车厢类型为卧铺,车体侵害率66.67%,车厢侵害率11.11%,臭虫藏匿点下铺占9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78,P<0.005).一年间甩车终末杀虫法复发率3.13%,不甩车应急杀虫复发率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7,P<0.01).结论 臭虫车体和车厢侵害率高于国内有关报道,甩车终末杀虫法复发率略高于国内报道的热力仓杀灭法,不甩车应急杀虫法复发率高于国内报道的不甩车应急处理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热带臭虫及温带臭虫形态与分子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近似种热带臭虫与温带臭虫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方法.方法 2017年7月在深圳市某大学集体宿舍和山东省泰安某大学集体宿舍分别发现并采集到热带臭虫和温带臭虫.比较热带臭虫与温带臭虫外部形态特征及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COI)基因、16S rDNA和核糖体基因28S rDNA、ITS2的序列,构建(Neighbor-Joining,NJ)进化树.结果 虽然热带臭虫与温带臭虫成虫的外部形态相似,但仍可以从前胸背板、翅基、足和腹部的细微特征区别进行鉴定,COI、16S rDNA、28S rDNA、ITS24个基因的DNA序列种内差异均<2%,种间差异均>2%,在构建的4个基因NJ进化树中,2个种均能各自聚为一支,且支持率均达100%.结论 热带臭虫和温带臭虫成虫可以利用外部形态鉴定,并能用常规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鉴定.形态和分子相结合的鉴定方法,为仅依赖形态特征难以区分的近似种的鉴定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