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目的 统计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前后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和耐药率变化.方法 比较2017-2019年(疫情前)和2020-2022年(疫情后)两个阶段6种细菌的耐药性变化.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结果 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升高(40.1%对27.9%,P<0.01),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降低(1.9%对3.1%,P<0.05),其他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疫情暴发前后,多重耐药菌均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样本(78.4%对78.5%).疫情后ICU多重耐药菌总检出率明显高于疫情前(53.1%对35.5%,P<0.01).较疫情前,疫情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下降(3.5%对15.7%,P<0.01),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降低,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降低(39.2%对50.1%,P<0.01),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降低(1.2%对2.7%,P<0.01).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基本保持稳定,疫情暴发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下降,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下降趋势,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和耐药率显著增加,仍需加强院感防控管理,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
72株纹带棒状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及其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20年7月—2022年9月临床分离纹带棒状杆菌72株,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细菌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相关基因gyrA并进行测序以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PCR扩增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X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phA1并进行测序分析.病史资料分析纹带棒状杆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均100%敏感,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及莫西沙星均100%耐药,对青霉素(87.5%)、头孢吡肟(95.8%)、美罗培南(95.8%)、甲氧苄啶-磺胺甲唑(90.3%)、红霉素(98.6%)和克林霉素(98.6%)的耐药率较高,对庆大霉素(25.0%)、四环素(30.6%)和利福平(23.6%)耐药率较低.PCR及DNA测序结果显示,3株纹带棒状杆菌发生gyrA基因单点突变(Ser87Val),67株发生双突变(Ser87Phe、Asp91Ala或Ser87Tyr、Asp91Ala),2株发生三位点突变(Ser87Phe、Ala88Pro和Asp91Ala),其中三位点突变是本研究首次发现的突变模式.所有的纹带棒状杆菌均检出ermX基因,aphA1基因检出率为43.1%.病史资料结果显示,72株纹带棒状杆菌主要分离自ICU(占65.2%),标本来源以下呼吸道标本为主(占91.6%),患者平均年龄(68.0±15.3)岁,感染和定植患者比例分别占72.2%(52/72)和27.8%(20/72),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长≥28 d、合并脑出血、意识障碍及病情恶化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院临床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
2019~2021年某三级综合医院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某三级综合医院的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院内感染监控提供指导。方法:从本院检验系统中筛选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泌尿道感染患者的4 748例尿标本培养结果,回顾性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4 748例尿培养标本共分离出1 02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12株(79.14%),革兰阳性菌210株(20.47%),真菌4株(0.39%)。病原菌占比前5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610株(59.45%)、屎肠球菌81株(7.89%)、粪肠球菌76株(7.41%)、肺炎克雷伯菌60株(5.85%)、彭氏变形菌51株(4.97%);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2%,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10%;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的耐药率<10%,屎肠道球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红霉素等的耐药率>9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类、呋喃妥因的耐药率<1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结论:泌尿道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屎肠球菌、粪肠球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有利于掌握本地区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可降低和控制细菌耐药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品与环境中豚鼠气单胞菌系统发育分析以及毒力和耐药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食品与环境中49株豚鼠气单胞菌菌种鉴定、毒力与耐药性检测。方法:VITEK、API 20NE生化鉴定, gyrB、 rpoD系统发育分析;PCR检测 act、 alt、 ast、 lip、 ahp、 aerA、 hlyA、 ompA1、 fla基因;AST-GN16药敏试验。 结果:生化鉴定为豚鼠/嗜水气单胞菌株54株,经系统发育分析豚鼠气单胞菌49株,嗜水气单胞菌4株,中国台湾省气单胞菌1株。毒力基因 alt、 lip、 ompA1、 fla、 act、 aerA、 hlyA检出率依次为100.00%、100.00%、79.59%、14.29%、2.04%、2.04%、2.04%,未检出 ast、 ahp;存在4种毒力基因组合,优势组合为 alt/ lip/ ompA1(32/49)。豚鼠气单胞菌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安曲南耐药率依次为79.59%、14.29%、10.20%、6.12%、4.08%、4.08%、2.0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替加环素、呋喃妥英均敏感;2株多重耐药菌株。 结论:gyrB、 rpoD可有效鉴定豚鼠/嗜水气单胞菌, rpoD可区分近亲缘关系豚鼠与中国台湾省气单胞菌;所有豚鼠气单胞菌均携带2种以上毒力基因,1株环境源菌携带7种毒力基因;青霉素类普遍耐药,产生β-内酰胺酶是最主要耐药机制;未发现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呋喃类耐药菌株;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存在多重耐药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中心六年儿童脓毒性休克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脓毒性休克临床特点及血培养阳性菌耐药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7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血培养阳性菌株及药敏结果。结果:127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出134株细菌或真菌,以革兰阴性菌株为主,占67.16%(90/134)。革兰阴性菌中以流感嗜血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38.81%(52/134)和20.15%(27/134),而革兰阳性菌中以肺炎链球菌为主,占8.21%(11/134),真菌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10.45%(14/134)。患儿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静脉血糖及动脉血乳酸较正常值均明显升高;革兰阳性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革兰阴性菌感染及真菌感染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降钙素原在革兰阴性菌感染时升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革兰阳性菌株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均敏感,但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仅有50%。革兰阴性菌株的耐药性相对较高,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仅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到50%;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类及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敏感率高,仅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阿米卡星和复方磺胺甲 唑的耐药率为50%。真菌菌株不多,大部分抗真菌药物对血培养阳性真菌均有效。 结论:儿童脓毒性休克患儿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对一般抗生素耐药性较高,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其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链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链球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28例链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链球菌血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情况。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28例患者中,>60岁患者109例(85.2%),115例(89.8%)合并一种以上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居前的是皮肤软组织(62例,48.4%)、呼吸系统(30例,23.4%)和消化系统(12例,9.4%)。73例(57.0%)白细胞计数升高,97例(75.8%)降钙素原升高,122例(95.3%)C-反应蛋白升高,26例(20.3%)血小板计数降低。主要菌种为停乳链球菌51株(39.8%)、无乳链球菌25株(19.5%)和肺炎链球菌8株(6.2%)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停乳链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和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左氧氟沙星和氯霉素耐药率均<10.0%;无乳链球菌对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头孢噻肟耐药率均<10.0%。结论:老年人是链球菌血流感染的高危人群,皮肤软组织是主要原发感染灶。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可作为链球菌属血流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在蛋白尿合并梅毒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蛋白尿合并梅毒患者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诊断肾脏病理类型及治疗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肾内科收治的临床表现有蛋白尿同时合并梅毒的患者共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抗M型PLA2R抗体的表达,并将患者分为血清抗M型PLA2R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驱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和血白蛋白水平,观察患者肾脏病理组织改变特点,以及驱梅治疗预后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20例患者中,15例符合膜性肾病的病理变化,2例符合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变化,3例符合IgA肾病的变化。血清抗M型PLA2R抗体表达阳性和阴性的患者各10例。阳性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的比例(10/10)高于阴性组(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30, P=0.003)。阴性组患者行驱梅治疗1个月后,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为(269.4±212.6) mg,血白蛋白为(39.4±4.0) g/L;阳性组分别为(4 988.5±2 706.9) mg和(26.2±7.3)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496、5.008,均 P<0.01)。阴性组中5例临床诊断为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的患者,经治疗后均完全缓解,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而阳性组患者临床诊断均为原发性膜性肾病,除苄星青霉素治疗外,6例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联用糖皮质激素,该例患者出现满月脸,治疗后病情均有所缓解。 结论:梅毒相关性肾病的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为主,血清抗M型PLA2R抗体检测可初步预测该类患者的肾病病理类型;膜性肾病且血清抗M型PLA2R抗体表达为阴性的患者,在及时行驱梅治疗后,可促进肾病的缓解,避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泡灌洗液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模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16年至2018年我国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肺泡灌洗液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0家三级医院收治的年龄<18岁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肺泡灌洗液标本,培养分离获得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最低抑菌浓度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菌株来源科室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共收集肺泡灌洗液阳性分离菌株1 2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06株(47.7%),革兰阳性菌628株(49.4%),真菌37株(2.9%)。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466株,36.7%)、鲍曼不动杆菌(214株,16.8%)、金黄色葡萄球菌(162株,12.7%)、肺炎克雷伯菌(105株,8.3%)、流感嗜血杆菌(94株,7.4%)、铜绿假单胞菌(79株,6.2%)、洋葱伯克霍尔德菌(67株,5.3%)和大肠埃希菌(47株,3.7%)。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来源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80.1%,428/534),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最常见(37.3%,199/534);非ICU来源菌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70.8%,522/737)。ICU和非ICU来源菌株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45.1%(23/51)和43.2%(48/111),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0.9%(6/55)和18.5%(76/411),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7.3%(43/75)和33.3%(10/30)。ICU来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于非ICU来源菌株[49.1%(27/55)比25.0%(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8, P=0.046)。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7.0%(8/47),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76.6%(164/214)。78株流感嗜血杆菌分离自非ICU患儿标本,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57.4%(54/9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均分离自ICU患儿标本,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3.4%(9/67)、3.0%(2/67)、0(0/67)和9.0%(6/67)。 结论:肺炎链球菌依然是我国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是ICU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主要的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均较高,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临床经验治疗中应结合临床背景选择合适的初始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现状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现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12月1日500例老年SAP患者的临床资料,送检合格痰标本500份,根据痰培养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病原菌46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70株(58.70%),革兰阳性菌120株(26.09%),真菌70株(15.21%);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较高,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情严重程度、是否有侵入性操作、年龄、性别、活动能力、是否有基础性疾病、营养状况、脑卒中种类是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老年SAP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多样,且经常合并多种耐药菌。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引发老年SAP的危险因素制定干预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对早期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结果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对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RPR/TRUST)转阴率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评估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使用RevMan5.3软件分析患者RPR/TRUST转阴率。结果:共纳入14个病例对照研究1 160例梅毒患者,联合组585例,单用组575例。结果显示,联合组血清RPR/TRUST转阴率明显高于单用组[ OR=3.70,95% CI(2.71,5.06), P < 0.001]。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 OR=3.68,95% CI(2.26,5.98), P < 0.001]、6个月[ OR=3.11,95% CI(2.26,4.27), P < 0.001]及12个月时[ OR=4.35,95% CI(2.81,6.73), P < 0.001]RPR/TRUST转阴率均高于单用组。 结论:与苄星青霉素相比,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能更有效地促进血清RPR/TRUST转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