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引起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ICIs治疗后出现皮肤irAE的NSCLC患者3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直至死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功能状态评分、病理类型、驱动基因类型、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实验室检验结果、皮肤irAE情况、治疗方案。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布的第5版不良反应事件通用术语标准对皮肤irAE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皮肤irAE患者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比较不同类型皮肤irAE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34例NSCLC患者中G1~G4级皮肤irAE均有发生,分别有26例(76.5%)、6例(17.6%)、1例(2.9%)、1例(2.9%)。类型包括斑丘疹、瘙痒症、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白癜风、苔藓样皮炎、皮肤色素沉着、大疱性皮损和重叠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TEN)。G2级及以上组中性粒细胞数高于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5±2.63)×10 9/L比(4.06±1.79)×10 9/L, t=2.58, P<0.05]。单纯表现为RCCEP、斑丘疹、瘙痒症患者的PFS分别为(7.94±3.49)个月、(14.21±9.59)个月、(17.95±11.8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4, P=0.015)。接受全身和(或)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皮疹均有好转,只有3例(8.8%)后续暂停ICIs使用。暂停ICIs使用患者的PFS与继续使用ICIs患者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1±4.01)个月比(12.74±9.07)个月; t=0.36, P=0.720]。因皮肤irAE接受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5±7.15)个月比(13.43±9.76)个月; t=0.68, P=0.504]。 结论:ICIs治疗NSCLC可引起斑丘疹、瘙痒症、RCCEP、白癜风、皮肤色素沉着、大疱性皮损等不同类型的皮肤irAE。严重程度分级越高,中性粒细胞水平越高。发生斑丘疹、瘙痒症、RCCEP患者中,瘙痒症患者PFS最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泛发性苔藓状淀粉样变1例国内首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国内报道首例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泛发性苔藓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男,70岁,躯干、四肢广泛丘疹伴瘙痒23年。皮肤科检查:躯干、右胫前、双上臂外侧见弥漫性粟粒至绿豆大小褐色半球形丘疹,质硬。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未见异常。下肢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真皮乳头可见均一红染的团块状物质。免疫组化刚果红染色阳性。瘙痒数字量表评分10分。诊断:泛发性苔藓状皮肤淀粉样变。治疗:皮下注射度普利尤单抗,首次600 mg,之后每2周注射300 mg。治疗第2周时,瘙痒即明显缓解,14周时皮损开始明显消退,18周时前胸、腹部皮疹基本消退,腰背部、四肢皮疹明显消退。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拟马菊止痒方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湿热蕴肤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自拟马菊止痒方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湿热蕴肤证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8年5月本院门诊特应性皮炎湿热蕴肤证患儿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自拟马菊止痒方。2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儿苔藓样变、抓痕、渗出结痂、红斑单个皮损症状进行评分;采用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评分指数(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 Index, SCORAD)评价皮损严重程度,采用皮肤多功能检测仪检测经表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情况及角质层含水量、皮肤油脂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IL-17、IL-33、IgE水平;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40/43)、对照组为74.4%(32/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42, P<0.01)。观察组治疗后苔藓样变、抓痕、渗出结痂、红斑评分及SCORAD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630、8.779、6.352、5.264、9.115, P<0.05或 P<0.01),血清IL-17、IL-33、Ig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358、19.285、135.049, P值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TEWL[(9.77±2.37)g/h?cm -2比(20.53±3.89)g/h?cm -2, t=5.073]情况低于对照组( P<0.01),角质层含水量[(27.16±5.06)%比(13.83±2.71)%, t=-8.552]、皮肤油脂含量[(124.20±3.29)μg/cm 2比(90.17±2.36)μg/cm 2, t=-21.173]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2/43)、对照组为23.3%(2/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437, P<0.05)。 结论:自拟马菊止痒方联合氯雷他定片可有效缓解特应性皮炎湿热蕴肤证患儿的皮损症状,改善皮肤屏障功能,降低血清IL-17、IL-33、IgE水平,且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伊匹木单抗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挖掘伊匹木单抗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11年3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以伊匹木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0版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挖掘伊匹木单抗AE风险信号,报告数≥3、 ROR≥2且其95%置信区间( CI)下限>1的AE定义为风险信号,对相关PT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纳入分析的AE报告共12 329例,涉及1 915个PT,采用 ROR法获得268个风险信号(PT),涉及21个SOC。报告数居前10位的PT为腹泻、结肠炎、皮疹、发热、垂体炎、肾上腺功能不全、食欲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脏疾病、脱水,均为说明书中常见AE。信号强度居前10位的PT为垂体炎、淋巴细胞垂体炎、免疫介导性皮炎、免疫介导的肾上腺功能不全、垂体功能减退、免疫介导的肝脏疾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免疫介导性脑炎、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和免疫介导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涉及的SOC分别为内分泌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肝胆系统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共36个PT在药品说明书中未收录,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为颅内肿瘤出血、放射性坏死、恶性胸腔积液、肺部肉芽肿、苔藓样角化病。 结论:伊匹木单抗的主要AE为腹泻、结肠炎、皮疹等。该药还可能导致颅内肿瘤出血、放射性坏死、恶性胸腔积液等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反应,临床实践中应予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肉芽肿为病理改变的二期梅毒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39岁,5个月前生殖器出现黄豆大小丘疹,逐渐发展为无痛性溃疡,后自行愈合。2个月前躯干、四肢出现多个黄豆至蚕豆大小散在分布的暗红色斑块,伴轻微瘙痒,自行外用"丹皮酚软膏"无效,皮疹逐渐增多。半年前有冶游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体检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黄豆至蚕豆大小暗红斑片和斑块,上覆少许鳞屑(图1),手足及口腔、外阴黏膜未见皮疹。实验室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滴度1∶64),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试验(TPPA)阳性;HIV抗体检测阴性。腰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灶状角化不全,表皮增生肥厚,真皮浅层大量淋巴细胞、中等量浆细胞及散在多核巨细胞呈苔藓样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图2);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表皮下部大量梅毒螺旋体(图3),弹力纤维染色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区弹力纤维消失(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KRT1基因新生突变导致的Curth-Macklin高起鱼鳞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23岁。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出生时全身潮红脱屑,未见水疱。逐渐出现全身皮肤角化过度,四肢关节增大、掌跖部位尤为明显。掌跖角化增厚皮肤常伴皲裂、渗血,自觉疼痛、瘙痒,有异味。症状逐年加重,手指伸缩受限,右手挛缩,不能用力抓握。行走时足底疼痛明显,步态异常。4年前外院予口服阿维A治疗,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停药。体检:生长发育正常,头颅五官无畸形,毛发正常,牙齿排列整齐、指(趾)甲未见脱落。皮肤科检查(图1A、1B):全身皮肤粗糙、干燥脱屑,双侧肘、膝关节屈侧及伸侧覆盖厚的黄色苔藓化斑片,手掌、手指屈侧可见黄色片状增生性鳞屑,基底皮肤潮红,伴皲裂、渗血,手指末端呈杵状改变,足部及小腿呈铠甲样,足底部大面积黄色疣状斑块,质地坚硬,伴严重皲裂。全身其他部位散在小的角化性斑块、丘疹。家族中3代成员均无类似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他克莫司联合窄谱UVB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他克莫司联合窄谱UVB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2月笔者医院就诊120例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并按照简单随机化随机分为A组(采用他克莫司治疗,40例)、B组(采用润肤霜联合窄谱UVB治疗,40例)和C组(采用他克莫司联合窄谱UVB治疗,40例),持续治疗2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后,比较三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体征[特应性皮炎评分量表(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 index,SCORAD)、中文版特应性皮炎控制工具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atopic dermatitis control tool,ADCT)]、瘙痒情况[峰值瘙痒数字评定量表(Peak pruritis-numerical rating scale,PP-NRS)]、细胞因子[血清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美学效果[皮炎整体面积、客观体征评分(红斑、表皮剥脱、苔藓样变)]和生活质量[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记录治疗期间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其治疗后3个月随访期间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后,三组的SCORAD、ADCT、PP-NRS、ApoB、IL-4、IL-10、皮炎整体面积、进行客观体征评分和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C组显著低于A组和B组(均P<0.05);三组的ApoA1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5).治疗期间,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期间,C组的复发情况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他克莫司联合窄谱UVB治疗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特应性皮炎症状和瘙痒情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oral lichenoid drug reactions,OLDR)是特殊体质者使用特定药物后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性反应,属于口腔苔藓样损害(oral lichenoid lesions,OLL)这一病种,其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与其他种类的OLL相比不存在明显的特异性,可能诱发OLDR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了降压药、非甾体抗炎药、降糖药、抗焦虑/精神类药物、生物制剂等,治疗方案除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外,停用可疑药物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者的黏膜溃疡、糜烂能得到较大缓解,但可能仍有白纹残留.虽然OLDR已在文献报道和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于OLDR的诊断并没有公认的标准,也缺乏规范化的诊疗流程,且相关药物与口腔苔藓样病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存在疑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检索了近20年国内外药物相关口腔扁平苔藓和苔藓样损害的文献,其中绝大多数为病例报告,仅有少量病例对照研究.本文从相关概念、可疑药物、临床及病理表现、治疗预后4个方面介绍了其研究现状,希望能为相关苔藓样损害的预防、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文献综述显示了该疾病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疗、治疗预后等方面仍有大量问题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予以深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白头翁汤含药血清对口腔扁平苔藓上皮细胞生物活性及Hippo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研究白头翁汤含药血清对口腔扁平苔藓上皮细胞生物活性及Hippo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体外建立的口腔扁平苔藓炎症模型细胞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4组,对照组、空白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OK细胞Toll样受体(TLR)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核因子(NF)-κB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OK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HOK细胞中转录共激活因子相关蛋白(YAP)、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Mst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Lats)1/2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空白组HOK细胞增殖明显降低,凋亡率、TLR4、TNF-α、NF-κB mRNA、IL-6、IL-8、YAP、Mst1、Lats1/2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低剂量组HOK细胞增殖明显升高,凋亡率、TLR4、TNF-α、NF-κB mRNA、IL-6、IL-8、YAP、Mst1、Lats1/2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HOK细胞增殖明显升高,凋亡率、TLR4、TNF-α、NF-κB mRNA、IL-6、IL-8、YAP、Mst1、Lats1/2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白头翁汤通过降低炎性水平抑制人口腔黏膜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促进其增殖,改善病情严重程度,其作用机制与调控Hippo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原发性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2例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病,病程长且瘙痒明显.目前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一般,因此急需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报告2例度普利尤单抗治疗PCA.例1男,42岁,全身多发深褐色丘疹伴剧烈瘙痒反复发作30年,加重2年,诊断为原发性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例2男,40岁,躯干、双上肢深褐色丘疹伴瘙痒10年,诊断为原发性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2例患者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瘙痒及皮损快速缓解、消退.随访至今,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复发.度普利尤单抗可能是治疗伴剧烈瘙痒的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