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苯磺酸瑞马唑仑对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苯磺酸瑞马唑仑对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在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47例,按随机数表法对入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麻醉诱导期给与苯磺酸瑞马唑仑+舒芬太尼+苯磺阿曲库铵)74例、对照组(麻醉诱导期给与丙泊酚+舒芬太尼+苯磺阿曲库铵)73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术前(T0)、麻醉后1 min(T1)、麻醉后5 min(T2)、气管插管时(T3)、麻醉后1h(T4)、麻醉后2 h(T5)、苏醒时(T6)]的术中体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炎症应激指标、JAK/STAT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P:F研究组=78.227,F对照组=28.302;HR:F研究组=17.393,F对照组=4.332,P<0.05),研究组T1~3时MAP高于对照组,T2~4时HR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拔管时间、定向力回复时间、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0、JAK2、STAT3水平均升高(均P<0.05),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瑞马唑仑对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麻醉镇静效果,亦能够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阿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28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丙泊酚组(P组)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麻醉诱导时P组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R组静脉推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两组均给予阿芬太尼10 μg/kg、米库氯铵0.2 mg/kg。置入喉罩后P组与R组分别泵注丙泊酚4~8 mg·kg -1·h -1、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1.0 mg·kg -1·h -1,两组患者均复合泵注瑞芬太尼0.1 μg·kg -1·min -1、米库氯铵0.2 mg·kg -1·h -1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 0)、置入喉罩时(T 1)、置入喉罩5 min(T 2)、停用麻醉药物时(T 3)、拔除喉罩时(T 4)、拔除喉罩5 min(T 5)的血压、心率、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Sedation, 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停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给药结束至苏醒时间(苏醒时间)、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中与术后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注射痛、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Brice问卷法记录术中知晓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P组在T 1、T 2、T 3时心率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时SBP明显下降( P<0.05),T 1、T 2、T 3时D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T 5时BIS明显下降( P<0.05);R组在T 3时心率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时S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时D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T 5时BIS明显下降( P<0.05)。与P组比较,R组在T 2时DBP升高( P<0.05),在T 1、T 2、T 4时心率增快( P<0.05),在T 1、T 2、T 3、T 5时BIS升高( 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mOA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组比较,R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 P<0.05)。与P组比较,R组无注射痛,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P<0.05);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补救镇静、头晕、嗜睡,恶心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缓、高血压和术中知晓。 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安全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诱导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且无注射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对患者精神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对患者精神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拟接受择期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2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70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P组)、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丙泊酚组(S组),每组40例。患者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 μg/kg,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0~2.0 mg/kg、R组静脉注射苯磺酸瑞马唑仑0.2 mg/kg、S组静脉注射苯磺酸瑞马唑仑7 mg复合丙泊酚0.5 mg/kg进行麻醉。各组患者恢定向力后进行精神运动功能测试:①采用Romberg试验,评估并记录恢复定向力5 min后能独立坐起且10 min后能稳定站立的患者例数;②患者恢复定向力15 min后依次进行手指轻叩试验、选择反应时(choice reaction time, CRT)测试、数字符号转换试验(digit-symbol substitution test, DSST)、数字连接试验(numberal connection test-A, NCT-A),且各项测试每5 min进行1次,直至测试结果恢复至基线水平,记录各项测试指标恢复时间。记录患者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不良反应(呼吸抑制、低血压)及追加药物次数>3次的患者例数。结果:R组、S组患者手指轻叩试验、CRT测试、DSST、NCT-A的恢复时间短于P组( P<0.05);S组患者CRT测试、DSST、NCT-A的恢复时间短于R组( P<0.05),手指轻叩试验恢复时间长于R组( P<0.05)。S组恢复定向力5 min后能独立坐起且10 min后能稳定站立的患者例数多于P组和R组( P<0.05)。与P组比较,R组患者苏醒时间延长、离院时间缩短( P<0.05),S组患者苏醒时间、离院时间缩短( P<0.05);与R组比较,S组患者苏醒时间缩短( P<0.05),离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组比较,R组、S组患者呼吸抑制、低血压的发生率降低( P<0.05);与R组比较,S组、P组追加药物次数>3次的患者例数减少( P<0.05)。 结论: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精神运动功能恢复速度略快于丙泊酚,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丙泊酚应用时患者精神运动功能恢复速度最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苯磺酸瑞马唑仑临床应用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966年,第一代苯二氮 类药物地西泮作为静脉麻醉剂首次用于麻醉诱导 [1]。1978年,Reves等 [2]首次报道了咪达唑仑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与地西泮相比,咪达唑仑水溶性更高,无注射痛,起效更快,对呼吸和循环影响的副作用更小 [2,3]。然而咪达唑仑镇静持续时间较长 [4],在采用氟马西尼拮抗以加快患者恢复后,与丙泊酚麻醉相比仍不理想 [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有效剂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有效剂量。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首例患者给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16 mg/kg,根据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情况,采用抛偏倚硬币(Biased Coin Design, BCD)法决定下一例患者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剂量。记录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情况,记录给药后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OAA/S)>1分且BIS>65的患者例数,记录给药后患者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注射痛的情况。根据患者用药剂量,分析计算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 EC 50)和90%有效剂量(effective concentration 90, EC 90)。 结果: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 50和EC 90分别为0.156(0.093~0.167)mg/kg和0.176(0.150~0.254)mg/kg,未出现OAA/S>1分且BIS>65的情况,也未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注射痛的现象。 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 90为0.176 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镇静成功的半数有效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镇静成功的半数有效量(ED 50)和95%有效量(ED 95)。 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3~12岁患儿,首例患儿静脉给予苯磺酸瑞马唑仑0.2 mg/kg,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下一例患儿苯磺酸瑞马唑仑剂量由上一例患儿镇静情况决定。采用保序回归和自举法计算ED 50、ED 95及其95%置信区间(CI),记录患儿镇静成功时间及诱导期低血压、心动过缓、低氧血症、呃逆、注射痛的发生率。 结果: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镇静成功的ED 50、ED 95及其95%CI分别为0.405(0.312~0.738)mg/kg、0.673(0.503~0.954)mg/kg,镇静成功时间为(76±11)s,麻醉诱导过程中1例(2.5%)患儿出现心动过缓、6例(15%)患儿出现呃逆,无患儿发生低氧血症、低血压和注射痛。 结论:在不使用其他药物辅助时,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镇静成功的ED 50为0.407 mg/kg,高于成年患者所需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阿芬太尼联合瑞马唑仑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阿芬太尼联合瑞马唑仑用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4月赤峰市医院住院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2组: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各30例。静脉注射阿芬太尼行麻醉诱导后,R组静脉注射苯磺酸瑞马唑仑进行镇静,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乳状注射液进行镇静。在获得适当的镇静程度后,开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检查前和离室前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补救率和术中药物补救次率。比较诱导前(T 0)、开始检查时(T 1)、纤维支气管镜到气管隆突时(T 2)、镜检结束(T 3)和患者清醒时(T 4)患者血压、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SpO 2值和改良警觉/镇静量表(MOAA/S量表)评分;记录两组患者药物起效和恢复时间(离院时间)以及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MMSE评分、检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镇静成功率、镇静药补救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R组术中药物追加人数明显多于P组( P<0.05)。P组患者在T 1和T 2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和BIS值明显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给药后,两组MOAA/S评分开始降低,P组的降低幅度明显超过R组,且分别在给药后第3分钟和第4分钟患者MOAA/S值最低。P组开始给药至MOAA/S评分≤3分的时间明显短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组患者注射后疼痛和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多于R组( P<0.05)。 结论:阿芬太尼联合瑞马唑仑应用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中,镇静效果较好,麻醉质量高,且对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序贯试验法测定苯磺酸瑞马唑仑在女性患者致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测定苯磺酸瑞马唑仑(瑞马唑仑)在女性患者致意识消失的ED 50。 方法:选择择期拟在全凭静脉麻醉下行宫腔镜检查的妇科患者32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5~55岁。麻醉诱导时应用序贯试验法给予0.10、0.13、0.16、0.20、0.25 mg/kg五种剂量之一的瑞马唑仑,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瑞马唑仑在女性患者致意识消失的ED 50和95%有效量(95% effective dose, ED 95)以及各自的95%CI。 结果:瑞马唑仑在女性患者致意识消失的ED 50为0.175 mg/kg(95%CI 0.153~0.206 mg/kg),ED 95为0.255 mg/kg(95%CI 0.213~0.577 mg/kg)。瑞马唑仑给药前后患者呼吸循环平稳,其中两例患者在给药后出现呃逆现象。 结论:序贯试验法测定瑞马唑仑在女性患者致意识消失的ED 50为0.175 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麻醉苏醒质量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麻醉苏醒质量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宁德市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均行髋关节置换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 n=50)和对照组( n=50)。观察组采用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复合瑞芬太尼等药物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复合瑞芬太尼等药物进行麻醉维持。对比两组的麻醉镇痛效果、麻醉苏醒质量以及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骨代谢指标水平。 结果: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 P<0.05);躁动、呛咳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术后血清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切皮时(T 2)、术毕拔管后5 min(T 3)的HR、MAP低于对照组(均 P<0.05),SpO 2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麻醉镇痛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苯磺酸瑞马唑仑应用于髋部手术中临床效果佳,麻醉苏醒质量相对较高,但对其术后骨代谢指标水平影响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EDline镇静监测下瑞马唑仑静脉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SEDline 镇静监测仪监测下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1年6月—2022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0~71岁。80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其中采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静脉麻醉联合TPVB为TR组,采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静脉麻醉为R组,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联合TPVB为TB组,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为B组,每组20例。患者均在SEDline镇静监测仪监测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中根据患者大脑状态指数(PSI)调控麻醉药用量,PSI维持在25~50。观察指标:(1)比较4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术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认知功能评分等临床基线资料;(2)记录对比4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 0)、切皮时(T 1)、单肺通气30 min(T 2)、术毕即刻(T 3)的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清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3)记录对比4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和盐酸瑞芬太尼用量;(4)对比术后6、24 h 疼痛VAS评分和Ramsay 镇静评分,术后24 h血清Hcy水平、MMSE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 结果:(1)4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术前Hcy、术前MMSE评分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内比较:R组心率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30, P=0.025),TR组、TB组、B组心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各组中的MAP、SPO 2、MDA、AOPP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组间比较:在T 0,4组间MAP、心率、SPO 2、MDA、AOP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T 1、T 2,心率、MDA、AOP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其中TB组心率均最低,TR组MDA、AOPP均最低;而MAP、SPO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在T 3,MAP、MDA、AOP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其中B组MAP最低,TR组MDA、AOPP均最低;而心率、SPO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TR组、TB组患者术中盐酸瑞芬太尼用量较少,R组、B组较多,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67, P<0.001);而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4组间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4组患者术后6、24 h疼痛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24 h血清Hcy水平、MMSE认知功能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 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TPVB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能更精准地控制麻醉状态,且患者循环指标波动范围较小,术后镇静、镇痛效果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