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肃游戏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应用热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严肃游戏在护理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为护理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收录的严肃游戏在护理教育领域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3 年 8 月 1 日,运用VOSviewer 1.6.19 和CiteSpace 5.8.R3 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 424篇,包括中文文献 100篇,英文文献 324篇;英文研究热点集中在密室逃脱、数字化健康、教学技术等方面,中文研究热点集中在密室逃脱、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结论 严肃游戏在护理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相较于国外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强跨学科与国际交流合作,并深入挖掘热点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翻转课堂联合基于团队学习教学方式在呼吸内科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见习作为医学生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的桥梁,对医学生成长为医师具有重要的意义。翻转课堂联合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走马观花"式的临床见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在锦州医科大学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英文班学生的呼吸内科学见习中采用翻转课堂联合TBL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从而达到了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医科院校分层多元英语课程体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医科院校英语分层多元课程体系,提升医学生在医学专业领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双语或全英文医学专业教学做铺垫。方法:通过专家咨询构建医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然后利用问卷和访谈方式,采集7名长期在医学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专家指标打分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门课程的专家权重。结果:学术论文写作、国际学术交流、跨文化交际、医学英语听说、医学论文写作的综合权重分别位于方案层所有指标的前5位;综合英语2的综合权重排序为第6位;四级考核的综合权重排序为第8位。结论:通用英语在医科院校仍然必修,但是可适当压低权重,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能力设定多样化的起点;同时辅以等级考试,以推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准入标准的衔接;跨文化课程板块在医科院校不纳入主科,主要以选修课为主,以增加医科院校英语课程内涵建设;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板块之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搏骤停(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称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PCAS与CA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患者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治是改善PCAS预后的重要手段。为指导和规范我国临床医师、护理人员、相关教学和研究人员对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的认识和使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经临床调研确定中西医结合诊治PCAS的14个临床问题,对每个临床问题按照PICO原则制定检索策略,检索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借鉴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指南意见形成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当文献证据不足时,经专家讨论形成推荐建议及推荐级别,结合可推广性、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围绕PCAS患者早期循环、呼吸支持及可逆病因解除,中期神经保护、改善凝血、防治感染、肾与胃肠保护及控制血糖,后期康复等3期14个方面形成28条推荐意见,为现阶段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动医学专业继续教育体系初步实施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评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下文简称北医三院运医所)运动医学专业继续教育体系的初步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至2016年在北医三院运医所进修的230名进修医师为研究对象,按照来源科室分为骨科组和运动医学科组(以下简称运医组)。除了参与临床日常查房和手术的常规工作以外,专门对两组进修医师进行教学查房、英文文献抄读、运动医学与关节镜系列专业课程、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专科手术培训的综合培训,时长至少6个月。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一般资料、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对我院专科医师继续教育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培训内容评价上,68.3%(157/230)的进修医师认为实践操作机会不够,其中,骨科组进修医师的实践操作机会[29.5%(62/210)]少于运医组进修医师[55.0%(1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培训效果评价上,运医组进修医师独立开展手术台数[(202.94±171.09)台]多于骨科组进修医师独立开展手术台数[(73.98±70.56)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运医所进修继续教育体系比较合理,对骨科和运动医学来源的进修医师都有明显帮助。在以后的培训中,应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学英文教材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免疫学是医学基础学科之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覆盖了疾病的发生、诊断、防治等方方面面,更是未来医学治疗新手段的源泉。因此,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强化,是成就高水平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选择合适的免疫学教材有助于高水平医学免疫学的课程建设,但鲜有对免疫学教材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本文选择了几本著名的英文免疫学教材,通过比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分析每本教材适当的教学对象和特点,为免疫学的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参考,也从中窥见免疫学发展态势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国内外数据库的中药学与药学本科教育热点和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00至2022年国内外中药学与药学本科教育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国内外中药学与药学本科专业教育改革论文,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中药学与药学本科教育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累计频次排在前5位的中英文高频关键词依次是: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创新能力;pharmacy student,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performance,attitude,medical student。延续至2022年的研究热点分别为课程思政与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medical student,performance。结论:国外药学本科教育研究关注服务型人才培养,以及本专业与其他应用基础学科的深度融合。我国中药学本科教育研究集中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中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可借鉴国外药学教育研究经验,重视临床中药服务型人才培养,增加学生的跨专业体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未来发展潜力提供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对医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国内外医学课程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Meta分析法。检索2000至2021年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BSCO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国内外医学课程中应用的文献,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分析。结果:共纳入53篇文献,其中英文10篇,中文43篇,共计12 329例研究对象。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学生理论考核[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 SMD)=0.914,95% CI=0.729~1.100]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SMD=1.385,95% CI=1.172~1.598)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成绩,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满意度[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1.245, 95% CI=1.038~1.494]、自学能力( RR=1.430, 95% CI=1.168~1.750)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医学课程中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效果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外合作办学临床医学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国内率先开展整合式教学的院校之一,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临床医学五年制英文班中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纵向单循环整合课程改革试点。通过改革形成了多学科、单循环、纵向整合课程与序贯性整合课程并行,立体化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为辅助的整合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对标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要求,旨在通过系列课程模块建设,突出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理念,重视医学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实现与毕业后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及实现社会、人文学科与医学专业课程的有机交叉与深度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调查分析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全国范围内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现状并分析其对患者及外科医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021年11月5―30日,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第二届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全体委员所在单位或行业协会中已开设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为调查对象,设计《三级甲等医院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的调查研究》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问卷通过微信方式发放,软件平台为问卷星。观察指标:(1)问卷调查结果。(2)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基本信息。(3)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日常工作量和科研背景。(4)自媒体平台相关信息。(5)开设自媒体平台对患者的影响。(6)开设自媒体平台对外科医师的影响。(7)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后的感想和建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 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完整有效问卷229份。(2)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基本信息。229位外科医师中,男195例,女34例;年龄为(40±8)岁,年龄36~45岁120例,年龄≤35岁80例,年龄>45岁29例。86.46%(198/229)外科医师来自教学医院,74.67%(171/229)来自省会城市医院。229位外科医师中,医师职称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职称、正高职称分别占17.90%(41/229)、27.51%(63/229)、37.12%(85/229)、17.47%(40/229);参加工作年限为≤5年、6~10年、11~15年、≥16年分别占19.21%(44/229)、22.27%(51/229)、26.64%(61/229)、31.88%(73/229);医师专业以肝胆胰外科(48.03%,110/229)和食管胃肠外科(14.41%,33/229)为主。229位外科医师中,开设自媒体平台初衷(多选题):52.84%(121/229)通过增加患者数量提高收入、54.15%(124/229)积累病例开展临床科研项目、64.19%(147/229)增加行业知名度获得同行认可、58.08%(133/229)增加社会知名度提升精神层面的满足感,17.90%(41/229)被动开展。(3)开设自媒体平台外科医师的日常工作量和科研背景。60.26%(138/229)外科医师每年参与线下社会公益活动1~3次,26.64%(61/229)参与次数>3次。47.60%(109/229)外科医师每周手术量为5~10台,33.19%(76/229)每周手术量>10台。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英文文章:38.43%(88/229)外科医师尚未发表,24.89%(57/229)已发表1~3篇,36.68%(84/229)发表>3篇。51.09%(117/229)外科医师尚未主持纵向课题(包括已结题项目),13.54%(31/229)主持过国家级项目,35.37%(81/229)主持过省部级项目。(4)自媒体平台相关信息。65.50%(150/229)外科医师开设微信公众号,55.02%(126/229)开设问诊平台,31.44%(72/229)开设抖音,21.40%(49/229)开设微信视频号,同1位外科医师可开设多种自媒体平台。35.81%(82/229)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时间<1年,42.79%(98/229)开设时间为1~3年,21.40%(49/229)开设时间>3年。45.85%(105/229)外科医师>2周更新自媒体内容。63.32%(145/229)自媒体平台获得科室或医院精神支持,12.66%(29/229)获得科室或医院学科经费支持。82.53%(189/229)自媒体平台为外科医师自行运作。47.16%(108/229)自媒体平台顺利运营,50.22%(115/229)无法持续运营,2.62%(6/229)停用。60.70%(139/229)运营自媒体平台耗时<30 min/次,27.07%(62/229)耗时30~60 min/次。89.08%(204/229)自媒体平台后台可留言或咨询,52.84%(121/229)留言或咨询次数<5次,>50次占6.99%(16/229)。平均每项内容被点赞量或阅读量<100次占59.39%(136/229),100~300次占29.26%(67/229),60.26%(138/229)内容获最高点赞量或阅读量<1 000次,6.99%(16/229)>10万次。平均每项内容被转发次数<100次占74.67%(171/229),>300次占6.55%(15/229)。87.34%(200/229)自媒体平台的粉丝量<1万。自媒体受众(多选题)主要包括“相关专业小同行”“医护专业大同行”“本专业患者群体”“普通大众人群”,其占比分别为42.36%(97/229)、31.00%(71/229)、52.40%(120/229)、53.71%(123/229)。(5)开设自媒体平台对患者的影响。34.93%(80/229)外科医师认为运营自媒体平台后可增加其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29.69%(68/229)认为可增加其所在科室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75.98%(174/229)外科医师认为近期门诊或住院患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就诊比例<10%。患者依从性(多选题):运营自媒体平台6个月后,39.74%(91/229)外科医师认为住院患者的依从性显著提高,25.33%(58/229)认为门诊患者的依从性显著提高,46.29%(106/229)认为术前谈话、化疗或放疗前谈话更节省时间。(6)开设自媒体平台对外科医师的影响。20.09%(46/229)和6.55%(15/229)外科医师分别通过“长期、持续、用心做自媒体平台”和“重要的自媒体平台内容和广泛的受众”获得成功,72.49%(166/229)尚未成功。26.64%(61/229)外科医师认为开设自媒体平台有利于增加行业协会任职,22.27%(51/229)认为有利于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54.59%(125/229)外科医师认为运营自媒体平台有利于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40.17%(92/229)认为可提升自身临床科研能力水平,48.91%(112/229)认为可提升带教水平。运营自媒体平台6个月后,88.65%(203/229)外科医师认为个人全部收入增加幅度<20%,47.60%(109/229)认为工作方面的成就感或愉悦感显著提升,48.91%(112/229)无停止或退出计划,7.42%(17/229)计划停止运营自媒体平台。(7)外科医师开设自媒体平台后的感想和建议。开设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希望得到科室、医院、行业协会、社会层面帮助分别占61.57%(141/229)、72.05%(165/229)、47.16%(108/229)、53.28%(122/229),仅9.61%(22/229)认为无需帮助。40.17%(92/229)外科医师允许自媒体平台插入商业广告,59.83%(137/229)禁止插入商业广告。选择性建议:70.74%(162/229)外科医师认为需更多不同专业医师参与,40.61%(93/229)认为需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严密监管;32.75%(75/229)认为需要斟酌。27.95%(64/229)外科医师提供了自媒体平台建设的具体建议,其中7.81%(5/64)不建议盲目尝试。结论:国内开设和运营自媒体平台的外科医师多面临工作繁忙、时间精力有限、收入增加不明显和缺少专业推广维护团队及外部支持问题。仍有较多外科医师长期、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获得成功,增加患者就诊量,提升自我业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获得职业成就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