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用于PIVAS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用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工作培训效果。方法:在PIVAS工作培训中,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培训,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的培训模式。比较两种模式培训下的药品调剂差错发生率、业务考核评分及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调剂差错发生率比较: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后(0.008%)低于常规管理模式培训(0.012%)(χ 2=8.18, P < 0.05)。业务考核评分: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后[(92.31±2.73)分、(93.48±3.20)分]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培训[(83.77±1.57)分、(85.28±1.63)分]( t=17.15、14.44,均 P < 0.001)。实施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后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满意度(96.79%)高于常规管理模式培训(87.14%)(χ 2=17.61, P < 0.001)。 结论:在PIVAS应用以团队为支撑的工作区域培训责任制培训模式,能够减少调剂差错,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增加临床科室护理人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科医院全自动粉剂分剂量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药品手工分剂量调配在儿科医院中非常普遍,由于缺少指导性的文件规范,分剂量工作质量不高。尤其是粉剂分剂量,手工操作难度更大,药师水平也参差不齐。全自动粉剂分包机可显著提高粉状制剂分剂量的准确性和效率。医院探索开展了全自动粉剂分剂量工作,通过规划场地、制定全自动粉剂分剂量药品目录、建立标准操作流程、开展质量控制、人员培训等,建立了儿科医院全自动粉剂分剂量工作体系,为儿童专科医院全自动分剂量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注射器连续配制西林瓶包装药物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内,药品大规模集中调配,一支注射器配制多袋相同医嘱的药品的安全性。方法:实验用空西林瓶作为配制对象替代药物,选择的输液是0.9% 100 ml氯化钠注射液,使用4支注射器分别完成1、2、3、4支西林瓶包装药物的配制,标记所得成品输液。通过对样品进行不溶性微粒数量检测和细菌培养,探讨注射器连续应用配制的可行性。结果:配制1支和2支西林瓶药物所得成品输液不溶性微粒数量检测符合药典规定;配制3支西林瓶药物,第15袋输液≥25 μm不溶性微粒超标;配制4支西林瓶药物,第11袋输液≥25 μm不溶性微粒超标;所有输液未见细菌污染。结论: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配制环境下,1支注射器可以完成1支或2支西林瓶药物的30次配制,3支西林瓶药物的配制上限是14袋,4支西林瓶药物的配制上限是10袋;250、500 ml的输液,注射器连续应用30次不会造成输液的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新生儿药品区块化收费方式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集中调配的新生儿药品采用区块化收费方式,分析该收费方式对院内药品节余、患儿住院药品费用的影响,为集中调配药品合理收费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医院PIVAS集中调配的新生儿药品节余数量和金额,结合患儿均次医嘱剂量和均次用药人数拟定区块化收费的药品种类和方案;以月均药品节余数量和金额、患儿均次药品收费数量和日均药品费用、相关药品的不良事件为指标,考察药品区块化收费方式实施效果。结果:实施药品区块化收费的药品14个,其中抗生素类药品4个,普通输液类药品2个,肠外营养液类药品8个。区块化收费方式实行后,月均药品节余数量由(5 047±541)瓶/袋/支降至(1 856±225)瓶/袋/支,月均节余金额由(65 811±10 265)元降至(20 659±6 002)元;患儿均次药品收费数量显著降低,降幅为39.2%~90.1%,住院患儿日均药品费用及日均抗菌药品费用均显著降低( P<0.05)。区块化收费方式实施后,未发生相关药品不良事件。 结论:药品集中调配的区块化收费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药品利用率,减少药品节余,降低患儿住院药品费用,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临床安全用药年度报告(2019)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19年收到全国24个省级行政区234家医院的用药错误(ME)报告15 056例。上报ME的医院较2018年(177家)增长了32.20%,报告例数较2018年(11 761例)增长了28.02%。15 056例ME报告中A级错误52例(0.35%),B级11 175例(74.22%),C级3 351例(22.26%),D级350例(2.32%),E级79例(0.52%),F级44例(0.29%),G级0例,H级4例(0.03%),I级1例(0.01%)。B~I级ME涉及的15 004例患者中男性8 801例(58.66%),女性6 203例(41.34%);年龄1 d~103岁,<18岁者2 027例(13.51%),≥18~<60岁7 377例(49.17%),≥60岁5 600例(37.32%)。导致患者伤害的严重ME(E~I级)涉及128例患者,其中65例(50.78%)年龄≥60岁。严重ME所涉及药品居前3位者为甘精胰岛素、甲氨蝶呤片和华法林片。52例A级ME没有涉及错误引发人员和错误发生场所。15 004例B~I级ME中,引发错误人员为医师者9 821例(65.46%),药师3 561例(23.73%),护士634例(4.23%),患者及家属306例(2.04%),其他682例(4.54%),由医师以及患者和家属引发的ME比例均高于2018年(分别为60.89%、1.06%);发生场所在门诊者5 662例(37.74%),病房4 001例(26.67%),药房3 721例(24.80%),静脉用药调配中心1 084例(7.22%),护士站224例(1.49%),患者家中133例(0.89%),社区卫生服务站4例(0.03%),其他175例(1.17%),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和患者家中发生的ME比例均高于2018年(分别为5.52%、0.41%)。错误内容居前3位者为药物品种、用法和用量,发现人员居前3位者为药师、护士和医师;引发错误因素居前3位者为知识缺乏、疲劳和培训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在静配中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静配中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菏泽市立医院静配中心于2018年开始实施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模式,以此模式实施后(2018年1~12月)静配中心安全管理情况为观察组,实施前(2017年1~12月)安全管理情况为对照组,每组180例。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安全管理满意、药品管理工序用时、不合理医嘱情况及更正率、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发生率。结果: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总满意度(93.89%)明显高于对照组(8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药品管理工序用时方面,观察组分标签、贴标签、排药、校对工序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不合理医嘱情况及更正率方面,观察组的不合理医嘱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更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对照组(26.11%),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在静配中心安全管理中,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可使护理人性化、管理科学化、工作有序化,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缩短药品管理工序用时,有效降低不合理医嘱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IVAS集中调配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集中调配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PIVAS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实施传统工作顺序的28名工作人员、抽取16 580份医嘱作为实施前,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在传统工作顺序基础上进行PIVAS集中调配模式的28名工作人员、抽取17 164份医嘱作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药品人均配置速度、配置差错率、摆药差错率、核对包装环节差错率、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认知、职业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实施后药品人均配置速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药品破损率、调配错误率、退药错配率及总差错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输液批次分配错误率、输液贴签错误率、成品输液放置错误率及总差错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核对包装错误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设备运行、环境管理、针刺伤、体液污染4个维度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职业风险事件总发生率(17.86%)低于实施前(46.43%),实施后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低于实施前,工作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VAS在集中调配模式下能有效提高药品人均配置速度,减少配置药物、摆药及核对包装环节差错发生,增强风险管理认知,降低职业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改善工作人员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八统一"制度执行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探讨:以福建省为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福建省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八统一"制度执行现状,对执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为完善"八统一"制度提供借鉴。方法:2019年10—12月,选取福建省16个县区的紧密型医共体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问卷、现场考察等方法收集调研地区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米特-霍恩模型对"八统一"制度的执行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采用完成率描述"八统一"制度的执行情况。结果:调研地区16家医共体"八统一"制度建设的完成率为60.15%,山区县为65.90%,沿海地区为47.50%。在八项制度中,机构名称(16家,100.00%)、医疗质量(13家,81.25%)、宣传(12家,75.00%)、人员调配(11家,68.75%)和财务管理(10家,62.50%)的完成率较高,而药品供应(7家,43.75%)、劳务绩效(6家,37.50%)和信息化建设(3家,18.75%)的完成情况较差。部分调研地区能出台本土化的具体实施办法逐步推动"八统一"制度执行。政策目标模糊、政策资源不足、执行手段单一、执行主体价值取向的偏颇以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八统一"制度的有效执行。结论:福建省紧密型医共体"八统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尚未取得预期效果,应通过明确政策目标、拓宽政策资源、丰富执行手段、加强经验交流和优化政策环境等保障制度的有序推进和长效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配送时间错误调查及改进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缩短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配制和送达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时间的方法,使患者能够按说明书的要求及时用药。方法:组织项目团队调查2018年10月8日至12月31日北京天坛医院PIVAS配制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配送时间延长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并进行改进;对改进后药物配送时间进行统计并与改进前进行比较,评价改进效果。结果:2018年10月8日至12月31日,我院PIVAS共配送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4 156袋,其中951袋药物需关注其配送时间。尽管记录时间不准确,但可以肯定至少有4.7%袋(45/951)药物配送时间延长。自2020年1月20日起,采取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处方优先审核,药物优先配制、专人专送的改进措施后,药物配送时间从以前的2.5~4.5 h缩短至0.5~4.0 h,配送时间延长的发生率下降到0.9%(12/1 281)。结论:医院PIVAS配送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存在药品配送时间延长的现象,可能导致液体放置时间超过说明书要求。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处方优先审核、配送可有效缩短药品的配送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医院病区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区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并评估其实施效果。方法:在引入智能药柜的基础上开发相关软件建立与智能药柜和医院信息系统对接的麻醉药品智能管控系统,构成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在管控系统中建立病区远程麻醉药品基数数据库(基数库),根据取用病区基数药品还是住院药房药品设计2条麻醉药品批号锁定闭环通路。基于智能药柜功能系统建立麻醉药品智能化管理流程,分别在处方开具、处方审核、药品调配和帐册登记等环节进行流程重塑。比较管控体系实施前、后流程重塑环节的工作效率。结果:成功构建了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全院所有病区均部署了基数库,实现了全院级远程管理。2条批号锁定闭环通路有效管控了麻醉药品的先进先出,并解决了麻醉药品批号追溯难的问题,实现了麻醉药品从入库到患者应用全流程的批号闭环追踪和实时统计、准确查询的精细化管控。智能化管理流程的建立避免了医师处方开具环节和药品调配环节的手工操作程序,简化了药师处方审核程序,提高了处方开具、审核和药品调配的准确率。管控体系实施后医师开具医嘱/处方、护士处理问题处方、药师审核处方、调配药品和药房盘点、专册登记等各项工作的耗时均明显少于管控体系实施前(均 P<0.001),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结论:通过构建医院病区麻醉药品智能管控体系,初步实现了全院麻醉药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程闭环式可追溯管理,并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