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当今开展医学研究的必备技术,医学院校各专业本科生对此类技术的学习需求都非常迫切,而现有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本研究通过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选修课程"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学习坊",探索符合当前医学教育需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自2020年起,来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共33名本科生选修了本课程。学生教学反馈结果表明,本课程通过小班精品化教学,采用主动学习、分散式学习和同伴互助学习等方式,为本科生补充了必修课程之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学习平台,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和推荐。课程教学符合医学本科教育需求,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技能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可以作为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国内外数据库的中药学与药学本科教育热点和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00至2022年国内外中药学与药学本科教育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国内外中药学与药学本科专业教育改革论文,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中药学与药学本科教育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累计频次排在前5位的中英文高频关键词依次是: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创新能力;pharmacy student,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performance,attitude,medical student。延续至2022年的研究热点分别为课程思政与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medical student,performance。结论:国外药学本科教育研究关注服务型人才培养,以及本专业与其他应用基础学科的深度融合。我国中药学本科教育研究集中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中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可借鉴国外药学教育研究经验,重视临床中药服务型人才培养,增加学生的跨专业体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未来发展潜力提供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物分析》课程本科教学改革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药物分析》课程在当今药学本科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现状,探索《药物分析》课程在新时代药学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符合药学培养要求、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复合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方法:第一阶段,开展教学改革的建议和需求调查;第二阶段,开展《药物分析》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第三阶段,教学效果评价。结果:需求调查显示《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手段亟须进一步优化和拓展。结论:该课程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手段、创新多元化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强化了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其国际化视野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简称生物化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对其构建知识结构、培养能力素质具有直接的和深远的影响。由于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在专业针对性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打造一门符合专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创新型生物化学特色课程,是医学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了深度教学改革,2020年率先开设了专门为药学专业个性化定制的生物化学课程,针对专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精准设计教学内容;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注重思政教育,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基于新时代药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在总结分析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人才培养的规律、现状及院校实际的基础上,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探讨一流药学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期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卓越药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师参与多学科诊疗,保障用药安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等创新医疗模式的推广,越来越多的药师在多学科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药师出于自身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职业敏感性,会更加关注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防范,通过进行药物重整、参与治疗方案制定、开展药学监护和患者用药教育等工作,与多学科团队中其他医务人员密切配合,互相支持,提高疑难复杂病例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药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多学科诊疗工作,探索建立标准化的多学科诊疗药学服务流程和模式,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分享,推进多学科诊疗药学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药师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方法:2019年6月,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参与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下文简称"药培")的38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加入多学科协作模式,教学时间为12个月。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38名药培学员对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满意度为76.3%(29/38),对理论教学的满意度为79.0%(30/38),对临床药学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为73.7%(28/38)。药培学员认为多学科协作模式主要存在药培学员缺乏临床思维[26.3%(10/38)],药培学员在临床轮转中缺乏自信[13.2%(15/38)],轮转周期短、频次太快[18.4%(7/38)]和课程设置需要优化[15.8%(6/38)]4个问题。结论:多学科协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学员对药培的满意度。针对本研究结果显示的问题,我院分别采取优化教学方法、增加药培学员临床参与机会,调整理论教学课程、增加临床药学课程,结合临床实践需要、增加医学-药学门诊教学方法,设置教学导师岗位、随时指导药培学员学习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PBCL-CDIO模式的中药资源学课程群教学改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实践教学在培养中药学类专业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以专业对接产业为导向,基于“中药全产业链”的上游从中药资源学课程群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入手,引进“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教育理念结合“基于项目的批判式学习教学法(project-based critical learning,PBCL)”,对中药资源学课程群的实践任务一体化设计,将项目按训练阶段进行分解,对每个关键环节进行问题式学习引导。以批判式讨论学习为重点,开展方案设计的讨论,不断发现方案存在的问题。选择最优解决办法,促进实践项目的落实和执行,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采用“注重过程、多种方法、多类人员参与”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表明,PBCL-CDIO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利于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人才的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能力导向实践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实践中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能力导向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完成临床药学监护全过程中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临床决策能力。本课题组此前已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药师在职培训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自2021年起,本课题组在空军军医大学2018~2019级四年制药学专业23名学生中采用能力导向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临床药学实践,包括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细化实践教学流程及内容、提升实践教学辅助手段、优化实践教学考核方式,通过考试成绩、满意度测评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学生实践后总成绩为(84.6±3.5)分,优秀率为91.3%(21/23)。其中,理论考核成绩为(81.7±3.5)分,优秀率为82.6%(19/23);临床思维考核成绩为(84.3±6.3)分,优秀率为73.9%(17/23);临床实践考核成绩为(88.8±5.0)分,优秀率为91.3%(21/23);医生、护士、患者满意度评价(每位学生的评价分别由2名医生、2名护士、2名患者完成)为"非常好"和"好"的为89.1%(123/138)。能力导向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药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良好,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临床思维,锻炼解决临床实际药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可,但对实施临床药学实践的教学单位规模、带教药师的综合能力均有较高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儿的药学监护及自备药品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1月龄男婴因患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从国外自购二氮嗪胶囊治疗。为纠正患儿的低血糖状态,计划在静脉补充高浓度葡萄糖的同时,给予口服二氮嗪胶囊,初始剂量为8.72 mg、3次/d[5 mg/(kg·d)],并在密切监测血糖的情况下逐渐减少静脉葡萄糖的补充,增加二氮嗪的剂量,最终停用静脉输注葡萄糖保持血糖稳定(≥3.9 mmol/L)。开始治疗后1~7 d,按计划调整静脉葡萄糖和二氮嗪剂量,患儿血糖3.1~5.3 mmol/L,无低血糖发生。第8天,药师查房发现患儿呼之不醒,急查血糖2.2 mmol/L。追问其家属,发现患儿家属自行将二氮嗪剂量减至入院时的初始剂量,导致患儿低血糖发作,属于自备药管理缺失导致的用药错误。药师立即对患儿家属进行用药安全相关科普知识教育,重新调整二氮嗪剂量,患儿血糖恢复正常。随着二氮嗪治疗剂量的增加,患儿出现水钠潴留不良反应,药师查阅以往文献后建议加用氢氯噻嗪,患儿不良反应消失。藉由此次事件,在临床药师的努力下,医院建立了特殊疾病自备药临床管理规范和安全用药数据库,组织了医师和药师联合服务的多学科团队,加强了对患儿住院和出院后治疗的用药安全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