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现为背部溃疡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23 岁,颜面躯干四肢红斑丘疹 5 年,背部溃疡 1 个月.皮肤科检查:面部可见萎缩性瘢痕,躯干四肢可见散在红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背部散在溃疡,溃疡面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ANA)1∶160,24 h尿蛋白 1.632 g,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h;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棘层肥厚,部分细胞内水肿,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基底膜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 呈线状沉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予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逐渐减量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肘部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肘部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病例术中探查情况、术后随访治疗效果,总结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以及翻修手术的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自2008年1月到2019年8月在我院行尺神经前置术后翻修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例一般资料、翻修手术前后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超声)及患者自评量表结果,记录术中探查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平均(10.3±3.7)个月,造成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尺神经周围瘢痕组织卡压、局部卡压因素未彻底解除以及筋膜瓣制备不当。翻修术后末次随访时,手部尺侧麻木改善25例(67.6%)、手部及肘关节尺侧疼痛缓解9例(81.8%)、手内肌萎缩缓解18例(81.8%),功能评定按照顾玉东肘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优2例,良23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达67.6%。影响翻修手术效果的可能相关因素包括初次手术至翻修手术时间以及翻修手术前是否出现严重疼痛。结论:尺神经前置初次手术应仔细、谨慎地探查并解除所有可能造成尺神经再次卡压的因素,并恰当制备用于前置的筋膜瓣。对于术后效果不佳的患者,翻修手术能带来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五倍子酸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五倍子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周期、胶原收缩程度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五倍子酸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2年8 - 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外科获取术中切除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3份,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取第3 ~ 8代细胞进行实验。设置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分别用0.025、0.05、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及对照组(仅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细胞)。培养24、48、72 h后,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三维培养观察胶原收缩情况。按上述分组培养细胞24 h后,在微分干涉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变化。使用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高剂量五倍子酸组),与对照组细胞分别培养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TGF-β1、2、3浓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2、3,Smad2、3、4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mRNA相对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镜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出现胞体缩小、细胞间距变大、萎缩、凋亡细胞增多现象。CCK8结果显示,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活力变化显著( F组别 = 78.31, P < 0.001; F时间 = 4.17, P = 0.037),其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24、48、72 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三维培养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胶原均发生收缩,但收缩程度不同,对照组胶原明显收缩,各浓度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程度较低;作用24、48、72 h,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处理24 h后,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细胞凋亡率(38.68% ± 3.05%、41.82% ± 2.19%、43.56% ± 3.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8% ± 1.56%,均 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较低(均 P < 0.01),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则显著较高(均 P < 0.05)。ELISA结果显示,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浓度[(758.58 ± 31.4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 081.30 ± 44.72)pg/ml, t = 11.81, P < 0.001],TGF-β2浓度[(71.05 ± 7.40)pg/ml]与对照组[(76.43 ± 6.51)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09, P = 0.317),而TGF-β3浓度[(5.70 ± 3.87)pg/ml]高于对照组[(0.00 ± 0.00)pg/ml, t = 2.94, P = 0.026]。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Smad2、Smad3、Smad4、α-SMA mRNA表达量均较低(均 P < 0.05),TGF-β3 mRNA表达量较高( t = 6.78, P = 0.002),而TGF-β2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t = 0.05, P = 0.962)。 结论:五倍子酸可通过改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改变细胞形态,从而减少瘢痕形成及挛缩,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游离腕横纹皮瓣结合皮神经移植修复手指"C"形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携带皮神经的游离腕横纹皮瓣修复手指"C"形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采用携带皮神经的游离腕横纹皮瓣治疗手指"C"形软组织缺损7例,软组织缺损大小1.0 cm×2.5 cm~2.2 cm×4.0 cm,皮瓣切取面积1.3 cm×2.7 cm~2.5 cm×4.5 cm。单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5例,双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伴手指血运障碍2例,应用Flow-through皮瓣重建手指血运;4例单侧指掌侧固有神经缺损,3例双侧指掌侧固有神经缺损,应用桡神经浅支修复5例,正中神经掌皮支修复2例。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7例术后皮瓣及患指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15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色泽正常,外形无臃肿,质地柔软,保护性感觉恢复。指端感觉恢复:5例为S 4,2例为S 3+。指体无萎缩,指骨间关节屈、伸活动自如。供区除遗留线样瘢痕外,腕关节活动自如,无功能影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1例。 结论:携带皮神经的游离腕横纹皮瓣解剖恒定,切取方便,横向切取适合修复手指"C"形软组织缺损,可同时重建血运及感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脐单部位多通道腹腔镜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治疗小儿高位隐睾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及分析经脐单部位多通道腹腔镜Fowler-Stephens(F-S)分期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内高位隐睾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行完全经脐单部位多通道腹腔镜F-S分期手术的52例腹腔内高位隐睾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9月龄至8岁,平均17个月;单侧隐睾43例,双侧9例,共61只睾丸。F-S一期和二期手术皆采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完成,两期手术间隔6个月。术后定期随访,以腹壁伤口满意度、睾丸术后下降位置、睾丸血运情况及有无萎缩为评价指标,观察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分期F-S睾丸固定术,未额外增加切口,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无术中并发症发生。一期术后出现腹腔局部脓肿1例;二期术后出现阴囊切口感染及血肿各1例。所有患儿二期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平均14个月。患儿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无睾丸回缩,发生睾丸萎缩1例,其余睾丸彩色超声检查显示血运均正常。结论:经脐单部位多通道常规操作器械腹腔镜F-S分期手术治疗小儿腹腔内高位隐睾疗效确切,术后腹壁无明显手术瘢痕,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灶性脉络膜炎中炎症病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的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多灶性脉络膜炎(MFC)中炎症病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FC患者46例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38.30±8.97)岁。既往确诊MFC 29例,因出现新发症状再次就诊;无明确既往病史17例,为首次就诊。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参照文献并综合多模式眼底影像检查结果将MFC病灶分为活动性CNV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分别为31 (34.4%,31/90)、12 (13.3%,12/90)、26 (28.9%,26/90)、90 (100.0%,90/90)只眼。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19只眼。总结分析炎症病灶与CNV病灶在不同影像检查中的表现。FFA、OCTA检查之间CNV病灶检出率比较采用Wilcoxon秩检验。结果:活动性炎症病灶、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黄白色病灶以及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中均可见荧光素渗漏;OCT检查,病灶处均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隆起、边界不清,合并视网膜下及视网膜内积液;OCTA检查,活动性炎症病灶各层血管组织无血流信号,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非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病灶边界清楚,不合并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荧光着染、无荧光素渗漏;OCT检查,非活动性CNV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隆起病灶,非活动性炎症表现为轻度RPE增生形成的瘢痕或萎缩形成的外层结构凹陷;OCTA检查,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可见斑片状血流信号丢失或透见下方血流信号,非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结论:MFC活动性炎症病灶及活动性CNV病灶多伴有视网膜出血、渗出;FFA可见荧光素渗漏;OCT可见隆起的病灶边界不清;OCTA可明确CNV或炎症病灶的性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3例新生儿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皮损后遗表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红斑狼疮(NLE)的皮损后遗表现,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6—2020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收集并长期随访的13例NLE,分析患儿及母亲临床特征、患儿皮损后遗表现。结果:13例皮损发病时间为出生后0 ~ 120 d,平均15 d,随访时间15 ~ 43个月,皮损形态主要为环状红斑、斑丘疹、鳞屑,皮损消退时间2 ~ 18个月(平均7.4个月)。6例皮损消退后出现色素异常表现,3例同时出现色素减退和色素沉着,2例仅有色素减退,1例仅有色素沉着,1例色素减退患儿在随访18个月后色素减退复色,未见毛细血管扩张以及萎缩或瘢痕。8例患儿母亲孕前无异常,4例患儿母亲抗ANA、抗SSA/Ro、抗SSB/La抗体均阳性。结论:NLE的皮肤受累可出现后遗皮肤表现,常见为色素异常,多数长期未消退,应注意患儿母亲可能存在的潜在性免疫系统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激光美容领域的进展和思考(2020—2021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该文回顾近1年来激光美容领域的相关进展,为现阶段的治疗提供了依据。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联合激光或药物治疗对瘢痕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式;皮秒激光对于亚洲人萎缩性痤疮瘢痕安全有效;皮秒激光平扫或蜂巢模式被证实对黄褐斑安全有效;葡萄酒色斑10次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后效果只能提高5%~10%,因此增加治疗次数收益不大;射频和聚焦超声仍是年轻化方面的主流设备,但近来证实皮秒激光、CO 2注射等也安全有效;非剥脱点阵激光仍是改善毛孔和妊娠纹的主要设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杂消化性溃疡术后吻合口梗阻的肠外肠内营养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性,42岁,因“反复消化性溃疡原因待查”于2020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反复腹痛、反酸,诊断十二指肠溃疡4年,长期口服抑酸药物。曾于外院行3次手术治疗:2019年9月,因明显腹痛、呕吐,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降交界处瘢痕样狭窄,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行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迷走神经切断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胃窦部固有腺体减少,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胃体部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术后2个月患者再次出现腹痛、呕吐,复查胃镜示吻合口溃疡,保守治疗后好转;2020年2月10日因剧烈上腹痛,急诊CT检查结果示腹盆腔大量积液积气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胃大弯前壁大小1 cm×1 cm破口,行穿孔修补术;2020年9月9日因剧烈上腹痛、呕吐咖啡色物质,考虑消化道穿孔、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吻合口狭窄梗阻,无法经口进食,置鼻空肠营养管及鼻胃减压管;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示吻合口溃疡并狭窄,血胃泌素63 pmol/L(正常值范围:2~10 pmol/L)。入院体检:体重41 kg,体重指数15.8 kg/m 2。患者无法经口进食,经鼻饲营养管鼻饲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强烈希望恢复经口进食。入院主要诊断:难治性消化性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梗阻、高胃泌素血症病因待查、重度营养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不同部位浅表性血管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幼儿不同部位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门诊采用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的婴幼儿(≤3岁)浅表部位血管瘤临床资料。按治疗部位进行分组,分析各部位的激光治疗能量、治疗次数、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根据数据性质,分别采用 t检验、SNK- q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437例患儿,男168例,女269例,0~36个月龄。按部位将其分为头皮(34例)、额部(37例)、面颊(61例)、眼周(30例)、鼻部(21例)、唇部(12例)、口周(10例)、耳部(16例)、颈部(26例)、胸部(36例)、腹部(24例)、背部(21例)、臀部(12例)、会阴(14例)、上臂及前臂(30例)、手部(25例)、腿部(18例)、足部(10例)。各部位治疗平均能量均在8.0 J/cm 2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治疗次数,头皮、额部、面颊、眼周、鼻部、唇部、口周、足部较其他部位的治疗次数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鼻部及口周浅表血管瘤的治疗次数最多;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6.57%(422/437);共发生3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1%,其中出现色素脱落或减退22例,色素沉着5例,萎缩性瘢痕8例。 结论:595 nm脉冲染料激光对于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总体治疗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较轻,但不同部位的浅表型血管瘤其所需治疗次数存在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