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荧光微泡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染料掺杂工程化技术制备超声荧光微泡,探讨其在脑血管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负载吲哚菁绿(ICG)染料的超声荧光微泡ICG-MBs,比较ICG-MBs和商用SonoVue超声微泡的超声造影性能。采用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评估小鼠尾静脉注射ICG-MBs后脑血管成像性能,并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制备了分散均匀、粒径约为1 μm的超声荧光微泡ICG-MBs,证实该微泡具有普通超声微泡和荧光成像的双重性能。超声造影结果显示,与同等浓度SonoVue微泡比较,ICG-MBs依然保留微泡的超声造影功能,且二者超声信号强度相近。在小鼠头皮和颅骨保持完整的情况下,ICG-MBs实现了快速(200 ms)、高空间分辨率(165.1 μm)的脑血管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且小鼠各主要器官组织均无明显炎症或损伤。结论:超声荧光微泡ICG-MBs具有荧光和超声显影的双重功能,可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小鼠脑血管成像,为脑血管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帕金森病及多系统萎缩患者血浆增强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细胞膜破坏能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观察帕金森病(PD)及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血浆孵育形成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体对细胞膜的破坏能力,进一步明确α-Syn在PD及MSA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确诊的5例PD患者、5例MSA患者外周血液样本,以及同时期5例健康体检人员外周血液样本;采用0.01 mol/L PBS溶解α-Syn后分别与PBS、健康人员、PD患者及MSA患者血浆在37 ℃条件下恒温振荡孵育4 d(依次命名为PBS组、HC组、PD组和MSA组)。以酸性磷脂1-棕榈酰基-2-油酰基-sn-甘油-3-磷酸-L-丝氨酸(POPS)为原料,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包裹钙黄绿素的小单室脂质体(SUVs),采用马尔文纳米粒度电位仪及透射电镜分析SUVs粒径大小及形态。采用各组不同浓度(0.5、1.0、2.0、4.0、8.0、16.0 μmol/L)的α-Syn聚集体分别处理SUVs及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通过测定透析后钙黄绿素相对释放量及细胞内钙黄绿素荧光值评估不同条件下形成的α-Syn聚集体对脂质体及细胞膜的破坏能力。结果:(1)各组α-Syn聚集体对SUVs的破坏作用:各组α-Syn聚集体诱导释放的钙黄绿素随着蛋白浓度的升高而增多。当α-Syn蛋白浓度为8 μmol/L时,PD组和MSA组诱导释放的钙黄绿素均明显多于PBS和HC组,MSA组诱导释放的钙黄绿素进一步多于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各组α-Syn聚集体对SH-SY5Y细胞膜的破坏作用:各组细胞内钙黄绿素荧光值随蛋白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α-Syn蛋白浓度为8 μmol/L时,PD组和MSA组细胞内钙黄绿素荧光值均显著低于PBS组和HC组,MSA组细胞内钙黄绿素荧光值进一步低于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各组α-Syn聚集体对SH-SY5Y细胞存活的影响:当α-Syn蛋白浓度为8 μmol/L时,各组SH-SY5Y细胞活力均明显下降,与PBS和HC组相比,PD组和MSA组细胞活力均显著下降,其中MSA组细胞活力又较PD组进一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D患者血浆和MSA患者血浆孵育形成的α-Syn聚集体对细胞膜的破坏能力大于正常人群血浆,尤以MSA患者血浆孵育形成的α-Syn聚集体为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载万古霉素微泡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载万古霉素(Vm)微泡(MBs)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物膜形态结构、厚度及细菌活力的影响。方法:以薄膜水化法制备Vm-MBs。以MRSA为受试菌株,将直径13 mm的无菌盖玻片放置于24孔板中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结晶紫染色后通过肉眼、光镜观察生物膜形态。LIVE/DEAD、SYTO59和DIL分别对生物膜和MBs染色,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及生物膜与MBs的位置关系。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生物膜分为对照组、Vm组、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每组9个样本。各组生物膜给予相应处理后24 h,采用LIVE/DEAD染色,并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生物膜形态结构变化;采用结晶紫染色,借助酶标仪测定并比较各组生物膜密度差异;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生物膜厚度及细菌活力差异。结果:制备的Vm-MBs符合实验要求。肉眼、光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生物膜结构致密,厚度为(13.8±0.2)nm,较均匀,膜内有少量死菌,活菌比例为(94.9±0.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MBs能穿透进生物膜深层。各组给予相应处理后24 h,LIVE/DEAD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形态结构破坏最显著,出现大量死菌,仅残存少量分散的浮游细菌,细胞膜形态出现不规则变化。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密度显著降低( P<0.05),Vm组、Vm-MBs组、UTM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生物膜厚度变薄( P均<0.05),V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厚度变薄( P均<0.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Vm组、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细菌活性显著降低( P均<0.01);与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细菌活性显著降低( P均<0.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 P均>0.05)。 结论:Vm-MBs联合UTMD技术能够有效破坏生物膜形态结构,减少生物膜厚度,同时释放抗生素,显著降低细菌活力,提高抗生素杀菌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仿生双模态肿瘤靶向纳米气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制备仿生靶向纳米气泡IR780-红细胞膜@纳米气泡(IR780-RBCM@NBs),探讨其超声增强显影、逃避免疫监视和靶向肿瘤细胞的能力.材料与方法 从小鼠血液中提取 RBCM,通过改良薄膜水化法制备 IR780-RBCM@NBs,检测纳米气泡理化特性.使用体外自制装备检测纳米气泡超声增强显影能力,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气泡保留RBCM表面CD47的特性,观察巨噬细胞吞噬纳米气泡情况及后者对不同肿瘤细胞的靶向探查能力.结果 新制备的IR780-RBCM@NBs混悬液外观为乳液状,粒径约为(522.4±58.6)nm,分散性良好,显微镜下呈大小均一的球形,在纳米气泡上可以探测到 IR-780,纳米气泡具有近红外荧光成像和超声增强显影的能力.在纳米气泡表面可探测到RBCM特异蛋白CD47,该纳米气泡具有优异的逃避免疫吞噬功能和高效靶向不同肿瘤细胞的能力.结论 新制备的仿生靶向纳米气泡IR780-RBCM@NBs性能良好,能逃避免疫吞噬并高效靶向探查肿瘤,为肿瘤的分子靶向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诺米林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其冻干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制备诺米林固体脂质纳米粒(NML-SLN)及其冻干粉,进行体外释药研究.方法: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NML-SLN,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分布为指标,确定最优处方,考察各冻干支架剂对其冻干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冻干工艺,绘制诺米林释药曲线.结果:NML-SLN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卵磷脂50 mg、单硬脂酸甘油酯25 mg、二氯甲烷 20 mL、2%泊洛沙姆 188 水溶液 13 mL、超声功率 350 W、超声时间 4 min,所得NML-SLN包封率、载药量及粒径分别为 96.27%、8.73%、189.3 nm,5%甘露醇为最佳冻干保护剂,NML-SLN冻干粉为质地疏松的白色固体,表面光洁、平整,复现性良好,能有效延缓诺米林释放.结论:该研究制备的NML-SLN粒径较小,载药量、包封率高,所得NML-SLN冻干粉复现性良好,具有良好的缓控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丝裂霉素C-全氟溴辛烷脂质体纳米药物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治疗安全性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制备一种以脂质体为载体,以液态的全氟溴辛烷(PFOB)为内核,丝裂霉素C(MMC)搭载于脂质体壳的纳米药物PFOB@Lip-MMC,研究其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制备PFOB@Lip-MMC,并检测其物理、化学性质.通过CCK-8、Cam-PI细胞活/死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PFOB@Lip-MMC对HPF活性的影响.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采用DiI荧光标记的PFOB@Lip-MMC观察纳米药物对于HPF的药物渗透性.建立HPF炎症细胞模型后,按照实验要求分为对照组(加入无菌PBS溶液)、PFOB@Lip组(加入PFOB@Lip)、MMC组(加入MMC)、PFOB@Lip-MMC组(加入PFOB@Lip-MMC)、正常组(加入新鲜培养基),共孵育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炎症细胞的凋亡率以及从PCR角度分析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1β、前裂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PFOB@Lip-MMC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103.45±2.17)nm和(27.34±1.03)mV,其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72.85±3.28)%和(34.27±2.04)%.体外24 h眼表环境下载药纳米微球缓释MMC可达(78.34±2.92)%.PFOB@Lip-MMC的生物安全性较MMC明显提高.DiI荧光标记的PFOB@Lip-MMC与炎症化HPF共同孵育2 h后,DiI荧光标记弥漫性分布于炎症化HPF中.PFOB@Lip-MMC组炎症化HPF细胞凋亡率[(77.23±4.93)%]明显高于MMC组[(51.62±3.28)%];PCR检查结果显示,其余各组IL-1 β、PGE2、TNF-α及VEGF基因基因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和PFOB@Lip组相比均明显下降,其中PFOB@Lip-MMC组降低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合成了 一种新型的抗HPF增殖的纳米药物PFOB@Lip-MMC,且细胞毒性较原药明显降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效果,为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蒙花苷巯基化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其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制备蒙花苷疏基化纳米胶束(buddleoside sulfhydryl-modified nanomicelles,Bud-SH-NMs),考察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Bud-SH-NMs,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ox-Behnken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优化处方.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分析晶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Bud-SH-NMs外貌形态,透析法考察在pH 2.0和pH 6.8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释药行为.SD大鼠分别ig给予蒙花苷混悬液和Bud-SH-NMs冻干粉,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Bud-SH-NMs最佳处方:巯基修饰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SH)与药物用量比为7.5∶1,水合体积为9.7mL,水合温度45 ℃.Bud-SH-NMs 的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粒径和ζ电位分别为(90.86±1.78)%、(10.76±0.24)%、(4.14±0.29)%、(49.27±6.82)nm和(-18.53±1.12)mV.蒙花苷在Bud-SH-NMs冻干粉中以无定型形式存在,微观外貌为球形,在pH2.0和pH6.8PBS中缓释特征明显,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药动学结果显示,Bud-SH-NMs半衰期(t1/2)增加至(5.93±0.96)h,血药浓度(Cmax)和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分别提高至2.83倍和5.10倍.结论 Bud-SH-NMs粒径小,包封率高,稳定性好,显著促进了蒙花苷口服吸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负载汉防己甲素纳米微球治疗干眼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探索一种旨在阻断干眼形成通路且具有抗炎、缓释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等特性的纳米药物.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制备汉防己甲素(Tet)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的纳米微球(Tet-ATS@PLGA)并检测其室温(25℃)下稳定性、包封率、载药量等性质.分组实验:正常组(未行干预的正常兔眼);制备成功的干眼模型兔随机分为控制组(未行任何干预)、ATS组(人工泪液干预)、Tet-ATS组(人工泪液及Tet干预)、Tet-ATS@PLGA组(Tet-ATS@PLGA干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干预24 h后炎症化兔角膜上皮细胞凋亡率;干预14 d后,观察并记录兔角膜上皮细胞着染情况、泪膜破裂时间(BUT)、眼表泪液分泌(Schirmer试纸检测)情况;HE染色观察兔角膜上皮细胞厚度、球结膜杯状细胞形态和数量;提取兔角膜蛋白行ELISA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1β、前列腺素E2(PGE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Tet-ATS@PLGA纳米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7.43%和30.26%,室温下性质稳定,在眼表温度(33℃)下易释放.与其他组比较,Tet-ATS@PLGA组BUT最大,泪液分泌量最大,角膜上皮厚度恢复接近正常,球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恢复最多,24 h后炎症化兔角膜上皮细胞细胞凋亡率最高,VEGF、IL-1β、TNF-α和PGE2表达水平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Tet-ATS@PLGA纳米药物可有效作用于炎症化兔角膜上皮细胞,促进炎症细胞凋亡,并进一步通过抑制VEGF、IL-1β、TNF-α和PGE2等炎症因子的表达,阻断干眼的炎症反应,改善眼表泪液分泌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三七总皂苷心肌靶向脂质体的处方、制备工艺优化及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优化三七总皂苷心肌靶向脂质体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三七总皂苷普通脂质体(L-PNS),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设计实验优化L-PNS处方,根据最优处方制备由艾司洛尔类似物(PAC)修饰的三七总皂苷心肌靶向脂质体(PAC-L-PNS),并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储存稳定性及体外释药特性考察.结果:L-PNS的最优处方与制备工艺为: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9∶1,药物与磷脂的比例1∶20,超声功率为63 W,超声时间为10 min,水化时间为15 min,药物浓度为1 mg/mL.在最优处方基础上制备的PAC-L-PNS粒径为(222.70±2.55)nm,Zeta电位为(+32.73±0.25)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4.62%、11.52%;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L-PNS和PAC-L-PNS在48h内的渗漏率均低于30%,没有出现突释现象,稳定性良好;体外释药结果显示,L-PNS和PAC-L-PNS 72 h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5.88%、32.86%,均平稳释放,无明显的突释行为,具有缓控释作用.结论:根据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得的PAC-L-PNS粒径分布均匀、表面带正电荷,避光储存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缓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丹皮酚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真皮滞留效应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具有防治增生性瘢痕作用的丹皮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并考察其真皮滞留效应.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丹皮酚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工艺,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及Zeta电位,Franz扩散池法考察该脂质体的真皮滞留效应.结果:丹皮酚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磷脂质量浓度7.36 g·L-1,按卵磷脂-胆固醇-丹皮酚-(对硝基苯酯基-聚乙二醇3000-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贝伐单抗-聚乙二醇3000-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14∶5∶4∶0.28∶0.05),成膜温度41℃,pH7.5的磷酸二氢钠缓冲液脱膜,超声3 min(超声时间2 s,间隔3 s,功率300W);包封率(73.61±2.36)%,平均粒径(235.7±4.67) nm,Zeta电位-(5.13±0.25) mV,丹皮酚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透皮速率缓慢,真皮滞留效应显著.结论:丹皮酚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包封率较高、体外透皮性能良好且具有缓释效果;药物真皮滞留量显著高于丹皮酚原料药和丹皮酚脂质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