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制备经典名方沙参麦冬汤颗粒,并建立沙参麦冬汤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以熵权法及正交实验优选沙参麦冬汤回流提取工艺,与古法煎煮工艺进行对比,并进一步筛选颗粒的成型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建立沙参麦冬汤颗粒的指纹图谱和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考察基准样品(煎液、冻干粉)、颗粒剂生产各环节(提取液、中间体、成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和甘草苷的转移率.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对方中麦冬、桑叶、天花粉、白扁豆、甘草 5味药材进行鉴别.结果 优化的回流提取工艺为浸泡 0h,提取两次,加水量分别为 10、8 倍,提取时间分别为 2.0、1.5 h;成型工艺为以 90%乙醇为润湿剂,加入 20%的糊精制软材,经 16 目筛挤压制粒,60℃下干燥,过 80 筛整粒制备沙参麦冬汤颗粒.10批沙参麦冬汤颗粒、基准样品与颗粒生产各环节的指纹谱图相似度均大于 0.90;基准煎液、冻干粉、提取液、中间体、成品的甘草苷转移率分别为75.60%、75.24%、91.67%、90.22%、73.57%.5味中药的TLC特征斑点清晰,且阴性无干扰.结论 指纹图谱相似度结果表明,各批次、各生产环节沙参麦冬汤颗粒的质量相对稳定,且与基准样品保持一致.经回流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后,甘草苷的转移率有所下降,颗粒的甘草苷转移率与原方汤剂的较为接近.本研究所建立的沙参麦冬汤颗粒制备工艺稳定可靠,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以期为沙参麦冬汤颗粒的规模生产及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二黄止痛凝胶剂基质处方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优选二黄止痛凝胶剂的基质处方。方法:以凝胶剂中卡波姆940、三乙醇胺及甘油量为考察因素,以制剂的外观性状、稳定性、黏度和盐酸小檗碱体外累计释放量为综合评价指标,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最佳处方工艺。结果:拟合回归方程为 Y=82.25+ 4.95 A+5.19 B+1.41 C+1.51 AB+0.904 0 AC-0.531 9 BC-2.92 A2-1.80 B2-0.182 1 C2, P<0.000 1, r值为0.977,方程回归拟合度较高最佳工艺处方:卡波姆940量为1.84%,三乙醇胺量为卡波姆940的1.30倍,甘油量为13.99 g,3批验证试验的平均综合评分为88.56分,与预测值的偏差分别为2.93%、2.85%、1.55%。 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二黄止痛凝胶剂制备工艺稳定,实现了处方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响应曲面法优化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制备工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案、响应曲面设计法(RSM)优化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考察其物理表征及热稳定性。方法: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和饱和水溶液法,以挥发油与微球投料比、微球与水投料比、包合温度为影响因素,包合率为响应值,建立回归模型,优化制备工艺。通过显微、红外、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稳定性试验,表征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结果: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挥发油与微球投料比为1∶10( V∶m)、微球与水投料比为1∶15(m∶ V)、温度41 ℃,平均包合率为62.21%,平均产率为85.24%。物理表征和热稳定试验表明包合物成功且热稳定良好。 结论:优化所得的陈皮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D47胞外区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和鉴定抗CD47胞外区蛋白多克隆抗体。方法:通过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扩增CD47分子胞外区基因序列,分别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和pET31b(+)中,利用大肠杆菌表达CD47蛋白,并优化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蛋白表达工艺,表达出CD47蛋白。用纯化的CD47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小鼠多克隆抗体,使用亲和层析法纯化CD47多抗,并对多抗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效价检测和Western blot特异性鉴定。结果:成功构建pET32a(+)-CD47和pET31b(+)-CD47重组质粒。按照实验设置不同条件诱导表达蛋白后,选出最佳表达载体pET32a(+)-CD47。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最佳蛋白表达工艺。表达制备CD47蛋白,经过五次免疫后,得到CD47多抗。用ELISA法检测制备多抗的效价能达到1∶128 00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自制的CD47多抗能准确检测出小鼠心脏组织样品。结论:成功制备了CD47胞外区蛋白多抗,为进一步研究CD47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茶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及其包合物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 HP-β-CD)为包合材料,优化茶树油包合物制备工艺,并对其药剂学性能进行考察。方法:以茶树油HP-β-CD包合物的产率、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茶树油HP-β-CD的制备工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别,考察茶树油HP-β-CD的稳定性。结果:茶树油HP-β-CD制备的最佳工艺为:茶树油∶HP-β-CD=1∶10 (ml∶g),包合温度为40 ℃,包合时间1 h。茶树油载药量为(9.25±3.25)%。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结果显示,制成包合物后茶树油特征峰消失,表明茶树油和HP-β-CD确已形成包合物。包合物80 ℃水浴8 h后,茶树油保留率为40%,为未包合茶树油保留率的4.32倍,表明茶树油HP-β-CD稳定性良好。结论:以HP-β-CD为骨架材料,制备的茶树油包合物包合率高、稳定性良好,在药品及化妆品制剂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优化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并评估以该RBD蛋白作为抗原所制备的疫苗组合物的免疫原性。方法:选取RBD蛋白并合成对应基因片段,将其构建至pPICZαA质粒,质粒经线性化转化后整合到毕赤酵母基因组中进行重组表达。Western blot和基于BLI(Biolayer Interferometry)技术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培养上清中RBD蛋白进行检测,筛选能够分泌表达RBD蛋白的单克隆菌株。通过优化发酵工艺,包括培养基的盐浓度调整和诱导条件优化(pH、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实现RBD蛋白的高效表达,并在小鼠体内评估其免疫原性。结果:筛选获得重组RBD蛋白表达效果较好的RBD-X33单克隆菌株。通过优化后的发酵工艺,即采用HBSM培养基、诱导pH为6.5±0.3、诱导温度为22℃、诱导时间持续120 h,实现发酵收获上清中重组RBD的表达量达到240 mg/L。在小鼠免疫原性试验中,采用铝+CpG双佐剂系统吸附重组RBD蛋白的疫苗组合物能够激发小鼠产生2.7×10 6结合抗体滴度和726.8活病毒(野生型)中和抗体滴度。 结论: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能够高效表达重组RBD蛋白,且所表达的RBD蛋白能够有效激发动物产生免疫应答。本研究为基于RBD蛋白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川芎真空蒸汽润药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抗炎镇痛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川芎真空蒸汽润药制备工艺,考察润药川芎饮片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以阿魏酸含量为评价指标,以润药温度、润药时间和真空时间为观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川芎饮片润药工艺,并筛出最佳优化方案。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考察润药川芎饮片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最佳蒸汽润药工艺为:软化温度80 ℃、软化时间50 min、真空时间45 min。该工艺生产的川芎饮片阿魏酸含量较高,并可减少冰醋酸致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延长潜伏期,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反应,明显或部分缓解肿胀程度。结论:响应面法优选真空润药工艺简便易行,准确度较好,润药川芎饮片比传统饮片抗炎镇痛效果好,可为川芎饮片的生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八号烧伤水凝胶中没食子酸的提取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正交实验优选八号烧伤水凝胶部分中药的提取工艺,作为水凝胶制剂的原料。方法:以没食子酸含量为评价指标,基于单因素实验法考察影响提取的三个因素(乙醇浓度、用量、提取时间)对提取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以正交实验法进行工艺条件优化,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用量为提取药材的10倍量,提取乙醇的浓度为50%,提取回流提取2 h。结果此条件下八号烧伤水凝胶中没食子酸提得率为19.3%。结论:该制备工艺合理可行,有效成分没食子酸提取率高,为后续实验制剂的制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免疫抑制指标优化芍藤方提取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3种不同提取方式获得的芍藤方配方颗粒进行药效学研究,探索芍藤方的免疫抑制作用,优选提取工艺。方法:分别采用水提取、70%乙醇提取及水提醇沉工艺制备芍藤方提取物。将30只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芍藤方全方水提组(工艺一组)、芍藤方70%乙醇提取组(工艺二组)、芍藤方水提醇沉组(工艺三组)、模型组和羟氯喹组,每组6只。另设6只Balb/C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工艺一、二、三组灌胃相应芍藤方提取物16 g/kg,羟氯喹组灌胃硫酸羟氯喹60 m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去离子水,1次/d,连续灌胃4周。末次给药后取材,计算脾脏指数和颌下腺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颌下腺组织病理形态,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脱氢表雄酮(DHEA)、雌二醇和IgG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脾脏指数降低( P<0.01或 P<0.05),工艺三组和羟氯喹组颌下腺指数升高( P<0.01);各给药组颌下腺组织病理评分降低( P<0.01或 P<0.05),血清IL-1β、IL-6、TNF-α、IgG水平降低( P<0.01或 P<0.05),DHEA水平升高( P<0.01或 P<0.05);工艺一组、工艺三组和羟氯喹组血清雌二醇水平升高( P<0.01或 P<0.05)。 结论:芍藤方可有效降低NOD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抑制免疫,以芍藤方水提醇沉工艺的提取物药效更优,为其最佳提取工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富血小板血浆的功能化多组分生物墨水应用于创面原位双层生物打印促进创面愈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面原位三维生物打印是一项根据皮肤缺损结构迅速精准修复创面的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多组分生物墨水的配方仍需探索完善,以提高打印细胞和生物墨水的性能。富血小板血浆(PRP)作为患者组织损伤后特异性自体复合生长因子的来源,具有启动组织修复和促进组织再生的潜在能力。此研究旨在制备PRP?海藻酸?明胶(AG)复合水凝胶生物墨水,筛选优化关键配制参数,并评价其在体内外的生物效应。其三维生物打印时采用挤压工艺打印皮肤结构,并向其中分层打印加入真皮Fb和表皮干细胞。研究结果显示,PRP的加入不仅改善了种子细胞的行为,而且使后者能以旁分泌的方式调节血管内皮细胞成管和巨噬细胞极化;PRP掺入浓度为5%时效果最佳。进一步活体原位生物打印观察显示,与单纯AG生物墨水相比,PRP的加入能有效调节创面修复炎症反应,并快速启动血管生成,进而加速创面闭合,提高愈合质量。此研究揭示了PRP这种可快速简便从患者分离获得的具有修复再生初始信号功能的自体血浆成分,用于自体创面三维生物打印治疗的潜力。结合自体皮肤细胞快速分离技术及原位打印控制技术,有望实现个体化创面精准修复的临床转化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