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防菌剂对浙贝母产量、质量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探究施用生防菌剂对浙贝母产量、质量、蛴螬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的影响.方法:以江苏浙贝母鳞茎为实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同浓度的金龟子绿僵菌孢子粉+三菌合剂"宁盾"(S1、S2、S3)、常规化学药剂(40%辛硫磷乳油,CG)四个组,以不施药作为空白对照(CK),进行试验.结果:菌剂处理的三个组(S1、S2、S3)的浙贝母植株各外观性状指标大多比CK、CG组高,且CG组略高于CK组.S1、S2、S3 三个组的鳞茎受蛴螬的危害较CK、CG组明显降低,且产量均有显著提高.同时S1、S2、S3 三个组的生物碱含量及土壤中的速效钾、有效磷和电导率明显高于CK组,但与CG组差异不大.S2 组的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较CK组显著提高,与CG组无显著差异.S1、S2、S3 三组土壤细菌中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较CK、CG组有所提高.S1、S2、S3 三组土壤真菌中的子囊菌门相对丰度较CK组有所提高,较CG组有所降低.结论:施用生防菌剂能够防治蛴螬、促进浙贝母的生长和改善其品质,并能提高土壤营养和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本研究为在浙贝母生产中合理应用生防菌剂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大黄(蔗)虫丸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典名方大黄(蔗)虫丸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蔗)虫丸主之."大黄(蔗)虫丸由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虫共十二味中药组成,组方精良,用药精妙,具有通经活络、祛瘀生新、缓中补虚之功效.恶性肿瘤病至晚期,脏腑受损,正气大伤,恶血积聚,邪气仍盛,符合仲景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之病机,以大黄(蔗)虫丸扶正祛邪、祛瘀生新,治疗多种晚期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疗效,本文综述大黄(蔗)虫丸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蛴螬的TLC鉴别与HPLC含量控制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建立蛴螬的TLC鉴别与蛴螬中肌苷、鸟苷含量同时测定的HPLC方法.采用薄层色谱分析用硅胶G板对蛴螬进行定性鉴别;采用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HSS T3(4.6 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和0.08%三氟乙酸(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nm;流速为1.0 mL· min-1;柱温为30℃.TLC鉴别方法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含量测定中的肌苷和鸟苷的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53%(RSD 1.6%)和99.71%(RSD 2.7%).建立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可为该药材的质量标准提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蛴螬不同途径给药对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模型Caspase-3、FasL、TNF-α、NF-κB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蛴螬提取物口服和滴眼两种途径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模型干预机制.方法 采用光损伤方法建立干性AMD活体模型,分别予以蛴螬提取物口服和滴眼,用药4周后,观察其对各细胞层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 aspastic acid-specific protease 3,Caspase-3)、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跨膜蛋白(Fas ligand,FasL)、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的Cas-pase-3表达明显下降,FasL、TNF-α、NF-κB表达均增强(P<0.05),口服组和滴眼组组织中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口服组和滴眼组中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FasL、TNF-α、NF-κB表达明显降低;与口服组比较,滴眼组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蛴螬提取物对感光细胞等细胞凋亡具有调节作用,表现为早期抑制,晚期促进.其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或促进细胞凋亡关键因子Caspase-3表达实现的,同时通过抑制炎症相关因子FasL、TNF-α、NF-κB表达对慢性炎症具有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头翁与蛴螬不同配伍比例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白头翁与蛴螬配伍体外抗病毒效果,筛选最佳抗病毒配伍比例.方法 应用水提醇沉法分别得到白头翁与蛴螬水提醇沉液,用大孔树脂法吸附,得到水1部位,将白头翁与蛴螬按1:9、2:8、3:7、4:6、5:5、6:4、7:3、8:2、9:1分别配伍,做体外抗病毒实验.结果 白头翁与蛴螬配伍后整体抗EV-71效果优于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效果;其中,当白头翁:蛴螬=8:2时效果最好,TI=68.594.结论当白头翁:蛴螬=8:2时效果最好,TI=68.594,筛选方法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蛴螬粉酶解工艺最佳用酶的初步筛选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蛴螬粉不同酶解产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初步确定最佳用酶,为蛴螬抗肿瘤多肽的制备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蛴螬水提液为对照组,在茚三酮显色法测定水解度的基础上,采用MTT法研究4种蛋白酶水提液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抑制作用,初步确定最佳用酶.结果 蛴螬水提液不同药物浓度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弹性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水解度(DH)分别为7.65%、6.10%,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抑制均呈剂量依赖性;胃蛋白酶的DH为3.14%,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几乎无抑制作用;胰凝乳蛋白酶的DH最小为2.56%,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比无酶的高.结论 胰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水提液具有较高的DH和体外抗肿瘤活性,初步筛选为最佳用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精繁殖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精为市场上常见补益类中药.为满足市场的需求,黄精的人工种植近年来成为了热点.经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本文对黄精繁殖及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黄精的繁殖技术主要有种子繁殖、块茎繁殖和组织培养3种形式,种植模式多以林下套种为主,主要病虫害为叶斑病、黑斑病、蛴螬以及小地老虎等,采收期以秋季至翌年早春最佳,加工方法以蒸煮最为常见.本文最后简述了黄精繁殖及栽培方面现存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蛴螬提取物不同途径给药对激光诱导鼠眼CNV模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蛴螬提取物不同途径给药对对激光诱导鼠眼CNV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BN大鼠32只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口服组、滴眼组.采用激光诱导建立CNV活体模型,口服组、滴眼组分别予以蛴螬提取物口服和滴眼干预.分别在用药后1W、2W、3W、4W行眼底照相、FFA、OCT检查,观察CNV的形成情况,在2W、4W时对视网膜Ang1、HTRA1、VEGF进行检测.结果:两种给药方式均能有效减轻眼底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促进瘢痕形成,稳定视网膜各层正常的结构及功能,减少激光对视网膜外屏障的损伤,减少新生血管形成,促进有效侧支循环的建立.新生血管形成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W时,造模各组视网膜组织中Ang1、VEGF表达增强,模型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1,P<0.05),口服组、滴眼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TRA1表达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W时,Ang1表达水平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TRA1、VEGF仍维持高表达.模型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口服组与滴眼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蛴螬提取物对激光诱导CNV活体模型不同时期Ang1、HTRA1、VEGF的高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进而表明蛴螬提取物对激光诱导的CNV形成的早期及晚期均有抑制作用,且口服和滴眼效用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千金方》含虫类药方剂组方规律数据挖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基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提取含虻虫、水蛭、土鳖虫、蜈蚣、蛴螬、斑蝥、芫青、蜥蜴、僵蚕、蝉蜕等常见虫类药的方剂,运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虫类药方剂用药规律.最终纳入方剂95首,涉及中药185味,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中药依次为大黄、虻虫、肉桂、水蛭、桃仁;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水蛭-虻虫”“桃仁-虻虫”“虻虫-大黄”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蜈蚣-藜芦”“蜈蚣-水蛭”等;潜在的药物组合包括“葶苈子、杏仁、柴胡、前胡、厚朴”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蛴螬中7个成分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蛴螬中尿嘧啶、胞苷、次黄嘌呤、黄嘌呤、尿苷、肌苷、鸟苷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HSS T3(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和水(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 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结果 7种成分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9 1~1.000 0;平均回收率(n=6)在91.2%~97.4%,RSD在1.5%~2.3%.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为蛴螬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