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优化突变体对HSV-1病毒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优化突变体MP Ⅲ-3/4/7/10/14 在体外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方法:通过qPCR技术和多肽分阶段孵育平台,检测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 5 个优化突变体在Vero细胞内对HSV-1 感染的预防作用,以及其对HSV-1 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果:Protopolybia-MP Ⅲ多肽突变体MP Ⅲ-4/10/14 预处理Vero细胞后去除上清,能限制HSV-1 感染.进一步通过多肽抗病毒作用阶段分析实验,发现野生型多肽Protopolybia-MP Ⅲ主要作用于HSV-1 复制周期的吸附阶段,而MP Ⅲ-3/14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进入/融合以及进入后阶段,MP Ⅲ-4/7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吸附以及进入/融合阶段,MP Ⅲ-10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吸附以及进入后阶段.结论:本工作明确了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突变体MP Ⅲ-3/4/7/10/14 对HSV-1 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初步阐明了Protopolybia-MP Ⅲ多肽优化突变体抗病毒活性提高的原因,为胡蜂抗病毒多肽的分子设计和药用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在小鼠烧伤感染模型中应用蜂毒素抗菌肽单次给药清除泛耐药不动杆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蜂螫伤致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8岁。因右眼马蜂螫伤后视物不见2 d,于2020年8月1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2 d前患者在当地医院紧急处理4处头部皮肤马蜂螫伤。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外伤和手术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0.8。右眼眼压10.3 mm Hg (1 mm Hg=0.133 kPa)、左眼眼压15.3 mm Hg。右眼位及运动正常,外眦部球结膜轻度充血,8点时钟位结膜可见出血点;角膜透明;房水闪辉(++);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直径约6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密度增加;玻璃体明显白色混浊,眼底窥不入。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B型超声检查,右眼玻璃体腔内可见中等量密集点状回声,颞下方球壁前见带状强回声隆起,相应位置周边球壁可见弧形带状回声(图1A)。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右眼前房内及晶状体囊膜表面探及散在点状回声,虹膜形态可,房角开放,全周见睫状体与巩膜分离(图1B)。角膜内皮镜检查,右眼2 809个/mm 2,左眼3 215个/mm 2。诊断:(1)右眼蜂毒性视网膜病变、脉络膜脱离;(2)右眼视力无光感;(3)感染性眼内炎(可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蜂蜇草萃取物对胡蜂蜂毒致人红细胞溶血的拮抗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蜂蜇草萃取物对胡蜂蜂毒致人红细胞溶血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水提取法对干蜂蜇草进行萃取,真空干燥获得蜂蜇草萃取物,配制成1 g/L备用;从胡蜂工蜂尾部收集蜂毒原液备用。获取A、B、O、AB型健康献血者悬浮红细胞液制成洗涤红细胞,调节红细胞计数(4.0~80.0)×10 9/L(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红细胞数量1~20个/小格),按处理因素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红细胞液200 μL +生理盐水20 μL)、蜂蜇草萃取物组(FZC组,红细胞液200 μL+蜂蜇草萃取物10 μL +生理盐水10 μL)、蜂毒组(FD组,红细胞液200 μL+蜂毒10 μL+生理盐水10 μL)、蜂蜇草萃取物+蜂毒组(FCD组,红细胞液200 μL +蜂蜇草萃取物10 μL +蜂毒10 μL),每组10份。将各组溶液置于玻璃试管中,放入37 ℃温箱,10 min后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细胞计数板并进行红细胞计数,比较不同血型相同处理因素之间以及相同血型不同处理因素组之间红细胞计数的差异。 结果:在相同处理因素下,各血型间红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组中A、B、O、AB型红细胞计数(×10 9/L)分别为5.567±1.368、5.146±1.690、4.577±0.774、5.197±1.587( F=0.852, P=0.475),FZC组分别为5.751±1.489、5.268±1.418、4.727±1.174、5.298±1.229( F=0.987, P=0.410),FD组分别为0.546±0.450、0.804±0.428、0.679±0.283、0.846±0.453( F=1.089, P=0.366),FCD组分别为5.532±1.330、5.051±1.596、4.589±0.879、5.140±1.492( F=0.820, P=0.492)。相同血型不同处理因素组间比较红细胞计数:在FZC组与N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蜂蜇草萃取物对红细胞溶血无影响;而在FD组则明显低于NS组(均 P<0.05),说明蜂毒对红细胞有明显的溶血作用;但在FCD组与NS组间比较红细胞计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蜂蜇草萃取物拮抗蜂毒的溶血作用而不影响红细胞计数;而FCD组红细胞计数明显高于FD组(均 P<0.05),进一步说明蜂蜇草萃取物拮抗蜂毒的溶血作用。 结论:胡蜂蜂毒具有明显的溶血作用,而蜂蜇草萃取物能有效拮抗蜂毒的溶血作用;蜂毒的溶血作用与人ABO血型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肽Melittin-K1逆转人肝癌耐药细胞株BEL-7402/5-FU耐药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蜂毒肽Melittin突变体Melittin-K1逆转人肝癌耐药细胞株BEL-7402/5-FU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率评价Melittin-K1对BEL-7402/5-FU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Melittin-K1能否逆转BEL-7402/5-FU细胞的耐药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Melittin-K1处理后BEL-7402/5-FU细胞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改变进行测定。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以及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蓄积水平评价Melittin-K1对P-gp蛋白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结果:细胞体外增殖实验结果表明,Melittin-K1显著抑制BEL-7402/5-FU细胞生长。Melittin-K1下调BEL-7402/5-FU细胞MDR1基因的表达并抑制细胞膜表面P-gp的表达水平及功能。结论:新型多肽Melittin-K1具有逆转肝癌耐药细胞株BEL-7402/5-FU多药耐药性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马蜂蜇伤五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马蜂蛰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仅表现为伤处的肿痛,但也有部分患者发生多脏器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及时识别、早期救治马蜂蛰伤危急重症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文回顾分析 5 例马蜂蛰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研究,对马蜂蛰伤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小结,并进一步探讨可能造成病情危重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子午流注纳子法预防蜂毒急性肾损伤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理论指导下择时中医适宜技术(穴位按摩、摩腹和中药敷脐)早期预防胡蜂蜇伤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效果.方法 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8例蜂蜇伤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蜂蜇伤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蜂蜇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子午流注纳子法理论择时予以穴位按摩、摩腹和中药敷脐治疗.两组患者均干预5 d后,观察其AKI发生率、饮食、睡眠、大便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AK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干预前,两组BSFS、SNAQ、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BSFS、SNAQ和PSQ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大便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 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穴位按摩、摩腹和中药敷脐能一定程度预防或延迟群蜂蜇伤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蜂毒镇痛作用的昼夜变化及对外周血P物质β-内啡肽和IL-1β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小鼠疼痛模型的昼夜节律和注射用蜂毒(Bee venom for injection,BVI)镇痛作用的昼夜差异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热板法、辐射热甩尾法建立小鼠疼痛模型,在 6 个授时(Zeitge-ber time,ZT)时间点(ZT2、ZT6、ZT10、ZT14、ZT18、ZT22)测量痛阈并分析其昼夜节律.将合格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注射用蜂毒大剂量(Bee venom for injection-High dose,BVI-H)、注射用蜂毒中剂量(Bee venom for injection-Medium dose,BVI-M)、注射用蜂毒低剂量(Bee venom for injection-low dose,BVI-L)、吗啡(Morphine,MOR)和模型(Model,MOD)组;每组再根据小鼠痛阈的昼夜节律分为两个亚组,分别在痛阈的峰值和谷值2 个时间点给药.观察各组对热板法、辐射热甩尾法和扭体法疼痛模型小鼠行为学影响的动态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P 物质(Substances P,SP)、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和 IL-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结果:小鼠疼痛模型的痛阈显示出峰值在明中期(ZT6)、谷值在暗后期(ZT22)的昼夜节律.BVI 三个剂量组和 MOR 组均显示出明显的镇痛作用,并且 BVI 在热板法和扭体法模型的镇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在热板法和辐射热法疼痛模型中,BVI于ZT22 给药比ZT6 给药显示出更强的镇痛作用.蜂毒对疼痛模型小鼠血清β-EP 水平未显示上调作用;但可明显降低血清SP 含量,且具有ZT22 给药低于ZT6 给药的昼夜变化(P<0.05);对扭体法和辐射热法(仅ZT22 给药组)疼痛模型小鼠血清IL-1β水平显著下调,而在热板法则显示 IL-1β 水平明显增高.结论:小鼠的痛阈存在峰值在明中后期、谷值在暗后期的昼夜节律;BVI 对小鼠多种疼痛模型均具有镇痛作用,且存在昼夜差异;BVI的镇痛作用及其昼夜变化可能与调节内源性疼痛介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蜂毒及其组分调节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蜂毒是天然生物毒素,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成分复杂,具有较重要的药用价值.其主要成分为蜂毒肽,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蜂毒及其组分的多重作用,部分与调节机体氧化应激密切相关,一方面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改善辐射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减轻药物所致的肝肾肺功能受损、抑制肿瘤生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诱导氧化应激造成机体损伤.本文综述了蜂毒及其组分对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以期为其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关键基因与通路的筛选及中药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筛选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关键基因并探索其发病机制,进而预测治疗ITP的潜在中药(TCM).方法:基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基因芯片原始数据集GSE80401,以P<0.05及|logFC|≥1条件筛选差异miRNA的标准进行分析,得到ITP的差异miRNA.采用miRTarBase、miRDB和TargetScan进行miRNA靶基因预测,在Genecards数据库搜索ITP的靶点,将预测的上调靶基因和下调靶基因分别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在此基础上,将映射的靶基因分别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的靶基因,对核心靶基因在DAVID和Omicsbean数据库上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关键基因导入医学本体信息检索数据库(Coremine Medical)分析治疗关键基因的TCM.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差异基因 422个,关键基因 17个,包括BCL2L1、CCND1、CD44、CDKN1A、CREB1、GRB2、MAPK1、MAPK8、PIK3R1、CDK2、CAV1、FGF2、IGF1、SMAD2、SMAD4、TLR4和VEGFA,主要涉及蛋白聚糖、FoXO、PI3K-Akt、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感染、内分泌抵抗、黏着斑等信号通路.筛选得到包括人参、赤芍、当归、蜂毒、眼镜蛇、补骨脂、地黄、水牛角、火麻仁、菟丝子、五灵脂和金鸡纳皮等在内的具有防治ITP的TCM共12味.TLR4映射的TCM最多,其次是CCND1和VEGFA.在众多的TCM中,人参同时作用于17个靶点,赤芍、当归和蜂毒同时作用于11个靶点,眼镜蛇和补骨脂同时作用于9个和8个靶点,地黄和水牛角同时作用于7个靶点,火麻仁同时作用于4个靶点,菟丝子同时作用于3个靶点,五灵脂同时作用于2个靶点,提示上述药物具有多靶点防治ITP的潜能.结论:基于生信分析初步预测得到ITP的关键致病基因及具有防治作用的TCM,可为相关TCM新药开发提供靶点及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