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病年龄对1型糖尿病患者蜜月期发生情况及胰岛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各年龄阶段1型糖尿病(T1DM)患者发生蜜月期的情况,以及蜜月期对各年龄阶段起病患者胰岛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综合管理门诊规律随访就诊的305例新发T1DM患者。将不同起病年龄患者分为儿童起病组(0~11岁,118例)、青少年起病组(12~18岁,71例)和成人起病组(>18岁,116例)。分析T1DM患者基线和随访过程中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和各项检测指标,以每3个月随访过程中,混合餐耐受试验出现任一点C肽>300 pmol/L或胰岛素剂量校正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数≤9判断蜜月期起止时间,起病12个月内一直未达到蜜月期标准的患者定义为无蜜月期。蜜月期持续时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法进行生存分析,起病4年内重复测量的随访C肽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305例T1DM患者中共有202例出现蜜月期,蜜月期发生率为66.2%。青少年起病组、儿童起病组和成人起病组中的蜜月期发生率逐渐降低,分别为87.3%(62/71)、61.0%(72/118)和58.6%(68/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组内比较儿童起病组与成年起病组患者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09)。儿童起病组、青少年起病组和成年起病组的蜜月期持续时间分别为7.1(5.1,13.2)、13.6(7.3,23.4)和10.3(6.5,16.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4年内C肽分析显示,无蜜月期患者中,成人起病组2 h C肽低于儿童起病组( P=0.029),空腹C肽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 P=0.520);而在有蜜月期患者中,成人起病组空腹C肽和2 h C肽均明显高于儿童起病组( P值分别为0.018和0.002)。 结论:青少年起病患者蜜月期发生率比成年和儿童起病患者更高,儿童起病患者蜜月期持续时间更短。蜜月期是成年起病患者保留胰岛功能的有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麦克氏囊为靶点的3D打印导航穿刺技术在三叉神经痛PBC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最常见的颅神经高兴奋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52.2/10万。TN病程度过药物蜜月期后,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有效缓解疼痛。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是近年来兴起的TN手术治疗方法,具有确切的止痛效果,已成为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有益补充,尤其对于高龄TN患者治疗价值更高。成功实施PBC手术的标志是在麦克氏囊内将穿刺微球囊充盈为"梨"型,这需要术者将穿刺导管精准的穿入患侧的卵圆孔和麦克氏囊内。术者需要经过较多的经验积累才能稳定的成功实施PBC手术。在条件较好的神经外科中心,利用框架或无框架定位系统甚至机器人、3D打印导板辅助可以提高卵圆孔穿刺成功率。既往研究中导航辅助穿刺手术多以卵圆孔为靶点 [1-6]。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探针虽然准确通过了卵圆孔,但仍无法顺利进入麦克氏囊时,常常导致手术困难甚至手术失败。山西白求恩医院神经外科利用3D打印图像融合导航技术辅助设计穿刺路径(将麦克氏囊作为穿刺靶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对疗效影响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机械刺激效应(简称"蜜月期"效应)对后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81例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后未开机刺激、仅有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患儿癫痫发作频率降低≥50%,定义为存在"蜜月期"效应。所有患儿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以及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2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有无"蜜月期"效应及其持续时间。癫痫发作控制效果采用McHugh量表评估,Ⅰ、Ⅱ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有效,Ⅲ~Ⅴ级(发作频率降低<50%)为治疗无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对疗效的影响。比较出现"蜜月期"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与治疗无效者的"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81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81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7.6(12~47)个月。至末次随访,McHugh分级为Ⅰ级41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Ⅴ级16例。22例患儿出现"蜜月期"效应,其中Ⅰ、Ⅱ级共16例,Ⅲ~Ⅴ级共6例;"蜜月期"效应的持续时间中位数(范围)为23(10~115)d。比较不同McHugh癫痫疗效分级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及有无"蜜月期"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7%(16/22),而未出现者治疗有效率为67.8%(40/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2例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者比无效者的"蜜月期"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时间(范围)分别为28(11~115)d和13(10~15)d; U=9.000, P<0.01]。 结论:初步研究未观察到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出现"蜜月期"效应对疗效有影响,但出现"蜜月期"效应的患儿中,治疗有效的患儿"蜜月期"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暴发性1型糖尿病不同时期的血糖管理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总结1例儿童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儿不同时期的血糖管理经验,包括酮症酸中毒期、酮症缓解期、感染期及"蜜月期"4个阶段的不同的血糖管理目标及方法.该患儿顺利度过酮症危险期及血糖波动紊乱期,住院20 d后病情好转,血糖控制平稳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产后抑郁妇女及其配偶二元应对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妇女及其配偶二元应对的体验,以期为处于不同心理阶段的产妇及其配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指导及干预.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2022年2月—5月就诊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产科心理门诊的产妇及其配偶进行深度访谈,采用Charmaz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范式分析资料.结果:产后抑郁妇女及其配偶的二元应对体验经历了蜜月期、缓冲期、矛盾期、争吵期4个阶段.结论:产后抑郁妇女及其配偶的二元应对体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研究人员可根据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适应其在不同状态下的需求,解决不同状态下的矛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左旋多巴诱导的帕金森病并发症的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半个世纪以来左旋多巴一直作为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最前沿治疗药物,但经过一段“蜜月期”治疗后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包括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及异动症)及非运动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PD患者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近年来,左旋多巴引起的行为改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神经精神症状、刻板行为、多巴胺失调综合征、冲动控制障碍等.本研究对左旋多巴诱导的PD并发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做简要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型糖尿病预测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典的理论认为1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T1D)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所导致的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从而使胰岛素分泌数量绝对减少所致的糖代谢紊乱疾病. 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以及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常被认为是其典型的首发临床表现,而T1 D患者一经诊断,除了部分患者经历"蜜月期"(指部分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诊断糖尿病数月之内,胰岛功能尚可,可以脱离胰岛素而良好地控制血糖,这段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之外,均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有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 T1 D的发病率提高了数倍,目前欧洲T1 D在儿童患者的发病率正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对于T1 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关于T1 D的预测及其预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文将对最近关于T1 D预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以期能为国内T1 D预测预防研究的开展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未来发展的机遇及挑战
编辑人员丨2023/8/6
帕金森病是运动障碍疾病中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13.9/10万[1] ,约200万患者,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该病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路易小体形成,其主要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临床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及嗅觉减退、快动眼期睡眠行为异常、便秘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 脑深部电刺激( DBS )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治疗运动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方法,它能避免由破坏神经核团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为患者后续接受其他新疗法保留了机会,也可在术后进行无创性调节,以达到最佳症状控制和最小不良反应. 可以提供给患者药物治疗外的"第二蜜月期",是继美多芭发明以来治疗帕金森病的又一里程碑式疗法. 全球DBS植入患者已超过10 万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DBS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机遇及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深部电刺激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利用立体定向的方法在脑内特定的核团或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特定频率的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疾病症状的目的;与传统毁损性手术相比,DBS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的特点[1].近年来,DBS已经被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有数年的“蜜月期”,“蜜月期”过后便需要DBS控制PD症状;并且最新的随机双盲研究显示早期应用DBS治疗PD较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患者的获益更大[2].在癫痫的治疗上,约有三分之一的癫痫患者应用现有药物无法得到控制,DBS可以使这部分患者的癫痫发作缓解超过60%[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然而药物治疗AD的效果欠佳,目前已有多种靶点DBS用于临床治疗AD,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4-5].总之,DBS对于众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正在聚焦于DBS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临床特点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分析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近10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及国内已发表且样本数≥10例FT1DM的临床资料共135例,将其中20例成年FT1DM与国内其他6家医院87例成年非特殊人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然后,将所有患者按年龄分组,<18岁者为青少年组,≥18岁者为成年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点,最后结合文献将纳入本研究的我国所有(包括围产期)成年患者资料与日本FT1DM进行比较.结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成年FT1DM与其他6家医院成年非特殊人群患者临床特点相似,起病年龄29.9~35.9岁,体重指数(BMI)19.9~23.2 kg/m2,病程多为2~5 d,起病时即出现严重高血糖,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7%.135例FT1DM患者中青少年发病者仅占13.3%(18/135).与青少年组比较,成年组症状更显著、病情更危重: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更多见(P=0.026),起病时血糖水平更高(P=0.013),HbA1c更低(P=0.002),酸中毒更严重(P=0.034),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和钾离子升高更明显.但青少年组出现前驱感染的比例更高(P=0.028).此外,青少年组16.7%(3/18)的患者出现蜜月期,而成年组未见报道.与日本成年FT1DM对比,我国患者发病年龄更年轻,高血糖症状和流感样症状比例、发病时血糖水平更低,但消化道症状更多见;两组人群BMI、病程、HbA1c、空腹C肽水平、血pH值、血钾水平及血淀粉酶升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内不同地区成年非特殊人群FT1DM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但成年起病者较青少年起病者症状更显著、病情更危重;中国与日本FT1DM患者在发病年龄、血糖及伴随症状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