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TPE)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儿童严重脓毒症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治疗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严重脓毒症并MODS患儿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联合组与CVVH组(各35例)。CVVH组采用CVVH治疗,联合组采用TPE联合CVVH治疗。观察2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并采用 t检验进行比较。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48 h、72 h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可溶性受体(sFLT)水平进行分析,多时点整体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LSD- t检验。记录2组患儿28 d生存率,并采用 χ2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联合组治疗48 h及72 h的PT、TT、APTT均低于CVVH组(均 P<0.05)。联合组治疗48 h、72 h的FIB分别为(2.15±0.42) g/L、(2.89±0.27) g/L,高于CVVH组的(1.84±0.31) g/L、(2.49±0.20) g/L(均 P<0.05)。联合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为(11.33±1.16) d,短于CVVH组的(13.54±1.92) d( t=5.828, P<0.05)。联合组治疗48 h及72 h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CVVH组(均 P<0.05)。联合组治疗48 h及72 h的血清HMGB1、TLR4、sFLT水平均低于CVVH组(均 P<0.05)。联合组28 d存活率为94.29%,高于CVVH组的77.14%( χ2=4.200, P=0.040)。 结论:TPE联合CVVH能改善严重脓毒症并MODS患儿的凝血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其可能通过调节HMGB1、TLR4、sFLT水平达到治疗目的,改善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尼麦角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CYP2C19基因慢代谢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尼麦角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CYP2C19基因慢代谢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0例CYP2C19基因慢代谢型AI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n=50)给予尼麦角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对照组( n=50)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神经生化因子差异。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3.00(3.00,4.0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而MoCA评分为(24.04±1.6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及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分别为(4.87±1.03)mPa/s、(18.89±2.05)mPa/s、(1.50±0.61)mPa/s、(0.39±0.10)g/L和(0.56±0.01)mg/L,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分别为(7.39±1.18)ng/ml和(9.92±1.15)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为(18.39±3.12)mg/L,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尼麦角林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CYP2C19基因慢代谢型AIS患者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脓毒症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导致严重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是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与脓毒症的遗传易感性、早期诊断、病情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CD14、Toll样受体(TLR)、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IL-6)、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等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遗传易感性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在脓毒症早期预测及诊断、治疗等方面有启示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美托咪定对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拟行卵巢恶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10 min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后以0.2~0.6 μg·kg -1·h -1维持静脉泵注,至手术完毕前30 min结束泵注。对照组同时段泵注相同容量的0.9% NaCl溶液。在麻醉诱导前(T 0)、给药2 h后(T 1)、术后3 h(T 2)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并检测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麻醉药物用量、术中总失血量。 结果:右美托咪定组T 1、T 2时刻Plt分别为(154±28)×10 9/L、(138±27)×10 9/L,对照组分别为(133±44)×10 9/L、(114±50)×10 9/L,均低于两组T 0时刻[(182±46)×10 9/L、(184±55)×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1.975、16.058,均 P<0.01),且对照组T 1、T 2时刻均低于右美托咪定组(均 P<0.05)。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T 1、T 2时刻FIB水平[右美托咪定组:(3.2±0.9)g/L、(3.3±0.9)g/L,对照组:(3.7±0.6)g/L、(4.6±0.9)g/L]及D-二聚体水平[右美托咪定组:(0.77±0.25)mg/L、(0.81±0.51)mg/L,对照组:(0.96±0.31)mg/L、(1.15±0.56)mg/L],均高于两组相应的T 0时刻[FIB:(3.0±0.7)g/L、(2.8±0.6)g/L,D-二聚体:(0.65±0.19)mg/L、(0.63±0.3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5.234、46.121、4.358、11.091,均 P<0.05),且对照组T 1、T 2时刻FIB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右美托咪定组(均 P<0.05)。右美托咪定组T 2时刻PT、APTT分别为(12.7±0.5)s、(33.8±3.7)s,对照组分别为(12.3±0.8)s、(31.8±2.4)s,均短于两组相应的T 0时刻[PT:(13.0±0.3)s、(13.0±0.3)s,APTT:(35.7±2.0)s、(35.7±2.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对照组T 2时刻均短于右美托咪定组(均 P<0.05)。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T 1、T 2时刻IL-6水平[右美托咪定组:(73.3±2.8)pg/L、(84.7±3.8)pg/L,对照组:(81.5±3.6)pg/L、(89.8±3.2)pg/L]及TNF-α水平[右美托咪定组:(27.6±4.6)ng/L、(32.9±3.7)ng/L,对照组:(32.7±2.5)ng/L、(39.8±4.0)ng/L]均高于两组相应的T 0时刻[IL-6:(65.9±2.9)pg/L、(65.0±1.8)pg/L,TNF-α:(15.4±3.1)ng/L、(16.6±2.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264.650、553.019、162.447、438.225,均 P<0.05),且对照组T 1、T 2时刻IL-6和TNF-α水平均高于右美托咪定组(均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总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对照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均多于右美托咪定组(均 P<0.05)。 结论:卵巢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改善围术期凝血功能,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从而降低术后血栓事件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其出血程度、血浆纤溶因子及血管再通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采用冠状动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 for injection,rhPro-UK)对患者出血程度、血浆纤溶因子及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选取唐山市工人医院治疗的124例STE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3例,对照组61例。均采取血栓抽吸,对照组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射25 μg/kg的替罗非班,观察组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射20 mg的rhPro-UK,之后两组均行急诊PCI治疗。记录两组STEMI患者的出血程度、心肌微循环指标、血浆纤溶因子变化、血管再通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磷酸肌酸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 MB,CK-MB)峰值(184.64±21.47)U/L及CK-MB峰值时间(14.32±2.02) h显著低于对照组[(258.94±31.64) U/L)、(16.58±2.0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345、 t=6.123, P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human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0.85±0.28) kU/L显著高于对照组(0.74±0.24) kU/L,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human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0.16±0.05) kU/L较对照组(0.32±0.08) kU/L显著下降( t=2.345, P=0.021; t=13.401, P<0.001);ST段完全回落观察组77.78%(49/63)明显高于对照组54.10%(33/61)( Z=7.758; P=0.005),ST段无回落观察组4.76%(3/63)明显低于对照组19.67%(12/61)( Z=6.480; P=0.011)。观察组治疗后7 d的LVEDD(49.37±3.14) mm、14 d的LVEDD(48.34±3.03) mm、7 d的LVESD(33.19±2.23) mm、14 d的LVESD(32.05±2.23) mm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7 d的LVEDD(50.64±3.03) mm、14 d的LVEDD(49.66±2.83) mm、治疗后7 d的LVESD(34.86±1.73) mm、14 d的LVESD(33.74±1.9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01);治疗后7 d的LVEF(56.32±4.97)%、14 d的LVEF(59.23±5.11)%、治疗后7 d的CI(3.65±0.22) L/(min·m 2)、14 d的CI(3.76±0.21) L/(min·m 2)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7 d的LVEF(54.46±4.87)%、14 d的LVEF(57.18±4.33)%、治疗后7 d的CI(3.48±0.25) L/(min·m 2)、14 d的CI(3.56±0.24) L/(min·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01)。 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冠状动脉注射rhPro-UK较替罗非班可进一步改善总出血率、血管再通率,显著改善血浆纤溶因子、心肌微循环及心功能,为治疗STEMI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脾化积扶正汤辅助西医常规化疗对原发性肝癌脾虚证患者细胞免疫及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健脾化积扶正汤辅助西医常规化疗对原发性肝癌脾虚证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细胞免疫及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3月-2021年3月本院85例原发性肝癌脾虚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健脾化积扶正汤。2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流式细胞仪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4 +、CD8 +水平并计算CD4 +/CD8 +比值,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因子Ⅶ(CFⅦ),记录治疗期间化疗毒副作用,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为78.57%(33/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92, P=0.047)。治疗后,观察组胁痛、痞块、神疲乏力、黄疸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60、2.64、2.85、2.91、3.79, P<0.01);CD4 +[(37.68±3.72)%比(35.92±3.61)%, t=2.21]水平及CD4 +/CD8 +[(1.44±0.22)比(1.31±0.23), t=2.66]比值高于对照组( P<0.05);CD8 +[(26.20±2.72)%比(27.44±2.16)%, t=2.3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Fg[(3.11±0.85)g/L比(2.74±0.72)g/L, t=2.16]、CFⅦ[(1.76±0.44)mg/L比(1.58±0.37)mg/L, t=2.04]高于对照组( P<0.05);PT[(14.65±2.72)s比(15.91±3.03)s, t=2.02]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化疗毒副作用发生率为11.63%(5/43)、对照组为30.95%(13/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P=0.029)。 结论:健脾化积扶正汤辅助西医常规化疗可有效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和凝血纤溶功能的恢复,降低化疗毒副作用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培门冬酶致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诊疗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接受培门冬酶(PEG-Asp)治疗期间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6月2日,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PEG-Asp治疗期间发生CVST的23岁男性T-ALL/LB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与免疫分型,全身增强CT等检查。根据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方案断定。本研究对患者随访截至2021年7月24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此外,以"门冬酰胺酶""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asparaginase""malignant neoplasm of the lymphohematopoietic system""intra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接受门冬酰胺酶(Asp)治疗后发生CVST的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0月20日。总结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Asp治疗期间发生CVST的临床表现、高危因素及防治等资料。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患者于2020年6月2日因"咳嗽、吞咽困难2个月,加重伴胸痛3 d"入院。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与免疫分型,血常规、全身增强CT检查等结果,本例患者被诊断为T-ALL/LBL,于第1、5疗程分别接受PVAP(泼尼松+长春新碱+表柔比星+PEG-Asp)方案诱导缓解治疗和PVA+L(地塞米松+长春新碱+柔红霉素+PEG-Asp)方案巩固治疗。患者化疗后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骨髓完全缓解(CR),胸部压迫症状缓解、出院。②出院后第3天,患者因"持续头痛3 d伴抽搐3次"再次入院。其血常规检查结果示,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值、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3.03×10 9/L、102 g/L、44×10 9/L和85%;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示,纤维蛋白原(Fib)值、D二聚体(D-D)值、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AT)-Ⅲ活动度、血浆蛋白S活性、血浆纤溶酶原活性、蛋白C活性分别为1.4 g/L、0.51 μg/mL、12.9 s、1.17、16.1 s、25%、49.8%、27%和31%;血栓弹力图结果示,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固角α、血栓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分别为3.9 min、11.7 min、34.0°、20.6 mm和-9.636。头颅增强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检查结果示,双侧额部脑外弧形异常强化,考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梗死。③根据神经系统症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患者被诊断为CVST,遂采取甘露醇降压、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治疗,阿糖胞苷+地塞米松+甲氨蝶呤方案鞘内注射预防白血病细胞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治疗期间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1 150 mL。治疗后患者头痛缓解,无抽搐后出院。随访7个月,患者病情稳定。④文献复习: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为6篇,共纳入8例接受Asp治疗后均出现CVST的患者。对其进一步治疗中,单独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为1例,PEG-Asp为6例,2种制剂均应用为1例;4例发病时AT-Ⅲ活性偏低,8例患者发病后均接受凝血因子抗凝治疗,5例患者一般状况良好,2例血栓仍存在,继续接受抗凝治疗,1例因并发症停用抗凝治疗。 结论:T-ALL/LBL患者接受PEG-Asp治疗存在并发CVST风险,应充分评估高危因素,加强院内、外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积极预防CVST,并尽早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反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疗效及对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和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选择诸暨市中医医院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有溶栓、取栓治疗禁忌证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脑心通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细胞间附分子1(ICM-1)和白细胞介素 6(IL-6)]、氧化应激反应[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2.09%)(χ 2=6.541, P<0.05);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61.51±5.24)分,高于对照组的(50.43±4.81)分( t=10.215,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RP(4.42±1.03)mg/L、ICM-1(84.23±5.05)μg/L和IL-6(94.33±10.22)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8.32±1.71)mg/L、(103.51±6.35)μg/L和(118.92±13.31)μg/L( t=12.810、15.583、9.609,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MDA(3.76±0.78)μmol/L,低于对照组的(4.94±0.90)μmol/L,而SOD(35.76±2.65)U/L,高于对照组的(30.34±2.11)U/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497、10.492,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4.10±0.51)mPa·s、(9.31±1.36)mPa·s、(1.24±0.26)mPa·s和(2.71±0.40)g/L,均低于对照组的(5.72±0.76)mPa·s、(11.49±1.59)mPa·s、(2.21±0.32)mPa·s和(3.92±0.54)g/L( t=11.607、6.832、15.427、11.807,均 P<0.05)。 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疗效明显,可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和血液流变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GM1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机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GM1)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青岛市市立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2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药物治疗)、GM1组(常规药物+GM1注射液)、高压氧组(常规药物+高压氧)、GM1+高压氧组(常规药物+GM1注射液+高压氧),每组各50例,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气导平均听阈、症状积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观察4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GM1+高压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高于其他3组(78.00%、82.00%、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气导平均听阈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患者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M1+高压氧组气导平均听阈和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GM1+高压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各组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GM1+高压氧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CAM-1、sVCAM-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GM1+高压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M1+高压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略高于其他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M1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听力,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抗磷脂综合征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6岁。因突发右眼视物不清1 d,于2023年4月13日到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半个月前因右侧腘静脉血栓栓塞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及尿激酶溶栓、那屈肝素钠抗凝治疗。否认其他全身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数指/10 cm、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4、11 mm Hg (1 mm Hg=0.133 kPa)。右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底检查,右眼视盘水肿,盘缘小片状出血,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串珠样"改变,静脉旁多发散在视网膜前出血,对应静脉处可见白色栓子样梗塞,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图1A)。红外眼底扫描激光检查,右眼仅见上方及颞侧涡静脉轮廓(图1B)。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黄斑区鼻侧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网膜层间结构模糊,脉络膜厚度不均(图1C)。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右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右侧股静脉下段-腘静脉栓塞,周围软组织肿胀(图2A)。右下肢静脉3D-CT血管造影检查,右侧胫前、胫后及腓静脉显影变淡,右侧腘动脉局限性轻度狭窄(图2B)。实验室检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09.4 s(正常值范围31 ~43 s)。给予患者静脉注射800 ml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维生素K40 mg/d促进凝血因子合成。治疗2 d后患者自觉右眼视力降至无光感。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大量散在Roth斑样出血,视网膜静脉系统"串珠样"改变伴多发散在节段性栓子栓塞,黄斑区内界膜隆起伴内界膜下出血(图3A)。OCT检查,右眼后极部视网膜重度水肿,层间结构紊乱、内界膜脱离(图3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右眼全周视网膜大范围遮蔽荧光,隐约可见动脉前峰充盈,遮蔽区域见脉络膜背景荧光弥漫增强;造影晚期仍未见视网膜静脉荧光充盈(图3C)。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史密斯抗体(抗SM抗体)(+),抗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其余血常规、生物化学检测结果无明显异常。血栓弹力检查,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活性减弱。诊断:(1)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PS);(3)狼疮抗凝物-低凝血酶原综合征。给予患者眼球按摩、高通量氧气间断吸氧、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免疫抑制、维生素促进凝血因子合成、达肝素钠抗凝、球后注射硫酸阿托品扩血管、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降眼压、血栓通活血化瘀治疗。但患者视力无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