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抑酸、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观察组予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计算PGⅠ/PGⅡ比值。行胃镜活检,观察胃部黏膜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29/34)、对照组为58.8%(20/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5, P=0.030)。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痛、痞满积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97、3.80,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Ⅰ[(76.21±17.35)mg/L比(66.80±18.77)mg/L, t=2.15]水平及PGⅠ/PGⅡ[(4.67±0.99)比(3.90±1.25), t=2.81]比值高于对照组( P<0.05),PGⅡ[(16.36±1.85)mg/L比(17.42±2.05)mg/L, t=2.2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肠上皮化生明显改善或逆转( χ2=20.67, P<0.01),腺体萎缩情况明显改善或逆转( χ2=9.33, P=0.030)。 结论: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可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患者的癌前病变,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种胃癌初筛方法在健康体检人群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血清幽门螺杆菌( HP)抗体联合胃蛋白酶原(PG)(即ABC法)、血清PG联合胃泌素-17(G-17)(即新ABC法)和新型胃癌筛查评分法,这3种胃癌初筛方法在健康体检人群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作用和效能。 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行胃镜检查者行上述3种胃癌初筛,每种方法均分为低危人群、中危人群和高危人群,以胃镜和活检病理为金标准,计算3种筛查方法各危险分层的比例和胃癌的检出率,评价各筛查方法的优缺点。结果:完成健康体检和胃镜检查纳入研究者共3 199例。胃镜检出食管癌10例(0.31%),均为早期食管癌;胃癌37例(1.16%),其中早期胃癌者占86.49%(32/37)。采用3种胃癌初筛方法评估受检者胃癌风险,ABC法评为低危人群1 853例(7.92%)、中危人群1 339例(41.86%)、高危人群7例(0.22%),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97%(18/1 853)、1.42%(19/1 339)、0.00%;新ABC法评为低危人群2 362例(73.84%)、中危人群804例(25.13%)、高危人群33例(1.03%),胃癌检出率分别1.14%(27/2 362)、1.24%(10/804)、0.00%;新型胃癌筛查评分法评为低危人群1 448例(45.26%)、中危人群1 213例(37.92%)、高危人群538例(16.82%),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28%(4/1 448)、1.32%(16/1 213)、3.16%(17/538)。中、高危人群合计的胃癌检出率明显大于低危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7.935, P<0.001)。观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ABC法为0.546、新ABC法为0.503、新型胃癌筛查评分法为0.760,新型胃癌筛查评分法的AUC明显大于ABC法和新ABC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法中、高危人群的胃癌检出率高于低危人群,胃癌漏诊率低于ABC法和新ABC法,在健康体检人群的早期胃癌筛查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重超声造影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重超声造影(DCEUS)联合血清胃蛋白酶原(PG)在早期胃癌(EG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疑诊为EGC的患者82例,术前行DCEUS检查及PG检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82例病例分成良性病变组(13例)、EGC组(57例)及进展期胃癌组(12例),分析各组组间DCEUS参数及PG的差异,包括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增强强度( EI)、血清胃蛋白酶原Ⅰ( PG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两者之比(PGⅠ/PGⅡ)。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DCEUS、PG单独及联合诊断EGC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对比其诊断价值。结果:DCEUS恶性组的PI、EI值较良性病变组高,TTP则相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G检测恶性组PGⅠ、PGⅠ/PGⅡ较良性病变低,且进展期胃癌较EGC低,PGⅡ则相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由ROC曲线结果显示,DCEUS、PG单独及联合诊断EGC敏感性分别为80.7%、73.7%、87.7%,特异性分别为76.0%、72.0%、80.0%,准确率分别为79.3%、73.2%、85.4%,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4(95% CI=0.669~0.898)、0.728( 95% CI=0.606~0.850)及0.839( 95% CI=0.734~0.943),联合诊断较单一的诊断方式诊断价值高。 结论:联合DCEUS及PG的诊断方式能进一步提高EGC的诊断效能,降低其漏诊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锡市大规模社区自然人群的胃癌筛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无锡市大规模社区自然人群的合理化胃癌筛查方案。方法:2016年12月—2019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无锡市新吴区的6个街道19个社区(村)的自然人群(105 865人)进行研究,对年龄在40~69岁的目标人群(50 063人)进行入户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血清学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抗体和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结果将受调查者分为4类:Ⅰ类, HP(-)、PG(-);Ⅱ类, HP(+)、PG(-);Ⅲ类, HP(+)、PG(+);Ⅳ类, HP(-)、PG(+)。Ⅲ类和Ⅳ类人群全部入选并分别纳入C组和D组,再按样本量A组∶D组=3∶1、B组∶C组=3∶1的原则,采用计算机随机生成数字的方法分别从Ⅰ类、Ⅱ类人群中随机抽取受试者分别纳入A组和B组,同时Ⅰ类和Ⅱ类人群中未被抽到的胃癌家族史一级亲属也均分别纳入A组和B组。对以上入组受试者进行内镜精查及病理检测,重点观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GIN)、早期胃癌和胃癌的检出情况。 结果:50 063人目标人群中,最终有31 508人接受了问卷调查,目标人群参与率为62.9%。共有19 745人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目标人群参与率为39.4%(19 745/50 063),血清学结果显示:Ⅰ类11 152人(56.48%),Ⅱ类8 170人(41.38%),Ⅲ类124人(0.63%),Ⅳ类299人(1.51%)。根据排除标准和自愿原则,拟对3 400人进行胃镜检查,实际到院接受胃镜检查者2 389人,其中A组1 263人、B组814人、C组86人、D组226人,拟行胃镜人群参与率为70.3%(2 389/3 400),目标人群参与率为4.8%(2 389/50 063),总体人群参与率为2.3%(2 389/105 865)。胃镜及活检病理发现HGIN+胃癌32人(检出率为1.34%),其中40~49岁1人(占3.125%)、50~59岁9人(占28.125%)、60~69岁22人(占68.750%),有25人(占78.13%)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为HGIN或早期胃癌。剔除A组、B组中的非胃癌家族史胃癌一级亲属810人(其中胃癌3人),同时将胃镜检查年龄提高到50岁(即再剔除40~49岁214人,其中胃癌1人),则接受胃镜检查的人数可从2 389人减少到1 365人,从中仍可检出HGIN+胃癌28人,其中HGIN+早期胃癌22人。结论:通过流行病学、血清学检测并结合年龄、胃癌家族史一级亲属的筛查方法,在自然人群中相对准确地筛选出"胃癌筛查高危目标人群"进行胃镜检查是适用于无锡地区的胃癌筛查模式;结合我国国情,从成本-效益角度出发,推荐在无锡地区采用50岁以上、血清学PG(+)及胃癌家族史胃癌一级亲属的社区胃癌筛查新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幽门螺杆菌临床诊疗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研究我国幽门螺杆菌( H. pylori)诊断方法与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等现状,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 H. pylori个体化诊疗与首次成功根除技术路径。 方法:选择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病工作组成员所在单位(34家医院和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 H. pylori诊断方法开展、院内抗生素使用、 H. pylori专病门诊开设和菌株库建立情况。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H. pylori诊断方法开展方面,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学诊断、药敏试验、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胃蛋白酶原检测、耐药基因检测(包括有意向开展)在34家医院的开展率分别为47.1%(16/34)、47.1%(16/34)、64.7%(22/34)、100.0%(34/34)、38.2%(13/34)、88.2%(30/34)、97.1%(33/34)和44.1%(15/34)。院内抗生素使用方面,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呋喃唑酮和四环素在34家医院中的使用率分别为100.0%(34/34)、97.1%(33/34)、97.1%(33/34)、91.2%(31/34)、52.9%(18/34)和44.1%(15/34)。34家医院中有25家(73.5%)设立 H. pylori专病门诊,14家(41.2%)建立 H. pylori菌株库。 结论:我国多数地区 H. pylori尿素呼气试验已普及,粪便抗原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学诊断待加强;呋喃唑酮和四环素的可及性较低,值得关注;较多医院已设立 H. pylori专病门诊,并进行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建立菌株库,为个体化诊疗和首诊根除 H. pylori技术路径的研究、制订和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学检测联合胃镜检查在青海胃癌高发地区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R(PGⅠ/PGⅡ)及血清胃泌素(G17)水平检测联合胃镜检查在青海胃癌高发地区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青海省4个胃癌高发区县8个自然村近25 000人作为普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确定适龄目标人群(40~69岁)2 700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并计算PGR(PGⅠ/PGⅡ),筛查出数值异常者949例作为胃癌高危人群并行胃镜检查及活检,根据胃镜及活检病理结果分成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早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组。观察不同胃黏膜病变中血清PGⅠ、PGR及G17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PGⅠ、PGR及G17诊断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及其敏感度、特异度。结果:胃镜检查949例,病理活检649例。检出非萎缩胃炎239例,萎缩性胃炎500例,消化性溃疡197例,胃癌13例(其中早期胃癌5例、进展期胃癌8例)。血清PGⅠ表达水平,早期胃癌组[(70.00±12.35)μg/L]、进展期胃癌组[(38.39±2.77)μg/L]明显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103.89±37.45)μg/L, P均<0.05],且早期胃癌组明显高于进展期胃癌组( P<0.05);PGR值早期胃癌组(3.74±1.40)、进展期胃癌组(2.05±0.59)明显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9.18±4.10, P均<0.05),且早期胃癌组明显高于进展期胃癌组( P<0.05);血清G17表达水平,早期胃癌组[(18.03±4.52)pmol/L]、进展期胃癌组[(25.15±3.76)pmol/L]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14.99±7.12)pmol/L, P均<0.05],且早期胃癌组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组( P<0.05)。诊断早期胃癌的ROC分析显示,PGⅠ的最佳临界值为71.85 μ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59.0%;PGR的最佳临界值为5.0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70.4%;G17的最佳临界值为15.65 p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69.3%。诊断进展期胃癌的ROC分析显示,PGⅠ的最佳临界值为42.55 μ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5.3%;PGR的最佳临界值为2.7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2.1%;G17的最佳临界值为20.55 p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89.7%。 结论:通过血清学检测筛查出胃癌高危人群,然后对高危人群行胃镜及活检确诊,不仅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而且可以节约医疗资源,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可行性方案,适合在青海省胃癌高发区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A19-9、CA72-4、CEA、PGⅠ和PGⅡ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效能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糖链抗原19-9(CA19-9)、CA72-4和癌胚抗原(CEA)与胃蛋白酶原(PG)Ⅰ和Ⅱ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消化科收治的50例胃癌(GC)和50例胃良性病变(NGD)患者的血清标本。应用胃癌生物标志物抗体芯片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CA19-9、CA72-4、CEA、PGⅠ和PGⅡ的浓度。计算其单独及联合检测用于胃癌诊断的效能。结果:上述五项指标在GC组中的浓度均显著高于NGD组( P<0.05)。其单独检测用于胃癌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0.586(95% CI:0.471~0.701)至0.811(95% CI:0.719~0.902)范围内波动,即CA72-4最低,PGⅡ最高。CA19-9、CA72-4和CEA三者联合检测的AUC略低于PGⅠ和PGⅡ两者联合检测,分别为0.797(95% CI:0.710~0.885)和0.814(95% CI:0.724~0.905),而上述所有指标联合检测的AUC最高,可进一步升至0.875(95% CI:0.800~0.943)。 结论:应用抗体芯片法联合检测传统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和胃蛋白酶原对辅助胃癌诊断具有潜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协同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控制液体摄入量的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控制液体摄入量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血液透析中心96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协同护理组,每组48例,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评分及胃功能,比较护理期间两组患者依从性及护理后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表格维度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协同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和胃泌素17(G-17)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协同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协同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比较,患者的透析治疗、用药、饮食、液体摄入等方面的依从性具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协同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协同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胃功能,还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损伤密切相关,其诊断和癌变监测多依赖于胃镜和病理活体组织检查,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等血清学标志物具有一定的诊断和胃癌风险分层价值。某些药物可以逆转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降低患者的癌变风险。临床上应关注精神心理因素、胆汁反流和胃微生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演进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检测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及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检测在早期胃癌(EG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陕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胃黏膜病变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依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54例、EGC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CTC及血清PGⅠ阳性率,比较单独使用CTC及血清PGⅠ对EGC的诊断效能,分析EGC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计算CTC及血清PGⅠ对EGC的诊断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EGC组CTC、血清PGⅠ阳性率分别为79.17%(38/48)、70.83%(34/48),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的14.81%(8/54)、20.37%(1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2.50、26.25,均 P < 0.001)。单独使用CTC、血清PGⅠ对EGC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TC、血清PGⅠ阳性是EGC患者诊断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0.20、8.57,均 P < 0.001)。采用CTC、血清PGⅠ以及logisitc回归模型的 P值预测概率对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0.643、0.504、0.633。 结论:CTC联合血清PG I对EG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2种检测手段对EGC发病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