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氧化和炎症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血清Kloth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德清县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DKD患者92例作为观察组,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轻度组[60 mL·min-1·(1.73 m2)-1 < eGFR ≤ 90 mL·min-1·(1.73 m2)-1]、中度组[30 mL·min-1·(1.73 m2)-1 < eGFR ≤ 60 mL·min-1·(1.73 m2)-1]和重度组[eGFR ≤ 30 mL·min-1·(1.73 m2)-1]3个亚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法测定血清Klotho、SOD、MDA、AOPP指标水平,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尿素氮、尿总蛋白,并计算eGFR。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血清Klotho、SOD、MDA、AOPP的水平,比较观察组不同亚组DKD患者血清Klotho、SOD、MDA、AOPP、eGFR、血清肌酐、尿素氮、尿总蛋白水平,并应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血清Klotho、SOD、MDA、AOPP水平与DKD患者肾功能指标(eGFR、血清肌酐、尿素氮、尿总蛋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Klotho、SO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MDA、AOP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 14.301、9.864、10.241、16.493,P均< 0.001)。观察组各亚组间血清Klotho、SOD、MDA、AOPP、eGFR、尿总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57.456、112.789、98.321、145.123、137.700、35.330、119.000、141.900,P均< 0.001)。与轻度组比较,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血清Klotho[(610 ± 102)、(436 ± 76)、(315 ± 51)ng/L]、SOD[(41 ± 7)、(32 ± 6)、(25 ± 4)U/L]及eGFR[(77 ± 13)、(47 ± 12)、(24 ± 5)mL·min-1·(1.73 m2)-1]水平均显著降低,且重度组更低(P均< 0.05);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的血清MDA[(4.8 ± 1.4)、(7.6 ± 2.0)、(10.6 ± 2.8)mmol/L]、AOPP[(44 ± 4)、(61 ± 6)、(73 ± 7)mg/L]、尿总蛋白[(175 ± 18)、(193 ± 16)、(214 ± 18)mg/24 h]、血清肌酐[(205 ± 18)、(243 ± 19)、(283 ± 20)μmol/L]及血清尿素氮[(9.2 ± 1.4)、(15.3 ± 3.2)、(23.2 ± 4.6)mmol/L]水平均显著升高,且重度组更高(P均< 0.05)。血清Klotho、SOD水平与DKD患者的eGFR均呈正相关(r = 0.737、0.558,P均< 0.001),与尿总蛋白(r = -0.553、-0.511,P = 0.002、0.003)、血清肌酐(r = -0.523、-0.413,P = 0.007、0.010)和尿素氮(r = -0.462、-0.509,P < 0.001、= 0.008)均呈负相关;血清MDA、AOPP水平与DKD患者的eGFR均呈负相关(r = -0.647、-0.755,P均< 0.001),与尿总蛋白(r = 0.526、0.585,P均< 0.001)、血清肌酐(r = 0.439、0.454,P = 0.012、< 0.001)和尿素氮(r = 0.603、0.632,P均< 0.001)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Klotho、SOD、MDA、AOPP指标与DKD患者的肾功能密切相关,可为DK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中miR-126与ICAM-1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中的微小RNA-126(miR-126)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该院明确诊断为AMI患者45例作为AMI组,另从同一年龄段、性别的健康体检者中选取45例作为对照组.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之前,收集患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对EMP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EMPs中的miR-126和ICAM-1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AMI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BMI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miR-126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ICAM-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iR-126、ICAM-1及CK-MB与AMI的发生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miR-126 对 AMI 诊断的 ROC 曲线 AUC 为 0.813(95%CI:0.725~0.903,P<0.001),ICAM-1 为 0.848(95%CI:0.764~0.933,P<0.001),miR-126 与 ICAM-1 联合诊断的 AUC 为 0.922(95%CI:0.870~0.946,P<0.001).结论 miR-126和ICAM-1在EMPs中的表达水平和AMI存在独立相关性,两者对AMI均有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联合早期膀胱灌注化疗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联合早期膀胱灌注化疗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整理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5例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该5例患者在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前,先行患侧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并于术中早期给予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膀胱灌注化疗。术后第7 d,拔除导尿管前再次给予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膀胱灌注化疗。所有患者术后每3个月行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尿液基细胞学和影像学(泌尿系统超声、CTU或MRU)检查,必要时行膀胱镜检查,以明确有无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无发热、血尿、漏尿、切口感染和切口疝等发生。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5个月。除1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的患者于术后第10个月时发现膀胱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肿瘤外,其他4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技术,既保证了输尿管末段和开口的完整切除,又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术中早期联合术后第7 d的两次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的膀胱灌注化疗方案,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副反应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C级胰瘘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术后C级胰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LPD的265例患者资料,术后发生并发症共76例(28.7%),根据术后C级胰瘘发生与否分为C级胰瘘组(n=17例)和非C级胰瘘组(n=59例)。分析LPD术后C级胰瘘患者临床特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D术后C级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PD,其中发生生化漏8例(3.0%),B级胰瘘19例(7.2%),C级胰瘘共17例(6.4%),其它并发症共45例(17.0%)。C级胰瘘组和非C级胰瘘组患者年龄、BMI、胰腺CT值、胰管直径、胰肠重建方式、ASA分级、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P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腺CT值≤40Hu、CT胰管直径≤2mm、术后PTA≤75%是LPD术后C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胰肠吻合方式中主胰管空肠桥式导管内引流重建是C级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胰腺CT值≤40Hu、CT胰管直径≤2mm、术后PTA≤75%是LPD术后C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胰肠吻合方式中主胰管空肠桥式导管内引流重建是C级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低氧胁迫方式下SD大鼠急进高原模型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对SD大鼠在高原实地和模拟高原环境这2种低氧胁迫方式下建立的急进高原模型进行比较研究,进而鉴定模拟高原实验舱的可靠性.方法 将SD大鼠分别急进模拟高原动物实验舱(4000 m)或高原实地实验室(4010 m)来建立大鼠急进高原模型,在暴露24 h或72 h后采集并测定高原生理病理变化相关指标,主要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血气、氧化损伤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 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γ 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病理组织分析和低氧敏感基因((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等,最终对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出差异性评估报告.结果 相同海拔高度下,高原实地或模拟高原暴露72 h后均可以产生明显的肺部和脑部损伤.相同暴露时间下,动物机体的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气结果相近,炎症指标(IL-6,IL-1β,MCP-1和IFN-γ)、氧化损伤指标(MDA,SOD和GSH)和脑部低氧敏感基因(Hif-1α和Vegfa)等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模拟72 h组的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和碱剩余(base excess,BE)显著高于其他低氧处理组、模拟72 h组的肺部低氧敏感基因(Hif-1α和Vegfa)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以及高原实地处理组脑系数显著高于模拟高原处理组等结果提示高原实地和模拟高原环境可能存在细微区别.结论 模拟高原实验舱在4000 m海拔可成功建立急进高原动物模型,最优暴露时间应大于24 h但略短于72 h.模拟高原实验舱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但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前往高原实地来建立急进高原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TLR4/JNK/NF-κB通路探讨凉血解毒化瘀方治疗慢加急肝衰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凉血解毒化瘀方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受体Toll样受体4(TLR4)/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细菌脂多糖(LPS)和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诱导法构建慢加急肝衰竭小鼠模型;生化分析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肝功能指标.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 β)、TLR4的mRNA表达.CCK8筛选凉血解毒化瘀方对Raw264.7细胞的干预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巨噬细胞上清TNF-α、IL-6、IL-1β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JNK/NF-κB通路相关蛋白(TLR4、NF-κ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ERK1/2、p-JNK、JNK)的表达.结果 与ACLF模型组比较,凉血解毒化瘀方可降低血清ALT、AST、TBIL含量,减少肝组织细胞坏死、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肝组织TNF-α、IL-6、IL-1β、TLR4的mRNA表达,并降低肝组织TLR4/JNK/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细胞实验进一步发现凉血解毒化瘀方可抑制巨噬细胞TNF-α、IL-6、IL-1β分泌,下调TLR4/JNK/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论 凉血解毒化瘀方能有效改善ALCF小鼠肝功能、抑制其炎症反应的疗效,其机制与其下调TLR4/JNK/NF-κB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浓度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2 型糖尿病患者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EGs)水平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86例T2DM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无创测量皮肤AGEs的含量,并均进行尿生化(白蛋白及肌酐)、肌电图及眼底检查。按照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R、DPN、DKD)的患病情况,将患者分为DR组与非DR组、DPN组与非DPN组、DKD组与非DKD组,分析皮肤AGEs水平与不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患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与不患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比较皮肤AGEs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据皮肤AGEs水平的四分位数将所有患者分为Q1、Q2、Q3、Q4组,4组的DPN的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KD、DPN、DR与皮肤AGEs呈正相关(P<0.05)。结论:DPN的患病率随着皮肤AGEs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皮肤AGEs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KD、DPN、DR)存在相关性。年龄、病程、甘油三酯、尿素氮、25羟维生素D是皮肤AGE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出血型脑淀粉样血管病的认知特征——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痴呆队列的数据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非出血型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的认知特征,以指导临床认知训练。方法:所有研究对象来自2007—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痴呆队列,完成病史采集、头颅MRI、认知评价、血液生化检查和基因测序。所有患者符合很可能CAA诊断标准,且无症状性脑出血病史。认知测评包括认知筛查和认知域测试,认知筛查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等;认知域测试涉及视空间、记忆、执行、推理计算和语言5个认知域。根据MMSE分数,将研究对象分成MMSE>20分(轻度认知障碍)亚组和10分
20分(n=20)和10分 10分)的CAA患者推理计算和学习能力相对保留,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利用这些保留的认知能力,对他们进行认知训练,以延缓其认知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急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血栓风险指数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急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的危险因素,并评估血栓风险指数对CM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老年创伤性髋部骨折患者急诊入院样本,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凝血指标[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和生化指标[血清总蛋白(TP)、球蛋白(Glob)、肌酸激酶(CK)、三酰甘油(TG)、乳酸脱氢酶(LDH)].比较CMVT组、小腿深静脉血栓(DCVT)组与非深静脉血栓(DVT)组间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CM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生成血栓风险指数,评估其诊断CMVT的价值.结果 与非DVT组相比,CMVT组TAFI、Fib、TP、CK、TG、PCT和LDH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D-二聚体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VT组TP水平显著低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LDH和Fib是CMVT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栓风险指数诊断CMV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 0.718(P<0.001).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CMVT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LDH和Fib,而血栓风险指数对诊断CMVT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肌少症不同分级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肌少症不同分级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为肌少症不同时期干预降低ASCVD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取自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完成"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检项目"的1072例老年人,其中男性408例,女性664人例.对受试者进行信息采集、体格检查、生化检测、身体成分测试和功能体适能测试.根据握力、5次起坐试验时间和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综合判定肌少症分级,将研究对象分为肌少症可能组、肌少症前期组、肌少症组和对照组.比较四组受试者的临床特点,并采用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肌少症不同分级与10年ASCV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肌少症患病率为10.6%,肌少症可能和肌少症前期检出率分别为16.1%和15.1%.男性肌少症前期[OR:95%C1=3.63(1.03-12.78),P=0.04]和肌少症组[OR:95%C1=8.90(1.15-68.86),P=0.04]与 ASCVD 10 年发病高风险相关,女性肌少症组[OR:95%C1=5.05(1.49-17.13),P=0.009]与ASCVD 10年发病高风险明显相关.结论:男、女肌少症患者和男性肌肉质量下降人群的10年ASCVD发病风险较高,且肌少症严重程度和ASCVD发病风险正相关,这对于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