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糖醇通过调节PI3K/Akt/FoxO1/NF-κB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肾损伤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探究木糖醇改善2型糖尿病(T2DM)肾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对照组(DC组)、10%木糖醇组(DX10组)、20%木糖醇组(DX20组),每组6只.除NC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用链脲佐菌素(40 mg/kg)构建T2DM模型.造模成功后,在正常饲料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木糖醇连续喂养8周.通过试剂盒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比色法检测肾组织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肾组织p-PI3K、PI3K、p-Akt、Akt、p-FoxO1、FoxO1、NF-κB、ICAM-1、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与NC组比较,DC组FBG升高(P<0.01),木糖醇干预后下降,且DX20组下降更显著(P<0.05);(2)与NC组比较,DC组11-6和TNF-α分泌增加(P<0.000 1),木糖醇干预后均下降,且DX20组下降更显著(P<0.000 1);(3)与NC组比较,DC组CAT和T-AOC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P<0.01),木糖醇干预后,CAT和T-AOC活性升高而MDA含量降低(P<0.05),且DX20组变化更显著(P<0.05);(4)H-E染色显示,木糖醇干预可改善小鼠糖尿病肾损伤,且DX20组效果更佳(P<0.05);(5)Western-blot检测显示,与NC组比较,DC组小鼠肾组织中p-PI3K、p-Akt、p-FoxO1和Bcl-2/Bax均降低(P<0.000 1,P<0.001,P<0.01,P<0.001)、NF-KB 入核增多(P<0.000 1)、ICAM-1 升高(P<0.01);与 DC 组比较,木糖醇干预可逆转相关蛋白的变化,且DX20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 木糖醇可通过活化PI3K/Akt/FoxO1及抑制NF-κB通路改善T2DM小鼠肾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短链脂肪酸对小鼠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炎症及纤维化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短链脂肪酸(SCFAs)对小鼠肾损伤后炎症及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肾动脉夹闭25 min诱导缺血再灌注(I/R)肾损伤建立小鼠肾脏纤维化模型后,小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短链脂肪酸组(I/R+SCFAs组)和短链脂肪酸合并抗CD25单克隆抗体组(I/R+SCFAs+anti-CD25组),并设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6只。I/R+SCFAs组和I/R+SCFAs+anti-CD25组小鼠在术前1周连续饮用SCFAs溶液,且I/R+SCFAs+anti-CD25组小鼠在术前2 d和手术当天给予腹腔注射anti-CD25;Sham组小鼠只分离肾动脉不进行夹闭。建模28 d后收集各组小鼠肾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6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叉头盒转录因子P3(Foxp3)和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肾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小鼠病理损伤较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肾组织CD68、TNF-α、ICAM-1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Western印迹检测TLR4、MyD88、NF-κB p65、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多(P均<0.05)。与I/R组相比,I/R+SCFAs组小鼠肾纤维化程度减轻,肾组织的CD68、TNF-α、ICAM-1表达降低,而且TLR4、MyD88、NF-κB p65、α-SMA蛋白表达水平亦降低(P均<0.05)。与I/R+SCFAs组相比,I/R+SCFAs+anti-CD25组病理损伤加重,Foxp3表达减少,而TNF-α、ICAM-1、RORγt表达升高(P均<0.05),TLR4、MyD88、NF-κB p65、α-SMA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升高。结论:SCFAs可能通过TLR4/MyD88/NF-κB通路抑制炎症因子产生,从而减轻肾脏炎症反应和肾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何首乌提取物基于IL-23/IL-17轴对银屑病小鼠皮损及抑炎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何首乌提取物(PME)对银屑病小鼠皮损的改善及抑炎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PME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 15只,除正常组外,剩余各组利用咪喹莫特(IMQ)诱导银屑病模型后给药,连续给药 7d.记录各组小鼠背部皮损情况并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小鼠背部表皮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CD4 及K17 的阳性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皮肤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IL-17A、IL-17F、IL-22、IL-23 信使RNA(mRNA)相对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PASI评分升高(P<0.05);棘层增厚呈嵴状延长,有明显的细胞炎性水肿,皮肤表皮层厚度增大(P<0.05);CD4、K17 阳性表达、TNF-α及IL-8含量、IL-17A、IL-17F、IL-22、IL-2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ICAM-1、VCAM-1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PME低、中、高剂量组小鼠银屑病PASI评分降低,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棘层畸变改善,表皮层厚度降低(P<0.05);CD4、K17 阳性表达、TNF-α及IL-8 含量、IL-17A、IL-17F、IL-22 和IL-2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ICAM-1 和VCAM-1 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PME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PME可改善IMQ诱导的银屑病小鼠皮损情况,可能与抑制IL-23/IL-17 炎性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在成人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在成人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50例成人脓毒症患者.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CU入院前24h内血清甲状腺功能五项.记录所有患者入院后28d内死亡率.结果 死亡组血清TSH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降钙素原(PCT)、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急诊入院时血清TSH水平与SOFA评分和PCT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TSH是成人急诊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入院时血清TSH预测急诊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AUC为0.870(95%CI 0.806~0.934),截断值为2.35mIU/L,特异性为80.4%,灵敏度为87.2%,其预测价值优于SOFA评分、PCT、Cr和BUN.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中,与高血清TSH患者(≥2.35mIU/L)相比,低血清TSH患者(<2.35mIU/L)总生存率更低,中位生存时间更短(P<0.001).此外,死亡组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8、IL-1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经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血清TSH与IL-1β、IL-6、IL-18、IL-11和ICAM-1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入院时低血清TSH水平与成人急诊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血清TSH有希望作为成人急诊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早期预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NF-κB炎性通路探讨纤维连接蛋白在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寻找抑制冠心病血瘀证的关键蛋白,并基于核因子(nuclear factoer,NF)-κB炎性信号通路和内皮细胞活化模型验证关键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1,Fn)对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方法 将冠心病血瘀证组患者和健康组受试者的血清进行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的等比标记(isoba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将差异蛋白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从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富集通路中筛选出关键蛋白Fn.利用 60 μg/mL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构建内皮细胞活化模型,在内皮细胞活化模型中加入 5 μg/cm2、10 μg/cm2、20 μg/cm23个浓度的血浆Fn或敲减内皮细胞来源Fn的方法进行干预.分组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FnEC-KD 组、Fn5 组、Fn10 组、Fn20 组.细胞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 NF-κB 核位移和 NF-κB 蛋白表达水平,ELISA 检测培养上清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前列环素 I-2(Proataglandin-I-2,PGI2)、内皮素的蛋白含量.结果 血清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健康组和冠心病血瘀证组存在 121 种差异蛋白,51 种血瘀证组下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70 种血瘀证组上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血小板活化、吞噬体途径.Fn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且在血瘀证患者中下调.细胞实验发现各组NF-κB总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F-κB 核位移增强,ICAM-1、VCAM-1、内皮素表达上调,PGI2 分泌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5 组、Fn10 组、Fn20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分泌下调(P<0.05),PGI2 分泌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EC-KD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PGI2 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浆Fn抑制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来源的Fn促进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复温热刺激对脂多糖作用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重复温热刺激对炎症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状态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培养好的HUVECs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温热刺激5次组(5次组)、温热刺激9次组(9次组)和温热刺激13次组(13次组),分别接种至五个相同培养条件的培养皿中。空白组为正常HUVECs,不予任何刺激;模型组加入脂多糖(LPS)作为炎症状态模型对照;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均先进行重复温热刺激,将恒温箱调至43 ℃,将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放入其中,持续温热刺激4 min后取出,置于自然环境静置1 min后进行重复温热刺激,3组均接受对应次数的温热刺激。5组HUVECs9(空白组入组后即刻,模型组、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均于加入LPS后置于37 ℃、5% CO 2的恒温细胞培养箱中培养1 h)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5组HUVECs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水平。 结果:干预后,模型组、5次组和13次组细胞活力的OD值显著低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9次组细胞活力的OD值明显高于模型组、5次组和13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模型组、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的NF-κB表达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9次组NF-κB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模型组ICAM-1和VCAM-1的OD值显著增加,5次组、9次组和13次组ICAM-1和VCAM-1的OD值却显著下降,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5次组、9次组、13次组的ICAM-1和VCAM-1的OD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9次组ICAM-1的OD值为(43.00±12.96),与5次组的(205.89±10.56)和13次组的(109.87±8.86)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复温热刺激既可以保护炎症状态下HUVECs,也可降低炎症状态下HUVECs的黏附分子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富里酸干预缺氧诱导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MiSeq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富里酸(FA)干预缺氧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基因表达谱的MiSeq测序分析结果。方法:体外培养hRMEC,并将其分为缺氧组(缺氧处理)和FA干预组(即缺氧后FA干预)。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方式的FA对hRMEC活性的影响。选择FA的最佳作用浓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验证FA对缺氧诱导hRMEC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IL-1β、IL-4、IL-6、IL-8、IL-10、MMP-2、TNF-α、TNF-β等炎症因子及炎症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缺氧组和FA干预组细胞,应用MiSeq测序技术对两组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获得生物学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基因注释(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对差异miRNA的功能及信号通路进行分析。组间炎症因子及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比较时,通过miRNA mimic调节细胞中相应miRNA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从而判断该miRNA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方式的FA对hRMEC的细胞活性无影响。RT-PCT检测结果显示,缺氧组hRMEC中ICAM-1、IL-1β、IL-6和TNF-β的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6、6.011、5.282、6.500 , P=0.027、0.004、0.006、0.003);FA干预组hRMEC中ICAM-1、IL-6、TNF-α和TNF-β的mRNA表达较缺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961、3.676、3.613、3.387, P=0.001、0.021、0.023、0.028 )。缺氧组和FA干预组之间共有14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上调基因9个,下调基因5个。共4个差异miRNA (hsa-miR-1 285-3p、hsa-miR-30d-3p、hsa-miR-3 170、hsa-miR-7 976)的预测靶基因均为ICAM-1。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的功能主要富集在细胞发育、细胞分化和单生物发育过程中。KEGG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miRNA表达高度富集的是癌症中蛋白多糖通路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差异表达较明显的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安非他明成瘾性通路。 结论:FA可能通过调控多个miRNA的表达,影响下游ICAM-1 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对缺氧刺激hRMEC后细胞的炎性状态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整合素α4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风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整合素α4( ITGA4)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风险的关系,并分析 ITGA4和 ICAM-1基因变异对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UC患者14周临床应答的影响。 方法: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收集500例UC患者(UC组)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529名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将UC组患者分为轻度活动期264例和中重度活动期236例;远端结肠炎299例和广泛结肠炎201例;500例UC患者中,120例接受VDZ治疗,14周时78例获得临床应答,余42例无应答。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并分别纳入显性、隐性、等位基因模型分析UC组与健康对照组、轻度活动期与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远端结肠炎与广泛结肠炎UC患者、临床应答与无应答UC患者的 ITGA4 rs6740847、rs7562325和 ICAM-1 rs5498的基因多态性差异。 结果:显性模型分析显示,UC组 ITGA4 rs6740847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AG+GG频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28.60%比33.18%、48.00%比56.15%), ITGA4 rs7562325的变异等位基因T和变异基因型CT+TT频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37.30%比31.57%、62.20%比54.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04、6.83、7.49、6.06, P=0.025、0.009、0.006、0.014);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 ITGA4 rs6740847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AG+GG频率均低于轻度活动期UC患者(25.42%比31.44%、43.22%比52.27%), ITGA4 rs7562325的变异等位基因T和变异基因型CT+TT频率均高于轻度活动期UC患者(40.89%比34.09%、66.95%比5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42、4.09、4.93、4.29, P=0.036、0.043、0.026、0.038);广泛结肠炎患者 ITGA4 rs6740847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AG+GG频率、 ITGA4 rs7562325的变异等位基因T频率、 ICAM-1 rs5498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AG+GG频率均低于远端结肠炎患者(24.38%比31.44%、39.80%比53.51%、33.58%比39.80%、19.65%比26.09%、35.82%比45.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87、9.05、3.97、5.54、4.94, P=0.015、0.003、0.046、0.019、0.026);临床应答患者 ITGA4 rs6740847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AG+GG频率均高于无应答患者(34.62%比21.43%、61.54%比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52、8.70, P=0.039、0.001)。隐性基因模型分析显示,UC组 ITGA4 rs7562325变异基因型TT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12.40%比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8, P=0.041);中重度活动期UC患者 ICAM-1 rs5498的变异等位基因G和变异基因型GG频率均高于轻度活动期UC患者(27.33%比20.08%、8.47%比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30、9.72, P=0.007、0.002);临床应答患者 ITGA4 rs7562325变异等位基因型T和变异基因型TT频率均低于无应答患者(32.05%比45.24%、10.26%比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09、3.93, P=0.043、0.047)。 结论:ITGA4 rs6740847基因变异可能降低UC发病风险和疾病活动度,并可能提高UC患者对VDZ治疗的临床应答,而 ITGA4 rs7562325基因变异可能增加UC发病风险和疾病活动度,并可能降低UC患者对VDZ治疗的临床应答。 ICAM-1 rs5498基因变异可能加重UC疾病活动度。此外, ITGA4 rs6740847、rs7562325和 ICAM-1 rs5498基因变异都可能降低广泛结肠炎的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芩苷对兔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炎症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兔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炎症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将32只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行冠状动脉球囊导管植入术,假手术组不植入球囊导管。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经腹腔注射黄芩苷100、30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经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7 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和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冠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模型组[(298.30±19.92)、(145.60±8.91)、(318.43±15.79) μg/L]比较,低剂量组兔外周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204.19±17.48)、(96.76±6.91)、(218.44±12.09) μg/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18、4.127、3.002, 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兔外周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116.77±9.42)、(42.12±5.19)、(120.41±7.98) μg/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2、3.200、2.819, P<0.05)。与模型组中ET-1、AngⅡ和NO水平[(120.44±10.15)、(98.41±8.95) μg/L、(14.55±3.09) pmol/L]比较,低剂量组兔外周血清中ET-1和AngⅡ水平[(98.42±8.25)、(76.09±7.09) μg/L]显著下降,而NO水平[(21.11±4.29) pmol/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18、3.091、2.901, 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兔外周血清中ET-1和AngⅡ水平[(68.11±7.32)、(40.27±5.33) μg/L]显著增加,而NO水平[(29.49±4.10) pmol/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10、2.298、2.091, P<0.05)。与模型组(1.10±0.11、1.22±0.1)比较,低剂量组兔血管组织ICAM-1和VCAM-1表达水平(0.92±0.15、0.40±0.12)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01、3.081, 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兔血管组织ICAM-1和VCAM-1表达水平(0.74±0.11、0.25±0.09)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81、2.781, P<0.05)。 结论:黄芩苷可显著下调冠状动脉球囊导管损伤导致的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紊乱,对球囊植入术后的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疗程高压氧联合舍曲林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睡眠障碍及血清神经损伤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疗程高压氧联合舍曲林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睡眠障碍及血清神经损伤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武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20例脑出血后睡眠障碍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舍曲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0、20、30 d睡眠质量,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10、20、30 d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患者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睡眠总时间、深睡眠总时间、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时间(REM)均显著长于对照组( P<0.05),睡眠潜伏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随着疗程的延长,2组患者PSQI评分均呈降低趋势( P<0.05),睡眠总时间、深睡眠总时间、REM均呈延长趋势( P<0.05),睡眠潜伏期均呈缩短趋势( P<0.05)。治疗后10、20、30 d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随着疗程的延长,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均呈上升趋势( 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观察组患者血清NSE、ICAM-1、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随着疗程的延长,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呈降低趋势( P<0.05)。 结论:增加高压氧疗程并联合舍曲林可改善脑出血后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