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孙氏手术与去分支杂交手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53例年龄大于60岁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孙氏手术35例,去分支杂交手术18例。杂交手术组较孙氏手术组术前脑梗塞病史更多,其余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选择了中低温脑保护策略,孙氏手术术中予双侧顺行脑灌注以及停循环期间降主动脉球囊阻断保持下肢和脏器血供,去分支杂交手术弓部血管重建后术应用覆膜支架封闭全主动脉弓以及分支血管。统计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并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近期预后。结果:杂交组避免了停循环,术中最低鼻咽温度略高于孙氏组[(25.1±0.4)℃比(27.7±0.6)℃],两组手术操作时间[(178.9±43.5)min比(166.9±95.4)min]以及术中出血量[(1 724.9±1 394.2)ml比(1 590.7±920.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肾衰竭(20.0%比11.1%)、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脑出血)(11.4%比5.6%)、认知功能障碍(17.1%比11.1%)、呼吸机辅助时间[84.0 h(25.0,160.0)h比61.7 h(17.3,90.5)h]、ICU停留时间[6.5(2.9,14.3)天比4.4(2.0,6.1)天]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孙氏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3例,杂交手术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所有患者随访平均14.8个月,孙氏手术组无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术后2个月死亡,1例胸降部远端假腔存在活动性血流;杂交手术组随访期内无死亡,新发脑血管事件1例,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60岁以上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和杂交手术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治疗主动脉夹层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采用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完成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手术治疗。记录手术相关数据、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患者1,男,42岁,行主动脉窦成型+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置入术,体外循环时间81 min,停循环时间9.5 min,最低鼻咽温27.3 ℃。术后10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提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未见吻合口瘘、支架内漏,降主动脉支架段真腔完全充盈,假腔消失,远端假腔部分血栓化,未见管腔扩张。患者2,男,61岁,行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置入+升主动脉-右股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时间77 min,停循环时间7 min,最低鼻咽温27.3 ℃。术后10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复查主动脉CTA提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未见吻合口瘘、支架内漏,降主动脉真腔及腹主动脉分支充盈较术前明显改善,降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全胸腹段主动脉较术前无扩张。结论: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可缩短手术停循环时间,避免深低温,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度低温停循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度低温(28℃)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50例应用深度低温(25℃)停循环技术,50例应用中度低温(28℃)停循环技术。手术方式为升主动脉置换术,内覆式主动脉弓部置换术,降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置入术。对比研究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中度低温组死亡2例,深度低温组死亡3例。中度低温组在降温时间、停循环时间、复温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第1天转氨酶较深度低温组明显降低( P<0.05),但术后肌酐、总胆红素、卒中、下肢轻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一过性意识障碍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中度低温组在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深度低温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在保证充分脑灌注及脊髓保护的条件下,中度低温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中应用较为安全,且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深低温停循环下肺动脉内膜剥脱术中患者血乳酸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肺动脉内膜剥脱(PEA)术中患者血乳酸升高的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PEA的患者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乳酸峰值水平对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预测能力,并通过最大约登指数确定cut-off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血乳酸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10例患者,男69例,女41例,年龄(50.6±12.8)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预测主要术后并发症(术后48 h再手术、再次气管插管、需要肾替代治疗的急性肾损伤、伤口感染、脑卒中、心房颤动、体外膜肺氧合)的血乳酸水平cut-off值为7 mmol/L。39例患者(35.5%)术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根据术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与<7 mmol/L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体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中血乳酸峰值与机械通气时间( r=0.262, P=0.008)、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 r=0.304, P=0.002)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HCA持续时间长( OR=1.186,95% CI:1.027~1.370, P=0.020)、最低红细胞比容(HCT)低( OR=0.580,95% CI:0.341~0.988, P=0.045)和术前肺血管阻力(PVR)高( OR=1.096,95% CI:1.020~1.177, P=0.012)是术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的相关因素。术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和<7 mmol/L的患者中分别有41.0%(16/39)和14.1%(10/71)出现主要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血乳酸峰值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OR=1.625,95% CI:1.176~2.245, P=0.003)。术中血乳酸峰值<7 mmol/L和≥7 mmol/L的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比10.3%, P=0.753)。 结论:术前PVR高、术中HCT低、停循环时间长是术中血乳酸升高的相关因素,术中血乳酸水平高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管内低温治疗联合早期幽门后喂养对首发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联合早期幽门后喂养对首发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决策首发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期最优营养支持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科ICU行血管内低温治疗的78例首发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和临床资料,根据血管内低温治疗联合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分组,分为早期幽门后喂养组52例与早期肠外营养组26例,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疾病预后、营养状况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幽门后喂养组血管内低温治疗后30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11.25 ± 4.92)分,高于早期肠外营养组的(8.40 ± 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 P<0.05);治疗后早期幽门后喂养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分别为(59.56 ± 5.09)、(131.06 ± 19.58) g/L,均高于早期肠外营养组的(56.52 ± 7.94)、(122.07 ± 17.72)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3、-1.91,均 P<0.05);早期幽门后喂养组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为(7.33 ± 0.96)分,低于早期肠外营养组的(9.42 ± 2.11)分,其机械通气时长及ICU住院时长分别为(17.46 ± 10.47)、(28.89 ± 12.59) d,少于早期肠外营养组的(25.77 ± 15.20)、(37.07 ± 17.1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8、2.83、2.52,均 P<0.05);2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ICU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血管内低温治疗联合早期幽门后喂养有助于改善首发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有效控制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长,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管内治疗时代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成为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的最重要进展。然而,尽管经过积极的血管内治疗,但影像学所示的血管再通并不能完全转化为有效的组织再灌注和功能转归,这种现象称为"无效再通"。血管再通后联合神经保护治疗有望减少无效再通的发生并改善患者转归。文章对临床常用的神经保护治疗(依达拉奉右莰醇、糖皮质激素、低温及远隔缺血适应)的主要应用进展进行简要总结,探讨对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联合应用血管内治疗和神经保护治疗的趋势和方向,为血管内治疗后的干预措施提供进一步的参考和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分期分段二次复合手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10例初步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分期分段二次复合手术全程修复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Ⅰ型夹层)的疗效和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或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二次复合手术的10例急性Ⅰ型夹层患者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60±7)岁(范围:49~71岁)。第一次采用弓部Ⅱ型复合手术,在非深低温停循环下,修复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近段夹层;第二次复合手术采用肾下腹主动脉替换、内脏动脉旁路联合胸腹主动脉支架植入,修复残余远段胸腹主动脉夹层(分段)。记录患者基本资料、CT造影图像、手术结果。结果:10例患者分期手术顺利完成,无死亡。第一次弓部Ⅱ型复合手术中,有主动脉窦成形4例,Bentall和David手术各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均顺序完成弓部去分支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第一次复合手术后发生肾功能不全4例、低氧血症4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Ⅱ型内漏1例,近端假腔血栓化率9/10;住院时间(21±4)d(范围:16~28 d)。第二次复合手术后无截瘫,无肝、肾功能不全和内漏,术后3 d发生左肾动脉分支和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闭塞各1例,经介入治疗再通,假腔血栓化率10/10;住院时间(19±2)d(范围:16~21 d)。随访期CT造影显示主动脉形态逐渐重塑。结论:分期分段二次复合手术全程修复Ⅰ型夹层可行,近中期效果达到预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含人脂肪来源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的创面修复效应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人脂肪来源蛋白复合物(ADPC)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含ADPC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Bioink)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的修复效应。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3例行腹部皮瓣转移修补术的女性慢性创面患者(年龄29~34岁)的废弃皮下脂肪组织和同期收治的3名行腹部抽脂术的健康女性(年龄24~36岁)的废弃抽脂术脂肪组织,分别制备正常ADPC(nADPC)及抽脂术ADPC(lADPC)。采用二辛丁酸法测定2种ADPC的蛋白浓度,计算2种ADPC的提取效率,样本数均为3。取对数生长期HSF和HUVEC进行后续实验。取2种细胞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4 μg/mL nADPC组、20 μg/mL nADPC组、100 μg/mL nADPC组和200 μg/mL nADPC组,每组5孔。PBS对照组细胞采用PBS培养,余4组分别采用含相应终质量浓度的nADPC培养。常规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取HSF和HUVEC,分为PBS对照组、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单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TNF-α+nADPC组、TNF-α+lADPC组。PBS对照组与单纯TNF-α组细胞分别加入PBS,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TNF-α+nADPC组及TNF-α+lADPC组中分别加入终质量浓度100 μg/mL的nADPC或lADPC,单纯TNF-α组、TNF-α+nADPC组及TNF-α+lADPC组再加入终质量浓度20 ng/mL的TNF-α。进行细胞划痕试验后计算划痕后24 h细胞迁移率(样本数为3),同前检测培养24 h细胞增殖活力(样本数为5)。取明胶-海藻酸钠复合Bioink(Bioink AG),制备含100 μg/mL lADPC的Bioink AG(lADPC-Bioink AG),观察二者在室温下及冷凝后的形态和三维生物打印且交联后的形态,采用流变仪检测流变性能时记录低温成胶时间(样本数为3)。取20只8~10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后,分为常规换药组、单纯lADPC组、单纯Bioink AG组和lADPC-Bioink AG组,每组5只。常规换药组裸鼠创面仅覆盖水胶体敷料和常规换药,其余3组裸鼠创面另予相应lADPC、Bioink AG、lADPC-Bioink AG处理。从治疗0 d起,行大体观察,计算治疗2、6、10 d的创面愈合率。治疗10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行创面组织病理学观察。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SNK- q检验及LSD- t检验。 结果:lADPC的蛋白浓度、提取效率分别为(1.306±0.011)mg/mL、(11.1±1.5)%,明显低于nADPC的(2.039±0.042)mg/mL、(22.2±2.0)%( t=23.83、6.38, P<0.05或 P<0.01)。培养24 h,与PBS对照组比较,100 μg/mL nADPC组和200 μg/mL nADPC组HSF( q=6.943、6.375, P<0.01)和HUVEC( q=6.301、6.496, P<0.01)增殖活力均明显下降;与100 μg/mL nADPC组比较,200 μg/mL nADPC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无明显变化( P>0.05)。划痕后24 h,与PBS对照组比较,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单纯TNF-α组HSF和HUVEC迁移率均明显降低( q=5.642、6.645、11.480,4.772、6.298、10.420, P<0.05或 P<0.01);与单纯nADPC组比较,单纯lADPC组HSF和HUVEC迁移率无明显变化( P>0.05);与单纯TNF-α组比较,TNF-α+nADPC组、TNF-α+lADPC组HSF迁移率无明显变化( P>0.05),HUVEC迁移率均明显升高( q=8.585、7.253, P<0.01);与TNF-α+nADPC组比较,TNF-α+lADPC组HSF和HUVEC迁移率无明显变化( P>0.05)。培养24 h,与PBS对照组比较,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单纯TNF-α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均明显降低( q=5.803、5.371、9.136,11.580、9.493、13.510, P<0.05或 P<0.01);与单纯nADPC组比较,单纯lADPC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均无明显变化( P>0.05);与单纯TNF-α组比较,TNF-α+nADPC组、TNF-α+lADPC组HSF( q=14.990、10.850, P<0.01)和HUVEC( q=7.066、8.942, P<0.01)增殖活力均明显升高;与TNF-α+nADPC组比较,TNF-α+lADPC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均无明显变化( P>0.05)。室温及冷凝状态下,lADPC-Bioink AG比Bioink AG外观稍显浑浊;三维生物打印且交联后lADPC-Bioink AG与Bioink AG形态类似。在10 ℃时,lADPC-Bioink AG的凝固时间为(76.6±0.4)s,明显慢于Bioink AG的(74.4±0.6)s( t=4.64, P<0.01)。治疗2 d,常规换药组裸鼠创面渗出较多,其余3组无明显渗出;治疗8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残余创面面积最小,有明显上皮覆盖。治疗2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lADPC组( t=3.59, P<0.05),与常规换药组、单纯Bioink AG组相近( P>0.05);治疗6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单纯lADPC组、单纯Bioink AG组( t=18.70、15.70、3.15, P<0.05或 P<0.01);治疗10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单纯lADPC组( t=12.51、4.84, P<0.01),与单纯Bioink AG组相近( P>0.05)。治疗10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组织血管化程度适中,上皮化充分,愈合效果最好。 结论:抽脂术相关操作会降低ADPC蛋白浓度、提取效率等表征,但lADPC与nADPC具有相同的生物学作用,可在非炎症环境中抑制HSF与HUVEC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在炎症环境中提高HSF与HUVEC的增殖活力,同时提高HUVEC的迁移能力;将lADPC加入Bioink AG中后,不会明显影响Bioink AG的物理性质及打印性能,并可以提升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弓部优先策略用于全胸主动脉置换术的近中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弓部优先策略用于全胸主动脉置换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1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Crawford Ⅰ或Ⅱ型全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8±5)岁(范围:28~45岁)。7例为马方综合征,1例为主动脉缩窄。手术均采用浅低温弓部优先策略,首先经胸部正中小切口联合左后外侧第6肋间切口,其次应用四分支人工血管与头臂动脉端端吻合保证脑部供血,阻断循环后行心内及主动脉近端操作,开放循环后完成肋间动脉重建及胸降主动脉置换。结果:手术时间(645.9±91.7)min(范围:505~840 min),术后发生脑栓塞1例,乳糜胸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4~47个月,1例于术后3个月因腹主动脉瘤进展行胸腹主动脉+髂动脉切除并置换,2例肋间动脉管道堵塞,余生活质量良好。结论:采用弓部优先策略一期行全胸主动脉置换手术风险可接受,近中期效果满意,无分期手术中残余主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是治疗年轻且器官功能良好的复杂主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肺复苏后目标温度管理的最新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60年来,尽管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很多进展,CPR技术的普及也备受重视,但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的预后仍不容乐观 [1]。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脑损伤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2]。因此,ROSC后脑保护一直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3]。随着2002年2篇关于CA后亚低温治疗有里程碑意义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4,5],亚低温治疗受到持续关注并被2005年及以后的各版《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为CPR国际指南)和国内专家共识重点推荐为ROSC后昏迷患者脑保护的唯一治疗方法 [1,6,7,8,9,10,11,12]。鉴于对目标温度的不断探索和新证据的出现,2011年5个专业协会建议将"治疗性低温"一词替换为"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这意味着控制性目标温度的范围很广,甚至包括控制性常温 [13]。2015年CPR国际指南将TTM的目标温度从32~34℃调整为32~36℃ [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