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局限性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是由于脉络膜新生毛细血管通过破裂的Bruch膜到达RPE层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继而导致新生血管出血、渗漏以及瘢痕形成。鉴于VEGF在CNV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眼内抗VEGF药物靶向治疗是目前wAMD治疗的一线选择。但抗VEGF药物治疗wAMD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治疗无应答、药物耐受、需要长期反复注射以及严重副作用等问题。深入探究wAMD发病的生理病理过程,寻找导致CNV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从病因出发探寻更优的治疗方案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对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抗VEGF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等眼底疾病。尽管其疗效显著且较为安全,但仍有对心脑血管和眼部的不良反应报道。目前有多种测量视网膜血流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原理不同,结果差异较大,缺乏统一标准,但各种方法均已观察到抗VEGF药物可能导致视网膜血管直径、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参数有一些变化,尤其在多次注药之后,影响可能更加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在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孕早期是胎儿器官生成、血管发育的重要时期。现已有研究证明了VEGF在维持胎儿和胎盘血管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其水平缺失及下降会影响胚胎发育,导致流产。鉴于抗VEGF药物可能会对母亲和胎儿造成系统性副作用,因此关于孕期玻璃体腔注药的安全性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总结分析现有关于孕期使用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23例病例报道,有3例患者经贝伐单抗治疗后流产。提示临床对孕期患者使用抗VEGF药物时应谨慎,并应向患者详细说明眼部副作用和全身副作用的可能性,在决定是否在怀孕期间使用药物时,应该考虑暴露的时间与血管发育关键期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物的全身暴露情况。目前临床缺乏孕期抗VEGF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的大样本量研究,其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进展期肉瘤患者阿帕替尼抗血管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分析两项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期肉瘤患者的临床试验(NCT0271100 和 NCT03491371)中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和不良事件(adverse effects,AEs).方法 利用 t 检验对患者的动态QoL 进行评估,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AEs 对总体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 score,GHS)的影响,并找出影响 QoL 最重要的因素.结果 虽然 GHS 在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疗后有轻微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最常见的 3 或 4 级 AEs 为:气胸(14.6%)、伤口开裂(11.0%)、食欲不振(6.1%)和高血压(6.1%).气胸的发生与 GHS 的降低具有高度相关性(P=0.002).结论 进展期肉瘤患者的 QoL 在接受阿帕替尼治疗后没有显著的下降.气胸是最常见的 3 或 4 级 AEs,也是总 QoL 下降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造成了患者功能评分的下降和症状评分的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及榄香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及榄香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收治的首次就诊的100例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各50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后采用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常规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榄香烯注射液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采用卡瑞利珠单抗注射液治疗,21 d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治疗期间毒副作用发生率.随访36个月,随访截至2023-07-31,记录两组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ORR和DCR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CA125、CEA及CYFRA21-1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CA125、CEA及CYFRA21-1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期间,联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Ⅰ~Ⅱ级、Ⅲ~Ⅳ级神经系统损伤、甲状腺功能减退、胃肠道反应、蛋白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常规治疗组失访6例,联合治疗组失访4例.常规治疗组患者中位OS为9.0个月,生存率为27.3%;联合治疗组患者中位OS为27.5个月,生存率为45.7%.联合治疗组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中位PFS为7.0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13.6%;联合治疗组患者中位PFS为24.5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28.3%.联合治疗组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及榄香烯能有效提高晚期NSCLC患者近期临床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同时未增加患者毒副作用发生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反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玻璃体黄斑界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反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玻璃体黄斑界面(VMI)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并接受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治疗的3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8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2.8±8.35)岁.取其1年随访期间最少抗VEGF药物治疗6次的眼为研究眼,未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的对侧眼为对照眼.治疗前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双眼VMI状态.将存在玻璃体黄斑粘连(VMA)、黄斑前膜(MEM)、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C-PVD)定义为VMI异常.根据OCT图像上玻璃体与黄斑部粘附的直径大小将VMA分为局灶型(≤1500 μm)和广泛型(>1500 μm).治疗前研究眼中存在VMI异常12只眼,包括广泛型VMA 8只眼、局灶型VMA 3只眼、MEM 1只眼;对照眼中存在VMI异常12只眼,包括广泛型VMA 7只眼、局灶型VMA 2只眼、C-PVD 2只眼、MEM1只眼.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16.4个月.随访期间每月用随访模式进行双眼OCT检查.对比分析患者双眼治疗前后VMI的变化情况.使用x2检验比较研究眼及对照眼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VMI的差异,由于样本数<40,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 末次随访时,研究眼中VMI异常12只眼,包括广泛型VMA 5只眼、局灶型VMA 2只眼、C-PVD 3只眼、MEM2只眼;与治疗前比较,共有6只眼VMI发生变化.对照眼中VMI异常13只眼,包括广泛型VMA 5只眼、C-PVD 7只眼、MEM1只眼.与治疗前比较,共有6只眼VMI发生变化.末次随访时,研究眼及其相应对照眼VMI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所有研究眼及对照眼中共有4只眼在末次随访时由局灶型VMA变为C-PVD,占总局灶型VMA的80.0%;共有3只眼由广泛型VMA变为C-PVD,占总广泛型VMA的21.4%.结论 反复抗VEGF药物治疗对渗出型AMD患者VMI无明显影响.无论是否反复抗VEGF药物治疗,局灶型VMA较广泛型VMA更容易发生C-PV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肾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肾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恶性程度很高,患者就诊时大多已经发生转移.虽然VEGF和mTOR为主的靶向治疗大大改善了肾癌的治疗现状,但患者最终会出现耐药.幸运的是肾癌具有潜在的免疫原性,PD-1/PD-L1抑制剂、个体化疫苗和CAR-T疗法等免疫疗法显示了巨大的临床效益.而且PD-1/PD-L1抑制剂与抑制血管生成或CDK4/6抑制剂等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出更强的治疗效果.在肾细胞癌中针对免疫治疗靶点和肿瘤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有望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改善患者预后.然而这些新的免疫疗法发挥作用的同时,随之也会带来很多毒副作用.因此探索预测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十分重要,可以帮助确定哪些肾细胞癌患者适合这类治疗,提高治疗效应并使毒副作用降到最低.本文就肾癌中新的免疫治疗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抑制肾癌的发展和用于治疗的靶点而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晚期NSCLC EGFR-TKIs治疗失败应用PD-1/PD-L1抑制剂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系统,以"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PD-1/PD-L1抑制剂"为中文关键词,"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EGFR-TKIs resistance、PD-1/PD-L1 inhibitor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2009-09-03-2022-06-02相关文献.纳入标准:PD-1/PD-L1抑制剂用于EGFR-TKIs治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的相关研究.排除标准:数据陈旧的相关研究.共纳入文献56篇.结果 PD-1/PD-L1抑制剂单药效果有限,联合EGFR-TKIs由于毒副作用大多停止用药,联合TGF-β及CTLA-4抑制剂或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样本量有限,联合化疗或联合化疗及抗血管生成初见疗效,但联合方案的最优选择仍然存在争议.结论 PD-1/PD-L1抑制剂在EGFR-TKIs治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如何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最优联合方案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近十年半枝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3/8/5
半枝莲在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转移、免疫功能和抗化疗药物耐药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多成分、多效应、多途径、多靶点和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半枝莲在临床中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药用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现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生长周期,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自噬,抑制血管生成,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调节免疫、抗化疗药物耐药等药理作用机制着手,对近十年的国内外关于半枝莲抗肿瘤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半枝莲可通过调控Wnt/胞内β-连锁蛋白(β-catenin)、microRNA、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s,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和刺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此外,半枝莲还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运动相关蛋白和细胞因子,调节肿瘤细胞分解酶的活性及分解酶/分解酶抑制剂的平衡,发挥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并能通过调节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和抑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外排逆转化疗药物耐药.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从转录组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和验证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新型靶向药物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